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依林赌博输钱图片:养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4例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36:55
养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4例初探2009-05-14 14:1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粘膜变薄为特征的慢性胃病,据其症状可归于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腹胀”与“胃痛”的范畴,可分轻中重三度。笔者对近三年来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用叶氏养胃汤为基础方治疗,收到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54例,年龄37~72岁,其中男性29例,女性25例,病程1~32年,经纤维镜检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中轻度26例,中度14例,重度14例。

    2 治疗方法

      以叶氏养胃汤为基础方,分轻、中、重度辨证加减,一个月为一疗程,具体方法详述如下。

    2.1 轻度 腺体萎缩较轻,粘膜呈红白相间,胃粘膜皱壁变细或消失,胃粘膜分泌减少,活检见腺体数目减少,粘膜层变薄,这是疾病的初期,表现为肝胃不和与脾胃湿热二型。

    2.1.1 肝胃不和 胃脘胀痛,嗳气冷酸,胸胁满闷不舒,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镜下常见胆汁返流。治疗上以疏肝理气,养胃止痛为原则,予养胃汤合柴胡疏肝散化裁。泛酸,胆汁返流明显者加法夏、旋覆花、柿蒂。

    2.1.2 脾胃湿热 胃脘胀闷,疼痛不已,便溏不爽,嘈杂,嗳气,舌红苔腻,脉弦。镜下见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明显。治疗上以健脾除湿,清胃养阴为原则,予养胃汤合胃苓散化裁。粘膜水肿明显者,重用猪苓、茯苓、苡仁。充血明显者,用公英、地丁、白花蛇舌草。

    2.2 中度粘膜、腺体萎缩较为严重,范围较广,粘膜呈灰黄或灰白色,有小红点或红斑存在,可透见粘膜内小血管。胃内分泌少,干燥。临床表现为气阴不足的表现。

    2.2.1 气阴不足 上腹胀满,隐痛,或有烧灼感,嗳气,口干,便结,舌淡少苔,脉细弱,是由于胃的消化功能降低,感染严重所致,治疗上宜益气养阴,脾胃并举,用养胃汤合四君子汤化裁。重用北芪、党参、当归可改善病灶微循环,促进萎缩的腺体恢复。

    2.3 重度 胃粘膜,腺体萎缩最为严重,呈灰白、灰黄或暗灰色、范围较为弥漫,胃内分泌更少,呈干燥样,或有肠上皮化生,“过形成”,粘膜表面粗糙不平,有颗粒或结节、僵硬感,多表现为瘀热伤阴与阴损及阳二型。

    2.3.1 瘀热伤阴   胃脘部隐痛持续发作,夜间更甚,痛处固定,或见吐血黑便。口干,舌黯红有瘀点,苔少,脉细涩。镜下可见“过形成”治疗以活血化瘀,清热养阴为原则,方用养胃汤合丹参饮化裁,肠上皮化生加莪术、地鳖虫。

    2.3.2 阴损及阳 面色萎黄,食少腹胀,便溏完谷不化或干结,神倦乏力,舌淡少苔或剥苔,脉细弱。胃粘膜呈灰白色,干燥,僵硬感。治疗上当温中养胃,阴阳并补,方用附子理中汤合养胃汤。

    3 疗效标准

    3.1 治愈标准 临床症状消失,食欲正常,胃酸分泌正常,胃镜所见及粘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

    3.2 好转标准 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酸分泌接近正常,胃镜所见及粘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

    4 治疗结果

      本组治疗1~3疗程,治愈20例,好转32例,无效2例,治愈率37.04%,治愈好转率96.29%。

    5 典型病例

      例1,马某,女性,45岁,农民,因反复右上腹疼痛7年入院,伴见恶寒,发热,纳差,舌红苔薄黄,脉弦。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轻度),辨证为脾胃湿热。选用养胃汤合胃苓散加减治疗月余,胃痛消失,无嗳气泛酸,出院后继服上方一月,三月后复查仅见浅表性胃窦炎表现。

      例2,郭某,男性,59岁,丝厂工人,因反复胃脘部疼痛2年,加剧伴呕吐1周入院。伴消瘦,口干苦,舌淡红苔干,脉细弱,胃镜诊断,十二指肠炎及浅表萎缩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重度)辩证为瘀热伤阴。予养胃汤合莪术、田七、大黄,治疗一月许、胃痛消失,有时呕吐,加生姜汁少许,再服半月,诸症消失,追踪一年未见复发。

    6 体会

    6.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病程较长,但总表现为虚中夹实,而以阴虚为病理基础。慢性萎缩性胃炎,不论轻中重,总是由于腺体萎缩,胃粘膜分泌减少,干燥,消化功能低下所致,所以无论病程中出现胀闷,痞满、疼痛、冷酸、呕吐、吐衄、便血甚至于继发出现的全身浮肿,消瘦等。在“虚”→“瘀”→“寒”的病理过程中,胃阴不足,始终是本病的病理基础。

      我们在临床中观察到,虽然临床上可见气滞、湿困、瘀阴等实证的表现,但均不离胃阴不足之本,治疗上须处处顾护胃阴,以叶氏养胃汤(沙参、玉竹、麦冬、桑叶、扁豆、花粉、甘草)为基础方,佐以行气,或清热、或活血或温中,辩证而治。

    6.2 叶氏养胃汤中沙参、玉竹、麦冬三者微寒归肺胃经,皆能生津养胃,用于胃阴不足之证,花粉性寒味苦,功能清热生津,与沙参配伍,用于热病伤阴,再配合补脾不腻,除湿不燥之扁豆、甘草共奏益胃养阴之功。

    6.3 治疗过程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针对不同的病理变化,选用药物,效果更优。如酸少选乌梅、五味子、马齿苋、木爪、内金;肠上皮化生选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生苡仁、九香虫、八月札;胃粘膜血管曲,管腔狭窄选丹参、赤芍、乳香,粘膜充血、水肿选公英、地丁、猪苓、茯苓、败酱草、红藤。

    6.4 舌象是反映病情轻重的一个重要信息,在萎缩性胃炎的初期,舌质淡红,苔薄自或腻苔,病程发展,舌质愈红,舌苔愈少,最后致镜面舌,则为阴竭阳损之象。若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舌苔覆盖,则说明胃气来复,疾病自愈,正所谓“有胃则生,无胃则死。

作者:何计谋 杨树成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区第三人民医院 408100

http://journal.shouxi.net/html/qikan/2008565/lcyj/20080831042217254_353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