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白的开场白:论学答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5:57:13

論  學  答 

 

網友cctv96315

    您好!

    首先要道歉。最近因忙於《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第一批10冊圖錄的定稿,您4月8日提出的四個問題,我到今天纔回答,請原諒。

    下面回答您的問題。

 

    一、“在看書中過程中有一些新思路後,想撰寫一些文章,但是有了新思路後,卻總是不知從何下手,這是由於背景資料的不充足還是因為邏輯思維能力的欠缺,需要如何提高呢?”

    答:有了新思路後不知從何下手,其原因,可能是資料的問題,也可能是思維的問題。到底是什麽問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對上述兩個問題,抽象地講如何提高,很好回答。無非是努力搜尋積累資料,加強思維邏輯訓練之類。但這些空話對您一定沒有什麽用處。具體針對您提問題的語境,既然您的新思路是在看書過程中產生,而非憑空飛來,那麼這一新思路一定與您正在看的書有關,也就是您對書中的某些觀點有了新的想法。

    那好!首先,抓住自己的這一新思路,認真辨析新思路與書中老觀點的異同到底在哪裡?

    其次,書中支持老觀點的論據是什麽?這些論據與您的新思路有無衝突?一般來說,如果是一部嚴謹的學術著作,既然那些論據是支持老觀點的,那就很可能不支持您的新思路。

    如果那些論據的確不支持您的新思路,您要認真考察到底是自己的新思路不能成立,還是那些論據本身有問題。如果論據本身沒有問題,那你的新思路恐怕難以成立。如果論據本身的確有問題,那麼您可以從考證這些論據入手,乘勝追擊,把問題的探討引向深入。

    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那些論據既能夠支持老觀點,又能夠支持新思路,那麼一定是原作者或您的論證過程出了問題。如您確認自己的論證過程沒有問題,那也可以乘勝追擊,從原書錯誤的論證過程入手,把問題的探討引向深入。

    再次,如果書中論據的確能夠支持老觀點,原作者的論證過程也沒有問題,那麼,您既然有新思路,一定是您掌握原書中沒有的新資料。新資料足以支持新思路。那麼就從自己的新資料入手,深入探討下去。

    進而,我們還應該擴展眼界,跳出這本書,看看以前還有誰研究過這個問題,用過一些什麽資料,得出一些什麽觀點,是怎樣得出(即怎樣論證)的。這時,對所有的人都不要迷信,認真鑒別他的資料及論證過程,考察他的觀點能否成立,或在什麽程度上、什麽範圍內可以成立。比較各種不同觀點的差異,梳理他們所依據的資料及論證思路。也就是說,對一個具體的問題,做一個研究史的梳理。您如果能夠把一個問題的研究史梳理清楚,一般來說,您對這個問題就可以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問題意識也就能夠建立起來。帶著大局觀與問題意識再來審視研究史,就有了是非判斷的能力與底氣,甚至有可能證成您的新思路。如果加上自己發掘的新資料,那麼,證成新思路的可能性就更大。

    其實,上面所講,是我《學術自述》中第二、第三、第四條的實際哂谩

    您不妨試試。

 

    二、“在文章撰寫過程中,如何使得文字表達更緊湊及學術化?平時應該如何訓練?”

    答:學術論文,要用簡潔的書面語。

    衹要您站在嚴謹的學術立場,按照嚴格的學術規範,嚴肅認真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寫出來的論文自然會言之有物,也就是學術論文。此外無所謂什麽“學術化”。這也就是魯迅說的:“從血管里噴出來的都是血。”有的論文看起來充斥著專門術語,實際上貧乏無物,那是一種不好的學風。

    至於訓練,首先是多寫。寫文章也與賣油翁一樣,需要手熟。

    其次是寫完以後多讀幾遍,儘量把那些晦澀的句子改為明曉的句子,把長句子改為短句子。儘量把哪些可有可無的話刪掉。我的經驗,剛寫完一篇文章,對所探討問題的思維導向、文字表述很容易固化,這時很難發現毛病。不妨把文章先放下,過幾天重新看,毛病就顯現了。再就是讓身邊的人幫助看看,讓他們提出修改意見。白居易寫了詩,經常念給老婆婆聽。老婆婆聽不懂,他就改。所以他的詩暢曉易懂。

    再次,要學一點語法、邏輯、修辭。

    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看別人的論文時要琢磨,擇其善者而從之,則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方先生提到資料很重要,學生也很同意,現在很多人研究大都利用二手資料進行研究,這樣學術研究永遠都有滯後,平時學生也都直接查看原始資料,但是對於同一部原始資料的研究,學生的論點若與之前研究的觀點不同,是否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觀點,甚至用新名詞來表達呢?若自己的觀點與權威學者提出觀點不同,是否會因為自己身份卑微,而造成提出的觀點沒有學術價值呢?什麼樣的情況下才能夠提出“新概念”而不造成學術概念混淆?”

    答:您這裡提出兩個問題。

    第一,自己有了新觀點,是否可以提出。

    當然可以提出。學術面前人人平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這裡沒有什麽身份高下的問題,有的是誰掌握資料多,誰辨析資料精,誰哂觅Y料好,誰依據這些資料構建的觀點最有說服力。我經常對我的學生說:社會科學靠材料說話,誰掌握材料誰說話。如果某個問題你們掌握的材料比我多,那麼你們說,我聽。實際上,我經常聽他們向我介紹他們看到,而我沒有看到的書籍與文章;更喜歡聽他們講他們自己的新觀點。

    第二,能否自創新名詞而不造成學術概念的混淆。

    如果現有的名詞無法準確表達您的新觀點,您自然可以提出新名詞。我就提出過不少新名詞。但是,您一定要對您提出的新名詞給予明確的定義,並在論述中保持這一定義的同一性。

    提出一些完全沒有新意的所謂“新詞”,提出新詞而不加定義,都是非學術的。

 

    四、“如何判斷一個論題是否有研究價值?如果一個領域是空白狀態,無人研究,但並不屬於當前的熱點研究領域,對這樣冷門領域的研究是否有研究價值呢?”

    答:一個課題有無研究價值,與“冷門”、“熱門”無關。炒得很熱的問題,完全可能是一個偽問題。比如“批判佛教”,日本佛教學者提出,全世界佛教學者熱炒了一陣,但在我看來,就是一個偽問題。不太有人關注的“冷門”,也要區別情況,實事求是地分析它的價值。比如“鳩摩羅什某次講經打噴嚏考”,這是一個從來沒有人關注過的“冷門”,是我行文到此想起來的。如果能夠把這個問題研究明白,也挺好玩。但有什麽學術價值?起碼我目前還沒有看出這樣的題目有什麽價值。而我這些年提倡的“佛教發展中的文化匯流”,雖然至今關注的人依然不多,卻是涉及佛教發展全局的大問題。

    如何判斷一個論題是否有研究價值?您的這一提問本身比較空泛,很難一言以蔽之。當然,我可以說一些看那個論題在大局中佔據什麽位置;對學科發展有什麽價值;對社會有什麽價值之類的話。看起來指點了方向,實際上也很空泛,不解決您的實際問題。老實說,此類問題,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我認為,針對某個具體的論題,我們應該考慮兩個方面:有無研究價值,有多大的研究價值。解決這兩個問題,與研究者在某領域中的學術素養有關,也與研究者的思想方法有關。所謂“某領域中的學術素養”包括兩個方面:對該領域知識掌握的深度與廣度;對該領域研究現狀的把握與研究趨勢的分析。所謂“思想方法”,我想不用解釋了。

    就學術素養而言,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尚不入門。比如有時聽一些研究者說:找不到課題,不知做什麽好。這說明該研究者還沒有真正入門。真正入了門,到處是課題。

    第二種情況,胸無全局。最近接受某雜誌委託審讀一篇論文,一個小問題,拿來小題大做。但又沒有太多的材料,於是東拉西扯,堆砌資料。看起來文章洋洋灑灑,實際上乾貨就那麼幾條。這說明作者對這一領域的研究狀況缺乏全面把握,於是拉到籃裡就是菜。菜,固然是一棵菜,但是一顆很小的小白菜,做不成席,不值得為它大動干戈。

    有時聽一些研究生導師說:不知讓自己的學生做什麽課題好。或者看一些研究生做的論文題目,完全是大家已經做爛了的重複勞動。就可以知道這些導師還不善於發現課題、把握課題。當然,這種情況有時也與學生本身的條件有關。——老師倒是有好題目,但學生的水平不夠,做不了。衹好退而求其次,做一些水平較低的題目。總之,看一個人的學術水平高低,從他對課題價值的把握就可以掂量出來。對一個研究生導師而言,能否對自己指導的研究生給出合適的論文題目,是考察這個導師水平的重要指標。

    既然對課題價值的準確把握與研究者的學術素養、思想方法相聯繫的,則對初涉研究領域的人來說,一時對“研究價值”這樣的問題感到難以把握是正常的。隨著自己學養的提高,衹要思想方法不偏激,自然會慢慢掌握其中的訣竅。

    魯迅在回答“應該如何寫小說”這樣的問題時,曾經說過:不要相信《小說教程》之類的書籍,一切要靠自己的實踐(大意)。我上面所談,衹是個人的一點心得體會,相當於《小說教程》,不一定適合您,僅供參考。很多問題,講的時候可以一、二、三、四地羅列,真正用的時候,真所謂哂弥睿婧跻恍摹N蚁耄}要您按照學術規範堅持下去,自然會窺探到做學問的門徑,並會逐漸哂米匀纭5綍r候,您也就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了。

        謹頌

時祺!

                            方廣錩     2011年5月1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