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雨花石的意思:从“温贷危机”看“差钱”与“多钱”并存困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14:04

从“温贷危机”看“差钱”与“多钱”并存困局


日期:2011-11-14 作者:贺水金 来源:文汇报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贺水金
    
    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甚或跳楼,企业倒闭,员工失业,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频发,涉案金额迭创新高……温贷危机引发的大震荡,再次将温州推到舆论关注的中心,也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经政府和金融界出手驰援后,目前危机已得到初步缓解。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岁末年关将至,这是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大结账的时点,能不能平稳度过,将面临更大考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温贷危机的爆发,偶然中蕴涵着必然,特殊性中兼具普遍性。温州民间金融长期存在,为何以前没有发生类似的借贷危机?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差钱”与“多钱”并存。
    
为何温州成为货币紧缩政策承受力最弱的地带
    
    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重镇,曾以GDP,更以GNP高速增长,让老百姓分享经济发展成就、藏富于民的“温州模式”而为大家所津津乐道。但现在,温州经济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企业“差钱”,融资难、融资贵成为普遍现象。据温州市经贸局调查,42.9%的企业认为资金面偏紧。2011年贷款增速出现大幅度下滑,1-3月全市新增贷款投放为238.28亿元,仅相当于去年同期的66.5%。
    
    “差钱”,某种程度上说,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用的结果。2010年下半年以来伴随着CPI的持续走高,控通胀、稳物价成为首要目标,央行货币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除了加息,还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前6月更是保持了一月一调的频率,达到21.5%的历史高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银行可贷资金急剧减少,从而出现惜贷、压贷、延贷等情况。
    
    应该说央行货币紧缩政策对各地一视同仁,为何温州会成为承受力最脆弱的一环?显然与温州企业多数负债经营有关。在温州,有1万元本金敢做4万元生意是很寻常的现象,这种经营理念,在经济景气、银根宽松的时代可以顺势而为,迅速做大做强,但也因此埋下了隐患。前几年因社会流动性泛滥,企业处于强势地位,银行纷纷上门求贷。市场嗅觉敏锐、善于捕捉商机的温州商人如鱼得水,全面出击,事业红红火火,利源滚滚。但过度依赖借入资金,根基不固,一旦经济下行,信贷收紧,资金链很容易断裂,大批企业破产倒闭是必然趋势。
    
“差钱”企业+“多钱”高利贷=负和博弈
    
    2011年温州发生金融风波,又与温州同时是个“多钱”之地,民间借贷盛行,民间金融高利贷化趋势不无关系。“差钱”的企业,遭遇“多钱”的高利贷,在度过初期短暂的合作“欢愉”后,结局是制造更大的悲剧,最后将两败俱伤。
    
    2011年7月21日,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发布《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民间借贷市场规模约1100亿元,全市约89%的家庭和59%的企业参与了民间借贷。由此可知,温州是民间资金富裕之区,借贷规模巨大,且出现“全民借贷”现象。
    
    正因为温州民间金融发达,因此当企业“差钱”时,民间借贷市场会迅速填平这个缺口。以往民间借贷多出现在亲友之间,加上流动性过剩,民间借贷利率较低,通常低于银行贷款利率,亲友间甚至为无息借贷。但今年随着货币政策持续紧缩,企业与银行间的强弱势地位已悄然转变,银行贷款议价能力增强,贷款利率不断上浮,30-40%十分普遍,外加搭售各种理财产品、增加手续费及以贷养存等名目,企业最后获得贷款的综合利率远在规定标准以上;与此同时,贷款门槛相应提高,贷款额度减少,贷款期限缩短,企业流动资金枯竭问题凸显,企业需款已达“如饥似渴”的境地。民间利率因此水涨船高。《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民间借贷年综合利率24.4%,见诸报端的最高达180%,月息3分即年利率36%则是中间数。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实业毛利润,高者不过10%,一般3%~5%,如此畸高的民间借贷利率让温州民营企业不堪重负。
    
    企业尤其是实业投资有沉没成本,前几年高速扩张期所投下的产业不可能因为外部经营环境的转劣而“踩急刹车”,企业主们依然怀抱希望,相信很快银行信贷会改善,市场会好转,于是剑走偏锋,不惜借入高利贷以苦撑,虽明知是饮鸩止渴,但实属无奈。部分企业被迫进入高利贷市场,系“过桥”周转,即借短期高利贷用于偿还银行到期贷款,待新贷款发放后再还高利贷,一旦银行贷款没有及时到位,民间高利贷无法归还,利滚利,企业经营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当然,也有部分企业敢于超高息借高利贷,则一定是投向高风险领域,但如果投机失败则后果不堪设想;反之,如果投机成功,则推高资产泡沫,助涨通货膨胀,于实体经济危害极大。
    
    “多钱”本身不是坏事,温州民营经济的辉煌历史离不开民间金融的支持,但一旦高利贷化,则将演变为借、贷双方的一场负和博弈。企业微薄的利润无法长时间经受高利贷的侵蚀而终将破产倒闭,老板“跑路”以逃废债务;出借者最后可能血本无归。
    
思考与对策
    
    “差钱”与“多钱”合流而引爆的温贷危机,折射的是目前中国金融改革的不到位、金融无序和金融抑制,因此要防止类似危机再发,必须标本兼治。
    
1、加强风险防范建设和风险意识教育
    
    第一,政府层面,应加快构建逆经济周期的金融监管机制,这是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和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途径。目前银监会和央行已按照巴塞尔协议Ⅲ的精神制定了相关实施细则,按照预定的时间表,2013年有望正式启动。
    
    第二,企业层面,应秉持稳健经营的原则,不能再追求盲目扩张、过度负债。应对企业资产负债表进行审慎管理,将负债率严格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以免过高的融资成本侵蚀正常的企业利润,影响持续经营的能力。
    
    第三,个人层面,应明确意识到民间借贷超过国家规定基准贷款利率标准的4倍,将不受法律保护,如果超高出借则属于恶意放贷,强行以超高利率收贷甚至暴力要债,则属于恶意催讨,应该追究法律责任。对于借高利贷从事高风险投机活动的行为,政府不应该也不必要救,不能助长获暴利归个人、遭损失由纳税人埋单的心理。只有通过付出惨痛的甚至血的代价,民众才会真正提高风险意识。
    
2、加快建立层级金融体系,积极跟进金融监管
    
    第一,开放金融,降低门槛。中国金融资源高度垄断,其弊已越来越明显,集中反映在企业贡献度与金融支持度之间呈现严重的不匹配性。据统计,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60%,对税收的贡献率达50%,创造了约80%的就业和约65%的新专利。但中小企业90%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小微企业,95%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因此,加快改革金融体制、破除垄断已势在必行。金融开放顺序应先内后外,先对国人开放,再对外资开放,金融利益首先应该让国人分享。
    
    第二,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构建分层级的金融体系,让不同的企业得到不同金融机构的支持和服务,满足不同的金融需求。其中特别应积极倡导设立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利用它们熟悉社(乡)情、人情、企业状况、经营者品信等优势,可以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社区银行和村镇银行应根据客户还贷记录,建立信用档案,进行等级评定,条件成熟时可与央行征信系统对接,既弥补央行征信系统未覆盖中小、微小企业的缺憾,也可为这类企业以后享受大型金融机构服务奠定基础。只有正规金融机构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将体外循环的游资、“热钱”导入到银行体系,从而有效遏制金融无序现象。
    
    第三,加强金融监管。金融开放的同时,监管必须同步而行,积极跟进。如果监管不到位或监管缺位,将会导致严重的金融风险,反之,如果监管过度,也将使金融机制缺乏应有的活力。因此,如何在合理、有度地实施金融监管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将是全球化时代银监会、央行驾驭、操控中国金融能力和智慧面临的一场大考验。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