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那青藏高原歌曲视频:亚洲周刊2010年十大小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33:49
  
    亚洲周刊2010年十大小说
 

亚洲周刊2010年十大小说揭晓 .章海陵
二零一零年亚洲周刊十大小说有独创性,也具开拓性,从现实主义、荒诞派到实验小说、意识流,从神州大地到南洋婆罗洲,从新疆到西藏,从上海到台湾。张炜、李永平、施叔青、哈金、韩寒、黎紫书、刘亮程、董启章、李劼、高平的十部小说,以魔性文字,探索全球华人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秘密。


全球华人眺望星空,又俯看内心。在二零一零年文学灵感的夜空,闪耀一些新出现的星辰,如刘亮程、高平、李劼等,也有曾闪现天际、但在此刻却特别明亮的韩寒、黎紫书等;也有一些近年不断照亮文学夜色的巨星,如张炜、李永平、施叔青、哈金等。事技巧上,小说家们有独创性,也具开拓性,现实主义、荒诞派、魔幻现实主义、实验小说、象征主义、意识流等既「一意孤行」又「百舸争流」;题材地域分布上,从神州大地到南洋婆罗洲,从新疆到西藏,从上海到宝岛台湾等,凡华人足迹到处都有涉及。华人作家探索人性奥秘,观察社会现象,触摸时代脉博,文字多具魔性,作品展示高远意境和深邃蕴蓄。这一切恰恰概括了二零一零年全球中文小说的特质。

回望这一年中文小说成就,最「绕不开」的是山东作家张炜及他的长篇《你在高原》。自从张炜携长篇《古船》、《九月寓言》登上中国文坛以来,读者就牢牢记住这个名字,而盘桓人们心头的是作家笔下善良自信的小说主人公,那批血火岁月的奋勇战士,那群和平年代的建设者,各显奕奕神采,又具几近「同貌人」的纯美心灵。他们是精神夜空中清澈的北极光,在中国文学人物画廊占据独一无二的位置。

李永平的《大河尽头(下)》,是继上册的威力,展现南洋魔幻情景的魅力。《台湾作家施叔青的《三世人》则弹唱「台湾悲歌」,从一八九五年日军入侵开始,到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变为止,对照台湾命运,把心灵炼狱透透地走遍,可谓「字字血,声声泪」。

亚洲周刊评选二零一零年「十大小说」揭晓:

(一)、《你在高原》(张炜、作家出版);(二)、《大河尽头(下)》(李永平、麦田出版);(三)、《三世人》(施叔青、时报出版);(四)、《落地》(哈金、时报出版);(五)、《一九八八: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韩寒、国际文化出版)(六)、《告别的年代》(黎紫书、联经)(七)、《凿空》(刘亮程、作家出版);(八)、《学习年代》(董启章、麦田出版);(九)、《上海往事》(李劼、允晨文化);(十)、《仓央嘉措》(高平、国际文化)。

●张炜于二零一零年推出巨著《你在高原》。这部四百五十万字的作品共分十卷,耗时整整二十年,横空出世般成就了中国小说史上一段奇观。《你在高原》涵盖大半个世纪的神州风云,写尽政治运动的诡谲、社会势力的博弈、精神现象的变幻。首卷《家族》尤值得一提。主人公宁珂与自己家族曾为革命作出非凡贡献与牺牲,却受到极左路线、肃反扩大化的无情波及,前一天还在公审大会主席台上就坐,后一天就被通知「从今儿个起不要参会议了……」接下来,就是批斗、审讯、捆绑、羞辱和殴打。

宁珂的遭遇翻开了当代史最隐蔽其实也最不堪的一页,那就是中共党内健康力量只配遭极左势力批斗与凌辱的命运。静心倾听一番,你就可听到从刘少奇、彭德怀到陶铸、贺龙等囚禁者泣血的仰天长啸。然而,脖子被绳索勒破的宁珂,却把一口带血的唾液吐到了愚蠢凶暴施刑者的脸上。这是最深刻意义上的抗暴,凝聚了二十多年后「怀仁堂事变」抓捕四人帮的正义性与合法性,而真实的中国人权运动也由此发韧。

●二零一零年,李永平交出长篇《大河尽头(下)》,完成了全书。李永平是马华文学奇才、台湾大师级小说家,一九四七年生于英属婆罗洲,中学毕业后赴台湾就学,台大外文系毕业留学美国。零八年《大河尽头(上)》问世,述主人公、少年永等一行人到大马婆罗洲「母亲河」卡布雅斯河中段、朝拜圣山的奇幻经历,好不动人心魄。面对这部「好看又耐看的长篇」,华人读者惊为天人,而学界则清楚意识到,这是新世纪华语文学创作的大事。隐忧随之而来,《大河尽头(下)》的出版会否「绵绵无尽期」?《大河》下卷不负众望,于两年后登场,续写少年永的朝山旅程,承受生命中不可承受、不可思议的惊险,目击各种刻骨铭心的景观,见识大自然的狂暴力量,抵达传说中幽冥交界的「血湖」,更在夜半时分,目睹成群结队的空舟在卡布雅斯河溯流而上,「运载一船一船亡灵返回原乡」。读者为之目眩神摇、敛神屏息。  

●施叔青的《三世人》,是以《行过洛津》为序幕,《风前尘埃》为承继的「台湾三部曲」第三部。作者用拟人化的臭樟「自述」开篇,构筑《三世人》全书。臭樟本是无人问津的野生植物,经过提纯而成为高经济价值的「芳樟」,与原先的形态彻底脱节,但也搅起了台湾命运的惊涛骇浪。「芳樟」集散地所在的南门市场,于一九四七年成为「二二八暴动」起点,震惊世界。《三世人》也诠释「台湾人怎么失去自主性、被改造成日本人」的经过,回望这段历史,怎么也避不开台籍知识分子在日据时代皇民化政策下,如何由农村赤脚贫童成为留日医师、工程师等精英的尴尬。这与其说是讽刺,不如说是「集体的悲哀」,印证西方学者班雅明(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所言「所有文明的纪录,莫不同时也是野蛮的纪录」。然而,更震撼读者的篇章是,台湾精英被国民党士兵无辜杀害,他们的母亲妻女勇敢寻尸,并在半夜聚首戏棚下跪,恳求戏里的包青天帮忙讨回公道。「如果说写这本书时有哪些角色仍困扰着我,那就是这群苦主了,她们现在仍旧阴魂不散。」

●美国纽约法拉盛有「新中国城」之称。美国华裔作家哈金推出短篇集《落地》,将读者带进这个华裔人口迅速成长的地区。创作缘起于哈金「第一次去法拉盛,见到熙攘的街道和大量的华人移民。他们大多来自大陆和台湾,在这里落地,开始新的生活」;「写这样一本小说集,是我一直的想法,我最想反映许多移民的精神世界」。

哈金近年都以英文写作闻名,这部书也是英文写,但他自己中文翻译,更能掌握文字的感觉。「落地生根」这个词非常符合移民生活的写照。然而,中文中也有「落叶归根」。短篇集的首篇《互联网之灾》,其实写的就是「落叶归根」——华人同胞及手足之间剪不断、理还乱、浓得化不开的精神联系。在美国过着清贫简朴生活的姐姐,面对中国大陆妹妹狡诈、厚颜的金钱索求,本可晓之以「天行健﹐君子自强」的中国古训,却不自觉掉入中国面子的陷阱,纵使再三博弈与挣扎,到头来仍无奈自卑地向亲情投降。这出发生在北美土地上的中国苦情戏终于落幕。哈金秉承他所熟悉的契可夫笔法,展现移民社会的悲欢离合。

●坐拥四亿互联网点击率的作家韩寒,坦承新作长篇《一九八八: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与日本名家村上春树《一Q八四》有书名「撞车」之嫌,但坚持不改,想到容忍邻家孩子名字雷同也属人之常情。其实,一九八八只是一辆一九八八年出厂的旅行车,小说主人公「我」驾车出游,将途中所见所闻、与风尘女娜娜的交往、记忆中的人与事当作「杯酒」,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抒发对时代、社会与人生的感受。韩寒新作尽显黑色幽默的心智与才华,写司空见惯之事,绘凡夫俗子之貌,却抒人所未抒,发人所未发,点染社会表层下最隐秘的泪与笑。比如,客货两用车司机对待乘客,因为钱没付够,又不想生意受损,就把乘客逼到车后,「你不能是个客,你只能是个货」;「因为我不爽」。再比如,旅店女服务登记住宿时对无证件者毫不通融,并炫耀「我们这里都是和公安局联网的」,但却接受车辆行驶证,把汽车引擎的编号填到登记栏内。但是「我」在高速公路上飚车时,却在感念为他「划破气流」的前行车辆,「替我撞过了每一堵我可能要撞的高墙,摔落了每一道我可能要落进的沟堑,然后告诉我,这条路没有错,继续前行吧」。

由此可见,看似叛逆而矫情的主人公,骨子里却是一个清纯的赤子,「试图给世界一些新意」,「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

●马华旅英小说家黎紫书曾是《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花踪」文学奖得主,二零一零年迎来创作转折点,交出首部长篇《告别的年代》。书中为讲述旧时代爱情而编织三个故事,每个故事主人公时空里都有一个「杜丽安」。其中,「大华戏院的杜丽安」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女人,摇身一变为平乐居老板娘,又身陷一场四人之间的爱恨情仇,推出高潮戏。书中还有一个「女作家杜丽安」,这个文学弄潮儿不爱阅读,却随手写下多部小说,引来众多书评家热炒,其中一人写书评反凌驾于女作家,透出强烈反讽。

著名比较文学教授郑树森称,黎紫书是「马华女性写作第一人」;而《告别的年代》「是一本发问之书。它也尝试提出答案,但答案总是多于一个,而且没有终极对错。重要的还是问题本身,也即是为甚么要问这样的问题,和为甚么要这样地问」;黎紫书表示,她作为小说家,要以小说对抗匮乏,拒绝遗忘,建造持久而且具意义的世界。

●二零一零年的长篇《凿空》,是一部描写中国式孤独的罕见作品。作者刘亮程是新疆沙湾农民,生于六十年代初大饥荒时代,三十岁后进乌鲁木齐打工,现为作协专业作家。书中描写南疆一个名叫阿不旦的小村庄,生活平淡而沉闷。老人摆出五个螺丝帽在集市兜售一整天,汉子吭哧吭哧刨树根一整天,周围人就旁观一整天。可是,在这死寂般村子的地下却进行着热火朝天的挖凿活动,寻宝的农民在凿,油田工人在凿,考古专家在凿,盗墓贼在凿,矿工在凿,工程队在凿,管道工在凿,光缆工也在凿。人人为财富而凿,为极端功利目的而凿。但在他们中间却有一个「为凿而凿」的人,那就是农民张旺财,其动力来自人类「凿空」的本能,似乎只有不停地挖掘,才能平息心中难言的渴望。张旺财从河边的住屋挖到村庄的中心,已挖了二十多年。

《凿空》没有很强的故事元素,人物也无行动的重大动机,但这却是人间最恐怖的事情:人人都须做些什么,但做和不做都一样,反正做不出什么,产生不了幸福、意义和愉快。《凿空》简直就是意大利卡尔维诺「寓言小说」的中国版,令人读时欣喜连连,掩卷又惆怅不已。

●董启章一直被视为香港最重要的中生代作家,他的五十万字新作长篇《学习年代》于二零一零年的香港书展推出。该书是作者《自然史三部曲》长篇第三部《物种源始•贝贝重生》的上篇,三部曲的前两部《天工开物》与《时间繁史》好评如潮,曾先后获香港浸会大学「红楼梦奖决审团奖」。

《学习年代》讲述一群年轻人的十二次读书会,与会者不停辩论,也想在阅读与辩论中发现、找寻自己的性格。作者表示,他这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受到了古希腊人的启发。古希腊人表里一致,内心世界通过行动、话语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不需要别人揣测他们想什么,他们一说话都是真话。香港诗人廖伟棠说:「以看小说的态度去看,这本书不像小说,因为它与传统小说的手法不一样,这是挑战香港文学的惯式。」

●二零一零年,长篇《上海往事》在海外问世。作者李劼是上海思想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作家,先后出版八部长篇小说,十部学术论著;曾执教于华东师大,九十年代末流亡美国,现旅居纽约。

《上海往事》融家族史、上海史和二十世纪中国史为一炉,堪称历史传奇。同时,也是卢姓人家、上海巿民及二十世纪中国人命运的一份真实写照。一个家族的兴衰,联接着上海这个城市的沧桑。卢家两兄弟的故事,将上海人的务实和空灵,演绎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故事里的五个女主人公,更是一展老上海女子的绰约风姿。无论是小姐还是丫鬟,或是良家妇女抑或风尘女子,都各有一番韵味。作品所涉的国共两党纷争,既是遥远的背景,又是切身的悲欢离合,所展示的图景是被革命和战争所毁灭的日常人生,连同那个叫做上海的城市。小说在事艺术上,以三个述主题作巴赫赋格曲式的回环和展开,进而在一个重迭交错的事时空里,融入上海方言,有声有色地将整个故事作了细腻丰富的演绎。如烟往事,在流转的时光里魅力独具。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一位历史名人。作为穷喇嘛后代,仓央嘉措的人生起点极其低微,但却成为史上最受敬重的活佛、卓越诗人。他身居庄严圣地布达拉宫,但向往自由、率性的世俗。这位「大情圣」撰写的爱情诗三百年来在藏汉各地流传。尽管活佛诗人仓央嘉措只活二十四载,一生也颇多矛盾、磨难与痛苦,但他求索真理、咏叹爱情、赞美生命、涤净灵魂,以独特方式验证佛法的精深,以生命实践佛学真义,同时也享受到人世间真正的爱情、智慧与安宁。他慈悲、深沉、洒脱、无争的心灵世界,成为后世的精神财富。

《仓央嘉措》的作者、诗人高平是中共第一野战军及西藏军区创作员、甘肃省专业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自一九五五年以来出版过《拉萨的黎明》、《古堡》等长短诗集。

近年小说出版有减少趋势,但互联网小说创作却澎湃不已。我们想到莎士比亚与托尔斯泰,绝对无意拿文学巅峰的尺度来苛求当下,但确实发现古往今来的剧作家、小说家关注人类命运与家国前途的目光都挚热、都敏锐,其深度有时也超越政治家与思想家。

当下,全球华人社会处于急剧变化的转型期,尤其中国大陆的巨变,更可成为文学创作的沃土。「石在,火种是不会灭的」(鲁迅语)。这是我们乐观的理由。 ■

1. 张炜 《你在高原》(共十卷):翻开当代史最隐蔽最不堪的一页

张炜,生于一九五五年,山东龙口人,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长篇代表作《古船》入选《亚洲周刊》「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及美国出版集团 Harper Collins「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翻译项目,二零零七年获美国总统亚太顾问委员会颁发的杰出成就奖。其它作品有《九月寓言》、《外省书》、《刺?歌》、《冬景》、《融入野地》等。

2. 李永平 《大河尽头》:少年永的朝山旅程,「运载一船一船亡灵返回原乡」

李永平,一九四七年生于英属婆罗洲,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圣路易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台湾国立东华大学,先后住在台湾三十年。主要作品有《吉陵春秋》、《海东青-台北的一则寓言》、《雨雪霏霏-婆罗洲童年记事》、《朱鸰漫游仙境》等,并有译作《大河湾》、《幽黯国度》等,《吉陵春秋》曾获「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3. 施叔青 《三世人》:诠释「台湾人被改造成日本人」的经过

施叔青,生于台湾鹿港,十七岁以处女作《壁虎》登上文坛,淡江大学法文系毕业,获纽约市立大学戏剧硕士,后回台湾教书。自称「岛民」,曾居港十六年。代表作包括:《她名叫蝴蝶》、《遍山洋紫荆》、《寂寞云园》(被称为「香港三部曲」),其它主要作品包括:《行过洛津》、《倒放的天梯》、《乔布的末裔》、《泥像们的祭奠》、《摆荡的人》等。

4. 哈金 《落地》:「落地生根」,写出移民生活的精神世界

哈金,本名金雪飞,美籍华裔作家。一九五六年生于辽宁,山东大学外语系毕业,布兰戴斯大学文学博士,八九民运后决定留美,现任教于波士顿大学英文系,在美国以英文写作。代表作《等待》、《垃圾战争》两度获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主要作品还有《池塘里》、《疯狂》、《战废品》等,曾获美国国家书卷奖、美国笔会海明威奖、欧康纳国家短篇小说奖和欧亨利短篇小说奖。

5. 韩寒 《一九八八: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点染社会表层下最隐秘的泪与笑

韩寒,一九八二年生于上海金山,作家、职业赛车手、杂志主编、歌手,现居上海。一九九九年获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二零零零年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同年从高一退学。主要作品有《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长安乱》、《光荣日》、《他的国》、《杂的文》等。博客点击量超过四亿,二零一零年入选《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一百人」。

6. 黎紫书 《告别的年代》:以小说对抗匮乏、拒绝遗忘

黎紫书,本名林宝玲。一九七一年生于马来西亚。曾获大马星洲日报「花踪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台湾「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评审奖;「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等。已出版著作包括微型小说集《微型黎紫书》、《简写》、《无巧不成书》、短篇小说集《天国之门》、《山瘟》、《出走的乐园》等。

7. 刘亮程 《凿空》:一部描写中国式孤独的罕见作品

刘亮程,一九六二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作品包括: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风中的院门》、《一个人的村庄》、《库车》等。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8. 董启章 《学习年代》:挑战香港文学的惯式

董启章,一九六七年生于香港。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硕士,曾任中学教师。曾获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特别奖。着有小说《安卓珍尼》、《地图集》、《衣鱼简史》、《体育时期》、《自然史三部曲》等。《自然史三部曲》的第一部《天工开物•栩栩如真》曾获二零零五年《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好书。

9. 李劼 《上海往事》:被革命和战争所毁灭的日常人生和城市

李劼,本名陆伟民,一九五五年生于上海。当代作家、红学专家、著名文学批评家。曾获一九八八年上海青年文学奖,其成果被收入「剑桥世界名人录」二六集(一九九五)。着有《文学是人学新论》、《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风烛沧海》(散文集)、《丽娃河》(长篇小说)、《给大师定位》、《脚下的沙漠:天空的鹰》等。

10. 高平 《仓央嘉措》:他身居布达拉宫,但向往自由、率性的世俗

高平,一九三二年出生于北京,原籍山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版了反映西藏高原的三部诗集《珠穆朗玛》、《拉萨的黎明》、《大雪纷飞》。作品主要为诗歌,迄今已出版诗集十余部。另着有文艺评论集《致诗友》、散文集《步行如藏纪实》、长篇小说《雪域诗佛》等。现为中国作家协全委会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