安徽国际会展中心活动:了解常见意象突破诗词壁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58:17

了解常见意象突破诗词壁障

诗缘情,诗歌是众多文学样式中侧重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中国古典诗歌崇尚含蓄,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借助于笔下的意象抒发出来,一首诗有无诗味,是否韵味独特,说到底是看这首诗有没有优美巧妙的意象。意象是诗家写诗、诗评家论诗经常要用的一个术语,也是鉴赏评价一首诗的突破口。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胡应鳞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可见古人不论诗人还是评论家,都自觉地运用这一诗歌艺术规律提高自己的诗歌层次和评价水准。今天离古典诗歌的创作年代时已久远,但我们还可以通过诗歌了解作者写诗时的情感和志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意象的存在,它如化石一样记录了作者的情感信息。有许多意象已不仅仅属于诗歌,它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情感。高考考查诗歌鉴赏,包含着对意象的考查,了解一些具有固定意义的意象,对广大考生快速准确鉴赏评价诗歌是很有帮助的。

一、月亮、夕阳、白云、杜鹃
月亮,亦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千百年来诗人们夜深人静,忧思无眠,举首望月,总是用来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唐五代戴叔伦的《调笑令》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夕阳 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登高望远,送目临风,夕阳残照,更能引起无穷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于是乎诗人笔下的夕阳(包括斜阳、残阳等)多给人以失落凄凉、漂泊沧桑之感。
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
《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都以夕阳写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
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柳永的《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的《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清朝纳兰性德的《点绛唇》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莫不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朝思暮想而不得相见的伤感情思。
白云 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情感。
如唐杜甫的《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诗人卧看行云,倦极而眠,借白云曲折的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唐刘长卿的《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
同时白云向来是和隐者联系在一起的。南朝时,陶弘景隐居在句曲山,齐高帝萧道成有诏问他山中何所有?他作诗答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从此白云与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白云自由不羁,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如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白云寄托着诗人对刘十六归隐生活的羡慕。
杜鹃,又名子规、布谷、杜宇、望帝。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多用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如李白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叫声最容易触动游子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二、鸿雁、尺素、双鱼、锦书、彩笺、青鸟
鸿雁常借指书信。相传苏武在匈奴牧羊十九年,他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从北海带回祖国,传递消息,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有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大雁没有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发排遣的相思。
书信也称为雁书、雁足、鱼燕、尺素、双鱼、双鲤、锦书、彩笺 等。
北宋晏几道的《诉衷情》人脉脉,水悠悠,几多愁。雁书不到,蝶梦无凭,漫倚高楼。
唐五代王涯的《秋思赠远二首》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北宋晏几道的《生查子》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北宋秦观的《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北宋晏几道的《蝶恋花》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南宋陆游的《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北宋晏殊的《蝶恋花》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青鸟是传书的信使。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三、松、梅、竹、菊 、荷、蝉
  松、梅、竹、菊被称为岁寒四君子,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志向、气节。
松树常用来象征孤直的品格,。如李白的《古风》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魏晋刘桢 的《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梅花常被诗人赋予高洁的品格。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发,散价乾坤万里春。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竹子,被人们认为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董必武的《病中见窗外竹感赋》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
菊常被诗人们用来表现追求隐逸、不随流俗、坚贞不屈的品格。
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苏轼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自陶渊明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东篱成为菊的代称,唐朝岑参 的《九日使君席奉饯卫中丞赴长水》为报使君多泛菊,更将弦古案醉东篱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素来是纯洁、清高的象征。
南北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夏歌》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此首以莲藕为喻,写女子希望和情人深结同心,永远相爱。
蝉,在诗人笔下是高洁的象征。由于它栖于高枝,餐风食露,不食人间烟火,所以用它比喻的人,自然是清高的,指餐风饮露的雅士高人。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李商隐的《蝉》: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王沂孙的《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四、梧桐、芭蕉、芳草、落花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 的《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总是跟分不开。
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情。温庭筠 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明朝夏完淳的《卜算子?断肠》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雨打芭蕉也像梧桐夜雨一样,令人愁肠百结。吴文英的《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五代李煜 的《长相思》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元朝徐再思 的《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常喻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离恨顿生。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春草起兴,表达了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落花 古人云落花有意,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唐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元无名氏《朝天子?庐山》客去斋馀,人来茶罢,叹浮生指落花。楚家、汉家、做了渔樵话
五、南浦、长亭、西楼、关山、折柳
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水边的送别之所。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之如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俩依然。南宋韩元吉《瑞鹤仙?送王季夷》西风吹暮雨。正碧树凉生,送君南浦。古来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长期的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长亭,驿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行人休息和送别,是陆上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西楼是相思之所。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唐五代李煜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白《长相思二首》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李商隐的《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折柳,古人送别时有折柳的习俗,因,是的谐音。后用折柳指送别,用柳岸指送别之地。唐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南宋吴文英《解连环?留别姜石帚》正岸柳、衰不堪攀,忍持赠故人,送秋行色。
六、蟋蟀、捣衣砧、寒衣
蟋蟀,作为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描写蟋蟀的活动规律十分细致。那时古人已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 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后的惆怅。唐白居易的《夜雨》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这里的古书上也指蟋蟀。
捣衣砧,在古典诗歌中常常代表闺妇思念外出丈夫的惆怅和迷惘。秋天到了,远在他乡的丈夫无御寒的衣裳,在阵阵捣衣声中寄托了无尽的牵挂和思念。南朝民歌《青阳度》碧玉捣衣砧,七宝金莲杵。高举徐徐下,轻捣只为汝。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寒衣,和捣衣砧相关,今天民间还有十月一送寒衣的风俗。通过寒衣表现对亲人的关爱和思念。清蒋士铨《岁暮到家》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邻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唐刘长卿《余干旅舍》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七、羌笛、胡笳、阳关
羌笛是古代出自西部的一种乐器,它发出的声音凄切哀婉,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羌管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李陵《答苏武书》有胡笳动,牧马悲鸣句。张孝祥《六州歌头》:笳鼓动,遣人惊。陆游描写边塞诗常用胡笳声塑造悲壮氛围,表现豪迈气概。《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羽箭雕弓,忆呼鹰故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舞,飞落蛮笺。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送别时所唱歌曲称作渭城阳关。出自王维《渭城曲》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冯延巳《鹊踏枝》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八、黍离、麦秀
《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魏晋向秀的《思旧赋并序》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古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九、 柳、东篱、三径
陶潜宅前植有五棵柳树,故其自号五柳先生。后以五柳代隐者。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东篱,出自陶潜的《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借以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三径,隐士的住所,或指家园。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唐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北宋叶梦得《水调歌头》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 
十、鸿鹄、请缨、投笔、击楫、逐鹿
鸿鹄,秦末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而起于大泽乡。后以鸿鹄喻人有远大志向。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魏曹植《鰕篇》燕雀戏藩柴,安知鸿鹄游。南宋辛弃疾《水调歌头》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请缨,汉武帝欲使南越王归顺,派终军前往劝说,终军请求给他长缨,必缚住南越王带回长安。后用请缨指报效国家。唐魏征《述怀》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南宋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投笔,出于班超掷笔从戎事。指弃文从武、建功立业。唐五代祖咏《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近代秋瑾《感事》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
逐鹿:比喻争夺政权。唐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清李秀成《抒意二首》举觴对客且挥毫,逐鹿中原亦自豪
十一、沙鸥、鹧鸪
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
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南宋陆游《秋思》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山醉亦休。同样表现了居无定所的情形。
鹧鸪,它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