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盘陈之遥的作品:面瘫(面神经炎)的常规治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4:50:29
面神经炎在脑神经疾患中较为多见,这与面神经管是一狭长的骨性管道的解剖结构有关,当岩骨发育异常,面神经管可能更为狭窄,这可能是面神经炎发病的内在因素。面神经炎发病的外在原因尚未明了。有人根据其早期病理变化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及轴空有不同程度的变性,推测可能因面部受冷风吹袭,面神经的营养微血管痉挛,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所致。也有的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但一直未分离出病毒。近年来也有认为可能是一种免疫反应。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Hunt Syndrome)则系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使膝状神经节及面神经发生炎症所致。郑州大学一附院小儿内科田培超

  临床表现

  可见于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多为单侧,双侧者甚少。发病与季节无关,通常急性起病,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可于数小进内达到高峰。有的患者病前1-3天患侧外耳道耳后乳突区疼痛,常于清晨洗漱时发现或被他人发现口角歪斜。检查可见同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因眼轮匝肌瘫痪,眼裂增大,作闭眼动作时,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而眼球则向外上方转动并露出白色巩膜,称Bell现象。下眼睑外翻,泪液不易流入鼻泪管而溢出眼外。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被牵向健侧。不能作噘嘴和吹口哨动作,鼓腮进病侧口角漏气,进食及嗽口时汤水从病侧口角漏出。由于颊肌瘫痪,食物常滞留于齿颊之间。

  若病变波及鼓索神经,除上述症状外,尚可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蹬骨肌支以上部位受累时,因蹬骨肌瘫痪,同时还可出现同侧听觉过敏。膝状神经节受累时除面瘫、味觉障碍和听觉过敏外,还有同侧唾液、泪腺分泌障碍,耳内及耳后疼痛,外耳道及耳廓部位带状疱疹,称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Hunt syndrome)。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起病形式和临床特点,诊断多无困难。但需与下述疾病鉴别:

  一、中枢性面瘫:

  系由于对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所致,仅表现为病变对侧下组面肌瘫痪。

  二、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相鉴别:

  (一)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可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但常为双侧性,绝大多数伴有其他颅神经及肢体对称性瘫痪和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等。

  (二)桥脑损害:桥脑面神经核及其纤维损害可出现周围性面瘫,但常伴有桥脑内部邻近结构,如外展神经、三叉神经、锥体束、脊髓丘系等的损害,而出现同侧眼外直肌瘫痪、面部感觉障碍和对侧肢体瘫痪(交叉性瘫痪)。见于该部肿瘤、炎症、血管病变等。

  (三)小脑桥脑角损害:多同时损害三叉神经、位听神经、同侧小脑及延髓,故除周围性面瘫外,还可有同侧面部痛觉障碍、耳鸣、耳聋、眩晕、眼球震颤、肢体共济失调及对侧肢体瘫痪等症状,称“小脑桥脑角综合征”,多见于该部肿瘤、炎症等。

  (四)面神经管邻近的结构病变:见于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术及颅底骨折等,可有相应的病史及临床症状。

  (五)茎乳孔以外的病变:见于腮腺炎、腮腺肿瘤、颌颈部及腮腺区手术等。除仅有周围性面瘫外,尚有相应疾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

  病程及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通常于起病1~2周后开始恢复,2~3月内痊愈。约85%病例可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但6个月以上未见恢复者则预后较差,有的可遗有面肌痉挛或面肌抽搐。前者表现为病侧鼻唇沟的加深,口角被拉向病侧,眼裂变小,易将健侧误为病侧;后者病侧面肌不自主抽动,紧张时症状更明显,严重时可影响正常工作。少数病侧还可出现“鳄泪征”即进食时病侧眼流泪,可能为面神经修复过程中神经纤维再生时,误入邻近功能不同的神经鞘通路中所致。肌电图检查及面神经传导功能测定对判断面神经受损的程度及其可能恢复的程度,有相当价值,可在起病两周后进行检查。

  治疗

  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为主,后期以促进神经机能恢复为其主要治疗原则。目前治疗方法很多,但有效果的不多,临床上使用最多,效果比较好的主要是贴膏药(如面瘫康)、针灸、口服中药、口服及注射西药等。患者患病后应及时就诊,一般很快就能治愈。治疗方法如下:

  (一)激素治疗:强的松(20-30mg)或地塞米松(1.5-3.0mg)1/d,口服,连续7-10天。

  (二)改善微循环,减轻水肿:可用706代血浆或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静滴1/d,连续7~10天,亦可加用脱水利尿剂。

  (三)神经营养代谢药物的应用:维生素B150-100mg,维生素B12100μg,胞二磷胆碱250mg,辅酶Q105-10mg等,肌注1/d。

  (四)理疗:茎乳孔附近超短波透热疗法,红外线照射,直流电碘离子导入,以促进炎症消散。亦可用晶体管脉冲治疗机刺激面神经干,以防止面肌萎缩,减轻瘫痪侧肌受健侧肌的过度牵引。

  (五)针刺治疗:取翳风、听会、太阳、地仓、下关、颊车、并配曲池、合谷等穴。

  (六)血管扩张剂及颈交感神经节阻滞:可选用妥拉苏林25mg或烟酸100mg,口服,3/d或患侧颈星状神经节阻滞,1/d,连续7-10日。

  恢复期除上述治疗外,可口服vitB1、vitB8各10-20mg,3/d;地巴唑10-20mg,3/d。亦可用加兰他敏2.5-5mg,肌注,1/d,以促进神经机能恢复。

  此外,保护暴露的角膜,防止发生结、角膜炎,可采用眼罩,滴眼药水,涂眼药膏等方法。对长期不恢复者可考虑行神经移植治疗。一般取腓肠神经或邻近的耳大神经,连带血管肌肉,移植至面神经分支,计有效率约60%左右。

  预防

  增强体质,寒冷季节注意颜面及耳后部位保暖、避免头朝风口窗隙久坐或睡眠,以防发病或复发。 治面神经麻痹(面瘫)方6首


1大秦艽汤
【来源】?金·张洁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歌诀】?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
石膏归芍苓甘术,风邪散见可通尝。
【组成】?秦艽90克,甘草60克,川芎60克,当归60克,白芍60克,石膏60克,独活60克,羌活30克,防风30克,黄芩30克,白芷30克,白术30克,生地30克,熟地30克,茯苓30克,细辛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30克,水煎服。现多用饮片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祛风养血,清热通络。
【方解】?本方所治乃风邪初中经络之证。风中经络,气血痹阻、所以口眼?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所谓“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是指本证各经风症均可见到而言。方中秦艽宣透外达,祛风通络;羌活散足太阳膀胱经风邪,白芷散足阳明胃经风邪,川芎散足少阳胆经风邪,细辛、独活散足少阴肾经风邪;防风散足太阴脾经风邪,此六味药相伍,能搜散一身上下诸经风邪。外风为病,每多正气先虚,而后风邪乘袭,且风药辛燥,极易耗伤血,故佐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当归、白芍、熟地和营养血;风为阳邪,最易化热,营血不足,化热尤速,故又佐黄芩、石膏、生地泄热降火,清气凉血。诸药相配,既散风邪,又益气血,兼以和营清热,俾风邪去,气血充,经络通畅,筋脉得养,则手足自然灵活,口眼?斜、舌强语涩亦除。
【主治】?风邪初中,症见口眼?斜、舌强不能语言、肢体不利、烦热、口苦、苔黄者。可用于面神经麻痹、脑血管意外(轻症)、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等病症。
【加减】?原书注称:“如遇天阴天寒,加生姜3片煎,如心下痞,加枳实3克煎,春夏时,加知母2克”。现临床如见无热证,去黄芩、石膏;主要表现为口眼?斜者,加全蝎、僵蚕;筋脉拘挛为主者,加木瓜、威灵仙。

2愈风丹
【来源】?金·张从正《儒门事亲》
【歌诀】?愈风丹用芍川芎,僵蚕桔梗制南星,
辛羌麻防甘全蝎,朱砂白芷明天麻。
【组成】?芍药15克,川芎15克,炙僵蚕15克,桔梗15克,细辛15克,羌活15克,麻黄30克,防风30克,白芷30克,天麻30克,全蝎30克,甘草9克,制南星15克,朱砂1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约6克)。每服1丸,日服3次,开水送服。现多用饮片水煎服,各药用量适量。
【功效】?祛风化痰,解痉止痛。
【方解】?方用羌活、防风、白芷、麻黄祛除风湿;南星、僵蚕、天麻、桔梗、甘草化痰祛风,通络止痛;川芎、芍药和血脉;全蝎、细辛止痹痛;朱砂养心安神。合而用之,共奏祛风化痰,解痉止痛之功。
【主治】?痹痛寒热交作、筋骨疼痛、手足拘挛、麻木不仁、中风口眼?斜、半身不遂。可用于面神经麻痹、血管神经性头痛,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破伤风、神经炎、神经损伤、风寒湿性关节痛、肩臂痛、腰腿痛及中风后遗症等病症。

3正容汤
【来源】?明·傅仁宇《审视瑶函》
【歌诀】?正容汤能正仪容,羌活附子青防风,
秦艽半夏白僵蚕,瓜草松节胆南星。
【组成】?羌活、白附子、防风、秦艽、胆南星、白僵蚕、制半夏、木瓜、甘草、黄松节各等份。一方去松节,加茯神木。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每次取50克,水煎2次,分服。现多用饮片水煎服,各药用量适量。
【功效】?祛风化痰,解痉通络。
【方解】?方中羌活、防风、秦艽祛风解表、舒筋解痉;白附子祛风痰;胆南星、僵蚕、半夏化痰祛湿;木瓜、松节舒筋活络;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口眼歪斜、视物不清、眼睑下垂或不能闭合等症,皆因风邪外袭,痰湿阻络所致。本方所用药物,均针对病因而设,故能获效,较之于“牵正散”更胜一筹。
【主治】?口眼?斜、仪容不正、苔薄白或薄黄。可用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亨特氏综合征等病症。
【加减】?若见面部肌肉痉挛,加蜈蚣、全蝎、地龙;面部肌肉疼痛,加乳香、没药、虎杖根;舌有瘀斑、头面部刺痛者,加红花、赤芍、延胡索;局部皮肤麻木者,加丹参、当归、鸡血藤。

4牵正散
【来源】?宋·《杨氏家藏方》
【歌诀】?牵正散治口眼偏,白附僵蚕全蝎研,
每服3克热酒下,络中风痰此可蠲。
【组成】?白附子、僵蚕、全蝎(去毒)各等份。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3克,日服2次,热酒送服。外用:用生姜汁调敷患处。也可用饮片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祛风化痰,解痉通络。
【方解】?方中白附子、白僵蚕祛风痰,解痉挛,且白附子善除头面之风,僵蚕化痰,祛络中之风;配以全蝎,祛风止痉,三药合用,力专效著。更用热酒调服,以助药势,直达头面受病之所。
【主治】?中风面瘫、口眼?斜等症。可用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原因不明的偏瘫、麻木、抽搐等多种神经系统病症。
【加减】?临床应用时,加蜈蚣、天麻祛风止痉,则功效更佳。
【附记】?方中白附子、全蝎为有毒之品,用量不宜过大。

5不换金丹
【来源】?清·《成方切用》
【歌诀】?不换金丹白附防,天麻芥穗薄荷叶,
僵蚕羌活藿香叶,甘芎乌头与蝎梢。
【组成】?荆芥穗30克,甘草30克,防风30克,天麻30克,僵蚕30克,薄荷叶90克,羌活15克,川芎15克,白附子15克,乌头15克,蝎梢15克,藿香叶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4?5克,细嚼,用清茶或酒送服。外用:取丸酒化,外涂患处。
【功效】?祛风化痰,解痉通络。
【方解】?方用荆芥穗、防风、羌活祛风散邪;配以白附子、僵蚕、蝎梢、天麻化痰熄风,解痉挛;川芎活血祛风;乌头温经散寒,祛风除湿;薄荷叶、藿香叶、芳香通窍,清凉解暑。合而用之,共奏祛风化痰,熄风解痉之功。
【主治】?面瘫、口眼歪斜。
【附记】?若因肝肾阴虚、肝风内动引起的中风口眼歪斜,则非本方可治。

6加味牵正散
【来源】?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歌诀】?加味牵正白附僵,蝎葛荆防辛蜈蚣,
苏木红芷穿山甲,另用芥子涂患侧。
【组成】?白附子6克,白僵蚕10克,全蝎9克,白芷9克,葛根10~15克,荆芥穗6~10克,防风10克,蜈蚣2~3条,苏木12~18克,红花10克,细辛3克,炙山甲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另用白芥子细末,以浓茶水调为稀糊状,摊在纱布上,贴于患侧。贴前先在口腔患侧颊内黏膜上,用针尖挑之出微血,一般是令病人张口,沿患侧上齿挑三针(前、中、后各1针);沿下齿边挑三针,上下齿中间边挑三针。然后在患侧面部贴摊有白芥子末所调稀糊的纱布(纱布可按面型预先剪好)。一般宜在晚上贴,至后半夜药力已无,则可弃掉。每晚或隔1晚1次。
【功效】?祛风化痰,熄风解痉,通络止痛。
【方解】?方取白附子性辛散而驱头面遊风;白僵蚕性气轻清上走头面,咸能软化痰浊,辛能驱散风邪,配白芷、葛根、荆芥穗、防风增强驱风解痉之功;全蝎为治风要药,有小毒,可破风痰结滞,合以蜈蚣熄风解痉之力尤著;佐以苏木、红花活血祛风;细辛、山甲通络止痛。合而用之,共奏祛风化痰,熄风解痉,通络止痛之功。曾用此方治疗许多颜面神经麻痹病人,大部分患者能完全治愈,无后遗症。
【主治】?面神经麻痹。
【附记】?内外合治,效果颇佳。外用贴后如皮肤有起泡或破皮处,可等皮肤长好后再贴。再贴时可将其白芥子糊调稀些,摊薄些,以免再破皮肤。一般说内服上方,外贴此粉末,约1~2周即可明显见效。1个月左右可渐痊愈。要注意,最好是内服汤药外贴白芥子粉同时并用,这样可提高疗效,如再配合针灸每周2~3次,则见效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