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背包客: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9:16:05

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从2000年秋季启动,2001年秋开始实验,已经由实验阶段进入推广阶段,发展健康,成绩显著。当前需要以积极的态度,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求真务实,稳步推进。和其他课程一样,语文课程正在发生重大变革,语文教育、教学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我们欣喜地看到,过去那种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现象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书声朗朗,议论纷纷的理想境界逐渐成为现实。主要成绩与进步:  

1.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实验区的语文教师,对课程改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态度积极,思变求变,认真学习,努力实践。远的不说,进入新时期的20年,从来没有看到老师们这样自觉投入、全身心投入;从来没有看到广大教师焕发出如此之高的语文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2.新课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正在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看得出广大教师自觉学习、积极思考、深入研究、不断探索的良苦用心;看得出广大教师对课程理念由不甚理解到逐渐理解到付诸实践再到加深理解的过程。此次课改,由于提出一系列新的课程理念,因此,有理论指导,有改革力度,有比较明确的改革方向。  

3.语文课程发生了初步的、革命性的变化。  

首先,这个变化是全方位的,涉及到课程、教材、教法等语文课程的所有方面。老师们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也不再停留在教学改革这一既窄又浅的层面上。在实验中,老师们普遍重视开发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与形式。这在以往的改革中是不多见的。  

其次,语文教育、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力求准确定位,由"教学的主宰"转为"合作学习中的首席";重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用改进自己的"教"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由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开始得到尊重,由于激发了兴趣,培植了自信,绝大多数学生爱学语文了;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始落实自主学习,落实读书实践,大多数学生真学语文了;由于开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乐于发表个人的感受与见解,乐于读出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与发现,部分学生开始有个性地学语文了。过分注重内容分析、过多进行机械、重复的单项训练的语文教学,老师主宰课堂,"牵着学生走"的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的语文教学,逐渐淡出语文课程。  

语文作为一门核心课程、母语课程,它的多重功能和奠基地位不可动摇。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黄金时期,也是学生学习做人的起步阶段。  

一、转变观念  

1.要树立大阅读教学观。  

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途径,都要以大阅读教学观为指导。  

阅读教学的目标,核心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大阅读教学观下的阅读教学目标,应当包括三个维度。除了知识、能力的目标之外,还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和过程、方法、习惯的目标。这里要特别提一下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此两项是容易被遗忘、被小视的阅读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视,不仅将兴趣、习惯的培养贯穿始终,而且在第一、二学段分别明确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的目标。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是培养阅读的兴趣。学生丧失了阅读兴趣,等于破坏了学习语文的根基;培植了阅读兴趣,等于打下了学习语文的根基。培养阅读习惯更是阅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习惯决定着阅读的品位、能力和质量。正如国学大师梁启超所说: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由于时代的需要,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还提出如下阅读目标:"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体现了对课程总目标中的"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呼应和落实。  

阅读教学的内容,以往的认识是,教科书是唯一的、也是全部的教学内容。放到大阅读教学观下审视:教科书是基本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全部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在课中穿插阅读相关文章,还可以指导学生课后开展拓展性阅读。  

阅读教学的途径,以往只是课堂教学上的读书、答问。大阅读教学观主张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开放。各地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鲜活的社会现实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更是不断再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要持续地开展课外阅读,在自主的、大量的阅读中完成小学阶段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蓓蕾读书工程"第一阶段,2005年春季起实验小学和有条件的农村中心小学作为试点,为全面实施提供经验;第二阶段;2006年秋季在全市小学普遍实施。  

"我读书,我阅报;我成长,我快乐。"意为让小学生感受读书的快乐,爱读书,多读书,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读书":按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分年级规定阅读总量,推荐优秀阅读书目(附:推荐必读书目)。  

"诵经":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继续开展古诗文素养活动,诵读古诗、词、文。  

"阅报":阅读程度适合的儿童报刊。  

学校要积极充实学生读物,可供学生阅读的图书人均要达到20本;落实情况列为县检查评比的重要指标。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什么?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是和历史、和现实的对话,和高尚的心灵的对话,是充满乐趣的精神生活。阅读教学则应是学生(个体与群体)、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以往的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表现在:①没有摆正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教师是主宰,主宰着学生和文本。师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的关系。②没有真正的对话。有的是在教师牵引之下,往往是为了迎合老师的言不由衷的答问。实质是抽去了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的灵魂的被动接受。③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阅读教学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所做的是串讲串问,是繁琐的课文内容的分析。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要牢固树立学生是阅读教学主体的思想。对话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  

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前提,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那充分的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否则,学生不会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必定缺乏基础,其效益必定大打折扣。在对话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讲真感受、真体验、真理解,才能不看老师眼色行事,才能不人云亦云;只有这样,对话才能不被教师操纵或控制,才有可能是多角度、有创意的。  

阅读教学要通过一次次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不仅是解读文本,而且要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包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渐文化积淀;习得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逐渐学会学习。  

二、改进策略  

1.加强目标整合,坚持整体推进。阅读教学要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体现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使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既培养能力,又习得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就小学阶段来说,主要培养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这是语文的综合能力,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  

如,低年级侧重在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学习积累词语上。中年级进而通过朗读、默读,合作交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有多种方法理解词句,体会表达效果;在大量阅读中提高感受和理解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能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叙述顺序,领悟表达方法;学习根据需要、通过快速浏览,搜集和处理信息;学习探究性阅读。但是,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能力不能割裂开来,逐一培养,而应既有所侧重,又整体推进。  

改进阅读教学策略,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三维目标中,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在实处。  

其中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从一年级起就要认真培养。使小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阅读,并将阅读兴趣长久地保持下去。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成自然,从读书姿势,读书要集中注意,到认真阅读的习惯,一边读一连想的习惯,查阅字词典及相关资料的习惯,画、批、注的习惯,及至读书看报的习惯。这些良好的读书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受用终生。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还有一点是要特别注意的,即要体现语文课程的特点。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必须通过语言的学习来实现。要警惕关注人文精神的开掘,忽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培养的苗头出现,防止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分离或偏向一端。要在正确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下功夫,否则必然造成两败俱伤,导致阅读教学效率的低下。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位先哲说:爱学习的人和民族是最可怕的。国学大师梁启超说: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学生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植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这是重要的语文学习目标。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主要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查阅工具书及其他资料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勤动笔、常积累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际的习惯。其中,最要紧的是读书看报的习惯。读书,不仅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它是终身学习的需要,是知识经济成功之本,也是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地的语文作业,多是抄默字词,进行枯燥的单项练习。发达国家的语文作业,最重要的一项是读书。低年级学生每天的家庭作业是阅读30分钟。起初是家长读学生听,接下来家长、学生一起读,而后是学生独立阅读。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有条件的地方,要突破这一阅读量;条件不够或尚无条件的地方,要千方百计达到这个阅读量。达到乃至超过150万字的阅读量,必将极大地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强壮精神,为学生日后学习与发展积蓄了后劲。总而言之,小学生从语文课程中要学习语文,学习做人。学习做人好比握好方向盘,有了浓厚兴趣、良好习惯就有了不竭的动力,学习方法、语文能力犹如高超的驾驶技术,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会使学生如虎添翼。这几方面合在一起,便是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在学习方式上,要由以往偏重接受性学习转到注重自主的、探究的学习;在学习途径上,要由"课堂中心"转到课内外两条腿走路,课内悟学法,课外求发展。这两点是需要教师在"课改"中大力改进的。  

其二,在能力培养下,既要注重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的协调发展,又要加强薄弱环节。  

以往的阅读教学,重理性轻感性,重内容理解,轻情感熏陶,重"标准化"的中心思想的概括,轻学生个人的感受、体验。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要加强个性化阅读,使每个学生在读中积极思维,展开丰富的情感活动,获得个人感受。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鼓励学生交流个人的感受,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感受力。以往的阅读教学,重内容的分析,轻语感的培养,轻文章精髓的把握。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要加强语感的培养,要提高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再进一步,学习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创造性地阅读、理解的能力。以往的阅读教学重答问、轻读书,轻积累。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要加强读书、背诵的环节,培养积累的意识、方法和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语言,积淀文化。以往的阅读教学重理解内容,轻借鉴写法。由于读与写的脱节,导致习作教学不抓习作,制约了习作能力的提高。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特别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领悟、借鉴基本的表达方法,如,抓住特点写景、状物,按一定顺序记事,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写人,以及基本的说明的方法。注重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结合,有助于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  

谁掌握了语言,  

其三,在阅读技能的训练上,要加强朗读、默读和诵读。  

朗读,首先是读正确,即字字读准,包括生字、轻声、变调、儿化等,还要重视纠正地方音;要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重复字句;读出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句子之间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读正确非一日之功。在训练朗读的初期,要把重点放在学习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课文上。在每篇课文的朗读教学中,要体现这样的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由读得不完全正确到读正确,读得不大通顺到读得通顺、流利,读得比较平淡到读出感情。  

默读,在日常阅读中最有用。在学生有了一些朗读的基础之后,就要加强默读训练。默读,在日常阅读中最有用。在学生有了一些朗读的基础之后,就要加强默读训练。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要在逐渐提高默读速度的同时,指导学生逐惭学会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把读和思,把阅读和获得个人感受、提出疑问结合起来。  

诵读,特别适用于古诗文的理解,读出语感、情趣和韵味。  

其四,在阅读方法上,既要重视精读,又要重视略读和浏览。  

钻研一篇课文的五个步骤:  

1、初读课文,掌握全貌,疏通文字。整体感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逐段细读,理解内容,抓住重点词句,逐段逐自然段的学习。  

3、理清思路,理解布局谋篇。把课文结构段、逻辑段、大段划分好。结构段是课文展开的几个必然步骤,是作者的思路顺序。当前,阅读不强调课上让学生分段,不灌输分段依据的知识,但是,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的条理,分辨课文的主次,教师还是应根据作者的思路,把大段划分出来。  

4、通观全文,了解写作意图,抓住主旨。  

实际上也是在进行"两过程":"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外-内-外"的过程。"初读课文,掌握全貌,"是从整体入手,解决字词,抓住句段,都是局部推敲揣摩。"通观全文,抓住中心"又回到整体,走完这个过程,符合精读的规律。  

精读,要坚决摒弃离开语言文字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注重整体把握,重对文章的总体感受和文章精髓的把握,对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因此,阅读教学要从整篇课文入手。无论年级高低,课文长短、深浅,都要重视自读自悟、整体感知,重视个人阅读后感受、体验的交流,切忌肢解课文。此外,只有整体把握是不够的。有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由词汇量、句意整合、推理理解、归纳概括、情感体会、评价赏析、综合运用等七个构成。因此,阅读教学还要结合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逐渐发现、习得一些语言规律和表达方法。在这方面课程标准是重视的,提出低年级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年级要能"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高年级能"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阅读教学要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任意肢解课文的弊端,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整体把握,珍视学生整悟的个体性、差异性、创造性;还要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联系全文,抓住少量重点、难点、精彩的句段,引导学生理解、揣摩、内化、吸收,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不断提高分析概括和品积累的能力。精读教学还要重视引导借鉴,从读学写。由词句到语段到篇章,不仅要抓理解,还要抓表达。要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特点、闪光点,鼓励他们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迁移、运用。这是阅读教学的任务,又是普遍被忽视的,要加强研究,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有所体现。  

阅读教学除了指导学生学会精读,还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略读和浏览。在信息化社会,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手段。略读和浏览,由于能快速了解和筛选信息,培养这两方面读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当做如下工作:一是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爱读书,读好书,进而注意收藏图书。二是学会略读,用比较快的速度边读边想,读后粗知大意。三是学会浏览,用更快的速度粗略地读,先了解书报等文本都提供了哪些信息(浏览目录),再阅读自己需要的或感兴趣的信息,并从中提取关键的信息。四是指导课外阅读,组织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激励每个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略读能力的培养,除了凭借教科书中的略读课文以外,还要在课外阅读中进行,引导学生读与教科书配套的《小学生课外读本》,读教师推荐的有益读物,读小学生"蓓蕾读书工程"实施方案中推荐的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不断扩大阅读量,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略读能力要从三年级开始培养。  

浏览,指大略地看。多用于平时消遣性阅读,如读报、看杂志、上网,以增加知识、见闻。浏览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即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就必须学会浏览:根据需要快速地看,可以先看标题,再看正文;可以一目十行进行跳读,与需要无关的略去不看,相关的比较认真地看,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为我所用。在信息社会,浏览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也是一种有用的阅读能力、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予以重视。  

2.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体现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习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其一,阅读教学要从教师教阅读的思路转为学生学阅读的思路,要以学生潜心读书为本。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只有直接面对文本、潜心读书,才能获得个人的理解、体验的感受。教师的牵引及至繁琐的内容分析,无异于越俎代疱。阅读还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过程,其特点是独立性、个体性。这一过程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取代不了,必须靠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教师要充分认识自读自悟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极端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回归常态,沉浸其中,真正读进去;要给足时间,使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读、思、画、批。自读之后有个人的感受、体验和见解,能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其二,阅读教学是有一定目标、指向的阅读活动,不是无目的的自主学习。  

需要教师的引导,特别是对于处在学习阅读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更要加强教师的指导。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不是只强调学生的自主,不重视教师的指导,更不是教师被动地跟在学生后面,使教学像漂泊在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万万不能放弃主导作用。与以往不同的是,教师要在与同学共同学习中"导",在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导"。教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要俯下身子,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学习。这时,居高临下的老师不见了,有的是共同学习的大朋友,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三个尊重":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而且是"使用学习中的首席"。因此,要在学中进行指导、引导、辅导、诱导。譬如,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果学生忽略了,老师要提醒学生予以关注;对于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的重点、难点,老师要作为问题提出来,和同学共同探讨;对于学生尚未意识的学习方法、尚未养成的学习习惯,老师要引导发现、习得;对于学生应知而不知、讨论交流后仍理解不到位之处,老师要做到必要的、精要的讲解。课改不应拒绝所有的接受性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必要的。教师的示范、讲解也是一种指导,能积极地影响学生由接受走向发现。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导",要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因势利导,不是老师主观地牵着学生走;教师的"导",要在师生共同学习、交流对话中"导",有情感交流,有思维碰撞,不是冷冰冰的"我教你学";教师的"导",要落实到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渐生成,逐渐建构,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能力、方法、习惯。  

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学生表面上的活跃掩盖了学生事实上的被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看似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实际上学生缺少主动性,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状态。表现在:学生围着教师转,课堂上很少看到学生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教师不重视启迪学生的思维,课堂信息的反馈多限于一问一答,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赖性大、自信心不强,不会独立思考;学生语言不规范或回答错误时,很少看到教师给予及时纠正,特别是让其他学生进行修正、补充;课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少,思考、组织语言的时间少,练习、作业的时间少。对于上述问题,希望能引起广大语文教师、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不断进行探讨、研究。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听、去说、去写、去思,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阅读教学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指学生读书、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读书、思考的能力并把二者结合起来,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学习的主动性。主要指学生的设问、探究的主动性。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敢于"质疑问难"是学生主动精神的充分体现。  

3.学习的独立性。主要指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争辩,善于发现和纠正别人(包括老师)的错误。  

4.学习的创造性。主要指学生敢于转换新角度思考、质疑、答问,敢于从熟视无睹的语言现象中发现问题,敢于发表创见。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发现和珍惜学生创造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精神。  

5."自能读书"。"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自能读书"应成为阅读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教学中教师要把着眼点放在使学生学会如何阅读上,也就是在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给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用。  

3.阅读教学要求实、求活,讲求效益。  

求活,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的弊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要灵活、开放,要加强与现实生活、与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求实,在活的形式下要学的扎实,有高的效益。  

(1)阅读教学主要用于学习阅读。  

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在学习阅读、学习语文上所得甚少,不是好的阅读课。要讲求教学效率。今后,课文多,课时少,还要引进相关课程资源,更要提高教学效率。要尽量减少课上的非语文活动,加强读书和其他语文实践活动。"一篇带多篇",以读好课文为主兼读相关段篇的做法,值得提倡。  

(2)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  

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读好课文。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写景的文章,要体味如何借景抒情;写事的文章,要体会如何记事传情;写人的文章,要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读的指导,要避免理性化、抽象化,如问学生:该用什么感情读?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读的指导,还要避免割断情感的联系,一句一句地指导。仅就只言片语让学生读出感情,有些强人所难。要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在把握全文情感基调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著名特级教师翟景华说,阅读教学要"三多"-多朗读、少分析;多背诵、少抄写;多表演,少讲解。低年级的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大多是韵文和童话故事,读来朗朗上口。教学时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和采用多种方法读,不要用繁琐的分析占用学生读书的时间。每节课只设计1、2个精要的问题启发学生领悟文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例如,《美丽的公鸡》。教师范读第一段,巧妙地引发学生借接读课文。运用给骄傲的公鸡配音、配动作的方法,激发学生绘声绘色地读。又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把学生带入公鸡比美的情境之中。再用对比读和变序读的方法把读和思结合起来,体会老伯伯话语的含义。最后,把读和创结合起来,启发学生仿照第一段中诗歌的形式夸一夸后来能帮助人们做事的公鸡。整堂课学生学的兴趣盎然,读得活泼生动。  

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与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品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否则,是跛脚的阅读教学。  

(3)阅读教学要返朴归真,讲求实效,百花齐放,与时俱进。  

阅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要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阅读教学规律,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课改中好的阅读课,应当满足以下条件:有明确的、体现新的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全体学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意识;人人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读后有感受、会质疑;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通过师生对话和教师指导,在学习阅读、学习语文上有新的收获。  

评价一节讲读课,概括地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  

(一)看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准确。明确,主要指语文基本功训练、思想教育、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教学目标要十分明确;准确,主要指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教材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实际。  

(二)看能否深刻地理解、正确地把握教材。主要指课文的思想内容是否理解得准确无误,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是否明确,对词、句、段的理解是否准确等。  

(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是否确立,教与学的关系是否摆正。主要指教学中是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朝着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方向努力。  

(四)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否体现语文训练的过程。主要指是否体现了听、说、读、写训练的整体性,全体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是否通过大量的、有层次的语言文字训练,实现训练的过程。  

(五)教师的基本素质怎样。包括语言、朗读、板书等基本功,调控应变能力,教态等。  

(六)看一节课的整体效果。包括教学目标是否全面体现,课堂教学气氛是否和谐,师生关系是否融洽,训练是否扎实有效等。  

小学语文课程研讨会  

在新课改理念下,一堂好课主要从以下方面去衡量:(1)教学目标是否清楚、明确、恰当?(2)教学目标中是否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和语文阶段性特点?(3)教学重难点是否突出?(4)学生是否学得主动、积极?(5)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作用是否得到积极、自然的体现和发挥?(6)教学效果是否好?(7)语文学习中的训练是否合适,学生对语文学习规律掌握了多少?(8)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  

改革中的阅读教学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的时候,以下两点要特别注意。  

一是强化"语文本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都要瞄准"语文本体"这个靶子。自读自悟要充分,要读有所得。合作、探究要有明确的任务、要求,要有价值。每次合作学习都要有目的地动,人人动,主动地动,应是在自读自悟基础上学习层次的提升,做到师与生、生与生互相启发,学有"新"得。探究要围绕"语文本体",应是多层面、多角度,甚至是有创意的,不仅探究文章写了什么,探究其人文价值,而且探究是怎样写的──欣赏、评析好词佳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二是阅读教学要因文、因生、因时、因地制宜,教学过程、方法策略应灵活多样,与时俱进,教学设计应多姿多彩,讲求实效。成熟的教学还应不雕琢,去粉饰,返朴归真,简约实用。要把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人人全身心投入,要尽可能地把教师的身份隐蔽起来,用自己的学习行为引导和影响学生,而不是展示自己。只要我们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并把这些理念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就一定能甩掉阅读教学"费时多而收效微"的帽子,使我国的阅读教学"旧貌换新颜"。  

4.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与交流,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语文教师的份内之责。  

课内阅读内容有限,时间有限,所得有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学生课外学语文、用语文,包括增强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的意识,关注学生课外语文学习,指导学生课外语文学习,不断组织交流课外语文学习的成果。其中让学生尽早、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开展课外阅读,是加强课外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低年级,要鼓励、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扩大识字量,以便尽早进入利用汉字阅读的阶段。待学生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以后,就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包括指导阅读与教科书配套的《同步阅读》;经常推荐课外读物(主要是适合学生阅读的名家选本和名著);指导读书方法,特别是读整本书的方法;鼓励摘录好词佳句,做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提倡亲子阅读(闲暇时父母与子女共同阅读与交流);组织读书交流、评比活动等等。在不断地指导与交流中,学生必定会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尝到阅读的甜头,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生一旦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好读书,读好书,那么无论在阅读能力上、语文素养上、学习潜能上,都会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惊喜!  

最后,以下面的三句话和各位同仁共勉:语文教育是事业,贵在淡泊名利,默默奉献;语文教育是科学,难在持之以恒,求是求真;语文教育是艺术,美在享受母语,陶冶身心。  

小学生从语文课程中应当学到什么呢? 1.学习做人。这里主要强调三点:一是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对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的25册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作了"精彩的提炼",写就了一本书:《中国的创造精神──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该书告诉我们,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二是践行"为大众服务"这一做人的基本准则。当今道德空前滑坡。在内地青少年身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过分自我。独生子女享受"小皇帝""小公主"的待遇,加上受社会上个人中心思想的侵蚀,目中无人,不懂得关爱他人,为别人着想。在对北京、上海、广州部分大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只有2%的人把"为大众服务"选择为人生最重要的目标,只有0.4%的人认为"不参加公益劳动"是不文明的行为。即使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做过"志愿者"的只占2%,而美国占56%。过分自我对一个发展中的社会,是值得警惕的,甚至是危险的。我们有些人在"课改"中以体现人文性为名,片面强调张扬个性、发展个性,这是不全面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语文课程要培植为大众服务的意识,培养有公德、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国人。还有一点是培养能吃苦、耐挫折的能力。人的一生困难、挫折远远多于成功、快乐,要能吃苦、耐挫折。在学习上既要寓学于乐,又要提倡刻苦。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上不断获得成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这是高层次的"愉快教育"。2.习得方法,培养能力。叶圣陶先生在谈到学习语文时,反复强调两点:"第一,必须讲求方法";"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终身以之的习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习得学习方法,才能逐渐学会学习。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才能适应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语文学习方法主要指:识字、写字的基本方法;朗读、默读、诵读的技能;精读、略读、浏览的一般方法;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初步方法;简单的记叙、说明的方法;修改作文的方法。即善于识字,善于阅读,善于习作。我国古人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熟读精思,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不耻下问,博览多闻;知行结合,躬身实践。叶圣陶、吕叔湘等语文教育家也有许多真知灼见。这些见解先于"课改"提出,又完全符合"课改"的精神。我们要善于疏理,为我所用。语文能力主要包括:独立识字能力;较熟练、规范的写字能力;以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为标志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口语交际能力;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常见应用文的能力;在综合性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的能力。这里要强调的是:学习方法不应是教师传授的,而应是学生个体和群体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发现、习得的;语文能力是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反复历练、逐渐生成的。此外,还要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发展思维,特别是培养和提高独立思考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位先哲说:爱学习的人和民族是最可怕的。国学大师梁启超说: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学生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植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这是重要的语文学习目标。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主要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查阅工具书及其他资料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勤动笔、常积累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际的习惯。其中,最要紧的是读书看报的习惯。读书,不仅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它是终身学习的需要,是知识经济成功之本,也是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地的语文作业,多是抄默字词,进行枯燥的单项练习。发达国家的语文作业,最重要的一项是读书。低年级学生每天的家庭作业是阅读30分钟。起初是家长读学生听,接下来家长、学生一起读,而后是学生独立阅读。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有条件的地方,要突破这一阅读量;条件不够或尚无条件的地方,要千方百计达到这个阅读量。达到乃至超过150万字的阅读量,必将极大地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强壮精神,为学生日后学习与发展积蓄了后劲。总而言之,小学生从语文课程中要学习语文,学习做人。学习做人好比握好方向盘,有了浓厚兴趣、良好习惯就有了不竭的动力,学习方法、语文能力犹如高超的驾驶技术,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会使学生如虎添翼。这几方面合在一起,便是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在学习方式上,要由以往偏重接受性学习转到注重自主的、探究的学习;在学习途径上,要由"课堂中心"转到课内外两条腿走路,课内悟学法,课外求发展。这两点是需要教师在"课改"中大力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