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金像奖女主角:晚清教训:中央有权威 改革才能推进 - 雪珥传播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29:58

晚清教训:中央有权威 改革才能推进

国运1909:清帝国的改革突围 2010-08-10 14:49:13 阅读521 评论6   字号: 订阅

 

改革前提之一必须有足够的权威资源,如果没有就会失控,一失控很多人就会打着改革的名义分权。

 

正反两面看历史  
 
 海清

 

 历史有没有正反面呢?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研究历史就象盲人摸象,有人摸到了象的尾巴,有人摸到了象的屁股。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摸到的是完整的大象,但实际上只是大象的一部分而已。号称非职业历史拾荒者的作家雪珥一直致力于收藏与晚清有关的海外文物,通过挖掘海外史料,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以国际化的崭新视角、跨学科的宽阔思维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他不仅十分注重历史研究的实证,更重视思想的理性和宽容。其著作《国运1909:清帝国的改革突围》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些罕为人知的历史片段和不同以往的视角。

 对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的解说,众说纷纭。雪珥从海外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小心地扒捡着被遗忘和被忽视的史料,试图从中解读中国近代史,追寻历史的真相。他以记者的敏锐和律师的严谨,以建设性的思考,试图让人们以史为鉴。为人低调的雪饵先生,对大清帝国的改革突围,其独到研究和见解,却尖锐而高调,他告诉人们什么呢?

 1909年宣统新朝的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可称得上前无古人,在国际上得到了持续的好评,但在国内却被日后政客和史学家们冷嘲热讽。  

 雪珥对这个悖论的解释是:改革前提之一必须有足够的权威资源,如果没有就会失控,一失控很多人就会打着改革的名义分权。晚清实际上是一种失控。它不知道如何改革,地方上都要求改革,其实是想在改革中攫取更大的权力。你把权力放给他,他加强了一种集权,一种离心力量,并没有分享,肯定出问题。

 于是乎晚清社会呈现这样的乱象:改革的旗帜下,宪政异化为实用的政治工具,曾经是皇帝候选人之一的溥沦从天皇贵胄摇身一变为宪政旗手;议会成为各色人等捞取政治资本的时尚猎场,各地咨议局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的分离主义;大清国官场如赌场,雄心勃勃的人,敷衍了事的人鱼龙混杂,大家都来试身手;在改革的大旗下,人中之龙,国之栋梁都在拨动自己的小算盘。他们掌管着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要道,却在忙着钩心斗角,荒腔走板比比皆是。改革后果可想而知。新政改革已成为各级官员寻租肥己的好机会,就连商人,企业家,莫不捐了钱弄个官袍,戴上红帽子。官场腐败引起全民信仰丧失,日本间谍写给天皇的信里曾说,中国的腐败不止是官场上的,而是全民的,中国是没有救的,腐败到每个人都腐败。读书人阶层读的书不是他信仰的,而只是敲门砖。没有真正信仰孔孟之道,社会上物欲横流。反腐败的人不是因为喜欢清廉政治,而是因为他利益链上得不到或者得到太少,等到他上去了,他也会腐败。

 路同道不同。雪珥一针见血地分析,日本的改革在发动的时候也是自上而下,但它自上而下并没有放权。改革的步骤自下而上的,但改革的权威要求必须是自上而下的。国家专政的力量在中央手里,必须用足够权威保障它。

 对于慈禧,之前看到的历史材料说法是比较统一的——一个女人毁了整个国家。但雪珥不这样看,在中国找替罪羊一直是一种政治传统,特别是一个国家灭了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女人特别容易成为替罪羊。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1910年,英国泰晤士报驻中国的记者叫普兰德,他和一个叫巴克斯的人,合写了一本书,这本书叫《慈禧外记》,也叫《太后统治下的中国》。在这本书里面,大量使用了假材料,塑造了一个荒淫的、残暴的慈禧的形象,宣称自己拿到了第一手的材料,迎合了西方大众的口味,这本书很畅销。这本书被作为西方研究中国的一本很重要的参考书,后来又出口转内销回来。我们现在辗转引用的有关慈禧和光绪的材料,都是从这本书来的。

 雪珥评价曾国藩、李鸿章的政治品德是无可挑剔的,但都被过度妖魔化了。李鸿章死后谥号为文忠呢!李鸿章其实有机会呢,戈登劝他自己干呢,但他没有。还有左宗棠。清朝没有在太平天国中灭了,没有在英法联军夹攻下灭了,就是靠这群士大夫。中国的士大夫不是忠诚于这个国家,而是忠诚于一种理念。包括国家要安定的这种理念。他们不能反映官僚阶层,只是士大夫里面的精英分子。官僚阶层的主流其实就是混混,到了晚清其实就是有奶就是娘,前倨后恭。中国的实用主义为主的特点就是如此。但这两个人都是受命于危难之际,把自己身家性命绑在里面了,其实是忠于自己的理念。李鸿章去日本,知道肯定会挨骂,但他还是要去。其他人让他去做汉奸,让他去挨骂,去了日本还挨了一枪,那时候他是76岁啊!

 冯仑有一个总结很有意思。在中国一个人要征服人们的心必须具备三样东西:第一,对事业足够的忠诚和专注。第二,品德好,并且没钱。有钱人被尊重,死后老百姓还祭祀的例子迄今为止未听说。在中国你要想赢得生前生后名,最好是把钱都捐掉,不然想征服人心是比较难的。第三,足够的智慧。国人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对德的重视有时候重于能力。
 
原载《中国证券报》2010年8月10日
http://paper.cs.com.cn/html/2010-08/10/content_111089.htm?div=-1

 

1人  |  分享到:       阅读(521)| 评论(6)| 引用(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