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歌词春夏秋冬不是:宫廷藏宝----翡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1:12:40
  宫廷藏宝----翡翠

      翡翠是一种辉石族矿物,主要成分为钠铝硅酸盐(NaAl[Si2O6]),法国矿物学家德穆尔将其称为硬玉,称其他玉为软玉,一些学者称其为辉石玉。翡翠的硬度为摩氏6.5—7.1度,比重为3.3,主要产于缅甸。翡翠的颜色有绿、红、紫、黑、黄、白、青及其混色,绿色称为翠,含铬,红色称为翡,含氧化铁,紫色称为紫罗兰。色鲜而重者尤为贵。有学者认为,中国早在汉代已经使用翡翠,但汉代的翡翠实物目前尚不能确定。

    清代宫廷档案中有大量关于滇玉的记载,又多见于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这些记载主要应指翡翠。由档案得知,翡翠进入清代宫廷的时间不晚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而已发现的带有制造年款的翡翠作品最早为乾隆时期的器物。故宫博物院藏有清宫旧藏翡翠器八百余件,数量居世界博物馆之前列,藏品主要为清宫遗存。清宫旧藏翡翠品种丰富,可以分为9类,即陈设类、器皿类、佩饰类、册宝类、祭法类、神像类、文玩类、用具类、镶嵌类。主要品种集中在陈设、器皿、佩饰几类中。翡翠在清宫中作为一种新的玉料多用作生活用品,当然其中有的也涉及到宫廷典章制度,如用作朝珠、翎管、宝玺等,但都未能进入大典和祭祀场合,极少用于册宝、祭法、神像等涉及朝廷尊严的典章制度方面。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翡翠在宫廷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帝后玺册20余件,首饰、服饰类作品400多件,其他器物300多件,这些藏品的时代多为清代中、晚期。时代不同,对翠料的选择和作品的种类亦不同。乾隆时期选择玉材的标准大致为材料微透明,有温润感,较多的为蛋清地翠材,作品主要有陈设器、餐具、服饰用品。晚清的翠制品尤其得到慈禧太后的青睐,频繁的使用玻璃地、高翠材料,作品多为首饰。这些藏品中,清雍正时期器极少,乾隆时期器渐增,其中摆设用的山子、肖生雕刻及朝珠、搬指等可能都是乾隆乃至嘉庆时的制品。晚清慈禧掌权时期所制翡翠器物多为扁方、簪、环、镯等花素首饰。乾嘉时期翡翠制品的产地包括云南的腾冲、大理、昆明,内廷养心殿造办处如意馆或金玉作以及苏州、扬州等织造与盐政的玉作坊。这一时期的器物是清代翡翠制品的精华,在全国古翠制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晚清时期翡翠品的制作地点可能是粤海、淮关等地,此时的造办处金玉作已无力生产翡翠作品。

    从清宫翡翠器翠的质地等级看,大部分均为老坑种翠料,而通身满绿的“纯翠”甚少,尤其水头足、玻璃地、艳绿欲滴的高翠更是难得一见,只有从小件的佩饰中偶可找到。白地含斑点状的翠较多,还有一批无绿的白地翠。古物陈列所和故宫博物院称翠为“翠玉”,偶称翡翠。劣质翠称翠根子,个别的承袭原名仍称“云玉”,有的黄签上称翠为“绿玉”。

   (一)陈设用品:清代宫廷翡翠陈设品的设计与玉陈设品的设计目的、设计过程大致相同,受宫廷绘画的影响很大,甚至有很多宫廷画家直接参与,因此作品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这一点在玉质图画作品、人物与动物作品以及常用的装饰图案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例如在翠山子、翠插屏上,作品构图有主题,布局的层次、人物及景物的表现皆具绘画风格。动物作品的制作造型准确,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写生功底。清宫翡翠器中还有一些仿古作品,器皿多仿青铜器,如翠觚、翠炉一类,纹饰有兽面纹、蕉叶纹、夔龙纹等。这种仿古器多创作于清中期。

1.翠乾隆款仿古觚,清,高19.7厘米,口径10.4×6.8厘米。翠色青绿,有翠料表皮的风化色皮色。翠觚海

  棠花瓣式口,喇叭形颈,足外撇。颈及足饰蕉叶纹,腹部饰凸起的兽面纹。底有篆书“乾隆年制”款。觚

  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器。明代流行用觚做陈设品,将觚置于案头,内插杂物。清代宫廷或称为花觚。此觚为

  乾隆时期的仿古作品,其造型、纹饰与古器有所差异。所用翠料青中含绿,近似古铜器的锈色。

2.翠夔耳兽面纹炉,清,通高10.3厘米,口径9.2厘米。翠色青白,局部绿色。炉为圆形,壁较直,腹部饰

  凸起的兽面纹。炉身两侧有对称的夔式耳,夔形较扁,兽头,细身。炉盖较高,花蕾式钮,盖面饰兽面

  纹。炉下三矮足。古代玉炉多为烧香而做,现存最早的玉炉为宋元时代的作品。明代玉炉开始增多,多无

  盖,实用性较强。清代宫廷制造的玉炉是从明代玉炉演变而来同时又仿古彝器,增加了装饰效果,多用于

  陈设。

3.翠太平有象磬,清,高25.5厘米,宽26.5厘米,厚1.4厘米。翠质优良,局部色较深。作品呈片状,依形

   琢线,呈大象形状。其中一面全身雕云纹,中部开光篆书“太平有象”四字。磬架为紫檀木质,透雕花叶

  纹。作品为平面的大象图案,含太平有象之意,表示天下太平。“天下太平”一词见于《汉书·王莽传·

  上》:“天下太平,五谷成熟”,这是古代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的社会状态。

4.翠太平有象磬细部特征;

5.翠太平有象磬反面细部特征;

6.翠兽面纹兽耳扁瓶,清,通高23厘米,口径5.9×3.75厘米。翠呈青绿色,局部色重,为墨绿色。瓶扁而

  高,盖面饰云纹,环式纽。瓶口沿饰回纹,颈较细,颈两侧以兽首为耳,耳下有活环。瓶腹较阔,两面饰

  兽面纹。这件翠扁瓶的造型为清宫玉瓶的典型样式。在明代,仿古玉瓶已很流行,但平腹的较少。清代宫

  廷的仿古玉器皿多在仿古的基础上加以变化,作品既有古意又出新意,此件扁瓶即在仿古的基础上变化而

  来。

7.翠子母狮,清,高7.3厘米,长11厘米,宽6厘米。作品翠质以青绿色为主,兼有青白色斑,透光度较低。

  雕大、小双狮。大狮方头,阔嘴,回首状,狮尾多歧而卷曲,四肢卧于腹下,前肢抱球。小狮趴于大狮背

  上。作品配紫檀木座,近似椭圆形,饰有山石纹。 在唐代玉器中狮的形象已出现,元、明以后开始增

  多。有学者认为,部分工艺品中狮的形象受到了狮子狗形状的影响,体肥而头小。这件作品狮之造型无凶

  猛状,四肢短小,可用作镇纸,也可用于陈设。

8.翠花鸟花插,清,高25厘米,口径5.9×8厘米。翠呈青绿色,局部有深绿及黄褐色。花插较高,呈树桩

  形,主杆粗大,内可插物。花插的外壁镂雕牡丹花枝,枝上立着禽鸟。下配以镂空雕花红木座。花插属

  陈设用品,内可插物。明代玉器中已有花插,多呈筒状。清代的玉花插样式较多,其中树桩形花插较为典

  型。这件花插所用翠料有较高的透明度,局部绿色深重,属高档材料,是清代宫廷的重要陈设器。

9.翠玉白菜式花插,清,高24.3厘米,口径12.8厘米。翠色青绿,透光性较弱。花插为白菜形,采用雕琢手

  法,上部菜叶相并,或高或低,亦有折而下垂者,环并一周,内空,可插物。下部叶梗直立,间有空隙。

  此类翠玉白菜,清代宫廷制有多件,可见其深受皇家喜爱。这件翠白菜之色近于自然,是这类作品中的珍

  品.

10.翠福禄寿长方插屏心,清,长17.5厘米,宽13.4厘米,厚1.5厘米。 翠质青绿色。插屏心为长方形,片

   状。作品雕山林之景,山石现于作品边部,中间松树成林,松高叶茂,三老人散立于树下。作品中三老

   人为“福禄寿三星”,即所谓的福星、寿星、禄星。此种图案在清代极为流行,宫廷器物中也多见,寓

   意福、禄、寿。

11.翠人物山景山子,清,高16.1厘米,长24.7厘米,宽10.5厘米。翠质青绿,局部深绿色,表面留有玉皮

   颜色。作品为山形,一面琢山林之景,选取近、中景角度构图。山间林木高耸 ,一条石阶路曲折而上,

   尽头为一亭阁。二老人行于路上,身后一童子荷锄相随。另一面雕琢山石、树木、小鹿,保留大量玉皮

   色。玉山子在清代宫廷又被称作玉图画。乾隆御制诗中多有“咏玉……图”的诗句。制作玉山子大都先

   有画稿,然后再行琢制。这类作品讲究布局、意境、造型、工艺,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2.翠人物山景山子背面。

13.翠鹤鹿同春山子,清,高29.5厘米,长57.8厘米,宽19.5厘米。翠料局部呈青绿色,个别处翠色较深,

   用山料翠玉雕成,表面有染色。作品为山形,山上白云飘忽,泉水蜿蜒而下,小桥横跨溪流。一岸有古

   松两棵,松下双鹤,附近的竹丛以阴线刻就。另一岸为双鹿,一立一卧。此为传统的鹤鹿同春图案。山

   子背面雕简单的山石、树木图案,并有较重的染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用图案表达吉祥寓意,这类

   图案被称为吉祥图案。在此作品中,松、鹤表示长寿,鹿示“禄”。此件作品图案设计的较为简单,并

   不精细,且纹饰薄而浅。作品对材料未做太多的剔除,设计中有保存材料之用意。

14.翠鹤鹿同春山子背面。

15. 翠螭纹如意,清,长47厘米,最宽10厘米。翠质青绿,局部色较深。如意柄微弯成弓状,垂云式如意

    头,柄中部和头部均浮雕双螭。螭纹是中国古代工艺品中常见的装饰,清代宫廷用品上往往以螭纹表示

    龙,此物之螭纹也呈龙的形象。所用翠料透明度高,绿色呈斑状,分布均匀,质地优良。

16.翠螭纹如意如意头。

17。翠灵芝形如意,清,长47.8厘米,最宽10.5厘米。翠质青绿。如意为灵芝形,柄作灵芝枝干,镂雕小枝

    及叶,并有小灵芝饰于柄下端。头部雕作灵芝形。宫廷使用的如意式样颇多,一些作品取自然形状,如

    用天然植物形,此物仿灵芝而有夸张。古人认为灵芝是能使人长寿的仙草,有神奇的功能。班固《西都

    赋》中有“灵草冬荣”之句。

18.铜镀金累丝镶翠三镶如意, 清,长62厘米。如意上嵌翠瓦子三片,用减地平凸技法分别镌刻龙纹、松

   竹、象纹图案。碾工较粗犷,应为京都玉工所碾。据如意所系黄条可知,此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四月十三日恭亲王弈訢献给光绪皇帝的贡品。

19.翠兽面纹兽耳扁瓶清,通高23厘米,口径5.9×3.75厘米。翠质尚好,有墨绿色点块,水头略显不足。

   器表主体纹饰为兽面纹。颈两侧以兽首为耳,兽首衔活环。碾工不够精细,地子琢磨不平,当系滇工所

   碾,与苏州、扬州之工是不能比拟的。扁瓶的造型为清宫玉瓶的典型样式。

20.翠卧牛 清,高6.6厘米,长15.1厘米,宽7.7厘米。此卧牛是一件小巧的可置于掌上把玩的肖生类珍玩玉

   雕。牛作伏卧引首状,双目圆睁,口紧闭,鼻孔舒张,似在吐气。躯体光素,抛光细腻,细毛刻划入

   微。细琢精雕,雕工与玉质并美,工可赏,质可品,相得益彰,两全其美,确得玉器雕琢工艺之真髓。

   按《贡档》所记,此物名“云玉卧”,应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扬州阿克章阿所进,因此完工时间

   至迟不晚于嘉庆二十三年,距乾隆时期相去不远,想必乾隆时代的名工尚在,因而能以按照乾隆工的要

   求碾琢制作。此器堪称嘉庆晚年乾隆工的代表作,扬州玉工以治和田玉的手法来碾琢云玉,将云玉翡翠

   纳入玉器加工工艺的范畴。

21.翠雕天官像,高17.6厘米。翠质青绿色,局部有少量红褐色。天官似坐姿,左手托元宝于胸前,右手执

   鞭举于头顶。右脚下踏一小兽,长毛似虎。人物着长衣,腰系板带。

22.翠雕仕女像,高38.5厘米。翠色略暗。仕女为立姿,着长裙,衣袖下垂飘逸。双手持一瓶,右手

   托瓶底,左手抱瓶颈,瓶中插花一枝。作品巧妙地利用了玉皮的颜色,局部有染色,黄绿搭配,生动自

   然,造型准确,是较好的人物题材作品。

 

23.翡翠雕寿星像,作品为红绿二色,绿色较淡。立体雕寿星老人,长鬓短发,着长袍,袖似迎风,左手托

   桃,右手策杖,杖上端系一葫芦。明清工艺品中常有寿星老人的形象,或与其他人物共存,或单独成

   像,用于陈设,含长寿之意。寿星老人像常被作为礼品用于馈赠。

 


  日用器物:在清宫的翡翠日用品中,餐具占有重要位置,主要有杯、盘、碗、盒等。由于日用器具的器形较大,因而高翠作品较少。这些作品胎体薄而均匀,器表平整光滑,较少起伏,表面抛光较好,表现出翠料的质感。

1.翠桃式洗,清,高3.8厘米,口径24.8厘米。翠呈浅绿色,局部色较重。作品似盘,较浅,桃实形。洗底

  浮雕桃枝两杈,一杈伸于洗底为足,其上有双桃并桃花,另一杈延伸至洗口一侧为柄。洗为文房用具,可

  用以洗笔。玉洗可能产生于秦汉之际,从考古发掘可以看到,汉代玉文具开始增多,目前所知最早的玉笔

  洗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汉代作品。这件翠洗所用材料珍贵,既可使用又可作为陈设品。

2.翠桃式洗反面。

3.翠碗,清,高7.3厘米,口径17.3厘米。翠色青绿,有大片重绿色。碗敞口,口沿处有唇,圈足。光素无

  纹。此碗所用翠料颜色不均,局部或青绿,或深绿,但此等作品亦数难得。原藏清宫遂初堂。清代宫廷多

  以玉制碗,特别是乾隆时期,玉碗制造数量巨大,其中有一些大碗胎薄,口圆,造型周正,有的作品外壁

  还刻有御制诗句。这件翠碗的造型、工艺与乾隆时期的特点相同,可能是当时的作品。

4.翠缠枝莲纹盖碗,清,通高8.3厘米,口径12.4厘米。翠质浅绿色。碗为薄胎,口外敞,盖略小,地包天

  式,环式钮。盖面及碗外壁浅浮雕缠枝莲纹。清代,内地与中亚地区文化交流密切,工艺品制造中出现模

  仿中亚风格的作品。当时流行的西番莲图案即是传统的缠枝莲图案与中亚图案相结合的产物。这件作品中

  的缠枝莲纹莲瓣卷曲,莲叶多歧,是清代西番莲图案中的一种。

5.翡翠乾隆款龙纹杯盘,清,杯高5厘米,口径7厘米,盘径18.5厘米。翠呈青绿色,局部绿色较深,呈丝絮

  状,杯和盘上又有暗红色,其中可能带有人工染色。杯为圆形,平口沿,口微敞,两侧各有一龙形杯耳。

  杯身两面各饰一阴线刻龙纹,杯下有圆形座,上琢俯仰菊瓣纹。杯配托盘,八瓣形,盘底中部阴刻“乾隆

  年制”篆书双行款。此种托杯器,宋、明之时已流行,样式颇多,清代的作品更为精致,乾隆朝所制玉、

  翠托杯为托杯中之珍品。

6.翡翠乾隆款龙纹杯盘俯视图。

7.翡翠乾隆款龙纹杯反面。

8.翡翠乾隆款龙纹杯底阴刻“乾隆年制”篆书双行款。

9.翠太极纹浅盘,清,高3.5厘米,口径17.5厘米。翠绿色,局部色较重。作品敞口,口沿有唇,平底,圈

  足。盘心浅浮雕太极图案。此盘翠色绿而质地细腻,有较好的透明度,在清代翠制品中极罕见。古人对玉

  盘非常珍爱,唐人白居易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句,由此可知唐代即有玉盘流行。清代宫廷使用玉盘较

  多,此盘的造型也较为常见,但其他玉盘多无口沿上的唇。清宫所制翠盘数量极少,非常珍贵。

10.翠鱼式盒,清,长27.8厘米,宽7.2厘米。翠色青绿。盒为鱼形,两半相扣成盒。鱼身有细鳞纹,鳍、

   尾、鳃部嵌有红宝石。盒内刻有乾隆御制诗《咏痕都斯坦玉鱼》。据诗而知,乾隆皇帝认为此件作品为

   痕都斯坦玉器,但这种玉料主要产自缅甸,鱼上宝石的镶嵌方式也与痕都斯坦玉器有别,一些学者认为

   此盒是清宫廷所制。

11.翠印色盒,清,通高3.4厘米,口径8.8厘米。翠呈绿色。盒圆形,口沿呈子母口状,盒身较浅,平底,

   圈足。盖与盒身相仿,可与盒身扣合,盖面饰凸起的团形“寿”字。宋、明两代,文化发达,文具,包

   括用于盛印泥的印色盒的使用量激增。当时生产的印色盒形制多样,花纹精致,具有观赏性,直到清代

   这种状况仍在延续。此件翠盒较宋、明作品更为珍贵,因为它的材料贵重,以优等翠料制成,工艺精

   致,厚度均匀,造型规整,图案精细,“寿”字的笔画用了瓦面状凸线,这对加工技术有很高的要求。

12.翠箫,清,长54厘米,径2.8厘米。翠质青绿。 箫为 竹节状,中空,侧面有音孔,一端有吹孔,佩黄绦

   和红穗。箫是一种乐器,用于吹奏,其音悠远深沉,极为动人。古代乐器中,竹质管乐器较多,人称丝

   竹之声即指此,故玉笛、玉萧多仿竹形,但其音另有特色。

13.翠烟壶,清,高6.45厘米,宽5.3厘米。翠色青绿,局部色较深。烟壶近似椭圆形,上部略宽,小口,细

   颈,表面光素无纹。鼻烟壶的使用主要是在清代。清前期的作品以方、圆类型为主,后期的作品形状多

   变化。乾隆时期,鼻烟壶的制造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材质的多样化,动物、瓜果造型的作品数量

   增多。翡翠鼻烟壶的优劣多以材质本身判断,其纹饰、造型一般都较简练。

14.五只装翠烟壶,清,高6.45厘米,宽5.3厘米。共5件,原藏热河行宫。翠质地尚佳。器扁,近似椭圆

   形,颈细肩宽,中有一孔。器表琢磨光润,秀巧可人,可能是苏州制品。乾嘉时期瓷烟壶中已有此种器

   形,疑为乾嘉时期苏扬官员进贡后被送存于热河避暑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