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地质博物馆:略谈銀锭的收藏与鉴定(宋康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9:58:41
略谈銀锭的收藏与鉴定(宋康年)2011-05-09 08:14

 

    本稿刊载于《钱币》报2011年5月上旬,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钱币》报,转载于中国集币在线(http://www.jibi.net/),谢谢!

   近一段时期以来,国内各地对银锭的收藏日趋火爆,价格也随之不断飙升,分析其原因应是多方面。其一是由于银锭本身是以纯银铸造的,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保值增值潜力,如2007年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拍卖的一件清代一件“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青城县匠王的”五十两银锭,当时以291200元的价格成交;二是银锭的存世量普遍较小,市面上很难见到(赝品例外)。三是银锭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同时还具有极大的历史研究价值,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银两货币制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很难得的实物资料。正因为如此,不少收藏者对其大加追捧,但同时,一些造假者为了图谋暴利,大量仿造假银锭出售,致使许多民众上当受骗。为了帮助刚涉入此领域的朋友们尽快的增长相关的集藏知识,笔者根据自已数十年来从事基层文博工作的实践体会,特在此对中国古代银锭的溯源、发展、鉴定等诸多方面,谈一些个人粗浅的认识,以供参考。

宣统银铤

银锭的溯源、发展、种类

    银锭,俗称元宝。它是中国旧时银两中的一种称量货币,其发展历史十分悠久。据考证:银锭始于汉代。那时的银锭是呈园形的饼状(正确的应叫银饼),嗣后历经隋唐、两宋、金、元,盛行于明清。在唐代,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各项政策措施较为井然有序,在税收以及财政支出上大多是使用白银,出现有“庸调银”、“税商银”、“矿山银”、“税银”等,当时主要除沿袭汉代银饼形状外,同时还在银饼的基础上,有将银制作呈长条形,称之为银铤。还有一种船形的方锭,如1970年陕西西安唐代墓葬里出土的四枚庸调银,形状似园形银饼,上面镌刻有大量文字,为岭南、怀焦等县缴纳的庸调银。同年,河南洛阳也出土了面文阴刻“二十三两”的唐代银饼。两宋时期,白银更是成为当时赋税征收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对银两的成色在交易中更为重视,据南宋《居家必用宝货辨伪》一书记载;当时白银已有十几种名目,有“金漆花银”、“浓调花银”、“茶色银”、“大胡花银”、“薄花银”、“薄花细银”、“纸灰花银”、“细渗银”、“鹿渗银”、“断渗银”等。另外还分有官铸和民铸两大类。一般民铸银锭上面铸刻有店铺号和时间、工匠名以及标明银两成色等;官铸银锭上面则铸刻有“XX州”三字或“盐务税”、“出门税”等字样。金代也铸行银锭;如“承安宝货壹两”,大致分为“盐银锭”和“税银锭”两种。元代银两较大的品种,计有“扬州银两”和“平准银两”。1956年山西太原出土元代至正十四年的银两,上面刻有铸地、时间、重量和铭文,背面还阴刻有较大的“元宝”二字。同年,江苏出土的元代至元十四年的“平准银两”,上面铸有“铸银官子杨良口”等字样。到了明代,由于当时墨西哥、西班牙等国的银元通过贸易的形式大量进入中国后,朝廷又将这些银元熔化后再重新铸成船形元宝,致使当时货币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明代开始的银锭为船形铸造,其形状、周围有园沿,中腰两端渐升,为船形锭式,周沿内则形成椭园形锭面,上面刻有铭文。到了清代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当时的银锭各地均有铸造,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道光以前,一类是道光以后。大部分省份当时都铸造银绽,那时官铸和民铸几乎形成了并蒂莲开之势,汹涌而出,形状更是多种多样,异彩纷呈,计有船形、束腰形、葫芦形、牌坊形、马鞍形、方形、马蹄形等。一直到民国初开始实行废两改元货币制度以后,银锭才逐渐退出流通领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这就是中国古代银锭发展的简要过程。

 

明代永乐五十两银绽

银锭的收藏、鉴辨真伪

    总的说来,各个时代的银锭具有不同时代的风格,从纵向看,汉代银锭一般呈圆形,叫银饼,较为粗糙;唐代除继续沿用汉代园形银饼外,开始出现长条形银锭;两宋银锭外形渐变,两边有束腰,正面四角翘起,两端呈弧形,称束腰型银锭,较唐代要宽厚;元代银锭与宋代大同小异,两端呈弧形,内侧束腰,中间内凹,周缘呈翘起状;明代银绽,出现双翅,而且较高,不大规整;到了清代银锭铸造较规范,边缘清晰,棱角分明,一改过去单一模式,形式更丰富多样(如以上所提到的)。从横向看,即是对真伪银锭铸造的鉴辨;主要应该首先了解制假者的造假方法,一种是在浇铸时将铜块凝固成银锭形状,外表鎏银,这种银锭重量、手感显然不同,成色有异;二是在银锭底部挖出一个小洞,取出银子后再灌入铅或铜,再封焊洞口,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洞囗留有封焊痕迹;三是用新的银子铸造成老银锭,这钟银锭的包浆、蜂窝、铭文款识,均没有老银锭的风韵;四是要看银锭上有无丝纹和蜂窝,因为真的银锭在铸造的冷却过程中,随着氧气的排除急剧收缩,而冷却总是由外向内进行,这样就自然出现了一种丝纹,丝纹越细越规范越好。蜂窝,通常多出现在银锭的底部和侧面,这是高成色银锭的重要标志,因为纯度高的白银在熔化为液体的时侯,能够吸入空气中大量的氧气,后在冷却的时侯先前吸入的氧气会从底部和侧面大量溢出,就形成许多小孔,口小洞大,就是所谓蜂窝,假造的恰恰相反,其峰窝则口大洞小。五是看锈迹,如果出现有黄色或绿色锈,那银锭可能是以铜或者铅制作的,铜锈是呈绿色,铅锈是呈黄色,真正的银锈应是黑色的。

 

南宋二十两半银錠

总之,当我们在收藏古代银锭时,脑子里一定要多绷几根弦,切不可一蹴而就。而是应当小心谨慎,仔细观察,特别是对其质地、造型、制作、铭文等诸方面,都应审视是否符合各个时代的特征,只有这样才不致于走眼,后悔莫及。

宣统银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