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活动怎样设置奖励:上海美术馆:与艺术对话(34P)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20:43:57

 

 

 

 

上海美术馆地址:上海市南京西路325号

电话:021-63272829-200

交通:轨道1、2、8号线人们广场站下车9号出口。

网址:http://www.sh-artmuseum.org.cn  

 

 

 

    这是一幢英国古典主义风格兼有折衷主义倾向的楼宇,原是旧上海十里洋场跑马总会大厦。这幢别致的建筑始建于1932年,次年落成。英商马海洋行设计,余洪记营造厂承建。三至四层,局部五层。占地面积8900平方米,建筑面积4247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 

 

 

 

    整个造型就像一位身披由褐色面砖与石块交砌织就的长袍,安详地端坐在花冈石饰贴的底座上,东立面上贯通二、三两层的塔什干柱便是垂放着的双臂,标高53.3米的塔楼就似挺昂的身子和头部,四面镶嵌着的直径达3.3米的钢面大钟,则是从各处看去都像的脸部,仿彿在凝望着脚下这一片葱茏的人民公园、来回穿梭着车流的南京西路和人民大道、信步漫游在人民广场的人们。

 

 

 

    这幢楼宇落成后仅八年,爆发了太平洋战争,侵华日军便占踞为屯兵之所。抗战胜利后,又成了驻华美军的兵营和贮放物资的仓库。1952年起,用为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的馆址,自此之后,这儿一直是青年学子和上海市民汲取人类知识精华的宝地。1959年上海博物馆他迁,1997年上海图书馆撤出。2000年3月18日上海美术馆由两百米外东迁而来,落户于此。

 

 

 

    1997年上海美术馆设立了教育部,开展公共美术教育,这为国内之最早,对普及高雅艺术、提高上海市民艺术素养与精神文明具有巨大的意义。上海美术馆每年都举办艺术参与活动、免费讲座等。上海美术馆一直秉承艺术资源共享的理念。让更多的人享受艺术,让最好的艺术成果由广大公众分享。

 

 

 

     2011年10月12日,我和“狮子”在上海美术馆三楼看完“2011上海青年美术展”之后,来到二楼观摩“上海美术馆美术教育展”。

 

 

 

 

 艺术教育是一项终身教育事业,而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大众而言,艺术基础教育更是至关重要,因为成功的艺术教育不仅是“授之以鱼”,传达一些艺术理念和知识,更是“授之以渔”,是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健全人格和提升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此次,上海美术馆教育部策划了“与艺术对话——上海美术馆美术教育展”。从上海美术馆的典藏作品中精心挑选出多幅适合大众观赏和学习的大师名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的展示方式除了既往常规的图文并茂,还会对每幅作品作出详尽的基础知识介绍,包括每种艺术门类的起源、发展以及期形式、所用的材料的特点等等。我们希望通过美术教育展,观众们可以系统地了解到美术的基础知识,同时通过作品与美术基础知识的结合,寻找到切入点,由点及面地对艺术作品进行自主的思考,不仅获得具体的艺术知识,更培养起自己探究艺术世界的意识,从而实现“与艺术对话”。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希望这一展览可以为广大的艺术爱好者开启一条通往艺术殿堂的道路,而在这条旅程上所获得的感悟将使他们爱益终生。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家喻户晓的名言。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如:种田、吃饭、旅游、休息等等。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总之用艺术诠释自然、生活之规律。其目的是:从宏观上说,使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溶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发展。从微观上说,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

 

 

 

  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从视觉上,我们看到蓝蓝海洋之宽阔、小河流水之细腻、花儿盛开之美丽、春风抚柳之温心;从听觉上,我们听到惊涛拍岸、高山流水、鸟儿争鸣;从嗅觉上,我们嗅到花儿的清香、从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从肢体上,我们感觉到冷热温凉、粗糙光滑;我们从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但生活是有限的,生活是在自然当中的,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喜马拉雅山,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太空;世界太大了,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太多了,可这不等于我们不了解喜马拉雅山、不了解太空,因为书本、电视去过哪个地方,所以我们在自然中感受不到的,可以到书本、电视那里寻找,一定能找到的,这样艺术的资源就更加丰富了,就能为创造更好的艺术做好铺垫。

 

 

 

  现实生活不全是艺术。怎么说呢?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比如说沙子里面有金子,但沙子并非全是金子,要想获取金子必须经过提炼才能获得,而不是把沙子全部收藏起来。如果把金子比做艺术的话,那么沙子就是自然,我们要想获取金子,就必须要具备获取金子的工具,还要有筛选、分离、冶炼、提纯一整套技术。我们要掌握艺术就要具备获取艺术的工具和技术,达到技术熟练、精湛,知道怎么去选择,怎么去取舍,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艺术。 

 

 

 

  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在书法中,王羲之的平和,如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米芾的飘逸,如春风拂柳,婀娜多姿;颜真卿的粗犷,如彪形大汉,威猛魁悟;赵松雪的柔眉,如窈窕淑女,丰韵挺拔;弘一的空灵,如禅房入座,清新幽静等等,这些都是用自然、用生活来述说艺术家心灵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艺术家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运用到艺术中去,反过来又充实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新的享受。作为艺术的表现方法,决不是生搬硬套生活、或者重复生活,而是有取舍地提取生活中的精华。在这个提取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的时代不同、内容的不同、环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等等,所以产生的作品也不相同,正是这些不同,才能满足不同人的需要。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审视、品味作品,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自然、生活给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艺术尽情地表现自然,表现生活,并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在自然、生活中体验到花儿的开放、鸟儿的歌唱、江河的奔腾、高山的耸立,通过认知,产生感悟,花儿为谁开放?鸟儿为谁歌唱?江河为谁奔腾?高山为谁耸立?抒发我们对自然、生活的情感;把这些情感转换成其他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等,使我们能更好地融合在自然中。 

 

 

 

    这次展览从上海美术馆的典藏作品中精心挑选多幅适合青少年学生学习和观赏的名作,其中不乏诸多青少年学生耳熟能详的艺术作品,并以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连环画、皮影这些门类进行界分。

       中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一般是指用使用毛笔、国画颜料、中国墨在宣纸、绢上的绘画。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传统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的是有别于西洋绘画的观察方法。传统中国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

 

 

 

    油画最早起源于欧洲,大约在15世纪由荷兰人发明,用亚麻子油调和颜料,在经过处理的布或板上作画,因为油画颜料干后不变色,多种颜色调和不会变得肮脏,画家可以画出丰富、逼真的色彩。油画颜料不透明,覆盖力强,所以绘画时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使绘画产生立体感,特别适合创作大型作品。19世纪后期,随着科技发展,许多新材料如丙烯颜料,油漆等逐渐应用于油画领域。油画是西方绘画史中的主要创作形式,现在存世的西方绘画作品主要是油画作品。中国油画的发展始于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运动中,又与中国传统绘画相互影响,逐渐发展出一路具有鲜明中国特征的“中西融合”的油画样式。

 

 

 

 

    版画是通过印刷手段产生的视觉艺术形式。和其他视觉艺术不同,版画是通过版面的反转或者漏透制作而成的。根据所使用媒介的不同,版画大致可以分为木刻版画、铜板版画、石版版画和丝网版画四大类。按照制作技法分,又大致可以分为凸版版画、凹版版画、平版版画和漏孔版画等。观赏版画可以下述几个角度入手。1利用“媒材”的本色,显示特有的“木味”;2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3发挥刻版水印的特性,令大块阳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4通过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风格。

 

 

 

 

 

 

 

    连环画,在北方称为“小人书”、浙江称为“菩萨书”,汉口称为“伢伢书”,两广及南洋称为“公仔书”,在上海称为“图画书”。一直到了1925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西游记》时,连环画的名字才出现在大众面前。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连环画的雏形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1957年的一天,借助微弱的灯光,考古者在河南洛阳“烧沟”61号汉墓中看到了让他们兴奋不已的壁画,其中有著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这是一个由连续的几幅画面组成的壁画,生动描述了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典故。而这幅连续性的壁画就是目前为止我们可看到的最早的一组“连环画”。连环图画在此后千余年的演变中,渐渐发生着细微的变化,但一直延续着最早的形式,直到近代画报的出现。
    20世纪中叶,中国连环画进入了一个创作高峰期,诞生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时至今日,连环画作为一门艺术样式,虽然日渐式微,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定的内容,仍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研究价值。

 

 

 

 

 林风眠(1900至1991)是20世纪的杰出艺术家。他成熟早,艺术探索期长,对艺术专心的程度高。在致力于中西融合的画家中,他付出的劳动最大,成就最突出。由于种种原因,林风眠及其艺术被长期冷落,但真正的艺术家和他的艺术的价值,总会被认同。近年来,关心、喜爱、研究林风眠艺术的人愈来愈多。

 

 

 

  林风眠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波澜,倡导新艺术运动,积极担负起以美育代提高和完善民众道德,进而促成社会改造与进步的重任。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全国艺坛为之欢呼。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也是20世纪实践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开拓精神的先驱,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始人。是中国现代绘画史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 

 

 

 

 

    吴冠中(1919—2010),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吴冠中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国内外已出版画集约40余种,文集10余种;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吴冠中先生的画综合了西画与中国画之精髓,用笔简练,后期作品常喜以点、线造形,创自己独解,诠释自然之美,人生喻其中,竟如他艰辛磨难的经历,寻味良久……而其所著文章也育人,朴实无做作,可看,所得甚多。 

 

 

 

         艺术的秋风掀起我的灵感,听到远处一尊带丝巾的雕像在和艺术对话,她们切切细语,我用相机记录了这段对话...... 

 

 

 

 

 

 

 

 

 

 

 

 

 

 

 

 

 

 

 

 

 

 

 

 

 

 

 

 

 

 

 

 

  

 

 

          过去,美术只是少数人的技能;现在,美术是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