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不受欢迎:老上海的痕迹(八,再谈荷花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6:42:11

【长篇纪实】

老上海的痕迹

八,再谈荷花池

我的《老上海的痕迹》刚刚发到第七集,竟然遇到了那么多的知音,几乎都勾起了网友对过去的回忆,令我非常欣慰。这一集原来不是这个内容,为了满足大家的要求,特地再安排一集《再谈荷花池》。今天这个上海名噪一时的荷花池在这个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了,在紫霞路一集里我们已经看到了荷花池,我们来讲讲它的故事,希望你喜欢。

城外,大东门和小南门间有一条弄堂叫荷花池弄,短短只有几十米,不要小看了它,可与胡雪岩搭界,来头不小,定要看看现在怎样了!

将要消失的荷花池弄

 

从路牌来看只有48号,分单双号也就是24家,老城厢的门牌挨得很紧,可想有多短。找到了这条弄堂,问年轻人荷花池在那里,都说不知道。旁边一位老妈妈听到了,就对我说;“进去不多路,垃圾桶旁边”。荷花池在垃圾桶旁边?不可思议。

荷花池弄,据说它是以历史上一个很大的荷花池而得名。昔日这里曾“荷花十里,观者如云”,是上海老城厢的一大景观。这荷花池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来讲这个故事;

江南盛产稻米,北京每年要到江南征收大量的稻米,这就叫征“皇粮”,史书上称为“漕米”。清道光以前将“漕米”运往北京的“漕运”主要是依靠大运河,可是这不争气的大运河到北京的那段,一到冬天不是枯水就是结冰,可是能航行的季节也是到处淤塞, “水浅河窄”,不得已只能将大船改为小船,运粮困难,而且成本大增。嘉庆年代已经能通过运河的季节越来越短,于是有人提出走海运。这一提,就像炸开了锅;地方官员从“漕运”中得到的油水眼看要化为泡影,他们提出种种理由抵制。到了道光初年,大运河连小船也通不过了,而“皇粮”不能按时运到是要杀头的,因此江苏首先将“漕运”改为海运。在道光五年(1825年)上海东门外老白渡设立了“江苏海运局”,开始了海运。接着浙江也在南门外设立了代办机构,将部分“漕运”改为海运。承接海运的宁波船商相互争夺,为协调同业关系,分摊同业利益,宁波船商建立了一个松散的同乡同业团体,地址就在东门外的荷花池弄,这就是他的雏形。

那么我们进去看看,能否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快到垃圾桶旁边一排精致墙门就在眼前,与周围的破旧建筑相比就是鹤立鸡群。可是墙门里已经拆的一片狼藉,这到底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先记下来,再晚就没有了。

气势不凡

  

继续我们的故事;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江浙的“漕运”全部中断。1855年“红顶商人”胡雪岩受浙江巡抚王有龄之托来上海创设“浙江海运局”,将浙江的“漕运”全部改为海运。由于运量大增,原来松散的同乡同业团体已经很难协调同业的矛盾了,于是胡雪岩以浙江海运局出面重组,改为“正谊堂”,由宁波船商集资拆旧屋重建,1859年落成,称为“浙(浙江)宁(宁波)会馆”。荷花池也是那时挖的,而且很大,成为当时上海观赏荷花的一大景点,这里也就叫荷花池,到今年刚刚好一百五十年,没人会想到,还是我们来庆贺一下它的寿诞,自娱自乐也不错啊!

幻梦中的荷花

 

太平天国失败以后,浙江局势趋于稳定,浙江的“漕运”由宁波的商船直接从宁波运到北京,上海浙宁会馆地位开始下降。后来李鸿章下令江浙“漕运”归轮船招商局承运,20世纪初浙宁会馆已名存实亡。房屋也无经费修缮,名噪一时的“荷花池”也填平了,民国以后将部分土地借给渔业公司作为仓库,仅留一间作为办公用房。

解放后,是一家毛巾厂在使用,应该还有一些建筑。有难是逃不过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场大火将它化为乌有,这不仅是我的记忆,当地的一位老太一听我谈起这场大火,就说全都烧完了。

烧完了我也要看,听说作为一个幼儿园在用嘛!

果然,我看到了字已经掉光的大门;

荷花池第二幼儿园

  

幼儿园已经搬了,不去管它,我要进去看一下才死心!现在是一个马路工程队的驻地,门房很好,放我进去。地方是很大,都是筑路工具,只找到下面这个东西,是不是原物,我也不知道!

荷花池?

  

据说;1956年房屋大修时,上海市文管会还派人在实地征集了会馆建筑中的砖雕数块,其雕工之精是不在话下的,这都是后话。

我的“荷花池”之梦也只能到此为止。有幸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回忆它,为它祝寿,也很开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