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k麦田圈:颜真卿书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38:23

唐  颜真卿  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东坡题跋》)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为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玄宗时为杨国忠所恶。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代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唆使皇帝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后为李希烈缢杀。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五世祖颜师古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朱长文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之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建树起自己的风格。著有《吴兴集》、《卢州集》、《临川集》。他的传世书迹极多,《颜勤礼碑》《元次山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传世墨迹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

唐  颜真卿  《八关斋会报德记》楷书<自署立于大历七年(772年)五月八日。楷书,文一篇。唐大中五年(851年)田悦补篆额,同年正月一日崔倬跋。368×83厘米。石幢八面刻,每面8行,行28字。石幢存河南商丘开元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元明间拓本。此记又称《八关斋功德记》,全称《有唐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此碑记述唐河南节度使田神功的“功德”和宋州刺史徐向等为田神功得病后禳祈去灾所进行的迷信活动。宋州刺史崔倬于大中五年(851年)正月一日所记《颜鲁公石幢事》云:唐会昌中(841年-845年)有诏,大除佛寺时被推倒埋于土中。大中四年(850年)崔倬为是州刺史时访得,原石仅存三、四、五等三面,即自11行“郁仓生”起至25行“夏四月忽”止。为成其全,崔倬依据前刺史唐氏家藏“模石完本”命人攻治。虽真悬越,貂狗相属,但可存鲁公遗文昭示于后。重刻者为一、二、六、七、八之五面。原文后有篆书2行32字,似为篆额。又有“崔淮”、“田廷”二人题名,“勒字官王良器”,“篆额田悦”,“崔倬撰”,还有“涂景”、“崔麟”等人题名。并有“镌字人石从建、高元赡”具名。崔倬所得前刺史唐氏拓本,未流传下来,崔倬补刻之初拓后亦未见。现存传世最早者为元明间拓本。元明拓本二行“颜”字右下角未损,“真”字可辨,“卿”字存左上角。明中拓本,二行“颜”字右下角稍损,“真”字损甚,“卿撰”二字已泐。明清拓本,“颜”字大损,“真卿撰”全泐,较元明本损80余字。清乾嘉间本又损20余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元明拓本,与《金石萃编》底本相较,多50余字,较上海博物馆藏所称“宋拓明补本”,约多30余字。此记书法雄伟刚劲,体方笔圆,行笔兼有篆隶笔意,巧运藏锋和中锋,写出“蚕头燕尾”之态。为颜真卿64岁时所书,是“颜体”的典型之作。此碑与其他颜书大异,笔画如刀斧之利,不见通常的凝重,别有一番姿态和风度,显现了颜体楷书的多种风格。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八关斋》骨肉匀停,绝不矜才使气,昔人以为似《鹤铭》,诚为近之。”宽绰圆润,雄浑超俗,被康有为称为“诚为绝作”。碑文不仅字体圆健浑厚,而且全篇内容矫健奔放,如万丈瀑布,一泻千里,似一气呵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颜真卿不仅因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奇功而著称于世,其兄颜杲卿和他的儿子也被安史贼兵所杀,国仇家恨,集于一身。公元772年,河南节度观察使田神功久病初愈,宋州刺史徐向等地方官吏为了逢迎田神功,在五月八日,以俸钱十万在宋州城内举行八关斋会(即指佛教徒的八种戒律和吃斋饭),而田神功是在张巡、许远血守睢阳之后,因救援睢阳而立下功绩深得全城军民感激的。因此,颜真卿满怀激情,千里之外应邀而来,临文感愤,纵笔浩荡,其文不仅书法价值极高,文章所记载的史料价值也毫不逊色。可惜这块八棱石碑在唐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因武宗李炎灭佛,石碑也与开元寺一起被废,石碑被錾为数段。公元851年,宋州刺史崔倬又从土中挖出,补齐残缺字,重新立起。明嘉清年间(1522—1566年)加盖碑亭。1972年的“文革”时期,某造反派头头带领红卫兵将碑又砸为三段,上部约3/4部分现存商丘市博物馆,其余部分至今尚不知去向。1993年,原商丘县如人民政府在原址上又重刻石碑供人欣赏。据悉,全国目前保存的清代颜真卿《八关斋会报德记》石碑拓片为数极少,清代以前的早期拓片,就更加稀见了。>

唐  颜真卿  《蔡明远帖》行书 <唐代颜真卿行书法帖。772年作,或称《与蔡明远书》等。墨迹纸本。行书十八行,一百零四字。《宣和书谱》有著录。今传双钩填墨本乏雄强英迈之气,清代何绍基题为:“鱼窜狐奔。”有影印件传世。此外,忠义堂、快雪堂、余清斋皆有摹刻本。曾归罗振玉,罗氏有影印本。和上“三稿”创作心境不一样,此是在较恬静的心境中,作一般内容的赠送文字。因此作品笔韵流荡之律动,气势转换之迅缓都与前“三稿”不同。此帖有一种疏淡的意境,脱俗的气韵。黄庭坚尤为敬服,曾云:“笔意纵横,无一点尘埃气,可使徐浩服膺,沈传师北面。”此帖书法笔力劲健,规整近楷,略显持重,是颜真卿处在特定政治形势下,带着强烈的感情,以充沛的精力一气呵成之作。>

唐  颜真卿  《东方朔画赞碑》楷书碑刻<俗称颜子碑,36行,30字,在山东陵县。该碑原存陵县县政府院内。1983年5月重新复制新碑,旧碑存陵县文化馆内。碑高2.6米,宽1.03米,厚0.22米,造型高大宽硕,四面刻。正面和两侧正文为晋夏侯湛撰《汉大中大夫东方朔先生画赞》正文,意颇古雅,背面为唐颜真卿撰《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碑阴碑阳各15行,两侧各3行,每行30字,大字楷书。碑文内容是对东方朔的高度赞誉,简称《东方朔画赞碑》。碑额篆书“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并序”。天宝十三年(754)十二月立于德州。晋夏侯湛撰文。碑阳赞12行,阴记17行,行楷30字。这是颜真卿四十五岁时写的,正值盛年,大楷字径约十厘米。字体平整峻峭,深厚雄健,遒劲严正,气势开张磅礴,为书法艺术珍品。苏东坡曾学此碑,并题云:“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本,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非自得于书,易为之言也。”(《东坡题跋》卷四)。明人有云:“书法峭拔奋张,固是鲁公得意笔也。”宝晋斋本《东方画赞》,传为王羲之小楷。鲁公变小字为大字,易清朗俊秀为刚劲雄强,应说是师古而不泥古。假如说比此碑早二年的《多宝塔感应碑》还比较清秀,与后来的颜书面貌有所不同的话,那末,此碑已初具后来颜书的规模。此碑在研究颜书的发展上有重要意义。原石多经剜刻,面目全非。传世有宋拓佳本。千百年来,世人争相拓摹,推崇备至。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唐  颜真卿  《多宝塔感应碑》楷书 碑刻<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唐天宝十一年(752)四月廿日立。时颜真卿四十三岁。原在唐长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现藏于西安碑林。高285厘米,宽102厘米,文34行,行66字。南阳岑勋撰文,朝散大夫检校尚书都官郎中东海徐浩隶书题额,朝议郎判尚书武部员外郎琅琊颜真卿书碑,史华刊石。碑文写的是西京龙兴寺和尚楚今静夜涌读《法华经》时,仿佛时时有多宝佛塔呈现眼前,他决心把幻觉中的多宝佛塔变为现实,天宝元年选中千福寺兴工,四年始成。在千福寺中每年为皇帝和苍生书写《法华经》、《菩萨戒经》,这在佛教史上,有特殊的意义。此碑是颜真卿早期成名之作,书写恭谨诚恳,直接二王、欧、虞、褚余风,而又有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说明颜真卿在向前辈书法家学习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从民间的书法艺术吸取营养。整篇结构严密,字行间有乌丝栏界格,点画圆整,端庄秀丽,一撇一捺显得静中有动,飘然欲仙。虽然此碑还称不上颜真卿成熟期之代表作,与他后来所书的《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风格迥异,还没有体现出他雄强、伟壮、沉雄的气象,但它是颜书的第一篇,是颜楷成功的第一步,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故有评论道:“此是鲁公最匀稳书,亦尽秀媚多姿,第微带俗,正是近世掾史家鼻祖。又点画太圆整,笔写不应著此。米元章谓鲁公每使家僮刻字,会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观此良非诬”。北宋拓本,31行“归我帝力”之“力”字尚未损,全碑字口方棱,字画之间牵丝甚清晰。南宋拓本,15行“凿井见泥”之“凿”字未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拓本。文物出版社影印之宋拓《唐颜真卿书多宝塔碑》、《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金石拓本菁华》收有明中期整拓、《西安碑林名碑》辑有馆藏明末清初拓。>

唐  颜真卿  《夫子庙堂碑》楷书<752年作,此碑原在陕西扶风。碑在山东成武,故称成武本,为元至元年间重刻。内有‘石船道人’题跋。运笔力足锋中,如锥画沙,空间的分割极其均衡,结体方正严密,始终一贯,无一懈笔。且健之以骨而不剩骨,腴之以肉而不剩肉,既吐露风神,又姿媚映人,是年少鲜华时之书。当然也呈现出嫩稚、窘拘的另一面。>

唐  颜真卿  《郭家庙碑》楷书<又名《郭敬之家庙碑》,全称《有唐故中大夫使持节寿州诸军事寿州刺史上柱国赠太保郭公庙碑铭并序》。自署广德二年(76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立。碑为螭首方座,318×170厘米。《 金石萃编》载:碑高一丈八寸, 宽五尺一寸,文共三十行,满行五十八字。颜真卿撰文并楷书,代宗李豫隶书题额为“大唐赠太保兴国贞公庙碑”11字。碑阴无书写者姓名,刻有郭子仪兄弟子孙的官职名字,共4列、34行,碑额3行12字。碑存西安碑林,拓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为其父郭敬之建家庙,由真卿撰文书碑。至此颜书面目已成熟。善拓本极少。据《校碑随笔》称,宋拓本铭词内第二句“虢土”之“虢”字右半清晰,到清初尚可辨,以后漫漶不清。明拓本铭词中“芝馥兰芳”四字均清晰,清初以后“芝”、“芳”二字尚可见,而“馥”、“兰”二字已磨损。至嘉庆十七年(1812年)刻赵怀玉、陆、董曾臣观款,在末行“建”字下空一格。有翻刻本,原石已泐字,翻刻本均完好。翻刻本多失原字神韵,唯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尚能体现颜书风神。此碑书势朗畅。《多宝塔碑》肉胜于骨,而此碑用笔圆而劲,丰腴恬适,气骨风流,锋芒转换间神明焕发,且具清灵古拙韵趣。>

唐  颜真卿  《干禄字书》楷书<自署立于大历九年(774年)正月。刻本。楷书,颜元孙文一篇。碑下截已短缺,左右两面,一高260厘米,一高236厘米,宽155厘米。两面刻,各五层33行,行9字。篆书题额“颜氏干禄字书”六字。明拓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颜真卿书此碑时已66岁。《干禄字书》的注字用小楷,除小字本《麻姑仙坛记》外,为迄今所见颜书刻石字体最小者。故宋欧阳修《集古录》有“鲁公书刻石者多而绝少小字,惟此注最小,而笔力精劲可法,尤宜爱惜”之说。《干禄字书》大历九年(774年)原刻石,因模拓漫漶,故在开成四年(839年)由刺史杨汉公重新摹刻,尔后亦渐磨灭。宋初尚有原刻本和杨摹本流传。原刻与重摹两石,行列、字数均不同,惜年久早佚。南宋初已有木刻版流行。现存石刻为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八月所刻,在四川潼川。正文后刻有句咏题跋:“蜀大夫所见惟板刻,尤鲜得见其真。府尹龙阁宇文公(时中)比刺湖州,得鲁公书与杨汉公所摹二本,特为精详……于是俾以杨、蜀二本参校,若颜书之剜缺者,以二本补焉,不可推究者缺之,令通颜书之士摹勒刻石于泮。”另有宋宝五年(1257年)衡阳陈兰孙据杨汉公本重摹本传世。欧阳修有评:“鲁公喜书大字,惟干禄字书法最为小字,而其体法持重舒和而不局蹙,《麻姑仙坛记》则道峻紧结,大为精悍,把玩久之,笔画巨细皆有法,愈看愈佳,然后知非鲁公不能书也。”(《集古录》)>

唐  颜真卿  《湖州帖》草书 <传颜真卿书。墨迹纸本。信札。纵二十七点六厘米,横五十点二厘米。凡8行,计48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帖曾经宋宣和内府、贾似道,明项元汴、张则之,清梁清标、安歧、清内府等收藏。帖内钤有“政和”、“绍兴”、“秋壑图书”、“欧阳玄”、“项元汴印”、“梁清标印”、“安仪周书画之章”等鉴赏印。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有刻本,明《快雪堂帖》曾刻入。是帖无书写年月。此帖又称《江外帖》,著录首见《宣和书谱》。考颜真卿于大历七年十一月委以湖州刺史,次年一月到任,直到大历十二年八月卸任,召为刑部尚书,在湖州计六年。《旧唐书》卷三十七《五行志》载:大历十年“七月己未(廿八日)夜,杭州大风,海水翻潮,飘落州部五千余家,船千余只,全家陷溺者百余户,死者四百余人,苏、湖、越等州亦然。”关于杭、湖、苏、越因海啸而引起的水患,新旧《唐书?代宗纪》及《古今图书集成?水灾部》都有详略不等的记载。刘尚书即刘晏。刘晏在大历八年到十二年为尚书之职。“刘尚书”下不清二字,应是“安抚”。故此可知颜真卿此帖书写于大历十年(775年)七月以后至年底前。书法圆转连绵,丰丽超动,墨色华润,心境安然见于纸上。今人徐邦达说,此帖用笔侧媚多姿,完全不像颜书中锋多“屋漏痕”之意,但和米芾行书很接近,从书体上来看,完全可以定为米书。此帖书法刚毅劲拔中含有逸趣。乾隆帝曾评其书说:“细筋入骨,天半秋鹰。”故从此帖书法风格来看,属于晚年时期的作品,这时期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完全进入成熟阶段,才能写出这样令人赏心悦目的草书名作。释文:江外唯湖州最卑下,今年诸州水并凑此州入太湖,田苗非常没溺,赖刘尚书□抚,以此人心差安,不然,仅不可安耳。真卿白。>

唐  颜真卿  《祭伯父文稿》行书<758年作,或称《祭伯父豪州刺史文》、《告伯父文稿》。现有刻本,最早的为《甲秀堂帖》。乾元元年颜真卿被御史唐旻诬劾,贬饶州刺史(治所在今江西波阳),遂祭其伯父颜元孙及一门去世者。此即为祭文稿本,或行或草,刚劲圆熟,与前之《祭侄文稿》及后之《争座位帖》为颜氏著名“三稿”。此稿在用笔上中锋运转,以沉着凛然为崇尚,不取侧锋之妍,故溢盈篆箱气息。且一任纵笔,无意于工拙,不计其布置。然每字活泼圆动,行气贯串,全篇风神洒脱。王世贞曾以此帖与《祭侄季明文稿》比较,云:“此帖与祭季明侄稿法同而顿挫郁勃似少逊之,然风神奕奕,则祭季明侄稿似不及也。”看来“三稿”为同一类型风格,而因内容与撰写时的心境不同,又各有特色。>

唐  颜真卿  《祭侄文稿》行书<全称《祭母侄季明文稿》,书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为颜真卿50岁的杰作。墨迹麻纸本,纵28.8厘米,横75.5厘米,二十五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三百三十四字。卷前后隔水有宋宣政小玺、天水园印,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还有鲜于枢、张晏、周密等人的题跋。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影印本。《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唐天宝十四年(775),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通篇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沉痛悲愤之情,溢于笔端。《宣和书谱》记载:“鲁公平生大气凛然,惟其忠贯日月,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忠臣烈士,道德君子,端严尊重,使人畏而爱之。”宋人陈深在《停云阁帖题记》中评论道:“鲁公朝第一等人,字画雄有,奄有魏晋,自成一家。《祭侄季明文稿》,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者篆籀,或者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手工,而反极其工耶!”非常中肯,一针见血。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 “天下第二行书”。元鲜于枢跋语谓:“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余家法书第一。”元鲜于枢曾对此帖细察,看出了前十二行的“遒婉”,从“尔既归止”起七行的“郁怒”,以及此后的天真烂漫,“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堪称人天法眼。《祭侄稿》作为颜书著名的“三稿(另二稿《争坐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诸代从刻本中,历代效仿者不绝,褒赞不断。《祭侄文稿》的过人之处,就是笔墨传情,令人动容。此稿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在激情之下,并不刻意于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至,个性之鲜明,形式之独具,都是前所未有的,成为书法创作言志、述心、表情的绝佳之作。《祭侄文稿》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杰作,哀极愤极,血泪相和,在“忘情”状态下的无意识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无与伦比的艺术效果。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唐  颜真卿  《金天王庙题名》楷书<又名《华岳庙题名》,很短,此为颜真卿自蒲州刺史贬为饶州刺史时在唐肃宗干元元年(758)路过华山拜谒华山神金天王庙的题名碑,楷书。正史记载唐玄宗开元三年封华山神为金天王。金天王庙立于何时未曾考察,但是欧阳修曾收集华山题名有五百余人。与颜真卿同行者有监察史、华阴县令,可知在唐皇室崇奉道教的背景下,朝官的拜谒可谓多矣。字迹奇伟遒劲,运笔圆而劲,由方趋圆,硬弩欲张,雄姿挺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

唐  颜真卿  《李玄靖先生碑》楷书<全称为《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碑原立在江苏句容县茅山玉晨观。据《金石萃编》载:“碑已断裂,约高一丈余,广三尺二寸五分,厚一尺四分。四面刻,前后各十九行,两侧各四行,行皆三十九字,正书。”古代刻碑的通例是先用朱笔把碑文写在右面上,称为“书丹”或“用丹”,然后刻工依字迹刊刻,一般碑额为标题,碑阳(正面)为正文,碑阴(背面)碑侧(左右)为题名。可能是碑文太长,也可能是表示碑主的事迹多得说不完而有意刻满碑的四面,因而称为四面碑。据说早在乾元二年(759)颜真卿任升州刺史时,就曾派人送信到茅山,表白“慕道玄微”之心。李含光授意韦景昭炼师作答。尽管颜真卿本有宅心山林之心,终因“事乖夙愿,徘徊郡邑,空怀尊道心”。后赴任湖州刺史时,途经茅山,得知含光早已羽化,感慨万千,写下了《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此碑立于大历十二年(777),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断裂,明代嘉靖三年(1524)遭火石碎。清代方若在《校碑随笔》中说:“该碑存石十四块,合全、半字计四百六十一字。”又说“乾隆壬子汪稼门志伊菟访仅廿三石,然尚存全、半字共一千四十余字。全碑凡一千六百余字,则阙者已五百六十余字,若明末或国初拓尚较汪拓多二百许字。自句容经兵燹,后石又散失。同治丙寅遵义赵氏访得十五石,共百九十七字,旋失三小石,计十五字,迨壬申扬州张氏更访得二石移至学宫,共二百七十九字。……今茅山所有碑乃是覆刻,笔画细瘦全乏鲁公雄健之气,且字之讹七十余处。”清代临川李宗瀚旧藏南宋断后初拓本,文字稍有残缺,以火后本补足。《李玄靖碑》雄浑壮美,高古苍劲,气势追人,具有篆隶笔意。用笔平正遒婉,圆健浑厚,笔画疏密得当,规整稳定。笔力深沉含蓄,结字开张舒展。正如梁谳《承晋斋积闻录》说的那样:“颜鲁公茅山《李玄靖碑》,古雅清圆,带有篆意,与《元次山碑》相似,乍看去极散极拙,多不匀称,而其实古意可掬,非《画像赞》、《中兴颂》所可及。”也许“鲁公字到《李玄静碑》已古”(梁谳《承晋斋积闻录》),不是初学者能够学得到家的,因而没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那样出名。>

唐  颜真卿  《刘中使帖》行草书<墨迹纸本,纵28.5厘米,横43.1厘米,8行,行41字。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此帖又名《瀛州帖》,是著名的颜书墨迹之一。从帖的内容看,讲的是讨伐安禄山叛乱取得了胜利,颜真卿闻讯感到十分欣慰。据考,这段史事约发生在大历十年(775)或十一年(776),当时颜真卿是六十七或六十八岁。颜真卿曾是坚决反对安禄山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盟主,后因反对权相元载弄权蔽主而遭排挤,大历元年(766)被贬至湖北、浙江、江西等地作地方官。尽管有这样的遭遇,从此帖看,这位“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老臣,仍时刻系心于唐王朝的安危。此篇笔画纵横奔放,苍劲矫健、用笔飞动圆活,富于虚实变化,可以看到张旭笔法的影响。元鲜于枢称此帖与《祭侄文稿》都是“英风烈气,见于笔端”。张应文云:“《瀛州帖》所以冠绝诸本者,不特字势雄健、步骤深稳、锋藏画心、力出字外已也,良由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巧拙互用、奇正相生,故能八法妙天下,独入翰墨三昧。”此帖字迹比他的一般行书都要大得多,笔画纵横奔放,苍劲矫健,龙腾虎跃。《刘中使帖》在古今著名书法家中也是不可多得的神品。说它是神品,首先是有感于它非常恰到好处地体现出颜书的强筋特点。书法史上有“颜筋柳骨”的说法。《刘中使帖》让我们重温颜书强筋的特征。所谓“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在颜书宽博的结构共同制约下,从此帖中可以更多地窥出线条运动的丰润感与弹性之美。此外,线条在五绕连带时所呈现出的顿挫分明、肯定果断的笔势,也使我们在品其丰润之外不得不同时顾及到此帖的刚健一面。释文:近闻刘中使到瀛州,吴希光已降,足慰海隅之心耳。又闻磁州为卢子期所围,舍利将军擒获之。吁!足慰也。>

唐  颜真卿  《麻姑山仙坛记》楷书碑刻<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撰文并书。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四月立。碑旧在江西临川,明季毁于火。楷书,据传世剪裱本计共901字。此碑楷书,庄严雄秀,历来为人所重,是颜体代表作之一,为颜真卿六十多岁时的作品。此时颜真卿楷书风格已基本完善,不但结体紧结,开张一任自然,而且在笔画上也从光亮规整向“屋漏痕”的意趣迈进了。欧阳修《集古录》中说:“此碑遒峻紧结,尤为精悍,笔画巨细皆有法。”据今人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称:所使拓本为横刻帖本,传宋时有原墨迹木刻本。碑刻原在江西建昌府南城县西南二十二里山顶。今已无原碑拓传世。传此帖本 有大、中、小三种,因原石均佚,故难寻佳本。据载,宋刻帖本就有张之洞、何子贞、端方、罗振玉藏本和戴熙、赵子谦跋本等数种,可见此刻帖传世情况的复杂。今人马子云《碑帖鉴定》称:闻何绍基(子贞)藏宋拓本,后为颜韵伯藏,现不知为何人所藏。又称原石为雷火所破,元建昌知府梁伯达重建。然元刻本今也罕见。以后又有唐晏云本,忠义堂何氏本、黄氏本,惟唐氏刻本最善,何氏本最劣。《校碑随笔》云:上海原石石印本,即罗振玉所藏,有张廷济跋,现也不知存于何处。大字本,拓本。字径约5厘米,现存两种善本:其一为明藩益王朱祜滨重刻本, 书法端严整肃(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二为清戴熙跋本的影印本(藏上海博物馆),点画清晰,极少漫漶。>

唐  颜真卿  《宋璟碑》楷书碑刻<全称:“大唐尚书右丞相赠太尉立贞宋公神道之碑”。因系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撰文并书丹,故又称颜鲁公碑。碑位河北沙河县城,刻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碑四面刻,三面为碑文,一面为碑记,两面皆楷书27行,行52字;侧面7行,行50字,一侧10行,行70字。碑阴刻有侧记,均为颜真卿楷书。此碑字体端庄,气势开张,遒劲雄健,饶有古意,是颜真卿晚年书法艺术臻于完善成熟的传世名作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明中叶复出土。学者认为从《瘗鹤铭》出入笔法笔意,纡徐蕴藉,传达出古朴高浑之风流,雍容秀拔之气骨。黄庭坚说:“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

唐  颜真卿  《送刘太冲序》行书<又称《刘太冲帖》,亦有以为后人摹本者。墨迹纸本,24行163字。此帖书法凝重端阔,笔画腴润,用笔劲健,光彩四射,郁郁苍苍。>

唐  颜真卿  《裴将军诗》刻帖<《裴将军诗》或称《送裴将军诗》、《送裴将军北伐诗卷》,刻入《忠义堂法帖》,传为真卿书,也有人认为系伪托。传本,未署款及书写年月。行草书,诗一首。据黄本骥《颜鲁公文集·赠裴将军案》(四库备要本)称:“裴将军,裴旻也。《新唐书· 李白传》:‘文宗时诏李白歌诗,裴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尝与幽州都督孙 北伐,为奚所围,舞刀立马,上矢四集,皆迎刃而断,奚惊,引去。其事 在睿宗时,见《新唐书·突厥传》。”此书帖宋以后至清历代丛刻均未收入,但为明王世贞、张应文和清王澍推崇。 今人评者优劣莫衷一是。全卷二十七行,九十三字,大字,楷、行、草相混书。书法大小、长短、肥瘦、斜正变化多端,间杂隶书笔法。全篇大气磅礴,苍茫雄浑,真力弥漫,刚健豪放,独得纵横奔逸、元气淋漓的阳刚之美,震人心魄。不论是否颜书,都可以说是一件书法史上的奇葩。具有剑拔弩张之势,雄姿英发之概;神龙变化,气势磅礴。且融合各体,顾盼生姿,其间正书则如泰山之镇,巍然屹立;行草则龙虎振威,不可逼视。此如一首狂飚曲,对裴将军的豪放生命情调进行颂赞。沙孟海认为《忠义堂帖》本,“风神胎息于《 曹植庙碑》,大气磅礴,正非鲁公莫办”。 译文: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战马若龙虎,腾陵何壮哉。将军临北荒,恒赫耀英材。剑舞躍游电,随风萦且回。登高望天山,白云正崔嵬。入阵破骄虜,威声雄震雷。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功成报天子,可以画麟台。>

唐  颜真卿  《鲜于氏离堆记》楷书 <762年。楷书,字大三寸,为颜真卿53岁所作,正值其书法艺术中期,书风渐熟。其用笔雄逸,字画刚健,结体宽博挺然,形势精绝,斩金截铁。且是摩崖大字,丰硕伟岸,气势磅礴,震撼人心,为颜书大字的杰出代表。可惜只残存47个整字和7个残字。>

唐  颜真卿  《颜勤礼碑》楷书 碑刻<唐大历十四年(779)刻,19~20行,行381字,藏西安碑林。此碑久埋地下,1922年十月在长安旧藩廨库基中出土。为颜真卿六十岁时所作,书法刚健、整肃、雄厚,标志着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已进入了完全成熟的后期。此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所立,因久埋土中,故未受损,历历如新,雄迈遒劲能传颜书之本来面目。此后的作品有六十三岁写的《麻姑仙坛记》(大字)、《大唐中兴颂》,六十四岁写的《宋璟增碑》与《八关斋报德记》,六十八岁写的《李玄静先生碑》,七十二岁写的《郭家庙碑》,《颜家庙碑》等等,可以看出“颜体”日臻完美的发展过程。此碑由于出土很晚,字口如新,较好的保存了颜书的原来面貌。故出土后受到世人的重视,成为学习颜体的最好范本之一。>

唐  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楷书碑刻<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右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并序》,楷书,颜真卿撰文并书。唐建中元年(公元780)七月立,碑存西安碑林。 碑四面环刻,碑阳24行,行47字。碑阴同两侧各6行,行52字 。额篆书“颜氏家庙之碑”六字,为李阳冰书。是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所立,记载家族世系情况。此碑是颜氏七十二岁时作,笔力雄健、结体庄密。隋代与初唐的楷书,多以运指为长、结字左紧右舒,呈欹侧之势。颜书则加强了腕力的作用,巧妙运用藏锋和中锋,形成力透纸背的效果。又横轻竖重,似有立体感觉。颜真卿正书,横画端平,左右竖笔略呈向内的弧形,这不仅造成庄重感,而且使整个结构圆紧浑厚,富有强大的内在力量。这一切都是突破旧格局的创新。《颜家庙碑》是“颜体”的典型之作,也是他传世碑刻中最后的巨作。此碑宋代拓本第三行“祠堂之颂”的“祠”字中,“司”勾笔完好,明拓已剜粗。>
唐  颜真卿  《元吉墓碑》楷书<772年作。碑在河南鲁县。颜真卿为唐文学家元结书碑。颜在风格处理上以“渟涵深厚,见其业履之纯”。朱长文尤赞其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王羲之、王献之以来,未有如鲁公者。此书当从深情厚意中孕育而出。>

唐  颜真卿  《臧怀恪碑》楷书<亦称《唐故右武卫将军赠工部尚书上柱国上蔡县开国侯臧公神道碑铭》,刊立于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十月,颜直卿撰文并书。《臧怀恪碑》碑原在陕西三原县,一九八○年移置于西安碑林。正书。全碑通高三百三十七厘米,宽一百八十厘米,共28行,每行58至64字不等。系颜真卿55岁时书,是其书法发展中期的作品。骨骼略瘦于《家庙》等碑,结体较疏缓,风神开张雄强。或认为柳公权学颜由此入手。>

唐  颜真卿  《争座位帖》行书刻帖<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颜真卿写给定襄王仆射郭英义的书信手稿,故又名《与郭英义书》,它与《祭侄文稿》、《告伯父文稿》被公认为颜书三稿。颜真卿撰并书,行草书,传有七纸,约64行古时。“乡里上齿,宗庙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然而郭英又为了献媚宦官鱼朝恩,在菩提寺行及兴道之会,两次把鱼朝恩排于尚书之前,抬高宦官的座次。为此颜真卿引历代及唐代成规抗争之,写下此长信。此稿系颜真卿因不满权奸的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的作品,故通篇刚烈之气跃然纸上。许多字与行还写得豪宕尽兴,姿态飞动,虎虎有生气。似乎也显示了他刚强耿直而朴实敦厚的性格。《争座位帖》原迹已佚,高81厘米,宽152厘米,此石是北宋熙宁间(1068-1077年)据安师文刻本摹刻,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北宋长安安师文以真迹模勒刻石,石现在陕西西安碑林。因摹刻精妙且真迹失传,好事者皆以该本为据辗转翻刻,故传世诸本以其最为所重。今北宋拓本已不传,南宋拓本亦稀如星凤。此本43行“出入王命” 之“出”字完好无损,当为南宋所拓。末有清何绍基手书小字长篇诗跋。此作通篇看去,只觉洋洋洒洒、浩无端涯,而深入分析其技法,无一笔无来历,又无一笔为古人所束缚,可谓触处成妙、挥手自化,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技巧体系,与前此的任何一家风格都不同,但又似乎完全包容在内了。宋代米芾在《书史》中说:“此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此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于词句间,本不着意于笔墨,却写得满纸郁勃之气横溢,信笔疾书,苍劲古雅,历来为书家所推崇,成为书法史上的名作,入行草最佳范本之列,后世以此帖与《兰亭序》合称“双壁”。苏轼曾于安氏处见真迹赞曰:“此比公他书犹为奇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米芾称其“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清何绍基甚至说:“此帖笔法之佳,当在《兰亭》之上。”书法大气磅礴,沉雄奇伟,毫宕劲致,笔法圆劲苍古,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

唐  颜真卿  《自书告身》楷书<墨迹,传为颜真卿自书,是颜真卿晚年的名作。共386字。有人疑为伪托。今藏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其书法苍劲谨严,沉稳厚重,字里行间可体会出颜书行笔的气韵和结体的微妙变化,。詹景风称此书:“书法高古苍劲,一笔有千钧之力,而体合天成。其使转真如北人用马,南人用舟,虽一笔之内,时富三转。”董其昌谓:“此卷之奇古豪放者绝少。”《自书告身》为内府旧藏之物,前有纯庙前有御书十余行,隔水绫上复嵌御书数小行,后有米友仁、蔡襄、董其昌三跋,又朱朗白一跋,颜书墨彩已脱。后为清宫石渠宝笈之物,因何出宫有二说。《中国书法全集》颜真卿卷内称"清梁清标、安歧以及清内府收藏,后赐与恭亲王奕",为清宫赏赐奕之物。此说当因内有"恭亲王章"、"正谊书屋珍藏图书"等印为据。而从《翁同龢鉴藏大系略稿》知,此件为1861年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之后散出宫外的。>

唐  颜真卿  《中兴颂》楷书<全称《大唐中兴颂》,书于大历六年(771年)六月。楷书,元结于上元二年(761年)八月撰文,文辞古雅遒劲。颜真卿书于摩崖,时年六十三岁。416.6×422.3厘米。凡21行,行25字,后刻有黄鲁直题字,11行,行26-28字不等。此摩崖刻石是在戡平安禄山之乱后于唐大历六年(771年)六月刻于湖南祁阳浯溪崖壁上,竖写左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本。首行“有序”之“序”字钩笔未损。钤有“海上精舍藏本”、“孙尔准印”等印5方。此颂书风磊落奇伟,故自古获得学者、艺术家们的重视。宋黄庭坚诗曰:“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名崖颂中兴。”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王昶《金石萃编》等书著录。欧阳修《集古录》云:“碑在永州摩崖石而刻之,模打既多,石亦残缺,今世人所传字画完好者,多是传模补足,非其真者。此本得自故西京留台御史李建中家,盖四十年前崖石真本也,尤为难得尔。”可见,石崖在北宋晚期就已残损。北宋末年又有多种翻刻。《集古录》记载:“蜀中资州模刻在其东北二岩,各刻一本,鹤鸣山、铜梁江上故亦有刻本。”故真本极为难得。至清代以后石崖之字剜凿严重,拓本失去颜书面目。据马子云、施安昌《碑帖鉴定》记载:“1973年秋在林彪家查获碑帖一批,其中有中兴颂石崖拓本之上半本。实为宋拓本,其字有部分损坏,然既不过肥而又不甚瘦,字虽大,而其精神犹如宋拓之颜家庙碑与后出土之颜勤礼碑之字。其上有藏印九方……此收藏者为李斯义,虽然现时尚未查知,据其印之刻法与印色之旧的情 形来看,可能是明代早期人。”又:“此宋拓上半本,自‘大唐中兴颂有序’起至‘百寮窜身奉贼称臣’止,共存168字。明初拓涂描字在内,共存162字。后半本明 拓本共存160字。”此本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其影印本首先刊于文物出版社出版 的《颜真卿》第二册。宋拓,麻纸,黑墨精拓,装裱成册,二册,共166页,每页纵29.3cm,横15.5cm。元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罢官后居于浯溪,溪边山岩峰峦叠障,石壁嶙峋,《中兴颂》就刻在其中最大的一块石壁上。此文记平安禄山之乱,颂唐中兴之事。此刻石书风磊落奇伟,石质坚硬,经千年尚保存完整。《集古录》称赞此摩崖刻石“书字尤奇伟而文辞古雅”。《广川书跋》评为:“太师以书名,中兴颂尤瑰玮,故世贵之”。>

唐  颜真卿  《竹山堂连句》楷书<绢本,十五开,纵28.2横13.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帖书颜真卿与友人在竹山堂席间的连句诗。此作原是整幅,后割裱成册,几近百纳,章法已破。明代王世贞评此帖:“遒劲雄逸而时吐媚姿,真蚕头鼠尾得意笔。”此帖为唐人临本,后有米友仁奉宋高宗命跋尾二行,是绍兴御府故物,并知其裁减最迟不晚于绍兴时。>
',1)">
您已欣赏本作品 分秒  感谢光临健君文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