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王宫网站:“恶搞”--非典型性文化流感( ...-园丁风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6:00:47
“恶搞”--非典型性文化流感( 原创)
03月07日 20:19 作者:三槐堂
“恶搞”--非典型性文化流感
王益民
新课程刚刚推进的那几年,《Q版语文》以“新课程”的名义对传统教育来了一次猛烈冲击。“卖火柴的小女孩”变成了促销女郎;而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摇身一变成了古惑仔;“孔乙己”偷窃光盘称“资源共享”;“愚公”值得尊敬吗?把家搬到山后不就成了。
当初,我以宽容的心态一笑置之,毕竟我(何止是我)对新课程的“多元解读”存在困惑;毕竟从文化角度,除了其代表性的主流文化外,还存在着种种次要的、边缘的“亚文化”。
去年春节,受朋友推荐,我浏览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也是觉得无可无不可,甚至还感受到了一丝反讽文化霸权所带来的快意。毕竟网络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可以展现自我宣泄感情的平台,“草根们”在此获得了比较自由的话语权。
然而,问题却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简单。
“恶搞”的矛头很快就深入指向“传统文化”和“红色经典”:
《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变成了房地产大鳄潘石屹的儿子,一心想参加歌手大奖赛,借此出名挣大钱;黄继光堵枪眼是因为摔倒了;名著遭颠覆,被“换脸”,《三国志》变成了《三国痣》、《西游记》变成了《嘻游记》,关羽脸红原来是因为好色害羞,“桃园结义”三兄弟化身营销高手,唐僧也卷入了“三角恋”……甚至油画《开国大典》也未能幸免。
我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今天,给孩子们上苏教版十二册第2课《海沦·凯勒》,介绍完海沦·凯勒的事迹后问大家:一个聋盲人,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一个孩子脱口而出:装的!……
我骂人了,特难听。
接着是难过,不仅因为自己出言不逊或许伤害了孩子,也不仅因为海沦·凯勒受到侮辱,还因为我分明瞥见了这个孩子的脱口秀的背后的元素。
寒假中,读六年级的儿子多次问我董存瑞为什么最后牺牲了,我很欣慰儿子能去读英雄,便“启发”他自己查资料,一天,他神秘的告诉我说:是因为被炸药包上的双面胶粘住了。
联想到今天的课堂那一幕,我突然有了一个令人惊悸的发现--都是“恶搞”惹得祸!
是的,是“恶搞”正在影响着未成年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大有成为孩子们主流文化之恶势,这恰如文化流感,其传播速度与危害性又如“非典”,已经影响到了孩子们世界观的正确形成。
尤其是“恶搞”通过网络传播,速度之快、隐蔽性之强、范围之广、危害之深是每一个公民都必须警惕起来,救救经典,救救文化,救救孩子。
如果说“草根们”的“恶搞”是一种个性表达,尚在道德、法律的范围内,也算是对浮躁社会的回应,可博得人们一笑;那么《孔子哭了》的雕塑以及 《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传统经典名著同样被恶搞的时候,我真的是难以再笑出来了。
想到孩子们正处于生理、心理的发育阶段,缺乏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鉴别,他们的阅读需要引导,作为承载中华民族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的名著孩子们还没有来得及去吮吸,恶搞使得他们把无聊庸俗当作幽默有趣,把轻佻生造当作规范的时候,我已经窒息了。
“非典”时期,我们闭门、洗手、锻炼、消毒。面对“恶搞”这个“非典型性文化流感”,我们要重拾防范措施。教师要让孩子们阅读名著原著锻炼其内功;国家要过滤网络恶搞以消其毒;孩子们自己也要主动接受红色经典的熏陶,闭门练功,远离网吧。
我想,已经到了打一场全民皆兵抗击“非典型性文化流感”的歼灭战的关键时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