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万春镇整体规划图:白猿通臂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6:02:14
牛街回族特有的兵器之一“戥壳皮”

端坐的老者是第二代传人张少三。
白猿通背的历史渊源和传承谱系
仇 必 松
据本门老谱记载,白猿通背的创始人是唐末宋初道士陈抟。陈抟字图南,常自号扶摇子,宋太宗对他十分敬重,赐号希夷先生,安徽亳州真源人。
据《宋史·陈抟传》记载,他“熟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博学强记,非常聪明。由于他生逢乱世,短短半个世纪,就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兴亡,中原一带走马灯似地换了八姓十三个皇帝。他在仕途失意后,去武当山入观为道。陈抟以儒生入道门,在武当山“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进行了长期刻苦的修炼。他以老、庄思想为基础,总结继承了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以来的道教传统的内炼功法,融释、道、儒、医诸家学说为一体,集内功修炼之大成,创立了通背内功《站桩二十四式》,《走桩二十四式》(即《皇极拳》)和皇极四正十二掌。生逢乱世的陈抟,自然会考虑自保自卫之术,于是在总结前人武技的基础上,创立了通背拳术《八手总拳》和《通背心猿二十四式》。
陈抟博学多能,对于《周易》研究尤为精深,是个了不起的,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易》学大家,《宋史·陈抟传》记载:“抟好读易,手不释卷”。他以《易》理推拳理,以易理和医理为理论基础指导内功修炼和拳术运动。他的内家修炼之术,在当时就很闻名了,五代的周世宗柴荣和宋朝宰相宋琪都想向他讨教。陈抟的内功锻炼取得了极佳的效果,在他生活的那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他的年寿竟高达一百一十八岁。陈抟的内家功夫也确实达到了绝妙的境界,真可比之为炼成了金刚不坏之体。据《宋史·陈抟传》记载,陈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七月二十二日在华山莲花峰下张超谷石洞中逝世后,“经七日肢体犹温”,并且“有五色云蔽塞洞口,弥月不散”。这是正史上的记载,应是可信的。
陈抟功夫的嫡传继承人是道士云五龙。根据家师杨起顺大师传给我的拳谱记载,白猿通背的师承关系顺序如下:
陈抟老祖————云五龙————白云先生————飞空道长————司徒玄空————吴斌(吴真人)————费大恒————白玉峰————左云龙————彭瑞清————周成(周世英)————张洞峰————刘尚义————吉志通————鲁云清(世称任小侠)————石鸿胜(世称石七爷,1794年-1892年)————韩洞一(后出家白云观,人称韩老道)、刘子英、张文成(人称皮店张三爷)
张文成(1815-1904年)传刘宝明、马德山、宇振山、李振东、马香芝、郭有瑞、大车黄等;其中唯有刘宝明尽得真传。
刘宝明(1878-1938年)传马德山、王嘉和、贾卯生、杨锡诚、李长治、刘志成等;其中唯有马德山尽得真传。
马德山(1877-1954年)传张瑞卿、杨起顺、杨起源、杨起寿、金洪光、甄文亮、云增苓等;其中唯有杨起顺尽得真传。
杨起顺(1925-2007年)传人有(前30人以家师1990年确定的、并已写在拳谱上的入门先后顺序排列):潘金庆、仇必松、薛振和(现为北京本门掌门人)、冯殿玺、李占青、李占华、刘新生、王德全、王德才、肖风林、孙树林、刘润生、齐爱国、谷金生、王德强、王赋、刘福棠、王大群、吕新民、黄书湘、杨国培(子)、刘林、马明远、程国胜、钟欣章、刘汉、李敬、曹雪峰、汤评顺(新加坡)、Juerg Ziegler (Switzerland)、乔占弟、冯克伟、马国栋、姜桐惠、彭连运、高景田、朱寿军、吕树山、李元忠、柳宗林、吴恩宏等(可能会有被遗漏的师弟,请知情者和本人告诉我,以便补正。我这里先向您致歉了!)
家师杨起顺大师还代师收徒,传了大舌头老钱、东风市场的王仪民、訾安春、大栅栏步云鞋店的老赵和一说话就摇头的老周。除了王仪民和訾安春,其他几位的大名我记不清了,实在抱歉!请其本人或后人或知情者补正。
那是1971年春天样子,由大舌头老钱和王仪民发起、组织我们六个人拜师的,仪式是在老钱家里举行的。家师当时说,他们五个人年龄跟他相仿,訾安春还比他大了好几岁,于是就算代马德山师爷收徒,代师传艺。说我年纪小,就收我一个人做徒弟了。
我当时单身一人在北京工作,既无妻儿之累,又无家庭负担,长年吃住在老师家中,与之朝夕相处,随时受教;调回上海工作后,又于上世纪八九年、九O年二度请老师到上海游玩、授艺。按恩师的讲法,他已经向我“抖包袱皮”了,使我颇有所得。
我师爷马德山,曾于清光绪十几年在万寿西宫拜张文成为师,后去法国当劳工,回国后张文成已仙逝,因出过国的他更加深感白猿通背奥妙无穷,于是甘愿矮一辈,又给比他还小一岁的师哥刘宝明递贴子深造,遂全盘、系统地继承了白猿通背的全部技艺。
陈抟老祖创立的通背拳主要内容是前面提到的《八手总拳》和三个《二十四式》以及《四正十二掌》,后来司徒玄空增设了《六趟拆拳》,鲁云清和石鸿胜增设了《十二连拳》,刘宝明又增设了《十二连炮》。
《白猿棍》和《行者棒》是原来的。
《断门枪》是石鸿胜以通背散手108手跟京南祁太昌换来的;《天罡刀》和《天罡剑》是吸收京城怪侠赵九爷的。
《白猿通背》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几个大的分支。一个是明朝的司徒玄空(后称白猿老人)云游到嵩山少林寺,在与慧可法师切磋技艺后,将其部分拳技送给慧可法师,留在了少林寺。后世流传的《少林通背》,也许就出源于此。再一个是清朝道光二年鲁云清将白猿通背从山东传到北京后,又产生了二个分支:一支是由“石祁换艺”而产生的《祁家通背》;另一支是回族人马晓合,在北京回民聚居区的牛街传承而产生的《牛街白猿通背》。
对于“石祁换艺”,家师杨起顺大师传给我的拳谱上是这样记载的:“石鸿胜以通背散手换祁太昌的老十二杆,后称祁家通背,又叫京南手”。
石鸿胜觉得祁太昌的大枪好,祁太昌认为石鸿胜的白猿通背好,于是石鸿胜用白猿通背的部分单操手,共一百零八手,换取祁太昌的《断门枪》(又称《老十二杆》,装上枪头叫十二连枪,正名叫《断门枪》)。单长文先生编著的《祁家通背拳》一书,重点介绍的就是这“祁家通背一百零八单操手”。
祁家通背的来源,就是由此而来的。这一点在单长文先生编著的《祁家通背拳》一书中,说得比其他各种讲法都准确,只是该书将身居北京的石鸿胜,说成了不知名的江南的郄师傅了。
这是白猿通背自从清朝道光二年由鲁云清从山东传入北京后一个影响最大的分支。后来祁太昌传授这种拳术时,在练法上作了改动,拉敞了练,变成了放长击远的大劈大打,因此我们称其为“京南手”,他们自己则称作“祁家通背”。这一支流传广泛,由修剑痴传到了东北,沙国政传到了西南,传到河北等省市的就更多了,对通背拳的普及、推广和繁衍起了极大的作用,出了一批名震武坛的高手,在京、津地区还相继派生出了梁海明的“如意通背”,张策的“五行通背”和张哲、邓洪藻的“合一通背”等。其中也不乏将拳名由“通背”改称“通臂”的。至于冠上其他各种名称的通背拳,近年来似乎也越来越多了。
关于牛街马晓合的师承,家师杨起顺大师传给我的拳谱上是这样记载的:“马晓合因故未被石鸿胜收为弟子,后由张文成代师收徒”。这里的所谓“因故”,据家师杨起顺大师说,是石鸿胜不愿意收回民徒弟。因为张文成跟马晓合是好朋友,直到石鸿胜仙逝后,在马晓合的恳求下,张文成才代师收徒,教了马晓合功夫。
将白猿通背传入牛街的除了马晓合之外,还有一位曾在皮店张文成家打更的磨刀张,将他在皮店暗底里自学到的通背手,教给了家住牛街接他到家中养病的王贵贵。
由于《白猿通背》讲究实用,技击性极强,素有“通背拳法妙如神”之说,自从白猿通背的部分技艺传入牛街后,外界就流传出了“天下的把式(即武术)不上镐上(牛街的别称)”的说法。

“本栏作者仇必松师兄(右)今春和京城通背拳名家刘继振师叔(中)、孟正源老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