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钱包丢了怎么办:台湾证严大师静思语——仔细领悟,人生从此改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8:51:06

1.1 用智慧探讨人生真义,用毅力安排人生时间。

1.2 人与凡夫的境界,最大的差异在于圣人可以自我掌握时空

1.3 昨天的事就让它过去,让心神专注于今天该做的事。

1.4 未来是妄想,过去是杂念,要保护此时此刻的爱心,谨守自己当下的本分。

1.5 有人点灯求光明,其实真正的光明在我们心中。佛前的灯不必刻意去点,要紧的是点燃我们的心灯。

1.6 心无邪思,意无邪念,则常自在,心邪不侵。

1.7 心志若能守持于道,必能精深博大。否则,限使透彻千经万论,变如空花水月,一事无成。

1.8 要用心,不要操心、烦心。众生都有心病,拥有的人烦恼”失”,没有的人忧虑”得”,患得患失,即成忧愁。身若一无所有,则心一无挂碍。

1.9 几夫就是喜欢追求神奇鬼怪,心才会乱。其实修心很简单,只要断贪,哪一个人心乱不是为了贪?

1.10 心有定力,智慧自然产生,人常为外境所影响,即是定力不够,学佛即是要学定力。”定”用现代语讲,就是庄敬自强。

1.11 聪明只是一种计量利弊得失的能力,贪婪诡诈也是聪明的象征。聪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则勇于舍得。不能”舍”就会有”失”,夫去心境的安宁

1.12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慧是从人与事之间磨炼出来的。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1.13 善是利益,恶是损害,一念之非即种恶因,一念之是即得善果。

1.14 有力量去爱人或被爱的人都是幸福的人。倘能以爱侍人,以慈对人,就不会惹祸伤身。所以做人应该吃点亏,做个在智若愚的人。

1.15 要培养一份清净无染的爱,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收回,就不会有烦恼。

1.16 清茶淡香,即可口又提神。若是太浓,则苦得喝不下。人间的情爱也是如此。

1.17 娑婆世界又译成”堪忍世界”,意即要经得起磨炼,能忍耐、才有办法在世间自在地生存。

1.18 忍不是最高的境界,能够忍而无忍,才会觉得一切逆境都是很自然的事。

1.19 做事,一定要秉持”诚”与‘正”的原则。而待人,则要用”宽”与”柔”的态度。

1.20 修行一定要经得起磨练,将混乱的心磨练成静心,使自己在动的境界中不动心。

1.21 有些人常常起烦恼——因为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他却有意接受。

1.22 透过烦恼转成智慧,这个烦恼才有意义。

1.23 施比受更有福,真正的快乐,是施舍出去后的那份清净,安详和喜悦。

1.24 人与人相处,都是以声色互相对待,讲话是声,态度是色,因此与人讲话要轻言细语,态度要微笑宽柔。

1.25 内心平静快乐,头脑清醒,考虑事情就会清楚周全,说话就会得体。

1.26 善用力气的人,不急不徐。善守理想的人,不猛不弛。

1.27 教化众生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诚与正,诚正可以降伏无量刚强的众生。

1.28 精就是不杂,进就是无退。意即做一件事,必须专心才能做得成,无有二念才会有进步。

1.29 现代人世智辩聪,满口论调,做起事来却斤斤计较。多数人只懂理不懂事----所知的道理很多,但碰到人与事时却又无法调理,这就是凡夫心。

1.30 即使佛佗在世也有三不能:一、众生定业不能转。二、无缘众生不能度。三、不能度一切众生。

1.31 修行:”修”是修心养性,”行”是端正行为。

1.32 学佛须先了解无常的道理,如能了彻此理,才能来去自在,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迈向光明的境界。

1.33 行忍辱的人,是一个最坚强的人,任何人与事都击不倒他。能忍,才能成就天下大事。

1.34 人生在世,常会接触复杂的人事。所谓”修行”,就是要借复杂的人与事来练心。

1.35 “戒”是不起心动念,守住本分,戒掉一切名闻利养的贪念。”定”是遇到任何困境,都能守持志节、临危不乱。”慧”是能运心转境,于平静中突破层层困难

1.36 常常受到挫折,也要感谢天意的磨练。纵然困难如石,也要钻过去,更何况有时所谓的困难,可能只是如纸之薄。

1.37 凡事都得靠自己,福要自己造,业要自己了,而非求佛消灾解厄。

1.38 人在健康时,应多做善事、利益人群,多造善因福果,为自己铺好人生的健康之道。

1.39 想圆满慈悲、成就智慧,开展济世与引导人群的力量,必须先从调和自己的身心做起。

1.40 一个家庭不能只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更应该着重于心灵的沟通,使亲子、夫妻之间的关系和谐、圆满。

1.41 诚是发自内心,自动自发的精神,若有这份自动自发的精神,人生再辛苦都不会觉得苦。

1.42 所谓看开人生,不是悲观,而是积极乐观。不是看破,而是看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能及时行善。也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什么都知足。

1.43 我们的精神一定要有抗体才有免疫,也才不致被外界的环境和人事所左右,这个抗体就是定力。

1.44 俗话说:静时养气,动时练神.静的时候练报,可以磨练我们的气质和品德。动的时候则要专一精神,将心念统摄为一。

1.45 成就福业有四种方法:恒行施法、起大悲心、度化有情、忍辱定静

1.46 人生几十年的成就,都是由每一天的言行累积而成,所以,要照顾好每一天的言行。

1.47 人生富足之道,不在于物质,而在于内心。

1.48 分秒必争,换一个工作方式即是休息。

1.49 与人磨擦,应感恩对方愿意磨练自己,使我们的心灵光亮。

1.50 引导团队的良方,在”用智慧辅导,以爱心对待”。

1.51 理讲太多,情就薄。情感谈薄,事难成。

1.52 心无杂念,凡事乐观,踏实做事,就会有智慧。

1.53 待人处事,在原则中有方便,在方正中有圆融,才能和谐。未经人事磨练,磨不出柔软心。面对困难,当下尽心、尽力、尽人事就对了。

1.54 简单就是美。单纯就是爱的力量。父母是孩子的”模”,老师是学生的”样”。以好模样,培育孩子正确的人生观。

1.55 能指引正路,是良师。能同行正道,是益友。

1.56 时时虔诚,无不吉祥,日日好心,无不平安。遇事,若能平心面对,很快就会度过。l

1.57 爱心是照顾好自己的内心———对内,不起麻恼。对外,不破坏形象。

1.58 小爱充满烦恼,大爱轻安自在。有智慧,能发挥勇猛的大爱。

1.59 有求有私,会受环境控制。无求无私,才能勇敢坚定。宽恕由爱而起,是人间最动人的篇章。有爱心,就能成为他人生命中的贵人。

1.60 关心别人就是关心自己,救助别人就是救助自己。爱与感恩是善的循环。乐于付出,心灵富足。心善造福是福气。

1.61 行善、行孝不能等。爱惜、培育子女是责任。孝顺、供养父母是本分。真正的孝顺,是立身而行道。让父母欢喜、安心,就是孝顺。

1.62 事不做,才困难,路不走,才遥远。不要怕压力,只要问做得对与否。做才有心得,付出,才有力量。

1.63 事不做,才困难,路不走,才遥远。不要怕压力,只要问做得对与否。做才有心得,付出,才有力量。

1.64 管理不是开口指挥别人,而是身体力行做好榜样。

1.65 若不知人生是苦,智慧就无法开启。

1.66 智慧与烦恼有如天平——烦恼多一点,智慧就少一点,烦恼少一点,就增一分智慧。

1.67 生命健康需要活动。慧命健康要靠精进。

1.68 拥有,有“拥有”的烦恼。无,有“无”的解脱。

1.69 知识,只是知了所学。智慧,则能理通无碍。智慧,是心宽念纯、海阔天空,用爱拥抱大地苍生。

1.70 乐善好施得福报,知足善解得智慧。造福者,时时平安。修慧者,日日心安。

1.71 学佛不怕磨,污染磨尽,佛性自然现前。没有苦,就无法体悟乐的真谛,生要的是如何转苦为乐。

1.72 慈悲心如天地宽,日月明。佛法就是奉献无所求,轻安自在是学佛的最高境界。

1.73 学佛,要学“明白道理,把握人生,身体力行”,处顺境用“无常观”,处逆境用“因缘观”。

1.74 凡夫是命运的转业者,觉悟的人则能“运命”。心中有佛,行中有法,法中有禅。

1.75 无悔无怨,见证慈悲。无忧无求,体证喜舍。感恩是智慧,付出是慈悲。素食可以培养耐力、慈悲、智慧。

1.76 宽心、包容,是快乐的泉源。能用心,道理就在眼前,不用心,真理远在天边。

1.77 不要让外境影响内心,要发挥毅力用心转境。

1.78 身体可以累,心灵不要累,因为心灵是慧命的泉源。

1.79 身体有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心有病。物质缺乏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贫穷。

1.80 简单,才真正有福,单纯,才真正快乐。心灵健康三要:乐观、善解、有爱。

1.81 不想“做不到”的事,不烦恼“不能做”的事。

1.82 无欲无求,少烦少恼,就容易开启心门拥有智慧。

1.83 预防心灵灾难,需要教育、培养出耐磨、抗压的健康心灵。

1.84 有正念而无欲念,是最好的养生之道。心灵的欲念,是引发人生最痛苦的因。心宽就是善,念纯就是美。

1.85 做人不要争“一口气”,而是要多“一点志”。

1.86 建立人格的第一步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