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分贝成朗喜欢谁:lishi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04:49

四、南朝政治

1、宋的政治和南北战争

    A:元嘉之治:宋文帝统治时期。

    B:南北战争: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北伐;王玄谟、庞法起。北魏南侵;魏太武帝;瓜步之役。

    C: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宋孝武帝设典签,加强对方军政的控制。

2、齐的统治(479年)

    萧道成;“却籍”:清检士籍,不合者一律改正;唐寓之。

3、梁武帝的统治(502年)

    A:统治措施:协调统治集团各阶层利益;对待宗室诸王宽和;增设文武官位;大兴儒学,崇奉佛教(三次舍身同泰寺)。

    B:对北方的战争:天监四年(505),萧宏北伐;13年,筑寒山堰。中大通元年(529年),陈庆之奉元颢北上,攻入洛阳,后败归。

    C:侯景之乱:萧绎称帝于江陵;王僧辩;陈霸先。萧詧与后梁。

4、陈朝的统治(557——589年)

    南方土豪的兴起。吴明彻攻北周。陈叔宝。

第五节  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与寒人的兴起

(系07大纲两节合并:东晋门阀政治;南朝门阀的衰落和寒人的兴起

一、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

1、东晋以前的士族

    A:独尊儒术培养出大批士人。

    B:东汉创业依赖大姓:世代通经,长期把持高官。

    C:曹魏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形成门阀士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封闭性。

2、东晋门阀政治的鼎盛

    A:高门士族主政,皇权衰弱。

    B:士族内部有高下之别。

    C:士族有特权

3、南朝门阀政治的衰落

    A:政治上的点缀品:鄙薄武职、脱离军权。(新增)

    B:士族独占清流美职(宦):不耐烦剧,不担任重要行政职务。(新增)

    C:士庶不通婚(婚):注意沈约弹王源资料

    D:士庶不交游(以上两项导致封闭)(新增)

    E:士族重族谱

    侯景之乱与士族衰落的关系。

史料:

    自宋氏失御,礼教雕衰,衣冠之族,日失其序。姻娅沦杂,罔计厮庶。贩鬻祖曾,以为贾道。明目腆颜,曾无愧畏。……风闻东海王源,嫁女与富阳满氏。源虽人品庸陋,胄实参华。……而托姻结好,唯利是求。玷辱流辈,莫此为甚。……窃寻璋之姓族,士庶莫辨。……王满连姻,实骇物听。……臣等参议,请以见事免源所居官,禁锢终身,辄下禁止视事如故。(选自萧统:《文选》卷40《弹事》沈约奏弹王源文)

二、寒人的兴起(南朝以后)

1、寒人的概念

2、兴起的背景

3、兴起的表现

   A:成为将帅,主掌军事。

   B:出任典签,监视诸王。

   C:出任中书通事舍人,执掌政柄。

   D:土豪洞主,遍及南方。

三、政治制度的变化(中央集权的强化)

1、尚书省

东汉设台,曹魏设省,东晋相沿,南朝转化为一般办事机构。

2、中书省

长官为监、令;出纳帝命,起草诏书、政令,按受尚书省奏事。

3、门下省

长官为侍中;西晋始设,南朝沿袭,备顾问应对,拾遗补阙,分中书之权,有“宰相便坐”之称。

4、秘书省

长官为监;南朝设,掌典籍图书。

5、集书省

有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各四人,南朝设,掌侍从左右,献纳得失,省阅奏书,有封驳权。

以上机构对皇帝集权有利,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打下了基础。

第六节  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东汉以来南方社会经济的进步(《史纲要》P117—118页)

1、原因

北人南移,技术南传;南方各族成为编户。

2、表现

   农耕、蚕桑、水利、手工业。人口增长。调荆、扬米赈济中原。孙吴时期行政区划的变化:扬州由3郡分为8郡,属县由40个增至近80个;豫章郡分为7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21个增至58个。

二、两晋以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1、原因

   A:流民南下。北方生产工具和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

   B:南方政权的措施:大批行政机构设立在南方山地。沿江设置政治、军事机构。

   C: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2、田庄经济

   A:地主田庄:刘宋“占山护泽令”。由建康和太湖到会稽郡。别墅、屯封。自给自足,放高利贷。孔灵符;谢灵运。佃客、部曲与奴隶。

   B:寺院经济:有资产、劳动力。脱离户籍。经营高利贷。与政治势力的结合。

3、农业

   A:精耕细作技术得到推广:区种法;水稻种植用烤田法。

B:中原农作物在江南大量种植:麦、菽

C:水利兴修:湖田为后世“圩田”的滥觞。

D:粮食产区增多:三吴,隋大运河的开凿;会稽;丹阳;江陵。

4、手工业

   A:丝织业:普遍。刘宋江南织工到日本。

   B:冶铁业:水排冶铁。横法钢。谢平善做刚朴,称为“中国绝手”。陶弘景与“灌钢法”。

   C:造船业:南康、建安、晋安。二万斛。

   D:青瓷业:

    E:造纸业:压光与染色是新成就。藤纸。

5、商业

   A:商业城市:建康;江陵:商品的转运站;成都;襄阳、寿春;番禺。

   B:商品:草市、输估与散估(商业税)、承包商的出现。

   C:货币:

三、南方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发展不平衡。三吴地区获得了巨大进步,但长江流域的各地区并非均呈上升趋势, 上游的益州及中游地区的江汉平原,总体上衰退,湘江流域亦未能保持汉代的上升趋势,岭南、福建虽有发展,总体上相当落后,江南腹地开发更有待时日。

史料:

1、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zǐ)窳(yǔ)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选自《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2、江南之为国盛矣,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自汉氏以来,民户雕秏,荆楚四战之地,五达之郊,井邑残亡,万不余一也。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既扬部分析,境极江南,考之汉域,惟丹阳会稽而已。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及孙恩寇乱,歼亡事极,自此以至大明之季,年踰六纪,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选自《宋书》卷54《孔季恭传》“史臣曰”)

第七节  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前期的统治

1、道武帝

    A:政治上,依汉族官制设官分职,解散部落组织。

B:经济上,将中原百姓迁至平城,计口授田。

C: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承认汉族宗主在当地的势力和特权(《简史》第121页)。

D;文化上,收集儒家经典,置五经博士,设太学。

反映北方民族向小农变化的历史趋势,宏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2、民族矛盾严重

    A:与少数族的矛盾:统一战争又是民族征服战争。与柔然的战争。盖吴起兵。

    B:与汉族的矛盾

3、太武帝

    A:政治上,任用汉族士族:崔宏、崔浩;神麚四年(431年)征召中原士族。北凉士人,汉族势力增长。

    B:经济上,与民休息,减轻农民负担。

    C:文化上,以道教为国教,寇谦之为天师,接受“太平真君皇帝”称号;倡儒学;禁佛教(灭佛)。

    D:鲜汉冲突:450年崔浩国史之狱(《简史》第121页)。

二、孝文帝改革(前期冯太后主持,484——486年)

1、政治方面

A:吏治改革:官吏任职年限按治绩;颁行俸禄制。

B:三长制:废宗主都护制,设邻、里、党三长,控制基层。

2、经济方面

A:均田制(内容):推动垦荒,稳定土地关系。

B:新户调制:

3、迁都洛阳:“雁臣”;元恂。

4、改官制

依魏晋南朝官制度。

5、禁胡服

6、断北语

30岁以下者在朝廷上讲汉语

7、改姓氏

将鲜卑复姓改为汉人所用单姓,促进鲜汉融合

8、定族姓

仿照汉族门阀制度定鲜卑族姓,胡、汉贵族合流,民族矛盾缓和。

9、影响和作用(朱著363、365页)

A:民族融合

B:经济发展

C:为统一奠定基础

D:激化了鲜卑族的内部矛盾

    綦母怀文造宿铁钢刀。

第八节  北魏末年的社会矛盾

一、政治的腐败

1、霸占良田

2、买卖官职

3、比阔斗富

4、崇尚佛教

僧祗户与佛图户(翦著第204页)。前者相当依附农民,后者相当奴隶。

二、自耕小农的破产

1、租调繁重

2、兵役、徭役频繁

三、鲜卑族的内部矛盾

1、北方六镇

2、六镇兵将地位的变化

   A:镇户:与罪犯同伍,受镇将欺压。

   B:镇将:朝廷南迁,重文轻武。张彝事件。

四、各地的起兵

1、六镇起兵

   A:起兵经过: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破六韩拔陵在沃野镇起兵。葛荣在河北起兵

   B:尔朱荣掌权:528年“河阴之变”。

2、关陇起兵

   胡琛在高平镇;莫折大提在秦州。

3、起兵的作用

   具有反汉化倾向,最终导致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