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汇美食广场: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与佛学潜意识理论比较论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7:00:33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与佛学潜意识理论比较论谈  


       目前,整个世界的文化,已经进入丰富多彩,蓬勃发展的百花齐放时期。东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是21世纪整个人类科学发展的核心和大势所趋,也必然成为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为辉煌发展的开始,必将带来人类社会发展有史以来第二个“轴心时代”。突破它,将引领整个人类社会迅速发展,并产生宗教、哲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等,一系列历史性革命。正如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芭芭拉布朗所说:“思维之谜如此之大,致使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在它面前都束手无策,更不用说制定出相应的方法来研究其无穷无尽的疆域”。解决人本身问题,是历代思想家的共同心愿,也是最难以攻克的科学,最有价值的科学,最神圣的科学。它可以还上帝于科学,还佛学于科学,还所有神秘文化于科学。
       心理学做为一门科学,它的产生和发展,只有近几百年的历史。它将人本身的科学发展,上升到科学高度的起点。因此,它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从原理上看,解决了人类的心理问题,就可以使所有人走向快乐和幸福,人类将进入真正的“极乐世界”。诚然,目前为止,心理学的发展,正如同一些科学家们所说,没有产生本质性突破,甚至还被部分专家学者称为伪科学。但是,其发展前景、未来和重大意义,必然将超过任何伟大的科学发明和人类进步。
       回顾东西方文明和发展几千年历史,有没有完整的心理学理论?有没有完整的心理治疗理论?答案是有。不仅有,而且就在我们身边。西方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东方的“儒、释、道”文化,都是以心理学,心理治疗理论为主的理论体系、文化体系。虽然它们没有冠以心理学名词,没有以实验为科学依据,且时时显得高深莫测。虽然看上去它们与现代心理学相比较,各有千秋。但是,细细品味,严格意义上看,古老的东西方智慧,整体水平超过了当今心理治疗学派和理论的综合。
       记得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在今后一百年内,心理学如果不提到弗洛伊德,就不叫心理学。弗洛伊德是岂今为止,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它发现了人类的最深层次心理活动规律。为了说明古代思想智慧早已经拥有相对深入的心理学理论,本文从弗洛伊德理论入手,从其最为深入的“意识三论”入手,从脍炙人口的各行各业、用之以极的“潜意识”理论入手,找出佛学文化中的“潜意识”理论,并将它们对比,找出差异,阐述佛学心理学的伟大和智慧。
       一、弗洛伊德理论和思想概述
       在现代心理学中,弗洛伊德形成了最深刻的心理学理论,在心理学发展起到划时代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心理学的今天。其核心理论“意识三论”中,将人的意识过程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通俗地可概括为,人类大部分意识都是潜意识的化身,意识来源于潜意识的需要,并变化形式,经过前意识的审查,最终变化成为意识。
       弗洛伊德理论进一步分析,人类形成的大部分意识都是虚构和妄想,都是自身无法做主的自然过程,潜意识是背后的动力和目的,人类自身无法意识到它的存在。他曾经说过:“抛开人类自以为是的理性和逻辑,人类与动物没有任何区别”。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意识产生的根本和源泉,不是来自于理性的思考,而是来自于潜在的动力。并且,他把其称为生物的死亡本能,生的本能,等等。对本能的性质,弗洛伊德将其形容为不分善恶的满足、追求快乐的需要,没有任何原则的生物需要。人类意识来自于本能,并把他化装成人类可以接受的、符合道德的理性显现,以及伴随理性的行为活动。对人类自信心的三次致命打击:一次是哥伯尼日心学说,打破了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毁灭了人类至高无上的自负;一次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打破了人类是万物的主宰骄傲;最后一次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否定了人类的至高无上的理性,粉碎了人类是可以驾驭世界的高级生灵的自尊。无疑,弗洛伊德是伟大的,一位知名心理学家说过,在心理学界,谁要是不提及弗洛伊德,就不是真正的心理学。
       弗洛伊德认为,当个体的人,由于受外界刺激,当意识无法控制潜意识想要满足的需要,各种本能的问题就会冲破自我的控制,得以满足,表现出千变万化的神经症症状,心理疾病症状。并且,对症状产生原理的解释,弗洛伊德称之为童年的创伤和压抑无法得到释放,形成症结。治疗的过程,就是通过无条件的自由联想、释梦,把被压抑的能量释放出来,把童年时的创伤让病人知道、理解和认识,使无意识变成意识,症状就能够得到根除或缓解。总体而言,虽然弗洛伊德形成了看上去完整的理论,但还是遗留下许多无法解释的疑问,随后的后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学派、行为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等,经过事实验证,都不同程度地对其理论的正确性提出质疑。但是,任何一个学派和理论,谁都无法回避和否定弗洛伊德所看到事实的正确性,所研究的深度。以上是弗洛伊德理论的大致意思,以及治疗的大致原则。
       二、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佛学思想
       对于佛学来说,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科学家、艺术家认识到,它与心理学密切相关,特别是西方一些伟大的心理学家,科学家,对东方的佛教尤为认可。荣格说过:“佛学是世界上最精致的心理治疗体系,其中蕴藏着伟大的真理”。爱因斯坦也认为:“佛教能解释科学无法解释的疑问”。笔者认为,佛学确实是一部有史以来,经过几千年,几十亿人共同研究,实证出来,反复验证其科学性的较为完整的心理治疗理论体系,同时也是使人走向成功、幸福、快乐、完美人生的心理学、哲学、成功学、社会学理论。
       由于佛学分“经、律、论”三部分,其理论体系庞大,集人类几千年,甚至于上万年集体智慧结晶,有几万本最高智慧人群留存下来的佛经,涉及和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在中国几千年发展历史中,皇帝带头译经学经,全民皆参研佛经现象不是几个朝代的事情,几乎是世世代代永恒不灭,没有间断过的事情。中国历史发展最辉煌的盛唐时期,武则天就写下著名偈言,并广为后人传讼,即:“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年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智慧超群的一代英明女皇,如此谦卑地诚服于佛教,可见其存在意义。另一方面,在我国有史以来的文人墨客,诗圣书圣中,注如苏东坡等人,都礼敬佛学,并为研究和弘扬佛法尽其一生。
       由于研究佛学人数之多,举国上下的精英都在阐述和发扬它而努力。使佛学成为几乎不包括的有关人类科学的深入理论体系。然而,不论什么理论,如果离开了人,都必然会失去其光彩。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现状来看,解决人本身问题的科学,是最伟大、最艰巨、最有价值的科学,它领先和超过任何其它科学。所以,从形式上,佛学的本质必然是解决人的幸福问题,智慧问题。从内容上看,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证认为,它的主体思想,是一部较现代心理学更为完整的心理学理论。由于抓住了以人为本的核心,它使有史以来无数心灵痛苦(心理疾病)的人,无数求道之人离苦得乐,找到生命的幸福和价值。因此,才流传几千年立于不败,才导致寺庙满天下。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自有它的道理。南怀谨先生在《椤严大义今释》一书中说:“世间一切学问,大至宇宙,细至无间,都是为了解决身心性命的问题。也就是说,都是为了研究人生。离开人生身心性命的研讨,便不会有其他学问的存在”。可见,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有多大。
       三、佛学理论对意识研究概述
       现代科学又因科技的高速发现,人类出现不可一世的自信,即通过现代科学手段,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盲目乐观、盲目自信、“贡高我慢”现象,现代人往往认为,科学如此发达,信息量如此巨大,现代人如此聪明,现代人的思维能力,早以领先于古代,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忽视了历史,很少有人去发现,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璀灿的文化,辉煌的文明,伟大的理论发现和创造,或许领先于现代的科学技术水平。由于现代科学面对着对人本身探索,包括医学,已经走入瓶颈,甚至于产生方向性错误而走入死路。所以,一些明智的科学家才进行了反思。针对这一情况,物理学家霍金说:“有谁敢讲,我们现代人比古印度人知道的更多”。
       有关“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理论,佛法在2500年以前,早就存在精致的描述,只是用词与弗洛伊德理论不同,描述的方法不同,发现问题的方法,以及发现问题的本质与现代心理学不同。
       佛学唯识理论中,把心理活动分为心法(又称心王,共有八种,通俗言之,是指心理活动中的主要方面)和心所法(共有五十一种,通俗言之,是指心理活动中的次要方面,其功能是配合上述八种心法),心所法我们暂不讨论,仅限于心法。佛学认为,心法分为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又称八识心王。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分别对色、声、香、味、触等五境,产生了分别作用,第六意识是分别意识,即该事物是什么,与其它事物的区别。第七意识指对上述流水般连续的分别的过程,固执地误以为有一个实在的“我”,佛学称之为“我执”。第八阿赖耶识,是对上述过程以及过程所产生的力量的储藏。
       也许,这样描述,人们很难理解。为了使大家都能完全明白,笔者用自己的认识,糊涂一点的方法,惭愧之极地以现代语言,对其进行解释。也就是说,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第六意识为认识事物,第七意识为认识事物的过程,第八意识是能够意识到事物的力量和动力。例如:眼睛看到物品,需通过做为物质的眼睛看见事物,是第六意识;眼睛的能识作用打开过程并见到事物,是第七意识;眼晴能认识事物的功能是否发挥作用,使人见于事物,是第八意识。三个单元和过程缺一不可,同时作用,共同作用。即:如果眼根(第八识)的力量不发挥作用,人们会视而不见;如果能认识事物的过程没有,人也不可能见到事物;如果眼晴的能识作用没有,人也不可能见到事物。
       用现代心理学知识,则更容易通俗地表达清楚,即:人有时能够观察到周围的事物,有时观察不到,与人的状态有关,注意点有关,习惯有关。现代心理学是这样描述的:即每个人都生活在有选择性的认识事物过程中。一个人一个样,每个人内心的世界都不一样,其所认识的世界也不一样。同样一件事情,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这样才变化出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佛学统称之为“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概括起来,佛学中的前五识,是不可改变的物质层面,与心理活动的形成无关,但他是产生心理的物质条件;第六识是通过前五识的细胞作用,使人能够产生分别事物的认识系统;第七识是认识事物过程,是人体细胞内部的运行过程;第八识是认识事物的能量、习惯和潜在需要。也就是说,佛法将人的思维活动过程也分为三个过程和阶段,即意识产生、意识产生的过程、主宰意识产生的力量和习惯。其中,第八意识,佛法称之为“业力”。以上三个过程,与弗洛伊德所发现的事实完全重合,笔者认为,这并不是巧合,他们都认识到有关人思维活动和意识产生的相同原理,都是最为深入的心理学理论。
       四、弗洛伊德意识论与佛学理意识论的比较
       从形式上看,佛法前五识的描述,弗洛伊德理论中并没有分析和说明,这一点无关紧要。因为,意识产生的核心问题,心理学所要解决和描述的核心问题,都集中在最后三个过程和阶段。即:弗洛伊德与佛学两大系统,将人的意识产生过程都分为三个过程和阶段,他们之间的相同和区别在哪里呢?这是本文要阐述的重点。笔者认为,他们所见从宏观上看完全一致,属于同道之人,拥有同理之志,都是最为深度的心理学理论。然而,微观上看,两大理论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差之毫厘的不同,导致了东西方两大文化的发展方向完全不同。
       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意识与前意识,与佛法中的“六识”和“七识”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或仅存在完整与不完整,系统与不系统的区别,但是,其大致意思相同。区别在潜意识,即佛学中的第八意识。弗洛伊德称潜意识是本能,来自于生物的必然。佛法称潜意识为“业力”、“习惯”、“能量”。一种称为本能,一种称为能量和习惯,弗士认为潜意识先天固有,佛法称潜意识是由后天烦恼造成的恶习。从形式上看,一种是无法改变的存在,一种是可以通过后天“消业”,彻底消除的不良习惯。即弗洛伊德的“本能”无法消除,佛法的“本能”可以完全消除。因此,弗洛伊德的本能,与佛法称为“业力”,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出自完全不同的途径,找到不同的归宿,产生解决方法上的不同。
       更有甚者,对意识的最高层次分析,佛学在《楞严经》中进行了“七处征心,八还辨见”的寻找,即心在哪里的论证,它得出的结论是:并论证出心是不存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佛学认为,没有一个实在的外部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认识的世界中,误以为这个我们认识的世界是客观世界。唯识学经过分析,说明了我们如何产生这种错误。然而,弗洛伊德的心理不同,并没有阐述这一观点。心理学以为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不同,它研究的是主观世界如何认识客观世界,它完全不同于佛学认识到的——根本没有客观世界。由于进一步论证太复杂,偏离主题,这里,我们不进一步描述。
       时至今日,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已经家喻户晓,运用于文学创作、心理分析、社会学等多种领域,可以说在有关人的科学中,无所不入,无所不用。当代社会在解释人性方面,人们无法脱离弗洛伊德的影响,他的理论基本被社会公认为正确的定律。心理学的发展,也沿着弗洛伊德所指导的路线前进着,即使有个别伟人反对本能理论,但都无法抗拒社会的共识和总体发展趋势。因为,从现象学看,人类身上似乎确实存在着爱的一面和敌对仇恨的一面。人类追求正义的本能似乎永远与战争、屠杀、毁灭本能共存,人类的发展历史,就是在追求和平、正义的过程中,干着屠杀和毁灭的历史。基督教将之称为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指使和控制着人类,使他们打着正义的旗号,做出罪恶的行为。并称,只有上帝能认识和解决它。因此,弗洛伊德的理论,非常容易被人类接受,包括所有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因为它是事实和确实的存在。每一个人通过反思,也必然同意弗洛伊德的认识,即人都有向善、友谊,追求正义的一面,又有仇恨、嫉妒、愤怒、敌对、不满的一面,两种能量交替和共存,都是人的本性。
       五、佛学治疗心理疾病的理论原则
       佛学对人本能的认识,却不是这样,佛学认为人的罪恶和嫉妒是来自于烦恼和“业力”,由不快乐的“业力”导致了仇恨、愤怒、嫉妒等“业障”(认知障碍)。佛学将本能的性质定义为“业力”,通指由于外界环境,不良刺激,产生烦恼所致的力量,或由于“因果轮回”作用,带来的不良恶习和能量,形成了心理学中的仇恨、敌对、疾病等症状。佛学称,业力可以导致“业障”,即由于烦恼产生的业力和能量(异常情绪),可以导致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产生扭曲和变异。
       通过消除“业力”,人就可以消除“业障”,认识世界的本质。佛学的根本目的即在对通过“修心”,消除“业力”,化解“业障”,即将各种不健康思想,病态的症状化解和消除。笔者认为,佛学的这种认识更为正确,也是目前心理学发展的方向和共同认识,虽然这种认识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但各种心理学派的归宿,都是通过消除病人的焦虑(业力),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然而,佛学中的理论价值,一直没有得到科学界的重视、研究和认可。
       人类不存在罪恶本性,罪恶都来自于成长中的缺失,成长中的受挫和压抑,环境影响,由压抑和挫折导致的不快乐,不愉快是“业力”的核心,不快乐即会派生出来仇恨、嫉妒、敌对和贪婪。
       通过“修心、修行”,随着人的心身进一步健康,清静自在,可以完全改变。佛学认为,良好的性格,快乐的自在,可以使人产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智慧,从而可以完全消除仇恨等病态心理,并认识清楚世界的本质,产生无上正等智慧。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综合能力提高,境界提高,创造力增强,就可以走向成功、财富和美满。
       由于“业力”的不断消除,因为放松、快乐、清静,人可以拥有对外界事物的最佳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人变得自信而又宽容,大智而又若愚,慈悲而又勇敢,富有而又节俭,正直而又圆通。人就可以做到外圆内方,成就一切。在改变中,随着智慧的产生,人可以认识到:一切仇恨、敌对、疾病,都是令人痛苦,值得同情的病态心理和病态行为,都是因为人的无知而自找苦吃,自取灭亡。为此,佛学中的开悟者和圣贤圣智,慈悲之心油然而生,于是立下佛学四宏愿:即“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无边众生誓愿度,无上菩提誓愿成”。正所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六、快乐导致成功是佛法以及东方文化的最高境界和唯一归宿
       以上这些能力,人本身具备,本身拥有,无一来自于外界。因为,离开了人本身,一切都无从谈起,人的能力永远无法被科技创造出来,培养出来,只能在自身上挖掘出来,展现出来。所以,佛学认为,智慧来自于“自性”,正所谓“人人皆有佛性,众生平等,即心即佛”。佛学形容为:“他心通、天眼通、法眼通、慧眼通”,都是对无限能力的古代描述方式。对于这种超过一般人的能力,佛学总体概括为“尽虚空,遍法界,通体圆满,涅磐寂静”。即最高的解脱和智慧者,可以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遍满世界。
       由于人们没有去研究佛学,思考佛学的义理和妙用,所以一听到这种描述,只能称之为“神乎其神,头脑有问题”。
       现代科学没有与佛学接轨,所以无法理解其圆融妙理,随冠之以“迷信、封建”的帽子。佛学的无所不知,在儒学中也有同样描述,《论语》称之为:“一事不知,儒学之耻”。《大学》称之为“格物致知”穷尽天下所有道理。它们完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完全符合大道至简的道理。《黄帝内经》称道中医为心理学,简单为:“知其要者,一言以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易经》的易,就有“大道简易”的意思,并由简易变化出“变易和不易”,即复杂万千。最终,佛学上升到生命哲学的角度看待世界,达到“涅磐寂静,如如不动”的境界。即人生如梦,离苦得乐,成佛成道,圆满寂静。这种境界是最为快乐和美满的境界,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是“通体圆满,光明普照”的极乐世界。通俗地讲,即最快乐的世界,最快乐的生活,最幸福的人生。是没有痛苦,不生病,永生不灭的生活。佛学中的地狱,指的是心的地狱,永生的世界,是思想和灵魂的不灭,与生命的虚幻存在没有关系。
       七、佛学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的差异
       由于西方心理学以西方文化形式为核心,以弗洛伊德思想为核心,所以,东西方心理学产生了本质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心理学发展与佛法解脱之道,走向了不甚相同的方向,甚至于完全相反的道路。即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灵修学派和个别借鉴东方文化和心理学理论除外)总体以为,从外向内,或部分内外兼顾,通过精神分析、自由联想、释梦、解释原理、纠正错误认知、行为矫正等手段,使人认识和理解问题的起源,从外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国文化称之为从象入手,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目的。
       由于套路不同,方法不同,西方心理学总体从“象”入手,从“术”起源,而“象”和“术”遍满法界,不计其数,佛学称之有“八万四千种”。所以,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很难完全统一,故而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呜,各据其理的总体现状。
       佛学则完全不同,它以事物形成的最源头,“缘起”为出发点,抓住产生问题的唯一原因“业力”,一门深入,直入菩提,形成系统理论。并且,佛学以消除“业力”和“业障”为唯一目标,以破除“我执、法执”等为根本和难关,以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全面展开,“由理入事,理事不二”,即认识事物原理,理是事物的本质,事是事物的表象,理事圆融。佛学的教育,通过“闻、思、修”,即听道理,思考和分析出真理,破除“无明(无知)”。然后,从“修心”开始,实际证明理论的正确性,并落实到生活中的每时每刻,落实到“行、住、坐、卧”皆道场,吃饭睡觉不离佛法,修行开悟不离生活。《中庸》也有类似的描述,并称之为“君子慎其独也”,即独处的时候,坚持做真人,做快乐的人,率真自性的人,即所谓“率性之谓道”,统率本性就是道,真正的快乐生活就是统率本性。诚然,什么叫快乐,需要进一步的解释。佛法认为,真实改变自己,修正自己,脱胎换骨,通过皈依“佛、法、僧”三宝,找出产生智慧的清静方法。
       为了救度众生(百姓),佛陀慈悲心切,为了“自度度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随变化出各种“化身”,迎合各种人的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无为而治,善巧方便地使人信任,引导无知的人们,不幸福的人们,走向开悟,自我解脱的道路,这种善巧方便的救人方法,解脱方法,佛学认为有八万四千种,称之为“八万四千法门”。
       八、佛学心理治疗的宏观方法
       佛法的意译是:产生智慧和方法。它不仅是心理治疗理论,而且是走向成功的理论,不仅要治疗好心理疾病,而且要使心理疾病病人走向一般人(众生)无法做到的成功人士。在佛法中,总体治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象入手,从外界入手,从方法上入手,从利益上入手,进而入理入微,合理入法,使人“理事圆通”,这种方法,是逐渐使人开悟的“渐修”方法。例入净土宗从念经入手,使人清静,直至一心不乱,以往生西方所谓极乐世界为方便说,使人坚固信念,直至清静无为,得以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智慧和解脱。
       另一类方法,从“明理”入手,首先使拥有求得解脱愿望的人(有慧根),认识世界的本质原理,认识“业力”和“业障”的本质,以及对人的危害,随从断烦恼入手,破“无明”,当体即空,直指人心,入世修证,从生活中做起。禅宗就是这样,从“疑情”入手,参悟心理的本质,打穿所有疑问,解答所有问题,先圆通理,通过修心,再入世解决事。顿修方法中,总体为“止、观、禅那”三个方面,并称之为“内观”法门,或反省自身,认识自己,观察自己,观察世界的“观世音”法门。
       由于佛学有统一的理论和目标,故不管从外向内,还是从内向外,不管从理入手,还是从象入手,不管是八万四千法门,还是一门深入,直证菩提(无上智慧),目的和目标都完全相同。所以佛法称之解脱之道为“不二法门”,称之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直指人心”法门。
       应该讲,就数量和方法而言,佛学的心理治疗方法,远远超过当代心理治疗各学派的综合,超过了充其量几百种的西方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从理论上,佛经“三藏十二部”,上万本佛经,从不同的角度,但阐述着同一个原理,解决同一个问题,其理论和思想集中、统一、细微、完整,比较西方心理学的分散理论而言,其理论全面、具体、完整得多,是心理学无法比拟的;从研究人员来看,虽然佛经总称“戒、定、慧”三无漏学,但经书满天下,追随千亿人,比研究心理学的专家学者要多得多,根本无法比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佛学之所以没有灭亡,它经历了甚至上万年的研究,经历了上万年的历史检验、考察,经受住了所有人类文明的毁灭和再生,经受了所有政治运动和帝王利益,而立于不败之地,它比心理学要坚强得多,说明其中必然拥有极高的价值。心理学刚有几百年历史,还很幼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和认识,很多理论相互矛盾,相互排斥,最为重要的是,它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从人的角度来讲,佛学从开始到最后,都是以人为本,直指人心。心理学最多到达的程度,是以科学技术和心理分析各样参半。因为,西方心理学是从象入手,然而入心;从道与术的角度来看,西方心理学从术入手,从象入手,然而求道。而佛学则完全从道入手,以道御术,从本体入手。道即人本身。正如《大学》所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中医则称“以道治心,疗病之大法”。佛学是以道御术,心理学是以术求道。位置不同,一个是本位,一个是象位。
       虽然东方文化反对“以术求道”的方法,很多东方文化研究者会贬低西方科学不究竟、不圆满。西方科学也确实更容易使研究工作走入迷宫,迷在“象”中,形成没有对错,没有是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万难境地。这一点,也是西方后现代艺术乐此不疲的发展成果。但笔者认为,东西方科学各有千秋,各有所长。没有西方的“以术求道”,探求物质原理的科学技术,就没有现代文明和整个人类的发展,更无法从实验的角度证实东方智慧的存在和正确性,使人信服东方科学也无从谈起。然而,由于西方心理学在“道”的层面上薄弱,术的层面上已经向极致发展,“有术无道”也不行。所以,宏观上看,有关“道”的层面,就显得尤其重要,它!至今为止还是一块处女地。佛学和东方“儒、道”文化,正好弥补了西方心理学的不足,弥补了《圣经》无法对“上帝”本质的认识。这个上帝不是不可以认识的,至少,是可以最大限度地认识的。因此,1988年的诺贝尔奖宣言,才发出向东方文化学习的集体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