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包防丢器:明清瓷器纹饰鉴定——龙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19:15:33
    

龙纹最早出现在瓷器上时,造型简单,没有太多的禁忌。元代对龙纹的烧造已有规定,而到了明代,统治者对龙纹实行垄断,凡饰有龙纹的瓷器大多为官窑器物。制作之精细,技艺之高超绝非民窑器物的纹饰可比。

明代的龙纹多种多样,大体上有云龙、海水龙、穿花龙、火珠龙、团龙、螭龙等。另有龙凤呈祥(一龙一凤相向为戏,象征阴阳调和),鱼龙变幻(龙与鱼组合出现,具有平步青云的含义)等。

明代的龙纹具有形态端庄,威严雄伟的特点,但缺乏元代龙纹清新飘逸的神韵。其躯体较元代粗壮,角、发、须、鳍、肘毛一应俱全,发部多为向后飞扬;龙口或张或闭,灵活自如;龙鼻多为如意状,具有很强的吉祥含义。

明代龙纹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以洪武为代表的明初继承期;以成化为代表的定型期和以嘉万为代表的衰落期。明代龙纹的定性,即本朝风格的形成是在永宣年间。洪武龙纹对元代继承较多,但没有元代龙矫健凶猛,鳞呈小弧形或填色留白边。龙身稍有粗壮,时代风格并不明显,而永宣时官窑器物上大量出现的龙纹与元代龙纹拉开了距离,并为后代龙纹的发展、变化,定下了基调。永宣龙纹的主要特征是龙头变大,上嘴唇向上翻卷,龙发或披、或竖,或在双角之间向后飘动,肘毛亦较元代多且粗,五爪连成一个圆形环较多,且有凶猛矫健之势。正统、景泰、天顺三朝龙纹大抵不离此路数。成化龙纹多为闭嘴龙、方首,龙发上扬,身瘦鳞密。弘治龙纹较成化纤细柔和,龙头变小。正德龙纹头长如鳄,身长,更具凶猛矫健之势。嘉靖龙纹曲身甩尾;万历及天启、崇祯时处明代末世,龙纹亦呈现没落乏力之感,龙身更趋细长,龙身扭曲的幅度加大,其线条不及前代工整严谨。所绘龙纹多辅以八仙、八宝、八卦、如意、灵芝等道家器物,时代特征十分明显。

清代是我国封建体制最严苛的朝代,对龙纹的使用相当严格,五爪龙纹严禁民间使用,三爪和四爪龙纹虽然可以使用,但主要以供器为主。在清代晚期,大约是咸丰以后,在民窑器物上出现了五爪龙纹,但仅限于仿古瓷。清代瓷器的龙纹日趋繁复,有的单独作为纹饰的主题,有的与其他纹饰配合使用,常见的有云龙、海水龙、立龙、莲池龙、螭龙、戏珠龙、团龙、翼龙等。在装饰技法上以绘画为主,亦有刻划、印花、帖塑等技法。

一般来讲,清初顺治时期的龙纹尚有明代遗风,苍劲夸张,躯体粗壮,上鄂长而且上扬,如意鼻,张口伸舌,龙爪的拇趾和其他三趾距离拉开,相对如人手。康熙时龙纹则上鄂短于下鄂,舌伸出下垂而舌尖上卷,龙须细长而圆曲,鬃发分束向后。官、民窑具有鲜明的界限。乾隆时的龙纹尾稍卷起并较秃,尾鳍呈放射刺状张开,鳞与腹甲整齐匀密,并影响后代。晚清时的龙纹呆滞,线条纤细简化而无力,龙鄂下垂,无威严之感。在龙纹的绘制中,官、民窑的差别也较大。一般来讲,官窑的龙纹绘制工整仔细,无论大小单双,均鳞片清晰,神态威猛,且全身必现,有时失之刻板。而民窑龙纹不是头大身粗,夸张变形,就是云遮雾障,极少表现全身,绘制粗率潦草。由于不受拘束,亦有神采飞扬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