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不如汪峰:入定前行、四禅八定、灭尽定及若干禅定修习法门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1:56:23


入定前行、四禅八定、灭尽定及若干禅定修习法门简介
广超法师
一、各种禅定的差别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如果连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持了戒后要修定,因为平时我们的心很散乱。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观察世间的实相。有了定,就可以深入的观察世间的实相,即苦、无常、无我和空,这就是智慧。因此,戒、定、慧是有一定的修学次序。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且能修出成绩,那是因为他们有宿世善根,一般人还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来修。
那么,什么是禅定呢?禅定是由梵文Dhyana翻译过来的,音译是禅那,意思是静虑,即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也就是以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不散。“观”即作种种观行。禅定包含“止”和“观”,“止”(Samatha音译奢摩他)和“观”(Vipasyana音译毗婆舍那)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近代南传佛教修行者把止观译为止禅和内观。佛弟子修任何的禅那,一定离不了止和观,不然的话,其所修的会偏向外道的禅定。不论修止和修观都会产生定心,称为定——等持,即“三昧”(音译三摩他),此定心若用来继续修观,则能产生智慧,称为现观;若用来继续修定,则能进入定境,称为入定——等至(音译三摩钵底),有四禅八定和灭尽定。
佛说我们所居住的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种种欲望,且没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灭尽定。
依天台宗说要进入四禅八定之前,其前行是先入欲界的基本定,有欲界定和未来禅两种。
二、入定的前行
坐禅要入定的前行可分成以下几个步骤:
(一)粗心住
开始静坐的人,心很散乱,越坐杂念越多,控制不了;同时坐得腰酸骨痛,身体不正直,歪来歪去,那是因为他平时坐时身体弯曲惯了。有人的身体不会歪斜,是因为他用精神去控制,把身体矫正,这是有心去造作(故意去做)的,呼吸又不大顺畅,他得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等方法使心定下来。过了一定的时候,他的身体会慢慢地调好,呼吸也渐渐顺畅,心念也就越来越细微。这种定称为粗心住。进入粗心住时,杂念减少,但并不等于定,只是不再胡思乱想罢了,但是心念还会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门前跑来跑去。
(二)细心住
这时候修行者的心念已经很微细,身体不必用心力调正,自动平衡,已经习惯了,而且坐久也不疲倦,这就是所谓的持身法。所以有静坐经验的人,如果静坐半个钟头、一个钟头后身体很疲倦,那就是他还没进入粗心住,当进入粗心住,再进入细心住时,身体就自动调整,而且坐久也不疲劳。如果继续坐禅,深入定的话,就能进入真正欲界的禅定——欲界定。
(三)欲界定
修行者平时要用心将妄念捉回来,进入欲界定后,杂念自然减少,不必花太多心力去对付昏沉和掉举,慢慢地心任运不动而觉得身心轻安。修行者进入这种定后,就能够整天坐禅。以上三种定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只能称为欲界的定心。
(四)未来禅
修行者进入欲界定后,继续修下去就会进入色界最低定——初禅,他会感觉到身体到处有气流动,修行者有了这种感受之后,他暂时开始感觉不到平时身上的病痛,即进入第四步骤未来禅。
但是,有些人静坐时,心无所知地昏昏沉沉,他也以为自己的身体不见了,这是他的心念不知去了哪里?若要达到未来禅,必须先从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一步一步地进入。
为什么第四步骤称为未来禅呢?因为修行者就要进入真正的禅定了。由于此未来禅尚在欲界,所以又称为欲界未到地定。所谓真正的禅定,即是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
三、四色界定
(一)初禅:有觉有观,有喜乐
修行者进入欲界未到地定后,继续修出离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来越深,原本静下来的身体,慢慢地感觉到体内有动触。这种动触有八种不同的感觉,即冷、暖、动、痒、涩、滑、轻、重,最普通的就是感觉到气动起来,渐渐感觉到整个身心充满喜乐。这时他的心已离欲界进入初禅了,入定时的心已舍离欲界里的五欲,不再贪着财、色、名、饮食、睡眠;他也除掉五种遮盖住智慧的烦恼——五盖,即
贪、瞋、睡眠、掉悔和疑。
初禅有五种特点,称为五支,即觉、观、喜、乐、一心。
1、觉:于所观修的境初心专注。此时的观察与思惟,是初禅定心的观察与思惟,并非散心思惟。
2、观:于所观修的境进一步细心的观察。觉与观也翻译成“寻”与“伺”。其差别是:觉是对境比较粗的观察;观是内心比较细的观察。
3、喜:内心欢喜的感觉。进入初禅时,无欲界的烦恼,感觉自己入了定,出了欲界,在定中内心很欢喜。
4、乐:全身感受快乐,犹如冲凉后身体感受到舒服的感觉;进入初禅后身体有很宁静、舒服的乐受。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因为此乐受是出离(欲界)的身心生起喜欢与快乐的感觉。
5、一心:音译“三摩地”或“三昧”,意译“心一境性”,即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动,也有说成心境合一。
(二)二禅:无觉无观,有喜乐
当修行者进入初禅后,继续修下去,就发现觉、观的心念很粗,他觉得觉、观的分别心动不够寂静而舍弃。当他把觉、观的心念舍起后,就会慢慢进入无觉无观(又称为无寻无伺),初次进入无觉无观者会发现其心第一次不受外界干扰,静如止水,处在清明的状态,内心一片平静、很清净,这叫内净。这与初禅的觉身宁静有所不同。
由于二禅是无觉无观,其内心再也不去思维和分别所观境界,不起语言分别,因此这种定也叫“圣默然定”。二禅有四支,即内净、喜、乐、一心。
1、内净:内心平静,由于无觉无观没有语言的构思了,开始感觉到内心很清净。
2、喜:离开了觉、观,内心轻安因定生欢喜。
3、乐:由于身体宁静与内心平静而感觉到很快乐。
4、一心:即“定”,在二禅的定境中保持一心。
(三)三禅:离喜妙乐,有舍、念、智
当修行者继续修到三禅,心远离喜的躁动,就会进入更深的定,他会感受到另一种乐。初禅是舍离欲界而快乐,所以称为“离生喜乐”;二禅是默然之“定生喜乐”,三禅之乐称为“离喜妙乐”,此乐与外境无关,是由内心发出的,一般入此定者会有不想出定的贪著。由于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经中常说世间之最乐是在三禅。
三禅共有五支,即舍、念、智、乐、一心。
1、舍:舍掉喜心。
2、念:念念分明。
3、智:有正知。“正知”就是正念现前时,以智慧抉择下一个心念该如何,又称为“正智”。在禅定的正念下都有正知,然而在三禅时的正知最强烈。
4、乐:因舍离二禅的喜心跳跃烦恼而感受快乐。
5、一心:心定在三禅的定境中。
(四)四禅:舍、念清净,出入息断
进入三禅后,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三禅所感受到的快乐还是一种苦患,他的心舍离快乐觉受,最后呼吸完全停顿,心完全不动,其意念清净到极点而入四禅。初禅二禅有粗的喜动,三禅有细的乐动、呼吸的动,四禅则不知有身且心如明镜不动,唯有意识的觉知,因此四禅也称为“不动定”。心念不动并非没心念,而是一心在同一个境界里。
这四种定都还在色界,心没有舍离色身。如果修行者进入四禅,他所修学的一切事都能随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够修成五神通;心定能引发神通,然而在四禅中修学是最快成就的。这里的神通并非象一些人与鬼神感应,这是内在自发的能力。
四禅共有四支,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
1、不苦不乐:内心只有不苦不乐的舍受。
2、舍:生起无造作的平等舍心。
3、念清净:修行者已经没有妄念,但也可以动念修观,心不随境动妄念,称为念清净。
4、一心:心定在四禅的定境中。
有些外道想要修行证得涅盘,但是没有智慧,以邪见的智慧,用心把“想念”压住而入四禅的无想定;然而无想定只是暂时无想,使烦恼无缘生起,四禅的色界的烦恼还在,所以死后就生到色界的无想天。进入无想定后第六心识(意念)就没生起,他们不知道还有更微细的心念在作用,就以为是涅盘。佛不同意弟子修学“无想定”,因为此定只招感无想天的果报,所以进入此天者皆是外道。
四、四无色界定
以上四种禅定还是没有舍离色界。如果修行者觉得色身很麻烦,想舍弃,那么他就要修习更深的禅定,如: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一)空无边处定
修行者若想把色身舍掉,必须把种种色想灭掉,即灭掉色想与有对想。“色想”是因眼识而生起,“有对想”是由耳、鼻、舌和身识而生起的。于是入四禅之后做“空”想,即没有色(物质)与欲(欲望),而把一切都观空,当其“空”想成就后,心就远离色界而进入“空无边处定”。他感受不到物质了,其心觉得在一片广大无边的空无一物的空境中,所以称为“空无边处定”。进入无色界定虽无色想但有心想,所以还有受、想、行、识及法尘的活动。
(二)识无边处定
修行者继续修习禅定时,会发现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也是一种苦,因为他是一种想,表示他还有心念。要减少这种想,他的心必须抛弃因离开色想的空无境界,在广大空无边的境界中只观察现前的心识而一心缘识。于是觉得心识也广大无量无边而进入“识无边处定”了。进入此定者抛弃了“色空”想,其心定在广大空洞无边的心识中。“识无边处定”与“空无边处定”的空想差别是:“空无边处定”是对(有色作无色想的)心境作“色空”想,觉得广大无边的色空境而入定;“识无边处定”是对(无色作无色想的)心境作“识空”想,觉得无边的识空境而入定。“识无边处定”的心识还在观察现前的法尘,所以还有细微的想,并非无想。
需要说明的是:识是能知的心,想是法尘(即心生的念想),念想被心所知。其中色界定有前五识所生的“色想法尘”,无色界定虽无色想法尘,但有意识所生的“识想法尘”。
(三)无所有处定
如果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发现识想的法尘还在生灭变动,而生起讨厌之心,于是舍弃识想而进入“无所有处定”。那就是在识无边处定时觉得没有识想才是最安稳最快乐的,他就既不作“色空”想,也不作“识空”想,而是远离一切识想,于是他一心念“无所有”而入定。在无所有处定中,虽无色想与识想,但是“无所有想”的心知道一无所有的法尘就是有分别心,依然有心有境,即心定在无所有想的法尘境界中。因为第六心识还在集中观想“无所有想”的法尘境界,所以称为“无所有处定”。
(四)非想非非想处定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又发现这个“无所有想”心还是想,于是舍弃一切想,即有想、无想他都不要,因为空无边处定是色空想,识无边处定是识空想,这两者是有想;无所有处定是作“无想”的想,实际上是有很微细的想。修行者要远离前两者的“有想”和第三者的“无想”,于是进入不是“想”也不是“无想”的心境,即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在“无所有处定”时,他还有个一无所有的定境——想,但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连定境的有无想都消失了。这时修行者以为这是涅盘了,其实他不知道还有非常细微的第六识,唯识宗说乃至还有第七、第八的心识在作用。
小乘佛教认为我们只有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心识,即使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还是有很微细的第六心识执著命根及我;大乘佛教认为此时的第六心识依然执著第八识,也还有恒行的第七识——末那识。
进入四禅八定者,只是逐渐远离眼、耳、鼻、舌、身识,并没把它们灭掉,只是意识进入那个定境时,依前五识而生的粗重烦恼,当时不生罢了。
五、出世间定——灭尽定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心识发现已经没有心想生起,但是还有“我”的觉受,因此想舍弃这个我。他更进一步进入第九个定,这时连“我”的感觉也没有,就好像死人一样,好像进入睡眠状态,什么都不知道了,此定称为“灭尽定”。灭尽定中的“灭尽”,是指灭尽受和想。
唯识宗说,我们的第七识——末那识,执著第八识为我,在还未解脱之前,末那识却一直在作用,所以称为恒行,意思是永恒的造作,念念生灭不已。灭尽定能使恒行的心识暂时不生,暂时没有“我执”。即唯识宗说,灭尽定不但灭尽了前六识,乃至灭尽第七识——“我执”的心。
唯有三果或以上的圣者能进入灭尽定,其特点是无“我执”,但三果圣人只在入灭尽定的当时才没有“我执”,当他出定后,我执之心再度生起。阿罗汉圣者已破除了我执,在灭尽定中无我执,出离此定后也没有我执。所以只有佛、阿罗汉和三果圣人有能力进入灭尽定。
至于大菩萨是否也可进入此定呢?经典有两种说法:有些经论说可以,另一些却说不可以。有些论典认为六地菩萨已能入灭尽定,由于进入此定者出定后暂时没有烦恼,他往往会心不动而不想再回来世间,就再也不来欲界受生,于是无法圆满波罗蜜。然而第七与第八地菩萨已圆满波罗蜜,此时,为证无为而常入灭尽定,第九地菩萨修有为无为平等观,不再常入此定。
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种定都是要一层一层的进入,已经出了色界的定称为“无色界定”。佛法将我们所居住的世间分为三界,又称为九地,即欲界称为“散地”,色界和无色界称为“定地”,要进入此二界,必须依靠禅定;但是在欲界中,如要进入兜率天、忉利天等就不须靠定力,只要积极努力地修集各种福德因缘即可。
六、简介修习禅定的一些法门
根据南传《清净道论》说,共有四十种修习禅定方法,归纳起来,即: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一想、一差别。
1、十遍:又名十遍入、十遍处定、十一切入、十一切处。即观色等十法: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选其中一法,观其周遍一切处皆是。
2、十不净:即十种不净观,有膨胀相、青淤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
3、十随念:即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施随念、天随念、死随念、身至念、出入息念、寂止随念。前七种是观想的忆念,后三种是三昧的正念。
4、四梵住:又称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四种禅观,修此能入色界的定。
5、四无色:指修四无色界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6、一想:即食厌想观。观四种食的贪求所造成苦,即“段食”是吃饭维护身体,“触食”是接触外境而滋养感受,“思食”是作意的欲念使众生在有为的三界内结生,“识食”是识取结生刹那的名与色(即心与身)。
7、一差别:即界差别观。观察四大的特性,地界是坚硬的,支持万物;水界是潮湿的,收摄万物;火界是暖热的,调熟万物;风界是浮动的,生长万物。
修行者不可能都修这四十种修法,对于一般初学者,修习禅定应从数息入手,比较稳当;因为各种禅定的修行适合不同根器的众生,如修不净观,能够破除淫欲,但瞋心重者修此观行一个时期后,会对身体产生厌恶的心理,结果想自杀,这种人就不适合修不净观。所以修习各种禅定的方法应该根据个人的烦恼所在而修,并非人人都能够修习相同的方法。但是其中两种禅定方法,比较适合大多数的众生,它们是不净观与数息观。
我们的心很散乱,坐禅时数呼出吸入的气息,能慢慢地降服散乱心而进入定。我们是烦恼重的欲界众生,要修禅定进入色界,就要舍离欲界的种种欲望,其中最严重的烦恼是色欲,就应该修不净观来对治,所以数息观与不净观被合称为“二甘露门”。这两种观行是修学禅定的初步。比如一个人修慈悲观,但心散乱,想动想西,这是很难有成就的,所以他应该先修数息观把散乱的心定下来;又比如一个人的心已经有相当的定力,倘若他的瞋心重,那他就应该修慈悲观。
在修学禅定时,我们应该去参访有修证的导师以解除疑问,请导师给予援助和开导或启示,亲身体验一段时期,适合我们根器的方法就是好的,而不适合的就应该放弃。除非那个教导者有宿命通与他心通,他知道我们过去业的因缘,与现在贪、瞋、痴心烦恼之所在,能以正确和适合的方法教导我们,这样修习禅定就会很快有成就。如果遇不到这类导师,最好是从数息观、不净观那儿着手,然后再修四念处。
下面文章是本博精心搜集的关于禅修、打座方面的精品文章,点击进去即可阅读,万勿错过:
一:尊者 阿姜摩诃布瓦 谈禅修:一旦达到这个境界,色欲之根将给彻底拔除 (精彩绝伦)
二:喇嘛吐登耶舍开示:心烦意乱时的简单禅修法门(试了,效果很好、很殊胜)
三:超级珍藏:《静坐体验》“达摩”夜坐偈
四:虚云大师——参禅的先决条件(精要之精要!)(修任何法门必看,受用无穷!)
五:静者心多妙 无心到处禅——妙,实在是妙
六:我练双盘的经历和循序渐进双盘法——非常详细,值得借鉴(转)
七:[略说]如何静坐(打坐)?如何静坐才不会出问题?
八:精进的打坐方法 ——元音老人
九:打坐盘腿,男女不同
十:【慈诚罗珠堪布:入座与出座】(打坐的身、口、意的要点)
十一:静坐入定方法 (打坐入门须知) --转
十二:【原创真实】从未打过坐,肩胛痛受不了。硬着头皮打坐内观,静心几秒钟后,好了!
十三:【重点推荐】原来练双盘并不需要硬来; 并不需要我这么痛苦!!! <明真师教晃海>
十四:实验证明:打坐可以改变脑结构!
十五:双盘速成三魔地密功《转》——非常好的方法,请大家珍惜
十六:打坐的正确姿势与方法(在看书、看电视、上网、休息时尽可能盘腿而坐)
十七:双盘腿打坐的好处
十八:如何用打坐的方法进入清净心念佛的状态?
十九:双盘坐练习法(转)
二十:打开七个脉轮的手印和静坐数息的方法
二十一:在线禅修真的让自己特别舒服
二十二:每天两个半小时的打坐,有上千年之久的功效
二十三:学打坐不能双盘及双膝不能同时着地的人请注意
二十四:十个怎么办?——乔美仁波切开示座上禅修窍诀
二十五:空,大自在的微笑——空性禅修次第(电子书)【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 著】
二十六:何能久坐---一个按南先生书练习打坐的例子(转帖)
二十七:只需要五分钟:令自心平静的五个练习步骤 (很实用,大家都来试试)
二十八:超级殊胜窍诀:教您怎样让心轻松地安住于当下
二十九:内观课程【全集】
三十:图文:如何在短时间内学会双跏趺坐(双盘)——附超多禅修及打坐方面精华文章
三十一:西天东土禅宗历代祖师传法偈——附禅宗法脉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