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送别》的诗:邓小平孝敬父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3 14:43:23
邓小平孝敬父母

作者:容全堂 发表于:博客中国

邓小平孝敬父母

相信科学的孝子

1915年,11岁的邓小平离开北山小学堂,顺利地考入了广安高等小学堂。这所学校当时设在广安县城内的一个小山坡上。在读高等小学堂时,班上曾发生过一件轰动全校的奇事,这便是和小平要好的同班同学李再标要割肝救母。

李再标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是个深受母亲宠爱的孩子。他对母亲十分孝顺,由于不久前得了重病,卧床不起,所以焦急万分。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传统文化沉积于人们潜意识的深层,儒家的伦理道德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通俗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热情,它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通根据。”因为,当旧制度还是有史以来就存在的世界权力、旧思想还是天经地义的统治思想,自由反而是个别人偶然产生的思想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当孝子、节夫、义士、忠臣庄严神圣从容不迫地殉着他们的信仰而去,并在精神的极大满足中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归宿时,我们只感到这是一种痛楚的美、一种理智的自杀。

李再标读了不少旧书,受传统封建礼教的毒害比较深,于是一些古代离奇古怪的行孝故事启发了他。他认为,只要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给母亲吃,便会治好母亲的病。为了表示自己尽孝和挽救病重的母亲,他决定割肝救母,幸亏被及时发现阻止,刀子只在胸脯上划了一个口子。

邓小平听说后马上前去探望。他问明了事情的原委后严肃地对李说:“你是有点科学知识的学生,肝子是药物吗?能治好你母亲的病?你割了肝后还有活命?既然你母亲很爱你,她又重病在身,如果你割肝而死,你的母亲一定会为你的死而伤心,以致命归西天,结果是你想治好母亲的病而适得其反。”

邓小平这番直率而又入情入理的话说得李再标羞愧无言。见此情形,邓小平又耐心地安慰说:“你也是读新学的学生,要相信科学,今后再不要做这样的蠢事了。你还是先请几天假回家请医生给母亲治治病,好好照顾她老人家,这才是你作为儿子的真正孝心。”李再标醒悟了,听从邓小平的劝导请假回去侍候沉疴在床的母亲。

邓小平相信科学、能言善辩、开导李再标的事受到了普遍赞扬,一直被县立高等小学堂的师生传为佳话。数千年来,孝悌一直是中国人的美德。邓小平虽然认为割肝救母这类孝行不足取法,但他对母亲是十分孝敬的。在少年时,邓小平在家里尽力帮助目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扫地、照看弟妹等样样都干。到了养蚕季节,他便成为母亲的得力助手。邓小平家每年都要喂养几发蚕,家里的正堂屋和两间厢房都摆蚕簸。这时候母亲很辛苦,除了繁重的家务外,还要抽时间来照看蚕宝宝,白天忙家务,晚上侍弄蚕子,经常忙到深夜。邓小平年纪虽小,但很懂事,看到母亲如此忙碌,十分心疼,于是放学后径自回家,帮助母亲做些活路。不是背着背兜去采桑叶,就是帮着添蚕叶、捉小蚕,总是忙个不停。捉小蚕是一件细细致的活,一家人经常捉到很晚。入夜了,母亲再三催促邓小平先去睡觉,但是邓小平总是要坚持到最后和母亲、姐姐把所有的活干完了才肯去睡,而这时往往已是深夜了。

悉心赡养继母

邓小平孝敬父母,还可以从以下事实得到说明:在距牌坊村二公里佛手山下,有一座四合群墓,左一为邓小平生母淡氏之墓,左二是邓小平祖母戴氏之墓。左一的墓碑上刻着“故显妣邓母淡氏老孺人之墓,孝男先圣、修、治、清”,此系“民国十六年丁卯夏月吉立”。左二的墓碑上刻着“故显妣邓母戴老太君之墓,男绍昌、媳淡氏,孙先圣、修、治、清”。据说,邓小平在20世纪50年代曾亲自寄款回家,为祖母、母亲之墓填土砌石,寄托哀思;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胞弟邓先修同邓小平的女儿一起专程到佛手山为二老扫墓。

夏伯根老人对邓小平来说,既不是生母,也不是养母。但邓小平对她如同对新生母亲一样地敬重、关心和照顾她。自16岁那年走出故乡,29年后邓小平才率千军万马解放大西南,回到四川,回到重庆,回到了他的故乡。45岁的邓小平当时在重庆建立了一个安稳的家庭后,就承担起赡养继母的义务,把夏伯根老人从广安家乡接到重庆,同全家一起享天伦之乐。邓小平调中央工作后,又将继母一同接到北京,让夏伯根老人同儿孙们一起度过她幸福的晚年。

夏伯根老人在跟随邓小平一家生活的这些年里,邓小平夫妇待她很好,从来不分你我,在言语、饮食、卫生、穿戴等生活方面,都十分周全地想到老人,安抚老人,使她晚年心情十分愉快。更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流放”到江西住“牛棚”的日子里,夏伯根老人和邓小平夫妇三人一起,相依为命,熬过了艰难岁月。他们三人的年龄加在一起在200岁以上,卓琳身体不好。邓小平照顾卓琳的身体,又不让年事已高的继母再承担过重的家务,便挑起了家务劳动的重担,家里的重活、脏活,如劈柴、生火、做饭、擦地、洗菜等都是由邓小平来干。邓小平夫妇与继母和睦相处,几十年如一日,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夏伯根老人能够高寿,是与儿子和儿媳对她的爱戴、敬重、关心和照顾而心情舒畅分不开的。 (摘自刘建华、刘丽主编《邓小平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