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男篮亚锦赛伊朗:李圣珍老师的差生解决之道_为您服务教育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6:53:01

陈焱

  李圣珍老师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会的父母

  孩子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成为那种像家长期望的社会化程度很高的角色。而且家长所追求的许多东西与孩子所期盼的往往大相径庭,尤其是成人们的很多思想是极其功利的,比如说,家长总是跟孩子说:好好学习就可以找到好工作,成名成家,荣华富贵,光宗耀祖,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下岗,只能练摊卖油饼;可以说,差生问题的造成其实是孩子在被迫进行社会化过程中出现偏差的结果。 所以,教师应先从自身进行自我教育开始。教师最基本的是培养自身的品格。

  社会评论家、清华大学教授秦晖:不能把板子都打在教育一家身上

  中国现阶段差生问题的确很严重,这就表明我们的教育的确有问题,但这不全是教育界本身的问题。有没有一个鼓励创造的氛围至关重要,只有这样,那些有特长的孩子才能个个变成好学生,否则,差生问题就会永远存在下去。这不是教育部门一家可以解决的,不能把板子都打在教育一家身上。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石中英博士:“差生”带有侮辱性

  差生也是人,不能将他们划为二等公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凭什么要将孩子分成三六九等,这是一种对人的不尊重。而且,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身心和谐、人格健全的人,区分差学生、好学生已经偏离了这一目标。教育的前提是理解人、相信人、尊重人。来自于成人社会的傲慢与偏见造就了“差生”的标签,也让他们抬不起头来。

  差生是因为天生不学好吗?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的作者、记者周兴旺  李喜:没有天生不上进的孩子

  我们采访李圣珍老师,一个突出的感受是李老师从来不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更没有将谁贴上“差生”的标签。经李老师之手调教的50多个所谓的“差生”,个个都有脱胎换骨的进步,而且许多孩子从过去的厌学、逃学,变成了爱学、抢着学,这些都生动地说明,天生不思进取的孩子是没有的。李老师常说:缺点只是孩子的特点,只是孩子的潜力增长点。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说明他在这方面很有潜力可挖,不仅不可怕,反而说明孩子在这方面大有前途。只要引导方法得当,孩子在基本素质方面获得全面进步是完全可能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雷颐研究员:我赞成家长都来学做一下私塾先生

  我赞成家长们都来学着做一做私塾先生,不是将家庭作为第二教室,而是将家庭开辟成第二洞天,成为孩子修身养性的新天地。这其中的关键是父母的教育方法一定要得当,尤其是不能把自己当成“第二班主任”。在学校教育普遍实行急行军的时候,家庭教育首先应该成为孩子休养生息的地方,最好少在家里再开辟“第二课堂”了。

  争议三:拯救差生有没有捷径?

  六一节期间,儿童问题再一次引起社会各方的注意,有媒体报道:对130余例14岁以下“差生”进行智商测定和跟踪调查显示,只有20%学习态度不端正,20%存在智力障碍,剩下60%的孩子则是存在各种学习障碍。据了解,目前平均每个班级中便有2至3名患有不同程度学习障碍的儿童。近日,由于大考临近,许多学生还主动上医院挂号看“心病”。有的孩子之间见面干脆就问:“你知道你的成绩为什么一直不好吗?一定是得了什么心病。”究竟孩子的“心病”有多重,记者采访的两位心理学专家都很反对把“学习障碍症”这种说法扩大化。

  儿童心理研究专家徐岫茹说,孩子是否有学习障碍症,要多方面的考查,有学习障碍症的孩子不足1%,而有的校长讲达到10%,徐教授认为这太夸张了。

  其实孩子学习不好,大部分是因为心理上的原因。对于学习不好的孩子要先看看他的智商有没有问题。徐教授指出:有的孩子记不住作业,写字不规范,往往是家长对孩子太过溺爱,让孩子形成不了好习惯。

  首都师范大学的胡玉顺教授反对笼统地不加分析地谈“学习障碍症”。  胡教授说,“症”是机体病态的反应,而“学习”是活动、行为的过程。而许多学习障碍症则没有达到这种程度。造成孩子学习障碍的原因是有社会、心理、生理、教育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看“心病”成了孩子们考前的综合症,一些家长甚至以为:如果知道了孩子哪有毛病,成绩就能上去了,真是这样简单吗?

  李圣珍老师:8点建议可供家长参考

  这种做法很不可取,对家长而言,我总结了8点方法供家长借鉴。

  第一,家长要和孩子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而不是一种对孩子居高临下或对孩子俯首帖耳等所谓“平等”;

  第二,家长不要向孩子发泄自己的喜怒哀乐,孩子不是你情绪化的倾泻对象;

  第三,家长一定要成为孩子的情感归宿,如果父母在情感上不受孩子的信赖,孩子就会“移情别恋”;

  第四,孩子遇到困难时,切忌批评指责,而是要用具体措施去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第五,辅导孩子读好书可以加速其灵魂塑造,父母每天都要和孩子一块读好书,让书籍成为孩子的精神导师;

  第六,请真诚地赞扬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学会赏识你的孩子;

  第七,不可对孩子期望过高,动不动就与别人攀比,要求孩子去做那些高不可攀的事情;

  第八,不要对孩子说,这不行,那不行,这里危险,那里不能动,要鼓励他们去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