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拍徐歌阳小视频949:庆六十华诞“何家英画展”部分作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22:58:27

庆六十华诞“何家英画展”部分作品  

2011-10-30 22:51:41|  分类: 【艺术百科】 |  标签:绘画  收藏  人生  艺术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导语:

何家英将中外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融汇贯通,融写实精神和东方诗意为一体,传承中国传统工笔画艺术精髓,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并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民族风格的典雅、高尚的中国人物画作品。他把西方绘画的学习纳入到中国画的体系之中,在融合中西方绘画视觉经验的基础上,重新激活传统工笔画的伟大品质,使其在表达现代生活的过程中,完成了现代工笔人物画形态的建构,从而促使了工笔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由古典向现代工笔人物形态的蜕变,以新经典的姿态焕发出崭新的光彩。


何家英《昭君出塞》

 展览展出何家英60余幅中国画精品,其中涵盖了其在美术史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经典工笔画作品以及小写意水墨,并有部分素描作品展示,是近年来集中展示何家英画作最多的一次画展,也是中国美术界庆祝新中国六十华诞的重要展览之一。同时,此次展览作为上海美术馆举办的“当代中国极具影响力艺术家作品系列展”的又一大展,也是2009年岁末的收官大展。


何家英在深入发掘晋唐绘画精神的基础之上,以饱满的造型有力地改变了明清以来人物画的纤弱、萎靡之风,将大气、浑厚、简约、质朴的审美气度与精微缜密的手法相配合,营造了文雅、恬静、高贵、精致的艺术意境。何家英的艺术中凝聚了深刻的时代性与人文关怀,他以高尚、近乎唯美的方式,彰显了东方文化和谐与大美的境界。他以其特有的艺术风貌,为我们开启了当代中国画又一种思考和实践的可能性。


何家英《落英》


庆六十华诞“何家英画展”部分作品  编辑/雨浓


何家英《裸女》

何家英《少女》

何家英《孙中山在天津》

何家英《相约晴雪后》

何家英《米脂的婆姨》

何家英《初春》

何家英《庾信春晓》

何家英《春眠》

何家英《红苹果》

何家英《秋冥》

何家英《秋韵》

何家英《无声》

 

何家英《阿坝风情》

何家英《阿坝风情》

何家英《春到阿坝》

何家英《晨雪》

 

 

何家英《凝雪》

何家英《待》

何家英《山地》


        何家英艺术创作:

何家英为中国工笔人物画向当代性的转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工笔画的传统和西画中严谨扎实的造型技法,结合当代人的审美观点,创作出一大批洋溢着时代气息的作品。读他的画,会从中找到一种真诚细腻的激情和梦幻般的理想色彩。
何家英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自然与他独特的创作理念分不开。在他眼里,继承传统和创新其实是“一事两步”,“哪一个都不能丢,丢了一个也就丢了另一个,真有传统者总想为创新开路,真求创新者不会拿传统祭刀”。他的这一思路既是对当下中国画领域的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他力求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作为一位深谙传统的画家,何家英对晋唐画风达到的雄浑雅健、造型饱满、高逸充盈、朴素自然的高度赞不绝口。这正是他所要继承的传统,也正是他的工笔画所汲取的传统营养。他深信:“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容纳西画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
何家英除了对传统有着独到的认识外,对中国画吸收西画营养的方式也有自己的见解。他反对那种只吸收概念,只做表面文章的做法,认为“与其接受那些大而不当的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的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我们实践上的参照,这种实实在在的启悟益人神智”。
当代女性是何家英惯用的题材。他自己也曾说过:“我的画,偏重于女性描绘。”这种题材很难画,因为很容易让作者和读者堕入一种思维定式:把女人当美女看。何家英在创作中特别警惕这种概念化、俗气的倾向。他在创作中非常注重“求异”,认为创作必须要“充分刻画,从外在形象到精神气质,体会其微妙之异”。而且,“必须要赋予对象以我的思想、感情、格调,这才是我的画”。

何家英艺术风格:

       何家英技法全面,从国画的写意、工笔到西画的素描、油画、水彩、水粉,无所不通,因此探索新的艺术形式时,较之他人局限要小些。可以说,《天地会》给我的感觉是震撼性的。画家借鉴油画手法,用高光强光线效果,将整幅作品处理成偏红的暖色调,突出了烈日灼烤的感受。作为对工笔人物画的尝试,似乎是前无古人的。何家英获奖作品以女性题材为多。女性绘画并不新鲜,古有仕女画,民国有月份牌美人画、年画,今日女性肖像更充斥电视、报刊,问题是将其作为文化主体,还是作为文化“宠物”?

何家英认为:对低俗的艺术倾向应当抵制,它涉及到女性人格尊严,更反映出画家审美价值观的取向。以男性文化为本位,将女性视为“花瓶”当然不可取,对今天女性自身生存状态、生命价值的思考和表现才是画家的责任。通过对具有时代特点、个性特征和女性自我意识的刻画,使她们发现和确立自身价值,作为文化主体进入审美领域,才是其美学意义所在。在表现女性美时,他注重挖掘不同女性心理的内在美感,通过对其心灵自然流露出的纯真、朴实、善良,表现出一种人格上的气质美,以及精神上的大美;如《心语》、《十九秋》、《酸葡萄》、《人体》等,可说真实地反映了他的这种追求。何家英认为,作为画家,最大的优势是上天赐予他一双敏锐的眼睛,使他在准确深入地洞察感受物象方面胜过常人。笔者觉得,不排除个别天才对艺术的特殊感知能力,像画家梵高、毕加索,雕塑家罗丹、摩尔,但对多数人来说,超凡的观察力主要应得益于综合的知识修养。
何家英先生认为:大自然中到处充满诗意画意,不过是有待慧眼慧心人随意拾取罢了;“‘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惟诗人而兼画家者,能得个中极致。”何家英也是这样。他说,他看东西比较全面,中国的、西方的、日本的、印度的、现代的、古典的他都看,都研究。通过了解各门类艺术的异同、特点,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绘画,而不只是孤立地局限在工笔上。工笔画本来不宜太大,但他发现日本的浮世绘美人画尺寸并不小,效果也不错,值得研究借鉴。他感到,画中仕女所表现出的贵族气质,以及画家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制作技巧,对他以后的创作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正是出于这种对艺术本质的领悟,培育了他一双敏锐的眼睛,原本呆板生硬的线条,在他眼中却化为有生命力、有内容且富于变化的艺术语言。给学生上课放幻灯片,李公麟的《五马图》放大后,那种苍辣的运笔效果和丰富微妙的线条变化使他和学生们感到震撼。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当许多画家正苦于“要金钱,还是要艺术”的两难抉择中、甚至有人为捞钱不择手段时何家英的作品却以其雅俗共赏、韵味绵长获得了“双赢”:不仅得到业内权威人士高度评价,也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取得了良好的商业效果,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他的探索找到了一种艺术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从而给人们以启迪。努力开拓,不断创新,兼融百家,自备一格,作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优秀的画家,相信正当年富力强的何家英教授将不断有更多更新的佳作问世。


     何家英简历:

    1957年生于天津,198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院研究员、中国工笔学会副会长,天津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天津政协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天津画院院长,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