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独奏浏阳河邓建栋:第2章 击落地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7:38:18

第2章 击落地球

第一章里我我们谈过球的旋转。球的旋转方式不同取决于击球方式的区别。在这一章里,我们将把击落地球的各种基本方式分别介绍给大家,它们是:正手击上旋球、反手击上旋球、正反手击下旋球、击反弹球。初学者对网球场的认识可能大部分是通过眼睛看,所以初学者可以先到场地上站一站,然后左右跑一跑,亲身体验一下身处网球场的空间感和距离感,这对于以后的移动、取位乃至击球都非常有益。击落地球绝大多数用于底线的攻防,而在打底线的过程中,最常规的站位及移动范围是在底线后一米左右,每次击球后都应尽快回到中点附近以便迎接下一个来球,站位太偏容易使自己的阵地出现虚空之处,给防守增加难度。初学者容易因场地概念不太强而站到场地里面,或因怕来不及接球而站得大靠后(如图201、图201A),应该在慢慢熟悉场地以后努力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

图202B指的是网球场上的“无人区”,在这个区域内,无论进攻还是防守都是非常困难的,每次在此区域击球后或尽快上网或干脆快速回防到底线,绝不能有片刻的犹豫。

A、站住太靠前 B、站住太退后
图201底线击球应避免的站住区域示意
图202A底线击球时常规的站位及移动范围
B无人区范围

2.1 正手击上旋球

A 握拍
图203 底线正手击上旋球连续动作
由于击上旋球多数用于底线的攻防,所以在介绍这种击球方式时我们以底线正反手击上旋球为例。首先从握拍谈起,根据不同的习惯,正手击上旋球时采取东方式正手或西方式挥拍法,需要再次指出的是:击正手上旋球中适合采取大陆式握拍,此种握拍法在击球过程中,特别是在到达击球点的一瞬间为了使拍面能保持稍关(稍向地面倾斜)而击球者必须有一个压肩和旋腕的动作,经常做这个动作对了腕、肘、肩等关节是有损害的。为避免劳损性受伤,网球初学者从开始就尽量不要选择这种既不舒服又不安全的握拍方式。

在网球场上,任何击球动作几乎都可由准备、后摆球拍、前挥击球及随挥这几个环节组成(如图203),每个环节完成得越到位,环节间接续得越连贯、周密,击球的效果也就会越好。下面让我们依次做一讲解。

B准备

底线击球的准备如图204所示:双手自然持拍门于体前,非持拍手以拇指、食指、中指辅助持拍,这样能减轻持拍手的负担,对击反手球时的换握也很有帮助;两脚分开与肩同宽或略宽于肩,稍呈内八字,重心落在前脚掌上;膝关节微弯顾并稍内收,保持弹性(便于起动、变向);上体自然前倾,含胸、收肩,保持一种比较戒备但又很放松的状态,随时准备起动、出击。有一点需要注意,准备击球时双手切匆紧紧抓住拍柄,只要保持球拍不脱手就足够了。另外,在网球图204 底线击球的准备姿势场上的任何准备都不应单单只是摆个静止的姿势,如果不能够将此姿势溶人到动态的、积极的步法移动及脚步调整当中去,那么这个姿势摆得再好也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C 后摆球拍

在准备动作基础上,与持拍手相异一侧的脚向来球方向迈进半步至一步,并将重心移至持拍手相同一侧的脚上,同时向后转体带动手臂后摆球拍(如图205)。

a.后摆幅度:一般来说,若身体侧对球网站立且双臂自然侧平举成180度,那么后摆时持拍手最好不要摆过这个限度。后摆幅度过大会延误前挥击球的时机,球员在不妨碍前挥发力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缩小后摆幅度以节省来回挥动球拍所耗费的时间及体力,力争用最经济的动作击出最富成效的球。

b.后摆高度:比较理想的高度是持拍手与腰、髋部同高,拍头略高于手并与手保持协调一体,二者在后摆过程中皆不要有大的翻转和扭动,否则将直接影响出球的稳定性。

c.后摆的时机和速度:几乎每个网球选手都曾遇到过来不及击球的情况,究其原因,除了与球员的预测及判断能力、奔跑能力、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有关外,后摆时机和快慢的掌握更是症结的核心。初学网球的朋友请记住下面这样一条虽不严密但却百分之百行得通的“公式”:
早做后摆,快做后摆----充足的准备----从容的击球

图205 正手击上旋球的后摆动作
图206~210后摆至前挥击球连续动作(无球挥拍)示意

图203清楚地反应出:击球者在球还没有落地之前就已经早早地做好了后摆球拍的动作,也就是说在判断出来球的方向之后,击球者应该毫不迟疑地先把后摆动作完成,当球还没跳至身前时再恰到好处地开始前挥击球,而很多球员特别是初学者往往是在该前挥的时候才想起来做后摆。后摆球拍除了在时机上要“早”以外,还应在速度上强调“快”。有些朋友很早就已经开始后摆了,但其过程却像抻面条一样被拉得很长很长,好半天也到不了位,这与后摆开始得太晚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结果当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后摆时机的早晚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后摆到位的早晚,利落、圆滑而不乏力度的快速后摆是实现后摆早到位的保证。如果击球者需通过跑动来取位、击球,那么应尽量做到先后摆再跑动,至少是在跑动中完成后摆,双脚到位时后援也该适时到位了。无论正手还是反手,只要后摆有了“早”和“快”,来不及击球的现象就会减少许多,前挥击球将变得从容而天地广阔。

d. 后摆时的拍面:自然向地面倾斜,具体角度视各人习惯而定。

e.后摆弧线:从准备动作到后摆球拍,持拍手应带动球拍由高至低画一个圆滑的弧线(如图206、图207),在此期间手腕不要僵硬地禁锢在一个角度上,小臂放松以带动手腕、拍头顺应此弧线做轻微的弧形摆动。

f.“转体”是影响发力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转肩及转髋两部分,手臂做弧形的后摆必须是在转体的带动和配合之下,肩与髋中有一个部位没有转过来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转体,都不利于发力动作的协调,甚至会给发力制造障碍。肘部动作与转体一样可以影响发力的效果,关系到整个击球动作的成败,而初学者恰恰是经常控制不好自己的肘部,总是从后摆球拍开始就让其随意活动。正确的做法是:肘部在后摆过程中时刻都要保持弯曲,保持弹性并收近腰部,绝不能直臂后摆或让肘部散离身体。身体转动半径的长短会直接影响到转体发力的速度及发力的效果,而肘部弯曲与否又对身体转动半径的长短起决定性作用,初学者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

D 前挥击球

在后摆动作的基础上,重心由支撑脚移到前脚,同时蹬地、转体并带动手臂自下而上挥拍迎击来球(如图208~图210)。

a.“自下而上”:图207~图210清楚地表现了由后摆至击中来球这一过程中,手及球拍所经过的自下而上的挥拍轨迹。从图中也不难发现:到达击球点之前拍头是低于击球点的,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上旋”二字,我们的目的是要击中球的后下部,然后依靠自下而上向前上方挥拍的力量将球提拉呈上旋出手;另一个需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持拍手应带动球拍顺着后摆的弧线继续画弧,只不过由“由高至低”转为了“自下而上”,其间不应有脱节及生硬的停顿,特别是后摆转至前挥的“转折”之处,手腕与小臂都不应僵硬、死板地紧紧固定不动,应依然是顺应大弧线做轻微而有弹性的摆动,拍头也就伴有一个自然下落再上提的动作。

b.击球点的位置:击球点是击一切球的核心所在,球员的跑动、挥拍等一系列努力都是为这一点服务的,都是为了千方百计找好、找准击球点的位置并且在这最关键的一瞬间释放出所有的能量以与来球相抗衡。击上旋球最理想的击球点是在身体侧前方相当于腰部高或略低于腰部的位置上 (如图211),此时重心已移至前脚,身体也应该已转向出球方向,在此位置和状态下击中球,人体的姿势比较舒展、视野非常开扩,最关键的还是加力过程在此正好达到了巅峰。

谈到击球点,许多初学者在击球时总有这样的情况,就是感觉击球点离身体太近,球像要撞到身上来似的。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跑位方法不对所造成的。初学者常常有一种认识,即击球点就是击球者应全力以赴奔向前去的那一点,其实不然,其间应该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留给了手臂和球拍。如果击球者预测的击球点比较远,需要奔跑数步才可击到球,那么击球者跑动的目的应是为击中球而取位、站位的点,是双脚最后要“占领”的位置,而不是球与拍相触的击球点。分清了其中的区别,在取位时把击球点“让”出来,击球点离身体太近的现象就会得以改观,也不会感觉球要迎面撞到身上来了。

c.到达击球点时的拍面:击上旋球时,拍面在击球点的位置上是稍向地面倾斜的,如果拍面打开上仰则击出的球可想而知要往天上飞,但若关得太厉害则容易下网,合适的角度需击球者自己去体会和掌握。这里还要注意的是,到达击球点时球拍整体与整个手臂不应成一条直线,而应保持一个近垂直的角度,这样就确保了球拍与球能够在一个打开得最充分的平面上做最充分的接触。

图2l1 正手击上旋球击球点位置示意

d.介绍后摆时提到过肘部弯曲的问题,前挥击球时肘部仍要保持弯曲、角度牢固并收近身体,其目的也同样是为了缩短身体转动的半径以便于发力。另外,直臂前挥击球还将对肘关节的安全构成威胁,易诱发网球肘等劳损性伤病。初学者可以分别试一下两种不同的感觉:(1)直臂挥拍击球;(2)屈肘并把肘收近身体挥拍击球。哪一种比较易于发力且不感觉肘部吃力呢?

e.击球的力量源于身体而非手臂,这是网球初学者常常会产生误会的一个问题。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打球是否有劲儿主要靠胳膊,仿佛只有具备一双强壮的臂膀才可以击出重磅的球。其实这是很失偏颇的。实际情况中,手臂的力量随然重要,但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控制球拍、对抗来球、协调发力动作而非真正地去发力。由后摆球拍转至前挥击球,在这一过程中屈膝、蹬地和来回转体所产生的身体惯性才是发力的根本,手臂仅仅是在此惯性的带动下去完成控制球拍走向的任务并保证球拍不乱晃。以后我们还会多次提到这个问题,初学者最终也一定要学会用惯性和速度而不是靠肌肉的绝对紧张或手臂的甩动去加力、去击球,否则打网球将是一件极费力的苦差事,受伤也必定在所难免。

E.随挥

“随挥”即随球挥动球拍。到达击球点之后,虽然球与拍面的接触已经完成,但这并中意昧着整个击球过程的结束,转体及自下而上前挥球拍所形成的惯性仍然存在,随挥就是要顺应此惯性并且利用此惯性引导手臂及球拍沿出球方向继续送出,最后在其势末收住球拍、结束击球。尽可能地多送球一程可对出手后的球起到“保护”的作用,可令球飞行得更加平稳,更加听话。

a.随挥的高度和幅度:如连续图203所示,随挥结束时持拍手应与其异侧的耳朵差不多高,并且身体也应已完全面向出球方向。初学者常常觉得这个高度和幅度比较夸张,也比较费力,其实,若每一次击球都能够尽力达到此标准的话,很快你就会发现自己发力的能力比原来增强了。因为如果不大面积转肩、转髋的话,随挥是很难达到此幅度的,而转肩和转髋正是转体发力的根本,这是“由表及里”的效应。初学者可以在随挥时有意令持拍手触到自己的耳朵,久而久之就能找着随挥的感觉了。

b.随挥时后脚勿着急向出球方句迈进,否则会破坏身体的平衡,导致发力失败。

非持拍手在挥拍过程中应起到掌握身体平衡的作用,包括随挥时接住末势的球拍,不要总是令其紧吊在体侧。在这里,我们还要谈一下击落地球时如何控制出球方向,因为它与非持拍手有很大的关系。充分发挥非持拍手的作用是正手击球控制出球方向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如果想打斜线的话,从后摆开始至到达击球点后“送球一程”,非持拍手绝不要随便摆动或吊放在休侧,而应是始终牢牢地指向你所希望打的那条斜线,转体的惯性再大也不要动摇。直线也是如此。如果随挥的时候你的非持拍手还在与那条直线遥相应呼,那么你绝少有可能打出一条令人失望的线路。本质的问题在于非持拍手不仅可以帮助击球者掌握平衡和更顺利地转体发力,同时也可以限制击球时转体的幅度,而对初学者来说,出球的大方向恰好是由转体的角度决定的。如此,反手的出球方向也要由转体角度来控制,打直线时,身体转到面向这条直线时就该“制动”了;打斜线时,身体加大转动幅度直到面向这条斜线为止,单双手握拍皆然。还需要强调的是,持拍手前挥送球的目的性也要为初学者所注意,想往什么地方打球,拍面就要往这个方向送,整个人的走向也要朝着这个地方跟进。上述几方面都能贯彻好的话,控制出球方向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图212 底线反手击上旋球连续动作(双手握拍)
图213 底线反手击上旋球连续动作(单手握拍)

c.“眼跟球走”:细心的朋友可以发现,连续图203中击球者的目光没有一刻离开过飞行当中的球,球出手后也是如此,包括盯牢击球点那一瞬间。初学者经常会遇到挥拍击球却没击到球的尴尬情况,如果能试着“眼跟球走”,不让球有一刻逃离自己的视线,那么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就会明显下降,因为在“盯球”的过程中你的注意力集中到球上了,而初学者往往意识不到应该这样做。

击球过程其实就是加大惯性、爆发惯性、再顺应惯性的过程,击球点是力的爆发点。除到达击球点一瞬间需握紧球拍并保持手腕、肘的固定与强劲外,击球者一定还要注意加力的渐进性,也就是说肌肉的放松与发力都应有弹性和清晰的节奏,手臂不能时时都处在紧张僵硬的状态之下,否则是难以获得足够的挥拍速度和力量去击球的,因为力量都内耗在与本体肌肉相抗衡上了,这是极大的浪费。请记住:任何紧张、痉挛性的或是离心性的动作都将对发力产生相反的作用。

随挥动作结束后,击球者所要做的下一件事是尽快回到底线中点或所判断到的有利于准备下一次击球的位置上,下一次击球准备的开始就意味着上一次击球已经完整地结束了,整个击球动作应力求做得流畅、自如、大方、完整。

2.2 反手击上旋球

在学反手之前请先参看连续图212及图2l3,以便有个全景的印象。

A 握拍

东方式反手或西方式握拍,双手的握法可参照前一章。

a.换握球拍:在底线击落地球过程中,准备动作时一般都是正手握拍,这样持拍手的状态比较自然、舒服,况且正反手击球之间的换握过程在融人条件反射变为一种自动化的动作以后,是根本不会妨碍击球的。初学者若担心因来不及换握导致来不及击反手球而在准备时就用反手握拍,那么遇到正手球时不一样也要换握吗?

若采用西方式握拍法,那么正手和反手握拍是没有区别的,不需要换握,而正手若采用东方式或半东方式半西方式的握拍则在击反手球之前必须有一个换握的过程,否则将无法击反手球。换握球拍一般在做反手后摆的过程当中进行,方法是由非持拍手辅助持拍手使拍柄在手掌中做逆时针方向旋转(右手持拍是如此,左手持拍则相反),完成换握。此动作极细致、极敏捷,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它会很自然地被融人条件反射中,击球者下意识地就可以完成它。

图214 底线反手击上旋球后摆动作(双手握拍)

B 准备

同正手。

C 后摆球拍

在准备动作的基础之上,与持拍手同侧的脚向来球方向前跨半步至一步,同时以相异一侧的脚为支撑向后侧转体(肩、髋髓一体同时转),同时后摆球拍。

a.双手后摆:如图214所示,双手落在腰髋部的高度上,持拍稳定但不僵硬,双手不能握得太紧,也没有大幅度的翻转或晃动,拍头在手腕自然而不吃力的限度内与手腕持平或略高于双手,拍面自然倾向于地面,双腿弯曲、重心下降并落在与持拍手相异一侧的脚上,眼睛盯球。

图215~220 底线反手击上旋球后摆至前挥连续动作(无球挥拍)

b.单手后摆:单手后摆与双手后摆有很多地方是相似的,如重心的转移、拍面倾向地面、眼睛盯球等等,差异当然也存在,比如手腕固定的强度与力度上。如果单手也像双手那样自然、放松的话,接下来的前挥发力将是不可想像的,单手后摆时手腕一定要坚固、稳定,哪怕紧张一些也好。辅助手虽然不必像双手后摆时一样与持拍手紧靠在一起,但也不要认为辅助手是多余的而将其吊于体侧,应将其扶在拍体上协助持拍手抬起拍头,它对于协调转体与发力、掌握身体的平衡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与正手相似。

c.后摆幅度:反手无论单手握拍还是双手握拍,其后摆幅度皆要比正手稍大一些,因为反手是离心用力,对于许多腰腿部力量不足的击球者来说更需要加大后摆幅度、加长加速度的过程来获取动力,而加大转体幅度则是加大后摆幅度的根本保障和真正的意义所在。可以打个比方:假如击球者后背上写有号码的话,那么你最好能让隔网而立的对方看到这号码。反手击球(特别是单手握拍)如果不以转体为大前提,不以充分的转体为发力的源泉,其结果比正手击球不转体要糟糕得多。

d.后摆弧度:与正手一样,反手后摆时持拍手也应带动球拍画一个圆滑的弧线(图215~217)并且拍头有个小小的下吊动作。此动作在双手后摆过程中可表现得较为松弛柔和,而在单手后摆过程中则应以简洁、强劲为原则,弧线划得不必太精致更不能随意吊下拍头,否则将影响手腕、肘在前挥发力时的坚固和一致程度,导致无法与球对抗。

这里还要再一次请朋友们注意保持肘部弯曲并收近腰部、收近身体,直臂后摆、直臂击球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无论双手还是单手握拍。

D 前挥击球

如图218—220所示,反手前挥击球过程中的基本要点(如拍面、自下而上、重心由后脚移至前脚、蹬地发力等等)与正手的差异仍然不是很大,只要看一下图片就会很清楚了,在此不做过繁的重复。需要重点强调的还是转体的问题。转体无论在正手还是在反手击球过程中永远是第一位要做好的,后摆时转体到位只是开了个好头,前挥击球时能再转回来与球相对抗则更为重要。另外,单手前挥时持拍手仍要保持坚固、强劲及不拆不挠的前挥势头,辅助手可留于身后像展开翅膀一样帮助身体掌握平衡,也可帮助持拍手扶住拍柄并在前挥时向前推送一下,把单手挥拍变为“半双手”挥拍。双手握拍者两只手不要分主次,特别是辅助手不能过于主动地前顶拍柄,否则整个球拍的动力平衡就会被破坏掉,发力将失去协调性。

关于击球点。

如图221、图222所示,反手单、双手的最佳击球点也都应在身体侧前方腰部或略低于腰部的位置上,这一点不是轻易等得到的而需要击球者全力以赴去抢、去争取。

关于击球点离身体的远近。原则上说,在合理的范围内无论正反手都应争取击球点能离身体近些再近些,身体转体的半径越短越有利于发力,这我们在前面的内容里已有涉及。但由于正反手在发力时还有个向心和离心的区别,所以相对来说反手是越收近身体越妙,而正手对击球点的要求比反手就要宽泛一些,远近的弹性大一些,有时候手臂完全离开体侧都是可以的,只要击球者仍然有力量控制住拍子、控制住球就行。到达击球点时拍面的倾斜角度、拍体与手臂所成的角度均可参照正手。

E 随挥

图221反手击上旋球之击球点(单手握拍)

如连续图212、213所示,反手同正手一样,随挥动作也是尽量沿出球方向送出球拍的,不同之处在于正手挥至持拍手异侧耳朵的高度,而反手则是挥至持拍手同侧的耳朵高度。

a.双手握拍的随挥动作比较容易也比较随意,一般只注意双臂保持弯曲并且一致前挥到尽头,最后自然过渡至同侧的耳朵附近就可以了,其间不要有翻肘、抬肘等多余动作。图212中所示从始至终都是双手握拍,其实实际运用中许多球员在击中球后就已经把辅助手松开了,也有的人等双手挥过肩头高度才将辅助手松开,只要击球者能够控制住自己的球拍、能够完整顺畅地发力,这些都是可以采用的随挥方式。

b.单手握拍的随挥幅度比较难掌握,原则上应该是宜小不宜大,最好不要挥出自己余光所及的范围。很多初学者由于力量相对不足并且也还不能够熟练地依靠转体去发力击球,所以往往要靠大幅度地甩胳膊发力,结果造成随挥幅度过大,甚至整个手臂都甩到身体后面去了,这不仅会影响快速地准备下一次击球,而且也容易造成肩部的损伤,因为肩部肌肉很难负荷多次如此剧烈的牵拉。弥补的办法是:(1)加强练习上臂及肩部周围的肌肉以便在随挥时能够有力量控制球拍的走势;(2)保持整个身体包括手臂、球拍的走势大方向是向前面而不是向旁边拉;(3)把转体动作延续至随挥结束以缓解肩部的压力。

图222反手击上旋球之击球点(双手握拍)

常常会听到开放式击球、关闭式击球的说法,其实这主要是针对击球过程中两脚及身体的状态而言。本章里所有的图解照片采用的都是关闭式的击球,即在后摆时有个向来球方向上步的动作,两脚连线与底线成一定的角度,身体侧对球网,在前挥击球时重心由后脚移至前脚同时转体挥拍。而开放式则没有向来球方上步的动作而是单纯地转体后摆,两脚的连线与底线近乎平行,前挥击球时重心是横向地由一只脚移至另一只脚。其实只要把后摆至前挥时来回转体的过程完成得同样好,那么开放式与关闭式在正手击球时的发力及出球效果上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反手则不然,无论单手还是双手都最好采取关闭式,开放式会使球员很难充分地转体、后摆,从而导致前挥击球时不能充分地回转发力,这对于任何水平的选手都是很别扭、很致命的。网前截击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只不过没有击落地球那么突出罢了,以后我们会陆续讲到。

以上罗列了反手击上旋球的技术要领。有的朋友时常会感觉已经很用力了,挥拍的速度、节奏也掌握得很好,但球出手后却经常下网并且好像不具备向前的推进力。俗话说“胳膊拧不过大腿”,打网球也是如此,我们在前边已经谈过,反手击球整个发力的原理与正手同出一辙,都要依靠身体整体的惯性和速度去与球相对抗,而蹬地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辅助环节,如果能够很好地将腿部力量用在发力上,那么情况将会大有改观。初学网球者如遇上述困难的话,不用担忧,你只需在后摆时有意识地做一个幅度比较大的屈膝下蹲动作,然后在前挥击球的同时配合转体向前上方(或向出球方向)快速蹬地,这样就可以感觉到完全不同的一种发力及出球效果了,蹬地所产生的力的爆发点与转体带动手臂前挥击球时力的爆发点结合得越完美效果也就越好。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击球点之后拍子及身体一定别忘记了“送球一程”,勿着急把拍子收回来以免前功尽弃。

2.3 击下旋球 “下旋球”即常说的“削球”,是一项适用面相当广泛且经常令对手防不胜防的技术,只要来得及做准备,击球者几乎可以在网球场的任何角落运用此技术处理任何来球。相对于上旋球来说,因为下旋球是反向旋转的,所以球落地后有一种“弹不动”或“弹不起来”的粘滞感(见第1章),这是它最具特点、最有利用价值的地方,无论击球者的意图是进攻、防守还是控制球路、调动对方跑位,下旋球都有它可发挥的天地。

在这里笔者想重点介绍一下反手击下旋球技术,因为在实际击球过程中,反手下旋球远比正手下旋球要实用得多也难得多。

A 握拍

东方式反手或大陆式握拍均可。

B 准备

基本姿势同上旋球。由于下旋击球的机会随时都可能出现,所以击球者不管在底线还是在网前都要随时对此有所准备,以快速应变,而对下旋击球的准备一般更多地是体现在战术意图中,而非体现在动作外形上。

C 后摆

如图223所示,在上步、转体的同时以拍头为先导,引领持拍手向异侧肩头方向做后摆。可以发现,反手削球后摆动作的关键仍在于转体,即同时转肩、髋,这与反手上旋球是一样的;手臂也还要保持弯曲,若伸的话你会觉得根本无法获得与球对抗的力量;拍头高于手,拍面打开(角度视各人习惯而定,与地面约成45度角是个可以参照的标准),但手腕不要刻意翻转,只要自然而稳定地把持住球拍就可以了;直线后摆到位,持拍手、臂和球拍尽量中要有多余的划弧及摇晃;双膝弯曲,重心落在与持拍手相异一侧的脚上;眼盯来球。

图 223 反手击下旋球连续动作示意图 224 前挥击球局部发力动作示意

D前挥击球

球拍征大臂的带动下由高于击球点处斜线“下切”击于球的后下部将球击打出手。在此过程中,由于反手削球多用单手而且是离心用力,所以较之正手(向心用力)要多耗费些力气才能击出同样有威胁的球(这与正反手上旋球的道理是一样的)。为弥补此中的差距,反手削球前挥时除了仍格外要保持手臂、腕的坚固与强劲,保持大臂和肘一直收近身体,避免松散打开,不可手软外,尤其要把握好转体发力的节奏,身体各部位要协同一致,用整体的力量去对抗来球,总体感觉应是先持拍手一侧的肩胛用力“靠向”来球(如图224),然后转体击球。

下旋球的击球点同样在身体的侧前方,击球时拍面的开放深度视需要而定,图225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参考,若希望球出手后有很强的穿透性和侵略性,拍面就要开放得小一些,即常说的把抑面“立”起来;若希望球出手后高飘一些,则并而就要开放得大一些,初学者应对此多做比较以找到最佳感觉。

图225 下旋球到达击球点时拍面开放程度示意

E 随挥

击球后手、臂、拍乃至整个人体重心顺应出球方向也有一个向前跟进的动作。削球的随挥应体现简捷、短促的特点,随挥路线越短越好,收拍要及时,小臂和手腕不要甩动和上下地翻转,随意地挥洒球拍将令球失去控制。一般来讲,随挥结束时球拍虽然可以挥至持拍手一侧的身畔,但击球者自己必须意识到削球发力的实际终结点是在出球方向的假定延长线上,余下向旁边拉的动作只是惯性所致。

整个削球动作应给人朴实刚劲、切中要害的感觉,后摆至随挥的动态过程中拍与手最好是目的明确、直来直去,任何化哨、无节制的动作都足一种“恶性的浪费”。

正削球比反手容易得多,但使用的机率却比较少。正手削球对挥拍的限制是相当宽泛的,东方式正手、东方式反手、大陆式握拍都可以用来打削球,甚至西方式也可以,因为这些握拍方式用在削球上都不大容易形成对臂、腕有伤害性的动作,击球者完全可以凭自我感觉的舒适程度来决定采用哪一种方式。后摆至随挥过程中的要点与反手差不多,只要击球者不乱甩球拍,几乎就可以百分之百地击出一个好球。在此不做多论。

2.4 击反弹球

反弹球也是落地球的一种,其特点是击球者几乎在来球落地的同时不等球弹跳起来就迅速将球阻击回对方场区。这种打法一般在中前场及处理过渡球时用处颇大。

A 握拍

不想换握的话就可以采用大陆式握法,否则可以随底线正反手击落地球的握拍方式适时换握。

B 准备

随时准备。

球员回球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方来球的方式,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是一个网球好了应具备的素质,对于初学者来说,具备这样的素质需要一个熟悉球感、提高球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兵来将挡,水来也用将挡”的思想准备一定要有,用有限的技术及不高的击球水平去应付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体现在准备动作上就是“随时准备”,不管对方怎样把球打过来,把球打到哪里,把球打得多快或是多慢,我只管把球打过网、打回去。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处理球的方式越来越多了,在准备时除了随时准备外更有了预见性及针对性,这是网球水平提高的一个标志。

C 技术

图226 正手中后场击反弹球示意

如图226所示,击反弹球的基本动作与击上旋球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缩小了后摆和随挥的幅度,到达击球点一瞬间出手更果敢也更强硬一些。整个过程中球员应上体大幅度前倾、低重心、交叉步、抢点击球。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球出手后身体中能骤然抬起,也应顺着出球方向“送球一程”,若所处位置有利于上网则要继续迅速上步至网前准备截击对方的来球,若需要回守底线就应该立即退返至合适的位置,任何妨碍前进或后退速度的身体动作都将殆误时机,使自己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球员无论在什么地方击反弹球都应该以上述标准要求自己。

关于击球点。击反弹球时球落点的位置几乎就是击球点的位置。球员小幅度后摆球拍等候(常常是“争抢”)在预见到的击球点旁,球没落地即开始前挥动作,最后理想的结局是“球落拍到”,刻不容缓地将球回击过网,击球点抢得越在体前越好。

反手击反弹球时以以正手类推,在此不多言。

打网球需要将身体各部位关节、肌肉的功效与球拍的弹性与力度等一系列因素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对初学者来说这是不太容易的—件事,可能常常会顾此失彼。不过,你只要在每一次挥拍或者击球时向自己强调一个要点并努力去体验就足够了。球员应该学会发现来源于白己本体的某个感觉、经验及长处,单个的感觉汇集在一起并与正确的理论相融汇,可以帮助击球者最终找到所需要的正确感觉,也只有这样做才有望得到最快、最大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