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流向:傅中望的榫卯结构 - 日志 - 彭德 - 雅昌博客频道 - Powered by UCen...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3:11:05

傅中望的榫卯结构

2007-08-10 14:40 天气: 晴朗心情: 高兴

文/彭德

从《操纵器》说起

傅中望原本不在本书的候选之列。春节聚会时,我说他的《操纵器》中的男根太直观,不斯文,不高雅。傅中望反驳说:“断臂的维纳斯刚出现在中国时,好多人都骂,骂它有伤风化;后来时间长了,看习惯了,就变雅了。《操纵器》中的男根,看习惯了,也会变雅。”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我于是给傅中望留下了版面。男根女阴,在当代中国有着法律上的专利权和专利制度,是不能公诸于众的东西。不过在古代中国,情况就很不一样。比如剑川石窟中,有一个巨大的女阴造像,它是信男善女们祈子的地方,神圣而庄严。男根的造型就更加常见。在田野考古中,各地都出土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石祖、陶祖、铜祖造型。祖就是男根雄起的状态,它是中国古代祖先崇拜的标志。后来,祖演变成各种带有象征性的造型,如玉器中的圭,片状,祖形。贵族男子求婚,送给女方的信物就是圭。有圭的少女,古人叫娃,淑女的别名,引申为美女。少子的卧室,名叫闺房,房主通称闺女,表示明花有主。古代祭祀祖宗的牌位,名叫主,家庭和朝庭具有统治权的男子,名叫主人。武则天自称皇帝,政绩不俗,却被人骂了一千多年。由于她无根无主,被讥之为母鸡打鸣。主有一个亞字形的器座,正中是男根雄起的造型,它是远古图腾柱的孑遗。主的放大就是柱,变异是表,再变为华表。圭的放大是碑,包括墓碑和纪念碑。无碑、无表、无柱、无主、无圭,就是天后,也就是断子绝孙。古人声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见男根雄起的紧要。仅管如此,男根崇拜毕竟只是人类蒙昧时期的产物。随着克隆技术的迅猛发展,这种风俗将可能在一二百年之内冰消瓦解。

 

傅中望的《操纵器》,一式四座。每座的形制、体量、材料相同,正方六面体,每面有圆形卯眼,分别藏有手、脚、舌、根。通过上部的四个楔子操纵,可伸可缩。操纵槽有刻度表。《操纵器》做为本体的含义,可作如下理解――手: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时就袖手,袖手就是将手缩在袖筒中。脚:有所为时就伸展,有所不为时就收缩。舌:言论自由,适可而止。根:君子好色而不淫,淫指放纵与过度,或指犯规。《操纵器》做为客体时,它就成了任人摆布的象征,成了操纵个人和群体的规则或习惯的象征。

傅中望《操纵器》

 

发现榫卯

傅中望出身于一个木匠的家庭,祖父是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民间建筑师。从小他就在祖父的熏陶之下,对木工活路有着浓厚的兴趣。砍木头、锯木头、凿木头,常常使他入迷。他从中央工艺美院毕业后,曾在湖北省博物馆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从事过楚国墓葬出土文物的修复工作。当时,每年都有上百座楚国墓葬被发掘出土。在这些公元前6世纪至3世纪的墓葬中,棺椁、木俑、器座、苓床、几案、神器等大都带有榫卯结构。傅中望对上述器物的结点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认定用榫卯组成的结点是比外形更重要的东西。正是这些功能相同而形态不同的结点,为作者将各种材料和部件构成不同的形态提供着各种可能。

 

榫卯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工艺以至雕塑的构成方式。其中,凸出的构件叫榫,凹进的构件叫卯;榫方则卯方,榫圆则卯圆;榫卯穿插吻合,两者便形成一个整体。榫卯结构是桌椅、床榻、箱柜、屏风、车轿、器座、屋架、门窗、带座石碑、华表、棺椁、拼接俑等造型物的基本构造方式。榫卯形式做为通俗的中国文化元素,它不仅同中国工艺史和建筑史有关,而且也同中国思想史有关。

 

在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批建筑遗迹中的木质榫卯结构,时间在七千年前。后来出现的八卦爻象,就带有明显的榫卯意味,阳爻如榫,阴爻如卯。儒家和道家推崇的阴阳哲学,同榫卯结构有着对应关系。儒家的阴阳哲学以阳为本,与之对应的词语有乾坤、日月、君臣、男女等,属阳的都在前面。道家的阴阳哲学以阴为本,与之对应的词语有阴阳、水火、鬼神、雌雄等,属阳的都在后面。阴阳二元对立而统一的哲学模式,支配着有史可考的数千年中国社会生活模式。

 

傅中望将榫卯结点做为特殊的艺术方式,同自己的艺术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他用榫卯结点制作的作品,是一种表现关系的艺术。

傅中望《榫卯结构23号·木》

 

捏合的世界

自1994年起,傅中望开始将他对生命、世界与现实的思考,楔进他的榫卯装置之中。他将榫与卯之间的分离、联接与穿插,同天人关系、人际关系、文化关系等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代表作有《天柱》、《地门》、《世纪末人文图景》以及《操纵器》等。

傅中望《天柱·木·塑料泡沫》

 

《天柱》具有多义性。由榫卯组成的方柱,可以抽象地象征帝王、男性或强权;天柱下面的海绵体既可视为被蹂躏的对象,也可视为动摇天柱的力量。两者组合后,形成相互消解的视觉效果。《地门》的直观感觉是一个揭开的古墓,一个埋藏着中国历史的古墓。24个门栓给人以地狱之门的印象,也给人以集体下葬的联想。《地门》下埋藏的究竟是历史还是现实,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是绝望还是希望,不得而知。《世纪末人文图景》由一堆同构而紊乱的榫卯部件铺排而成,或是象征人文精神的失落,或是文化模式的对抗,或是人际关系的隔膜,或者兼而有之。它揭示出本世纪末人文景观中紊乱无序的状态。

 

傅中望的雕塑具有解释上的弹性或不确定的一面:人们可以用结构主义去框定榫卯结构,但是榫卯符号所蕴含的结构思想同西方结构主义不仅大相径庭,而且当作者将榫卯结构从具体的榫卯部件中剥离出来时,已经带有消解结构(使用功能)的意味。人们也可以用解构主义去审视榫卯结构系列,但是使这些作品成为“系列”的主要脉络却顽强地体现出一以贯之的中国逻辑。

傅中望《被介入的母体》

 

20世纪中国雕塑的主流是西方化。傅中望采用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创作的雕塑和雕塑化装置,同主流艺术分庭抗礼而又能超越传统成为本世纪中国雕塑界值得特别关注的对象。随着傅中望的榫卯结构引起广泛关注,利用榫卯形式的中国雕塑家正在增多。这个形式并不具有专利权,发展的空间也很大,关键在于谁做得更好。如果它变成傅氏专利,只会走向僵化。有一批人利用它,就会出现不同的火花。傅中望的一些榫卯小品,如《榫卯结构27》以及《操纵器》等,造型和结构太规矩,太对称,打磨抛光又太经意和程式化,失之于小巧或刻板。这无疑是在工艺美院养成的习惯。而另一些作品,特别是大件作品,稍嫌简率粗糙,如《榫卯结构16》和没有进行防锈处理的《异物连接体1》;或嫌空洞单调,如《榫卯结构28》;或嫌牵强,如《异物连接体1》和《异物连接体2》,被强制性连接的对象之间缺乏视觉上或内涵上的过渡因素,由此我认为他还需要创作一两件耐久而又经得起挑剔的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