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时光韩国版百度云:苏州古城东大街街区古建现状调查笔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19:52
 

苏州古城东大街街区古建现状调查笔记

 区域内涉及建筑物一览:

国保单位:盘门水陆城门、瑞光塔

省保单位:胥门城墙、开元寺无梁殿、江苏巡抚衙门旧址、吴门桥

控保单位:周宅、显圣明王庙

名人故居:顾祝同故居

 

一.涉及街巷介绍

 

关于东大街的简介:

东大街是苏州古城区域西南角的一条街道,据苏州《沧浪区志》记载:东大街南起残存的盘门城墙东翼尽头,北至三多巷口与司前街相连。原称“盘门东大街”。南端本止于与庙湾街相接处,70年代末向南延伸,过内城河止于城脚。泮环巷口以北之段原称驸马府堂,因巷内有元末吴王张士诚婿潘元绍宅(今43号)而得名。1966年废原名,统称东大街。街南段之西为“盘门景区”规划范围。始建于三国时期的瑞光寺、开元寺故址在街侧。历劫犹存的瑞光塔、无梁殿俱属国家级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路长500米,宽17米,1974年改弹石路面为沥青路面。

 

关于新桥巷的简介:

新桥巷东出东大街,西出西大街与吉庆街相连处。两端都有桥,西端在西大街南北向,东端在巷口,东西向,宋代巷西端即有新桥,巷以桥名。习惯称盘门新桥巷。为盘门内唯一的深宅大院集中区。古建筑尚存4号周宅,列入控保建筑。2、22、26号原有典雅庭院。4、6、40号都存砖刻门额。6号前有清代张姓节孝石牌坊,30号前亦存节孝石牌坊。大部份宅院陈旧不堪,成为大杂院。始创于清光绪三十四年的新苏师范学校在巷中段,其地在宋代为规模宏大的“张府”,明清为“和丰仓”。巷长423米,宽2.5-7米,1986年改弹石路面为水泥六角道板路面。

 

关于书院巷的简介:

书院巷东出人民路与十全街相对,西于金狮河沿南口与三多巷相连。唐、宋时称南宫坊,有坊立于巷东口。后以宋代鹤山书院在此,改称今名。相传书院为魏了翁(人称鹤山先生)所创。书院址于明永乐年间改为巡抚大臣行馆,清代巡抚成为地方常设长官后,在此设江苏巡抚衙门,是驻苏州品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官署。巡抚衙门建筑仅存大门、仪门和后堂、后楼。巷长299米,宽9米,1979年改弹石路面为沥青路面。

 

二.古建筑现状调查

1. 新桥巷

    新桥巷的调查目标为4号周宅、26号顾祝同故居,石牌坊两座。

    新桥巷在宋代就有了,此巷曾是城南人员聚居区之一。原“和丰仓”今已无迹可寻。

   

    4号名周宅,为苏州控制性保护古建筑第172号,位于新桥巷东头,坐北朝南。这里曾经是一片较大的宅院,西路宅邸、东路为园。如今已被分割成若干独立的单元。门厅带有檐下牌科,面阔三间,目前东西次间被格开,称为两间居室。门厅形式尚完整。二进大厅,天井内的牌坊在下枋之上已全毁,天井内存青石井圈一个。大厅面阔三间,梁架尚全,但被格后仅剩西次间留出通行,明间顶部被开一座老虎天窗。大厅檐下存一枝香轩一座,但隔扇全无,大厅有通往此西路的门(封闭)。三进为楼厅,从天井西望,能见高大墙体,疑为此宅原先西路的附属建筑,从体量看,似带有两厢的楼厅。西路可从另一门牌进入,第一进无法进入,目前被封闭辟为私宅。三进确为楼厅一座,其内板壁及长门尚存,但两厢及檐下隔扇已替换为全新。此厅清水方砖铺地尚全。四进已被后增建筑围堵,完全无法看见其面貌。

 

    新桥巷张氏节孝石牌坊,目前被私宅围住,敲门无人应,不得入内。在外仅见其顶部构造,似乎尚属完整。

 

    另一石坊为原浙绍会馆牌坊,如今牌坊已经残缺,顶楼已无,定盘枋以下柱枋尚完整。被嵌在32号新建的别墅大门之内。此坊原为一间两柱三楼,花岗石质地。目前,上下坊的二龙戏珠及双狮戏绣球尚完整。

 

    现存的顾祝同故居是一栋孤零零的青砖小洋楼,位于新桥巷26号。门牌虽是如此,但我却寻思,这26号缩得也太进了吧?后来与其内的居民聊天才知,此宅原先远非如此规模。

 

    顾祝同被称作国民革命军的五虎上将之一,北伐时曾经驻守苏州,但其当时的宅子却是老苏州都知道的,赫赫有名的墨园(后来后人尊其为墨公,不知是否与此有甚关联)。墨园在苏州城北平门附近,离此地基本要穿过一个苏州古城区。

 

    老住户说,这新桥巷的顾宅,乃顾祝同第七房外室的居所,知晓者甚少。不过这究竟是不是真的,却有待考证了。因为手头能找到的资料均显示顾将军有三位太太,大太太是指配婚姻,二太太是苏州人,三太太是一位名角。

 

    此宅现在状况却是不太差的,而且当年的地砖还大都完好,老人说地砖都是英国进口的,牢得很,这些老住户也很爱惜这栋宅子。所以包括木扶梯等构件也大多良好。室内结构基本未变,外墙青砖的铭文也大多清晰。

 

    院内尚存一棵高大的玉兰及石榴,并散落有零星假山石。老人指着前方的别墅称,十几年前,宅子还是完整地,现在的这栋民国两层小楼只是宅院的一小部分。当年有大厅、有门厅、有花园等。只是后来全拆掉了,再后来就变成了前面的这些别墅。

 

    2. 胥门

    新桥巷西即西大街,胥门就在西大街上。当年的百花洲是苏州的贫民窟之一,如今却是换了新颜。城墙尚存有宋元古物,水门无存,当前城门为胥门的边门,城墙的瓮城遗址清晰可辨。胥门的留存当是一个奇迹。当年从苏北摇着船来的难民,在百花洲建起了棚户区,遮蔽了城墙,使之逃过了五十年代的大拆迁。目前胥门列为江苏省文保单位。

 

    3. 东大街

(1)显圣明王庙

此庙老苏州叫做驸马府庙。此处原为张士诚驸马潘元绍的府邸。苏州城破,潘氏令张氏隆平公主及七妾殉夫,自己却偷偷投降了朱元璋。后来此地建了庙,却是祭奠公主的。而在七姬庙弄曾经也建有七姬祠(已毁)。

 

此庙现为苏州控制性保护古建筑,存有砖雕门楼及主殿一座。山门临街,为磨砖门楼,辟门三,非常完整。门楼的正中有显圣明王庙的字样,两侧同治六年以及县吏王X渊、王云重修的字样则显示出了这里重修的年份和主持人姓名等信息。门楼还有戏曲故事、花草等精美的雕刻,值得细细观看。

 

大殿无法找到入内的通道,只能看到大殿为硬山顶,面阔三间,有外檐桁间牌科。

 

 

(2)开元寺无梁殿

开元寺全国很多,尖兵自04年以来,也去过几个开元寺,每个开元寺均由其独到之处。苏州开元寺,则胜在无梁殿。

 

说起无梁殿,不得不先将时间往前推倒三国年间。孙权在苏州建立政权后,为了感谢乳娘陈氏的恩德,在城北建了报恩寺奉祀她,并封号“燕国夫人”(苏州燕家巷以前有燕国夫人的庙)。后来在五代时期寺院改名开元寺迁建到了东大街,并在藏经阁供奉燕国夫人像。经过了历代的变迁,如今寺院完全毁掉了,仅仅剩下了无梁殿这一座建筑。

 

苏州的无梁殿绝没有北京皇史宬那么壮观,也没有南京灵谷寺无梁殿体量大,但是就精美程度却是远远超过后者的,当年建筑大师梁思成等人来苏州考察古建筑,对这座建筑作出过非常高的评价,实际上这也是对苏州古代工匠技艺的一种肯定。

 

无梁殿并没有对外开放,所以它的内部结构无法看到,不过仅仅从外表就能感受到很多了。无梁殿没有采用木构梁柱擅掾,而是在顶部直接用砖做成拱券结构,因此得名。通过窗网内看,似乎有藻井,但光线太过昏暗无法看清。苏州开元寺无梁殿原先的名字叫做敕建藏经阁,是明代砖石结构建筑的精品,实地观察后发现其砖石雕刻、琉璃构造都是极为精美的。

 

整座大殿面阔七间、进深4间,歇山顶两层楼阁式布局。上下各辟拱券门5座,上层在东西侧面还各开有拱窗一扇。门的两侧都有砖砌的仿造木结构的倚柱,下层倚柱下端均有方形的以莲瓣装饰为主的砖砌须弥座柱础。最为精美的是上下倚柱上端(即上下檐)的垂莲柱,柱头均雕有一个昂起的龙头。倚柱顶端的两侧是与木构相同的云纹雀替;下层有装饰华板,上层则雕有栏杆。一块雕有“敕建藏经阁”的汉白玉牌匾显示出了这座楼阁的不平凡之处(后立面牌匾镌刻的是“普密法藏”),一层明间及两次间的拱门上从西到东分别可有篆书"阿比昙"、"修多罗"和"毗奈耶"的匾额,分别代表阁中所藏的佛典三藏总目"经"、"律"、"论"。另一个亮点则是砖雕斗拱和楼阁的琉璃装饰。绿色炝边黄色居中的琉璃代表了至高无上的御赐身份,顶部主脊是龙戏牡丹的图案,戗角则装饰的是神将形象。

 

苏州的开元寺无梁殿远观显示了其庄重伟岸的姿态,近观又能发现其玲珑细腻的一面,怨不得有江南第一无梁殿的美誉。(开元寺另一重要文物是苏州唯一的仿印度式的佛塔,名叫普照塔,通高10余米,毁于十年浩劫。)

 

    (3)盘门

盘门有三景,皆位于东大街的南端。这三景,其重点自然还是盘门。伍子胥指挥民众夯土筑城后,在城市的西南开了一个水陆门,用意是比较明显的,就是防御南方。南方是世仇越国,越人很多生活在山林中,对蛇有一种与生具来的恐惧感。古人迷信得很,伍子胥不会脱离这个迷信的行列,于是在这城门的上面,悬一木刻的小蛇,以镇越人。这城门也就用了这弯弯曲曲的小蛇来命名——蟠门,后来年代长了,也就成了盘门。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基本都是元后重建的,而元之前的城墙,基本只能看到一些遗址残迹。城楼则是八十年代重建的。盘门的城墙向北,几乎可与胥门相接,往东延伸到了南门。(南门往东残存有城墙遗迹,可一直达到今天的灭渡桥附近)

 

吴门桥是苏州最高的一座石拱桥,状态良好。为了城河两岸通行,在台阶两侧用水泥铺设了一道自行车道。现存吴门桥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为单孔石拱桥。桥长66.6米,堍宽5.8米,顶宽4.8米,跨度16米。

 

另有瑞光塔一座。瑞光塔为七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平面由外壁、回廊和塔心构成,外立面微呈梭型,保持宋塔风貌。塔高53.57米,其中塔刹9.14米。砖砌塔身,各层挑出木构腰檐和平座,檐角下悬铜铃,此塔为宋代早期南方比较成熟的代表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4. 书院巷

书院巷得名于宋代在此巷内设立的鹤山书院。巷内20号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江苏巡抚衙门旧址。此地现为苏州是卫生学校。衙门旧址现存清代同治年间重建的大门、仪门、后堂等建筑。大门为硬山式,面阔5间23米,进深10米。

 

衙门历史摘录于苏州《沧浪区志》:明永乐年间为巡抚行馆,宣德五年(1430)起为应天巡抚署。清顺治二年(1645)为江宁巡抚治所。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宣统三年(1911)为江苏巡抚衙门。明清两代曾有不少名臣治事其中,如周忱、海瑞、汤斌、宋荦、陶澍、梁章钜、林则徐等。辛亥武昌起义后,巡抚程德全在此宣布江苏独立,成立军政府。抗日战争前曾为吴县公安局、苏关监督公署。沦陷后先后为汪伪徐朴诚(军长)、龚国梁(师长)部驻地。1950年为康复医院,1956年起先后为护士学校、卫生学校校址。大堂已于1980年拆除。

 

附:此街区历年被毁河道及古迹统计

消失的牌坊:

东大街李倪氏节孝坊、新桥巷贞节坊、西大街江袁氏烈妇坊、东大街陈沈氏节孝坊、窥塔桥吴宋氏节孝坊、狮子弄吴姓石牌坊、三多巷石坊两座、书院巷石坊一座、文庙木石牌坊两座;这些牌坊主要消失在十年动乱和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拆迁扩路工程。

 

消失的河道

新桥巷河道425米、三多巷392米……

 

消失的古桥:

新桥巷:新桥(清)、陈千户桥(宋称葛家桥,明苏州卫千户陈英重建);

三多巷:三多桥(宋称杉渎桥);

复兴弄:复兴桥(宋称北张师桥);

在平江图上都能找到的这些著名的宋桥,均在1958年的填河运动中灰飞烟灭。是的苏州多水,但南宋以来市内都没有水患,只不过如今雨季常会出现内涝。老人们称,以前从来没有水患的,后来就渐渐严重了,因为没地方蓄水了。老人们的叙述中,当年最可笑的填河理由竟然是容易滋生被伟大领袖列为四害之一的蚊子。河道没了,桥自然也就没了。

 

消失的古塔:

开元寺普同塔,仿印度堵波式,略似金字塔形,为四面五级实心砖塔。毁于1966年。














































分享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