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陌直播唱歌伴奏:正反远近看杜郎口旋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02:58

正反远近看杜郎口旋风(转载)

2011-03-31 14:58:14|  分类: 聚焦课堂 阅读26 评论0   字号:大小 订阅

 前序:作为生长于恩施并一直在恩施工作的教育人,我一直在关注恩施市开展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现籍此论坛,发布本人近期的一篇习作,希望能对改革中的人们起到借鉴的作用!

正反远近看杜郎口旋风

 

  很长时间了,一直想到杜郎口中学去看一看,亲身感受一下那里推进教育改革的速度和温度。这次终于得以圆梦!

 

  我们先是在上海华东师大学习了6天,随后赴山东曲阜,在孔圣人的坟头叩头祭拜,然后一群人登上泰山,体验“小天下”的感觉,最后一站便是杜郎口。

  几天下来,感觉体验了一把极地飞车,那种刺激是刻骨铭心的:近年来的中国教育改革,上海一直是扛大旗者,华东师大又是其当然的战略高参,可谓中国教育之当代一极;孔圣人,中国教育之鼻祖,是当然的祖宗极;泰山,五岳之首,中国几千年之文化大山,此为一极;杜郎口,“高校课堂”之样板学校,虽不可与前三极相提并论,但从其热得发烫的程度,并从学校这个层面来评价,谓之一极也不为过。

  站在中国教育之当代极,与若干大师面对面;跪在中国教育之祖宗极,接受祖师爷的点化;登上泰山之巅,感悟孔子“小天下”的襟怀。三站下来,便对杜郎口产生一种俯瞰的感觉,于是——我不仅看到了它的正面,而且也看到了它的反面;不仅看到了它的表面,而且也看到了它的里面!

写作此文,权作《旅途抒怀》。

 

一、近看杜郎口

 

1、校园素描

 

  早上七点从济南出发,约九点半左右到达杜郎口中学。只见其门前广场如同长途车站,仅各种型号的巴士车就约有20辆之多。领队到门厅交过100元每人的考察费后,我们领到一块胸牌,于是考察正式开始。

 

  当然看不见传说中当年的破败,呈现给参观者的是宽敞的校园、标准的建筑、精心修剪的花坛、崭新的塑胶运动场、熙熙攘攘考察学习的人群——改革,已使那个曾经面临拆并的乡级初中迅速蜕变为今天全国教育同行参观考察的重要目的地,享受着令人艳羡的奢华。

 

  中国人布置庭院,喜欢在入口处立一巨大石块,据说取“时来运转”之意。杜中校门内即有这一景观,上书“杜郎口中学,课堂模式的革命性变化,教育创新的原创性典范,优质教育的希望之路”,落款:“郭振有(教育部副总督学)”。周边还有不少字牌,或立于路边,或挂在墙面,与那巨石取相互补充、相互映衬之意,都是一些重量级人物的语录或经典的改革词汇,目的很明确——说明学校分量,宣传学校形象。

 

  进入教学楼,穿过走道,沿着楼梯向上攀登,一路上,感觉一下子陷入了海洋,标语的海洋!就连每个台阶的下沿都有,内容都是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哎呀,实在太多,看不过来!我在想,创意人一定是想营造一个环境育人的氛围,但我担心此举是否会使人产生视觉疲劳?能否收到好的育人效果怕是难说。

 

  我相信这绝非杜中的特色之所在(我在江苏的洋思中学也见过这种场面),所以并没有在它们面前放慢脚步,而是直奔教室。

 

2、教室摄影

 

  黑板多!除了临窗的一面,其余三面墙都是黑板!

 

  讲台上安装了一台与投影仪相连接的电脑,桌子很普通,没有一般讲台那种高悬的威严。其上放着几件教师用品,其中有一件很吸引人的眼球——粉笔盒,一个木制的超大号粉笔盒。在杜中,学生是被允许随时使用粉笔的,粉笔是学生基本的学具,原来如此,粉笔盒小了,怎么装得下?

 

  难怪讲台的设置很一般,从我走过的几个教室来看,教学活动根本就不是在讲台位置进行,而是在侧面或是后面的黑板,具体位置是根据活动内容确定的。

 

  课桌面对面摆放,每6张1组,全班6组(即全班共36人),分2排排列。留下靠墙和中间很宽的过道,学生上下位非常方便。

 

  全班学生围绕“问题黑板”,或坐,或站,或蹲在地上,甚至有学生还匍匐在另一学生的后背上,大家围绕中心问题自由地发表意见或看法,不时有学生上前进行黑板板书。

 

  当我走进第一间教室时,课已经在进行中。好久没有看到老师,后来终于从讲话的语调,从人堆里把她认了出来(那女老师的个头很小)。老师讲得确实很少,整个一节课下来,基本都是学生在活动。

3、对话教师

 

  长时间以来,我都在思考:按照杜中模式,课堂如何处理理化生学科的实验教学问题?因为在传统的理科课堂教学(主要表现在新授课)中,通常都有大量的演示实验。这些实验必须由老师在课前作必要的准备,并在课堂的适当环节给予演示。而很多实验如果让学生在课前作准备并在课中演示是很困难的,教学的效果也不会很好。

 

  杜中模式规定一堂课中教师的讲授不得超过10分钟。但我们知道,在理化生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时候,仅仅做完一个实验就可能需要超过10分钟的时间。

 

  很不巧,我看过的几节课全都是习题课,所以,每当下课铃声响起,我都会急不可耐的上前与物理老师交流,交流的主题就是在新授课中如何处理实验教学问题。但是,遗憾得很,老师的回答都是含混不清或者闪烁其辞的,我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

 

  其实不光在杜中,2010年3月,我在南京郊县的东庐中学也看到了这种情况。那是一所即将拆并的村级初中,因为尝试高校课堂(即杜中模式)而取得成效——考试成绩迅速飙升至当地前列。也是受到各级各部门表彰,也是络绎不绝的参观人流。但是,在校方安排的课后与参观者的交流活动中,几乎所有的参观教师都不客气的对教师的这种教法提出了质疑,弄得施教的教师狼狈不堪。

 

二、正看杜郎口

 

  不得不承认,在中国教育改革史上,杜中改革是一个具有标本意义的案例。其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别的,而在于它革命的彻底性,在于它给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可供研究的标本。

 

  1、彻底颠覆了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讲授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在2000年杜中改革之初,崔校长对老师提出如此要求时,恐怕像“把学生真正立于课堂的中心,教师在形式上退位”这样的话题在我们中国还只是少数教育专家在讨论。所以,杜郎口的探索绝非哪个学院派敢于提出并能够实施的,也绝非哪个正常发展中的学校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杜郎口的改革是被逼出来的改革。杜中改革无疑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经典案例,杜中模式和诞生杜中模式的过程留给人们学习和研究的东西非常多。

 

  2、彻底颠覆了国人害羞内敛的性格。在中国,没有哪所学校敢于在教室甚至校园的所有可利用的平面挂上黑板(指杜中改革之前),把课桌长年摆成“小组”形式,让孩子们随意的站着、坐着或蹲着,三三两两的自由读书、讨论,随意的展示、随意的表达,把话语权真的交给学生。往浅里说,这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往深里说,这是对民族性格的改造。

 

  3、彻底发挥了人的群体效应。我们很难看到,学生之间的多组互动、多层次互动,会在某一时刻出现在教室这么严肃的地方,但是在这里,我们看到,经过了一年半载的学习适应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助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

 

  杜郎口中学在“破釜沉舟”的境况下所走的这条彻底改革之路,冲破了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方式,冲破了我们头脑中永远都不敢迈出的禁区。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勇敢、是务实、是开拓、是创新!我们姑且不论杜中模式的方方面面,仅上述几点,作为一个即将面临拆并的乡级初中,其绝地奋起的勇气和大胆的创新精神,获得再多的荣誉都是理所应当和无可厚非的。

 

  然而,杜郎口的盛名并不能阻挡我用怀疑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它,因为我相信,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个方面,杜中模式肯定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正如传统课堂走到如今,似乎遭遇不可逾越的障碍一样。

 

三、反看杜郎口

 

1、杜中模式的最大症结在于其并不能适用于理化生等实验学科的教学

 

  前面已经交代,我在现场并没看到物理教师成功应用此种模式进行新授课的教学,也没有从与教师的交流中得到满意的答复。认真研究“高校课堂”和杜中模式的倡导者李炳亭先生的系列文章,同样找不到涉及理化生学科如何适用此模式的具体论述。遍寻所有为杜中模式或高效课堂摇旗呐喊的文章,也是同样的结果——所有文章列举的案例,基本都是语文或者数学课堂。

 

  我们假定杜中模式能够适用除理化生之外的所有其他学科,但只要是不能适用于理化生学科甚至只是物理,则其整个逻辑大厦即有倾覆的危险。因为目前的杜中模式已不在普通教学模式的层面,而是基于一套完整的学校管理系统,是建立在适用于所有学科的逻辑起点上的。

 

  我不知相关人员是受专业视野的限制,没有注意到这个症结的存在,还是有意将其忽略。但对杜中模式存在的合理性是深表怀疑的,如果是有意忽略,则对相关人等对于教育研究的科学态度也就表示出了怀疑。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逻辑上讲,是很难以一种模式来实现全覆盖的。个人认为,当初如果并不追求用一种模式覆盖所有的学科,在此种模式的后边加上一个标注“理化生除外”,则此模式仍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

 

2、导学案:是指向的灯还是牵牛的绳?

 

  在杜中模式中,“导学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誉为高校课堂的“路线图”。课堂中教师之所以可以少讲,就是因为教师已在课前把要“讲”的内容都融进导学案中了,也即导学案实际代替了教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但是,实际操作中设计导学案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弄得不好,不仅无法发挥其导向作用,相反的却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我在杜郎口中学售卖的资料中,随手翻看了几篇导学案,不客气的说,多数应了一句话:“将教学习题化,把习题试题化”。

 

  我也在杜中教室随手翻看了一些学生的资料(也都是市场上可以买到的教辅资料),心里就在思考:以习题化的导学案加习题化的资料书,这样的自学能否产生深层次的思考?热闹的课堂展示是否真有那么大的价值?

 

3、杜中模式:逻辑的起点在于应试

 

  对于一个面临拆并的学校,急于通过改革,使得学校在当地教研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以赢得家长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崔校长和其带领的团队的行为是值得犒赏的,事实上他们获取的超乎自己想象的荣誉最初就是源于考试的成功。

 

  沿着杜郎口中学一步步走向荣誉巅峰的足迹,我们不难发现,当一些专家在以惊喜的笔触描写杜郎口的事迹,为其送上素质教育的荣誉桂冠,并鄙夷应试教育的丑陋时,其实自己却陷在以成败论英雄、以考试成绩的提高来作为评判杜郎口的改革成效的泥潭中。

 

  难以想象,一个以追求考试成绩(考试及其命题是否科学姑且不论)为逻辑基点的教育改革能够是彻底的素质教育改革!

 

  正如笔者前面批驳的,忽略理化生学科作为实验科学的基本特征和在导学案牵引下的表象的展示活动,其实都是为了解决应试问题。崔校长他们成功了,他们的努力使得学校完成了由地狱向天堂的蝶变。但如果教育专家们也因此跟着盲目的鼓噪,不去从深层次加以解剖,这种治学的精神则是很危险的、很可鄙的,对当前中国的教育改革也是很大的破坏。

 

  华东师大终身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组长钟启权在讲课时对我们说:“变的是常态,不变的是非常态”、“杜郎口的自主学习是很好的,其余都是多余的”。杜中模式或高校课堂企图以一种或几种模式来固定课堂教学的形式,并以强制性的方式加以推进,显然违背了基本的教育规律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四、远看杜郎口

 

1、杜郎口“飞天”路线图

 

  坦率地说,我缺乏足够的实证材料。但从支离破碎的素材中,我整理出了杜郎口中学实现“飞天”的路线图:

 

(1)学校管理混乱,考试成绩在全县总是倒数第一,面临拆并,崔其升校长临危受命。

(2)崔校长进行大量调研,得出结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很差,学生对绝大多数教师的授课不感兴趣。

(3)崔校长大胆决断:既然教师讲不好,那就不讲,干脆把时间还给学生。

(4)遭遇教师反对,于是制定出强制性政策。

(5)受到学生欢迎,积极效应显现。

(6)全县考试中,各项指标飙升。

(7)受县教育局表彰,受老百姓欢迎。

(8)媒体发现典型,给予正面报道。

(9)表彰逐渐升级,亮点被擦得越来越亮。

(10)得到重量级领导的表扬,反对和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弱。

(11)似有一些利益集团在背后推动,积极的一面被无限夸大。

2、“杜郎口旋风”之合理性

  (1)崔校长及其团队有资格领受各种荣誉。在那样的境况下,可谓力挽狂澜,为振兴一方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本校实际制定改革措施,其实干精神足以令人肃然起敬;将传统课堂模式彻底推倒,建立前所未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与其对应的管理系统,其勇敢的创新精神更是让人钦佩。

  (2)各级各部门对其给予表彰合乎情理。不论杜郎口的改革是否完善、科学和合理,但至少他们在现有考试政策和条件下做出了成绩,就应该给予及时的表彰。因为无论那一级或那一个部门的表彰行为,都是针对某一事物的某一方面给予肯定,是不会也不可能求全责备的。

 

  (3)舆论给予正面报道也是恪尽职守。确实,杜郎口有太多的地方足以吸引舆论的注意!实干家和改革家,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等,都足以引起媒体的关注。

 

  (4)教育专家给予积极肯定也属当然。中国教育改革一直举步维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一直未能找到一种新的科学的方法来代替原有的授课模式。杜郎口的改革则在此种历史背景下,为研究、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标本,怎不令教育专家们惊喜?

 

  对于探索者,我们每一个人和每一个部门都应该从各自的角度或以不同的形式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为我们社会能够不断向前提供不竭的动力。但是,在肯定与鼓励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思考怎么鼓励才是适宜的?因为,鼓励既要是对成绩的一种肯定,更要是对改革的一种良好导向。

 

3、“杜郎口旋风”之悖论

 

(1)如果相关专家或部门在鉴定时给予严格的界定

 

  教育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受影响的因素非常多,客观地讲,一项教育改革措施是很难照顾到所有因素的,尤其在学校的实践层面,往往只能在某个方面或某些领域有所突破或有所亮点。因此,有关部门或专家在对其成效进行鉴定时,就应该首先查考其外延,对其进行严格的界定。从逻辑上讲,外延界定的越清楚,其内涵才会越丰富,推广的价值才越大,推广起来才便于操作,才能防止仿效者出现误操作。

 

(2)我们骨子里的“放卫星”情节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激起人们“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狂热情绪,于是上演各种“放卫星”闹剧。在那种“比学赶超”的热潮中,希望站立潮头的人们就编造出一幕幕虚幻的奋斗目标,运动的结果是我们社会付出了信心的丧失和信仰的坍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领域的改革都取得了令世人震惊的成绩,唯独教育改革举步维艰,颇受国人抱怨。正是这种大背景,使得从事教育的人们焦虑万分,人们期盼着能找到一种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改革相匹配甚至超越的改革成果。

 

  对比两个时段的相似背景,我看到,“杜郎口旋风”几乎就是“大跃进”的翻版。

 

(3)需防教育宣传之虚假广告效应

 

  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当前,围绕杜中模式存在两种反常现象。第一,越是距离杜中较近的地方,人们对其做法就越是不以为然;第二,真正为杜中模式鼓噪的教育专家极少,主要都是一些教育报刊的记者或一些半专家半教育行政官员等。

 

  其实,上述两种反常现象又可以归结为一个原因,即不经过严格界定的片面报道和宣传所产生的虚假广告效应。当然,我们同样不能对各级各部门的表彰和各类宣传工具的报道求全责备,它们同样受各自的视角和立场所左右,很多时候难免肯定了一方的同时又否定或忽视了另一方。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围绕杜中模式,若隐若现的好像有一些利益集团在背后推动,用“市场化”的手段在运作,其基本的手法是片面夸大其积极的功用而只字不提其存在的问题。

 

  通常,广告策划者都会认真研究人们的心理需求,所以,一个成功的广告一旦投放市场,往往会影响到广大受众的心理指向。当前的杜郎口旋风,无疑是这类广告在发挥作用。

 

  在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中,那个小男孩毫无顾忌的喊出了“皇帝爷爷其实什么也没有穿啊”的真实感受,我愿做那个天真的小男孩!

 

 

                                          2010年12月30日

 

  鸣谢:本文之“正看”部分参考了《人民教育》记者余慧娟的作品《谁来拯救提升中国本土的改革经验》一文,特此感谢!

 

(来源: http://bbs.hbenshi.gov.cn:8811/read.php?tid=38614)  

Re:我看网文《正反远近看杜郎口旋风》发布后的各方表现

我看网文《正反远近看杜郎口旋风》发布后的各方表现
最近一段时间,一位自称“教育人”(网名“清江汉子”)的先生在“硒都论坛”发布题为《正反远近看杜郎口旋风》的教育时评文章,引起众多网友关注。笔者有意做了一下统计,按人气指数排列,该文位居本年度(向后翻至33页)前10,而目前其它几篇均已沉入海底,唯此文一直被高高顶起,热度不减。一篇专业性很强的文章,为何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这同样引起了笔者的兴趣!
一、我看《正反远近看杜郎口旋风》
无疑,这是一篇很出色的评论性文章。尽管文中多处将“高效课堂”误为“高校课堂”,但丝毫没有掩盖其内里夺目的思想光芒!
一般的,广大的普通教师是很难有机会亲临杜郎口考察学习的,更是很难有机会近距离与站在高端的专家对话,所以,一些信息到达老师们这里,经过一级级的信息衰减(这是客观存在的),往往已不是“庐山真面目”了。清江汉子显然是一个摄影高手,其文章分别以近看、正看、反看和远看等不同视角,呈现给读者一个个清晰的关于杜郎口改革的画面。《正》文指出,“在中国教育改革史上,杜中改革是一个具有标本意义的案例”,那么本人断言,《正》文则应该是我们研究“杜中模式”的经典文章,能确保我们全面、辩证的去对待杜郎口的改革经验。
二、我看作者清江汉子
从《正》文可以看出,作者清江汉子是一个思维敏捷、洞察力强,对教育有着很深研究同时又有着教育良知的人,其对中国教育现状之认识可谓独到,其对中国教育现状之忧心令人感佩!
从清江汉子的跟帖可以看出,每当热心网民跟帖出现偏差时,他都能及时跟帖予以引导,显现出作者极强的“市民”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三、我看网民跟帖
目前来看,网名“够朋友”的跟帖很有意思,文章开篇即以“四大硬伤”给予炮轰,大有针锋相对之势,笔者以为实在不可取。
《正》文作者在跟帖中即已指出,文章是“针对全国”(当然不必对你恩施进行考察),希望“对恩施的改革有所借鉴”,其心可鉴。如此对号入座实为不自信之表现。
真心改革,我们就要有开门迎客的姿态,欢迎大家提意见,只有这样,改革才会“接善果”。只有玩魔术的人、学术造假之人才害怕揭短!
其实我看《正》文和“够朋友”的跟帖,争论的焦点其实就在“是否适用理化生等实验学科”,那不妨大家拭目以待,孰是孰非拿事实来说话。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