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笛子独奏牧羊曲:金融业“范式转换”可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4:49:31

未来的金融历史学家在回顾21世纪初的历史时,可能会纳闷当时的人们为什么会认为把次级证券重新打包成AAA级债券是个好主意。对于西方主权债券“零风险”地位的假定,他们同样会感到不解。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投资者一直把下面这句话视作一条关键的真理:大多数西方主权债券事实上是零风险的,因此它们的息差会窄到相对而言可忽略不计。当然了,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一假定是一种谬论。看看希腊主权债券的减记吧;葡萄牙、爱尔兰和意大利主权信用衍生品市场目前揭示出的未来亏损规模,也是证据之一。

随着欧元区危机进一步蔓延、迫使投资者转变思维范式,现在出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监管机构和中央银行是否也快要迎来范式转换。毕竟,倾向于假定主流主权债券“零风险”的不仅仅是投资者;这一假定也曾是整个监管框架以及央行多项操作的支柱之一。

举例来说,监管机构上世纪80年代制定《巴塞尔协议I》(Basel I)资本充足率框架时,就在资本金的计算方面赋予西方主权债券“零风险”权重。后来的《巴塞尔协议II》(Basel II)对这一点进行了修改,理论上授予银行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来增加针对主权风险的准备金。但实际操作中,这种零风险权重政策仍大行其道。在某种意义上说,过去5年间它实际上还得到了强化,因为在次贷危机之后,监管机构已要求银行提高流动性好、安全的资产在资本金中的比例。这些“安全资产”——你一定猜到了——主要就是政府债券。

但随着希腊危机逐步加剧,目前有迹象显示我们可能很快就将迎来一场范式转换。欧洲议会经济和货币事务委员会主席沙伦?鲍尔斯(Sharon Bowles)近期的言论就是迹象之一。眼下,鲍尔斯正敦促监管机构摘掉主权债务的“零风险”标签——不仅要在计算银行准备金(指为所持任何希腊债券或贷款拨备的准备金)时摘掉,在计算交易协议中的对手风险时也要摘掉。

在华盛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就“零风险”在监管体系中到底指什么展开了幕后论战。近日,国际清算银行(BIS)副总经理埃尔韦?阿农(Hervé Hannoun)作了一次妙趣横生且令人吃惊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呼吁,“要在银行监管中由原来的否认主权风险转变为承认主权风险,以帮助重树信心和强化财政纪律”。具体而言,阿农希望银行在为主权债券拨备准备金和计算资本充足率时,纳入对主权信用风险的现实评估;而且不只是欧元区应该这么做(欧元区在希腊问题正朝这个方向努力,但为时已晚),日本或美国等国也应该这么做。

如果这些主张能够进一步发展,长远而言可能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对主权风险进行更现实的评估,很可能迫使银行增加资本金、并推高主权借债成本。另一方面,它也能迫使中央银行改变其货币市场操作的方法,并对明显亏损的债务(比如希腊债务)以及具有潜在风险的债务(比如说日本的债务?该国债务相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已达到220%)处以更严格的减记。

房间里的另一只“800磅重的大猩猩”是规模达60万亿美元的衍生品市场。到目前为止,主权实体基本上未为衍生品交易提供任何担保品,原因一定程度上就在于那个零风险标签。但IMF经济学家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认为,正是这种反常现象催生了严重的担保品不足问题,单是10家最大的银行就因此少收到1.5万亿至2万亿美元担保品。如果“真实的”交易对手风险在衍生品中得到体现的话,那么影响可能非常严重(一个重要原因是,可能根本没有足够多适当的担保品分配给各方,或者主权实体根本没有足够大的回旋余地)。

监管机构心里当然明白这一点。因此,我不指望阿农的呼声会很快得到方方面面的关注。欧洲监管机构让银行减记希腊债券是一回事,重塑现代金融业的整套规则是另一回事。但欧债危机越是在整个欧洲主权债务市场蔓延,要求对主权债券的零风险标签作出更长远反思的压力就越大。

毕竟,正如阿农所指出的,如果过去监管体系不鼓励银行和投资者在主权风险问题上满足于现状,市场可能早已更准确地发出欧元区结构性压力正在加剧的信号,今日的危机也就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冲击。如我上面所述,这让人们郁闷地联想到了次贷危机。可遗憾的是,这种联想不会给我们带来丝毫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