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冰鞋什么牌子质量好:京剧 桑园寄子 杨宝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1:16:15
',1)">
京剧 《桑园寄子》 杨宝森(录音)饰邓伯道 张克(配像)饰邓伯道 谢虹雯(录音)饰金氏 王蓉蓉(配像)饰金氏 哈宝山(录音)饰邓伯俭 黄文俊(配像)饰邓伯俭(本视频为第一部分)
《桑园寄子》
剧情
后赵石勒侵略东晋,汝阳太守邓殷之孙邓攸(伯道)携弟妇及子侄逃难;乱军中与弟妇失散;子邓元、侄邓方皆年幼需提携,邓攸念亡弟无后,诓己子登桑树而缚之,身背其侄而行,弟妇踵至,又救邓元,至潼关,一家重逢。
人物简介    
杨宝森(1909~1958)京剧老生演员,四大须生之一,杨派艺术的创始人。字钟秀。原籍安徽合肥,祖居北京。诞辰:1909年10月9日,宣统元年(己酉)八月廿六日;逝世:1958年2月10日,农历丁酉年十二月廿二日,2时。
艺术经历
曾祖父杨贵庆工刀马旦。祖父杨桂云是清朝末年与谭鑫培同时代的著名京剧演员,为“四喜班”的著名花旦,其长子杨孝亭,艺名小朵,亦演花旦;次子杨孝方(杨毓麟),艺名幼朵,长于武生,兼工铜锤花脸,中年因病退离舞台。杨宝森系孝方的长子,堂兄杨宝忠(孝亭之子)后来成为著名琴师。   他自幼喜爱京剧老生行当,而未能依从其祖父让他继学旦角之愿。杨宝森初学谭派,幼年师事裘桂仙,开蒙学戏,练习毯子功,后拜鲍吉祥学习老生,宗余派。他10岁左右便“带艺搭班”,长期在俞振庭的斌庆社求艺并演出。   杨宝森在童年时期嗓音明亮,12、13岁时专攻余派,16岁时演出《打渔杀家》,效果很好。他还在《上天台》中饰演过刘秀,《断密涧》中饰演过王伯党。在《珠帘寨》“收威”中的起霸,功架一丝不苟。偶尔演出的《定军山》、《阳平关》、《战太平》等戏,也博得北京、上海等地观众的赞赏。在此时期,他所演的《捉放曹》、《击鼓骂曹》、《洪羊洞》、《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桑园寄子》、《卖马》、《碰碑》、《汾河湾》等剧,均获得很好声誉,有“小余叔岩”之称。在他童年时期就擅长演出《文昭关》一剧,与于连泉合作时间较长,也曾佐程砚秋、荀慧生演出。杨宝森在青年时期,因身体关系,使得变声期拖长,因此曾有一较长时期的休养未登舞台。在此期间,他以乐观的态度和勤奋的精神坚持练功、吊嗓、习字、绘画、练琴,甚至傍晚散步时还边走边哼唱唱腔,一声一字地推敲,逐字逐句地揣摩,潜心研习余派的演唱技巧。杨宝森虽未正式拜在余叔岩门下,但遇有机会便登门求教。他多方求师访友,拓宽学习之路,曾得到名师陈秀华及堂兄杨宝忠的许多指点,他曾向名票、余派研究家张伯驹先生问艺,也曾向王凤卿、王瑶卿求教,力求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当其健康得到恢复而重登舞台时,他在唱、念及表演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长进。30岁以后逐渐脱出余派范围,吸取谭、汪(桂芬)诸家之长,对余腔有所变革。后嗓音再度发生变化,在琴师杨宝忠、鼓师杭子和的辅助下,尽量舍短用长,创立了既出于余派、又大大有别于余腔的杨派唱腔。在继承余派艺术的基础上,他根据本人倒仓后的嗓音条件,并结合他多年的艺术实践、创出一种崭新的唱法,自成一家,成为杨派艺术的创始人。在20世纪30年代末,他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一起并称为“四大须生”。1939年,他曾组织宝兴社挑班演出。在20世纪50年代,其艺术造诣日臻完美,杨派艺术渐渐流行。
艺术特色
杨宝森秀逸拔俗,温文尔雅,谦逊好学,肯于钻研,他的书法、绘画俱见功夫。   杨宝森的唱腔、唱法,纯以韵味取胜,他的嗓子宽厚而低沉,音色不够明快,音域也不广,不宜大起大落、激昂高亢的唱腔,他避开余派的立音、脑后音唱法,代之以自己的擞音和颤音。又利用较低部位如喉、胸的共鸣而使发声深沉浑厚,行腔与吐字力求稳重苍劲,不浮不飘,如写字之笔笔送到。杨宝森的唱腔简洁大方,虽少大幅度的起伏跌宕,却于细微处体现丰富的旋律,细腻而不琐碎。他的唱腔舒展平和,至晚年虽嗓音甚或临场失润,仍能以圆熟的行腔来弥补,而不显枯涩生硬。其代表作《空城计》中的大段唱工,以古朴恬淡的韵味给人以醇美的印象,于心平气和中蕴含深厚的感染力。另一名作《文昭关》则在谭、余的神韵中化入汪(桂芬)派唱法,成为杨派唱法再创造的典型,苍凉慷慨,十分吻合剧中人物的处境和心情。杨做工稳健老练,表演富书卷气,善于以概括手法刻画典型人物。靠把戏也有一定造诣,但晚年很少演出。   杨宝森的演唱,颇具余派稳健含蓄、韵味醇厚的特点,在吐(咬)字、发声、行腔等方面的技巧,也体现了余派那种“刚柔相济”、“曲中有直”、“圆而不滑”、 “平中见奇”的艺术特色。然而,在倒仓后其歌喉拙于立音,声音发出时爆发点位置偏低,且带沙哑之音,表现不出余派的脑后音,听来感觉宽厚有余而尖音不足,而且缺少清脆、刚亮之音。对此,杨宝森能扬长避短,就玉塑型,充分利用自己嗓音偏低、音域宽广、嗓子坚韧耐久、胸腔共鸣较好的长处,竭力调动鼻音,使声音听起来不觉干涩,并且其头腔的共鸣使用得当,泣音的运用也收到良好效果。至于“绷音”、“衬音”、“闷音”、“趴音”以及大幅度的“擞音”,在他的唱法当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尤其是“水擞”、“疙瘩腔”、“哭腔”的运用十分巧妙。各种演唱技巧配合得当,使其声音甜美隽永,柔和圆润,宽畅饱满。他以那醇浓的韵味、低回婉转的旋律及稳健的节奏来表现苍凉、悲哀、凄惨、沉郁的感情,有很好的艺术效果。杨宝森重视四声的运用和喷口的展现,以及复音字的字头、字腹、字尾的处理,收声、归韵十分讲究。他吐字坚实有力,实中有虚而不轻飘,使得每个字、每个音听起来都十分饱满、醇厚。他在唱腔处理方面更有新意:高低音的变化幅度虽然不大,但是把抑扬、强弱、虚实、大小等种种关系表得错落有致、柔中见刚,其旋律与节奏舒展流畅,气口处理巧妙得当,有时一气呵成,声情并茂,振奋人心。   杨宝森的演唱注重从人物性格出发,在他的代表作中,许多剧中人物的音乐形象和舞台形象都十分出色,如:《伍子胥》中悲愤、落魄的伍员,《杨家将》中大义凛然的杨继业和正直、机智的寇准,《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击鼓骂曹》中傲然不屈的祢衡,《洪羊洞》中忠心为国的杨延昭以及《捉放宿店》中悔恨交加的陈宫等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派艺术所以能取得很大成就与其密切的文武场面上的配合是分不开的:常为余叔岩司鼓的杭子和与名琴师杨宝忠,都是宝森亲密的合作者。
任职情况
杨宝森曾任天津市京剧团团长。
艺术传人
其门徒和追随者有汪正华、梁庆云、马长礼、李鸣盛、蒋慕萍、程正泰、朱云鹏、叶蓬等人。
活动年表(节选)
1917年,农历丁巳年:杨宝森开始学戏   杨宝森开始学戏,启蒙师为名净裘桂仙,习老生并练毽子功。同时也从堂兄杨宝忠苦练毽子功。
1920年,农历庚申年:杨宝森搭斌庆社学艺   由于蒙师裘桂仙嗓音恢复,前去演出,无时间为杨宝森授课,因此介绍其参加俞振庭所办斌庆社科班搭班学艺。
1922年11月7日,农历壬戌年九月十九日:杨宝森首次登台演出   杨宝森首次登台演出,在北京前门大栅栏三庆园演出《鱼肠剑》。
1922年11月7日,农历壬戌年九月十九日:1922年11月7日三庆园演出   三庆园本日由斌庆社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艳阳楼》(俞少庭)   《鱼肠剑》(杨宝森)   《战宛城》(小桂花,王斌芬)   《逛灯》(第一怪)   《戏迷传》(林颦卿)   《南天门》(五龄童,俞步兰)   《泗州城》(徐碧云,范斌禄,小小楼)
1923年,农历癸亥年:小荣华科班组办   刘砚芳为造就国剧人材起见,组办小荣华科班,出演同乐茶园。刘子刘宗杨、刘宗年,姜妙香之子姜少香,陈德霖之子陈少霖,王蕙芳之子王少芳,及杨宝森、钱紫云、吴碧云、钱少卿、冯宇兰均在小荣华演唱,成绩甚佳。
1923年3月17日,农历癸亥年二月初一日:1923年3月17日三庆园演出   三庆园本日由斌庆社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薛家窝》(俞少庭)   《双投唐》(杨宝森)   《法门寺》(五龄童,俞步兰)   《战宛城》(小翠花,王斌芬)   《金山寺》(徐碧云,俞华庭)
1923年9月8日,农历癸亥年七月廿八日:1923年9月8日三庆园演出   三庆园本日由斌庆社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恶虎村》(俞华庭)   《上天台》(杨宝森)   《御碑亭》(王文源,俞步兰)   《战马超》(李万春,蓝月春)
1924年5月,农历甲子年:杨宝森首次赴沪   杨宝森首次南下赴上海演于更新舞台,悬挂头牌,冠以“特聘京都初次到申真正谭派唯一须生”。此戏院开设在闸北开封路口。   梅花馆主观后曾评“扮相极似小余……唱音苍老圆润,使腔运调全宗英秀……自始至终毫无声嘶力竭之苦,做极老到,手脚亦干净无瑕。”   此次杨宝森在沪共演了三个月,计28出不同戏码,以谭派正宗须生受到沪上人士热烈欢迎,所演剧目也均以谭派戏居多,如《失空斩》、《南阳关》、《汾河湾》、《捉放曹》、《南天门》、《黄金台》、《打渔杀家》等。此外,也曾上演过约半个月的新排戏《头本飞龙传》,饰北汉王,评者曰:“高 计》一剧,能脱尽火气,逼近老谭者,实不多观。宝森之演是剧,如谓酷似老谭,诚是誉之过甚,然其台步做工,均已无瑕可摘,吐音收音,均极有错落,童龄能有此成绩,实极难得。”
1924年5月24日,农历甲子年四月廿一日:杨宝森首次赴沪演出第一天   杨宝森首次赴沪演出第一天,演于更新舞台,挂头牌。前三天为打炮戏。   演出剧目   日场   压轴《独木关》(李吉瑞)   大轴《定军山》(杨宝森)   1924年5月25日,农历甲子年四月廿二日:杨宝森首次赴沪演出第二天   杨宝森首次赴沪演出第二天,演于更新舞台,挂头牌。前三天为打炮戏。   演出剧目   日场   《黄金台》(代《盘关》)(杨宝森)   夜场   《四郎探母》(《坐宫》起《回令》止)(杨宝森)
1924年5月26日,农历甲子年四月廿三日:杨宝森首次赴沪演出第三天   杨宝森首次赴沪演出第三天,演于更新舞台,挂头牌。前三天为打炮戏。   演出剧目   日、夜场   《失空斩》
1924年8月24日,农历甲子年七月廿四日:杨宝森首次赴沪演出第九十三天   杨宝森首次赴沪演出第九十三天,演于更新舞台,戏码为双出。   演出剧目   日场   《武家坡》(杨宝森)   《珠帘寨》(杨宝森)   夜场   《定军山》(杨宝森)   《汾河湾》(杨宝森)
1924年8月25日,农历甲子年七月廿五日:杨宝森首次赴沪演出第九十四天   杨宝森首次赴沪演出第九十四天,即最后一天,演于更新舞台,戏码为双出。   演出剧目   夜场   《游龙戏凤》(杨宝森,黄玉麟)   《四郎探母》(杨宝森)   其中《游龙戏凤》为在沪首演。
1925年,农历乙丑年:杨宝森留沪在义母处调养   因在沪演出三个月,杨宝森嗓音极度疲劳而倒仓,乃至一字不出。经荀慧生介绍,拜认剧评家郑过宜母亲为义母,即留沪寄居义母处调养。
1928年,农历戊辰年:杨宝森结识恽雪斋   杨宝森由沪返京,遇识常州旅京富商恽雪斋。恽因见杨厚道善良,家境清贫,托请常州旅京同乡章志铨予以栽培,教书教字,研习书法。恽还出资请陈秀华教余派戏,继续深造。同时又请琴师耿少峰操琴练嗓。
1929年,农历己巳年:杨宝森第一次灌录唱片   杨宝森倒仓息影五年,嗓音虽然逐渐恢复,但仍不理想,为生活计,经友人资助,重金聘请胡琴圣手孙佐臣操琴,在蓓开公司灌录唱片《七星灯》、《马鞍山》、《青石山》、《上天台》、《失街亭》、《捉放曹》计4张(8面)。这些唱段仍具谭派风格。   同年又在大中华公司陆续灌制唱片《摘缨会》(2面)、《战宛城》(1面)、《断臂说书》(1面)、《乌盆记》(4面)、《镇潭州》(1面)、《打鼓骂曹》(1面)、《天雷报》(1面)、《阳平关》(1面),与芙蓉草合灌的有《珠帘寨》(2面)、《四郎探母》(2面)、《梅龙镇》(2面)、《宝莲灯》(2面),计共10张(20面)。
1929年4月,农历己巳年:杨宝森搭章遏云班   杨宝森搭章遏云班,首次赴天津演出,挂二牌。
1931年,农历辛未年:
杨宝森结婚   杨宝森在京与常州旅京中医之女赵霞章结婚。参加的来宾有杨宝忠、白玉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