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沛东歌曲:“战争魔鬼”——读《林彪日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17:12:21

        笔者注:本意写“从军事看林彪”,可是一不小心,写了4万字,删来删去,现在还有7000余字。可能一次贴在博客里还是长了,所以分7次贴出吧。虽然零碎了点,但也能让网友读得更随意些。

        写林彪,最难的就是写军事方面的林彪。因为林彪在军事领域的建树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门类。林彪非凡的军事生涯和卓著战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现代中国军人,无论你是上将还是列兵,如果不知道林彪,不知道林彪的战争传奇,那么,你就还算不上是一名真正的军人。因为在那写满光荣和胜利的八一军旗上,你不可能看不见也不可能不认识“林彪”这个名字!所以,就算能“妙笔生花”,写出个军事的林彪,也总会使人产生了无新意的感觉。更何况企图以一篇寥寥千字的博文来细述军事家林彪,人们完全有理由劝作者去医院挂个急诊,看看发高烧的原因何在。
   
      但是不写军事上的林彪,就等于没有写林彪。本人可以因为才疏学浅,无法为读者们贡献一个令人读之后振奋不已的军事家林彪,但却绝不能昧着良心避谈这个让一代中国军人为之骄傲的杰出军事统帅。回避和抹煞林彪的历史功勋,无损林彪的光辉,却只能给回避和抹煞者自己带来永远的耻辱。
      
 林彪是上天赐给中国人民军队的一份厚礼。他在战争的惊涛骇浪中高扬起胜利的风帆。1933年,当林彪还只是一位未满26周岁的红军军团长时,在取得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之后,国军最高统帅、林彪曾经的校长蒋介石便给他起了个令人恐怖同时也不无赞叹的绰号——“战争魔鬼”。当时国民政府的各大报刊悬赏十万大洋缉拿林彪首级。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理解“战争魔鬼”的内涵——这不是人世间本身具有的;这是一个专为战争而生的精灵;这是一个力量和智慧的化身;这是一个能够击败任何对手的斗士。其实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诠释,如果简单点说,我认为“战争魔鬼=天才军事家”。当林彪折戟沉沙于温都尔汗,消息传到台湾,他走进黄埔军校后的第一个恩师、他的老校长、赐予他“战争魔鬼”绰号的中华民国蒋总统,惺惺相惜,老泪纵横。
      
 其实,天才绝非凭空而降。大凡名将,都是久经战火冶炼。这其中最需要的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最需要的是把握机遇以及个人勤奋。在千万册兵家书卷中吸吮经典,在千百次亲历血战中总结经验,天才军事家、战争魔鬼林彪不仅具备了完整而独特的军事经历,而且具备了攀登事业顶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见习排长到元帅,从井冈山到莫斯科,从内战到“外战”,从亲自持枪冲锋陷阵到稳坐中军帐运筹帷幄,从当野战指挥员到当抗大校长,尽管他面对的战争、战场和对手千变万化,尽管他的任务、职责不断变换,但他勤于实践,勤于思考,勤于总结的特质却始终没有变。读《林彪日记》,感觉林彪在军事上,特别是在战略视野、部队政治建设、指挥风格、战术理论创新和部队战斗作风培养等方面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林彪具有极其开阔深远的战略视野。他总是能够站在全局认真思考问题,全面理解任务。
        1928年,21岁的红军营长林彪便给部队做报告,题目是毛泽东点的:《红军能够坐天下》。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期间,林彪坚决反对李德等的错误指挥。他就战争指导、战略战术、作战方针和作战指挥等重大问题,多次与李德等人发生激烈冲突。他的《论短促突击》引起国民党统帅部的重视,南京军事刊物转载,苏联和日本军界也纷纷评论和研究。在红军消极防御、屡战屡败的严峻形势下,林彪在朱德支持下,自下决心,与聂荣臻率1军团采取诱敌深入、迂回包围的方法,在温坊附近两次歼敌共4400余人。这是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惟一的大胜仗。
   
     长征,林彪坚决拥护毛泽东的领导。遵义会议上,他列举温坊战役未执行中革军委错误的作战方针,坚持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敌获胜的事实,证明毛泽东战略战术的正确性。林彪多次就红军战略转移的方向、路线等重大战略问题提出建议,多数被毛泽东和中革军委采纳,并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平型关战斗,在打不打的问题上,林彪实际面临着极大的压力。毛泽东等多数人的意见是:八路军应分散兵力,以游击战为主;打仗和做群众工作,以群众工作为主。但林彪认为,集中主力打一次运动战、歼灭战,有助于提高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地位,有助于提高共产党、八路军在全国人民中的威望,鼓舞全民族的抗战斗志。平型关之战,实际是林彪硬拗着要打,打的结果是八路军声威大震。
      
 1942年1月31日,林彪在西安与胡宗南长谈时,胡宗南问,万一再次内战,你方能支撑多久?林彪答道:“1927年国共反目为仇,那时中共无一兵一卒、无统一之领袖、无任何作战经验,而尚能演成10年之大内战而不决。今日我拥有雄师50万,有大浪淘沙出之能干党首,有20年经验教训可参详,有百员能征惯战之将领,如内战重开,其战祸之烈可想而知。试看今日之世界,错综复杂,家事可演成国事,国事也就是世界事,中共必可获取外国军火援助。鹿死谁手未可料也,因此和为贵。”
      
 抗战胜利后,党中央和毛泽东对东北形势抱持乐观态度,先是寄希望于国共和谈。后又想通过几次大的决战,独占东北。对此,林彪1946年2月致电毛泽东:“主席:敌人和谈是阴谋。蒋介石企图利用和谈,在关内停战调集精锐在关外大打,先解决东北,再像磨盘那样南北夹击我们。恐怕还得立足于打,立足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这是我对和战的根本性意见,请主席清醒考虑之。……”根据东北敌我力量对比的实际情况,林彪积极贯彻党中央“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林彪说:“要消灭国民党,必须有根据地;要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只有充分发动群众。没有群众,就没有一切。我们成败的关键在于发动群众。”随着东北力量对比敌消我长的变化,林彪及时提出了“大兵团,攻坚战,正规化”的战略方针,用现在时髦的话讲,就是林彪勾勒出了一幅清晰而正确的“军队转型路线图”。
      
 1959年林彪主持军委工作后,首先抓的大事就是提出并经毛泽东、党中央批准,确立了“北顶南放”的军事战略方针。
      
 1965年9月,林彪发表了《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的长篇文章。全面而深刻地总结了抗日战争胜利的经验,完整而准确地阐释了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
       
事实证明,视野往往比知识更重要。名将之所以是名将,林彪之所以是林彪,最突出的特点,首先就是他有战略大视野,能登高望远,俯瞰全局,工于庙算,精于谋远。        林彪领军打仗,极重视部队的政治建设。读《林彪日记》,发现每次大的作战行动之前,林彪都会向部队下发政治动员令。而这些政治动员令很多是林彪亲自口授和签发的。在这些政治动员令中,经常会分析全局形势,解释任务意义,提出工作要求。
        有一种说法是,林彪只埋头打仗,包括干部的使用等一系列问题都不过问。笔者对此表示怀疑。从《林彪日记》可以看出,林彪对每一位干部的特点都了如指掌。如果不是这样,钟伟怎么可能从师长直接提拔为纵队司令员?韩先楚如何能以一个纵队副司令员的身份指挥两个纵队作战?胡奇才又怎么会被点将去塔山一线指挥死守?洪学智这位四方面军出身的“外来户”将领又怎么能去林彪起家的老部队第43军任首任军长?赖传珠、周赤萍等政工领导干部每次见到林彪,林彪总要非常详细认真的询问了解部队的政治工作情况,了解指战员们的思想情况,总要对部队的政治工作做出详细的指示。直到后来林彪主持军委工作,他下部队,也不忘记要专门召开基层政工干部座谈会。
       
美国作家科恩在《最高统帅》一书中写道:“历来最令人畏惧的战斗机器就是德意志国防军,人们对它的研究愈深入,就愈能看出它受意识形态影响之深。”“德国军队这一特色并非绝无仅有,受意识形态指引的军队还有一些,例如中国人民解放军,西班牙内战时期的国际旅,以色列正式建国以前的“突击队”等等,他们往往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绩出众。受意识形态鼓舞的战士具有英勇果敢和不怕牺牲的品质,可以成为优秀的低级指挥员,还出过不少能征善战的高级指挥员。”
   
     中国共产党培养的第一代将帅,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们懂政治,讲政治,知道为谁而战,知道百战不殆的强大战斗力离不开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林彪无疑是这“最了不起”的一代的杰出代表。        1933年1月,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刚过完25周岁生日仅1个月的军团长林彪,统一指挥红1、3军团等主力部队在枫山与敌2个旅激战获胜。这是林彪作为前敌总指挥首次指挥大兵团作战。从那时起,在无数次战役战斗中,林彪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而独特的指挥风格。
   
     现在影视中的林彪,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总站在地图前长久凝思。其实这只对了一半。真正的林彪,更注重靠前指挥。林彪说:“在熟读地图的基础上,要亲自组织有关指挥员和参谋对作战地区和战场进行实地勘察,核正地图,把战场的地形情况和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都装到脑子里,做到闭上眼睛,面前就有一幅鲜明的战场图景,离开地图也能指挥作战。”林彪又说:“攻击点的选择,不能仅仅‘根据地图’,必须根据实际地形的侦察,必须指挥员亲自用眼睛看过后才能决定,因为每个具体的山头的高矮、房子大小、工事的坚固与否及其形状都是具有重大的意义的。而这种具体的东西,只靠地图是无法知道的。”
   
     红军时期,林彪的部队始终是当先锋打头阵,林彪本人始终在最前线指挥作战,有时敌人甚至冲到指挥所了,他和聂荣臻、左权等都亲自持枪与敌格斗搏杀。
      
 平型关,他先于部队亲自对战场情况进行反复勘察。
       
秀水河子战斗,林彪和师、旅指挥员们一起在第一线指挥作战。在开原、高桥作战,为观察敌军火力,林彪亲临前线团指挥所。打锦州,他亲临城北帽儿山,抵近前线指挥。
   
     抗美援朝,林彪在接见回国的13兵团军、师级领导干部时,提出想去朝鲜去最前线看望部队,但被部队指挥员们劝阻。
      
 林彪的指挥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是“谋定而后动”,是稳重缜密而不失果断灵活。林彪主张不打无把握之仗。力求确有把握才动手。而一旦定下决心,就坚决实施。“一般说有70%左右的把握,就要坚决放手地打。不足的条件,要通过充分发挥人的因素,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充分发挥军队特有的政治优势,指战员的智慧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来弥补,以主观努力来创造条件,化冒险性为创造性,取得胜利。”
   
     我们应当特别注意,战绩傲人的著名将帅,都具备了强烈的主动进攻意识,而流芳千古的辉煌战例,总是以进攻为多,即使有防御,也是为了保证进攻,也是“攻势防御”。林彪也不例外,他在抗大教学中,就十分注重向学员灌输进攻意识:“防御是被动的,战争一转到被动是很困难的,处在被动的地位对于敌人什么时候来,多少兵力,从什么地方来?这些问题都无法了解,等到敌人来了,挨了一顿打,还不知道敌人有多少力量,等到我们发觉敌人的兵力,要调兵来增援已经来不及了。反之,如果我们是采取进攻的战法,那么,我们可以自由决定打敌之时间、地点、兵力和方法,我们可以先调查清楚,然后去打敌人,而敌人也无法知道我们的情形,等到我们去打它的时候,它也来不及。所谓‘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我们采取进攻的战法,才能发扬这个优点。”他特别提示:“如果退却没有反攻精神,那么便是无前进的退却,是崩溃的瓦解的退却,在兵团战术中,运动战为主,以阵地战、游击战为辅,但其中一个中心,就是都要进攻,要包括进攻的精神,以进攻为主要手段。……我们是以进攻为主,其他的都围绕着这个目标,我们抗大的同志,必须很精细地去学习这个问题。”林彪的军事实践和军事思想、指挥风格和战术原则始终都贯穿着一条主线:进攻,进攻,进攻!

        林彪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总结出来的六个战术原则,奠定了他在现代中国军事史上战术、战役权威的地位。六个战术原则是东北我军作战实践的总结,也是林彪多年指挥作战的体悟,是林彪和林彪部队广大指战员鲜血、生命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价值无算的宝贵财富。六个战术原则的核心就是灵活机动,战必求胜——在不同的条件下用不同的打法,对不同的对手用不同的打法,完成不同的任务用不同的打法。六个战术原则的特点是进攻性、主动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由于都是用数字组合排列而成,易学易懂易记,各级指挥员、甚至连队战士,尽管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也都能很好记识和掌握。
       
1971年“9.13事件”之后,批判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说是反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例如说什么“‘一点两面战术’反对四面包围敌人,从而否定了歼灭战的部署原则。四面包围是歼灭战的部署原则,否定了四面包围敌人,就是否定了歼灭战。林彪的‘一点两面战术’,不是四面包围敌人,而是留出空子,把敌人放走。” 
       
让我们看看林彪是怎么说的:“应采取两面进攻或三面包围或四面围攻,应视兵力而定,通常至少应是有两面的攻击部队,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两面’战术,但无论是两面进攻或三面、四面,均必须将主力集中在一面上的敌人弱点上,主攻方面兵力的对比,应当是三与一或四与一之比”。“而两面战术的要求,不在一个方面,而是两面,有时三面、四面。特别提出两面,主要是为了要同志们注意搞敌人的后路或侧翼。”林彪特别强调:“‘两面’不等于仅仅就是两面。有时如兵力多时,可以三面、四面,但最少起码要有两面,免得使敌人形成纯粹的一面抵抗。”
      
 林彪反对四面包围了吗?“一点两面”与四面包围矛盾吗?看了林彪以上的话,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很容易的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只是批判者那种先肆意歪曲,再恶意诽谤的伎俩实在令人不齿。

       (六个战术原则:一点两面战术,四快一慢战术,三猛战术,四组一队战术,三三制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         林彪非常重视部队的战斗作风,他的部队作风顽强。林彪倡导“四不怕”精神:“不怕死,不怕苦,不怕难,不怕败。”他十分推崇北伐“铁军”叶挺独立团的战斗作风。他本人走出黄埔军校后,就曾在这支部队担任基层指挥员。“叶挺的纪律很严,所以队伍拿上去就很猛。这样干下去,就逼出作风来了。所以部队领导人的作风对于部队作风是有直接影响的,部队指挥员的性格怎样,他的队伍的作风亦会怎样。所以各级指挥员必须特别从实际中锻炼部队作风。”林彪认为,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之所以有很强的战斗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两支部队都继承和发扬了“铁军”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林彪在讲战术时,总要同时强调部队作风。他认为“作风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它却是客观存在,……作风就是学校,就是教员,就是指挥员,作风也会下命令。培养作风是部队的一个重要问题。”“作风是个无形的巨大力量”。“我们需要的是怎样的战斗作风呢?就是战斗积极性很高,很勇敢,很顽强,动作迅速,能吃苦,严格执行命令,积极的机断专行,自动的协同动作。必须使我们的部队具有这样一种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
       
林彪激昂地说:“部队要好战”。“光荣的部队是刺刀上见过红的部队,这一手是最勇的。只有上刺刀杀出威风来的部队,才是厉害的部队”。“只有敢于拼刺刀的队伍,才是厉害的队伍,才是‘大学生’,才是高级的队伍。部队政治品质的标志是拼刺刀,部队勇敢的标准是刺刀见红。”
      
 在林彪的精心培育和严格治理下,无论是红1军团,还是115师,无论是第四野战军,还是首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林彪的部队,在各个时期都是我军的锐利刀锋、头等主力。可谓是百万大军,十万英雄,万把尖刀,千员虎将,所向披靡,令敌人闻之丧胆。解放战争时期坐镇华北的国军名将傅作义,向来轻视华北解放军。1948年12月5日,他的第13军一个师在密云被我人民解放军歼灭。根据情报,出现在密云的共军都是戴“狗皮帽子”的,这显然不是华北的解放军,因为华北共军戴的是棉帽。傅作义听了,顿时慌了神,他认定是林彪的部队入关了,于是急令嫡系三十五军从张家口回师东撤,返回北平保驾。结果越慌越乱,35军行至新保安便被我华北野战军围歼。
   
     戴“狗皮帽子”的部队来了,竟对敌人产生了如此巨大的精神威慑!一支部队,靠名气和声望就能震慑天下,仗打到了这个份儿上,我们对这虎贲之师的统帅,能不敬佩吗?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家。而林彪当之无愧是他们中最全面最优秀的一位。让我们把他和几位最卓越的军事统帅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就一线作战指挥的实践和经验的丰富程度而言,能和林彪比的,是彭德怀。但在战役战术理论的总结、完善和创新方面,林彪明显优于彭德怀。
       
就战术、战役理论研究和造诣而言,能和林彪比的,是刘伯承。但在理论的创新性、适用性和实际操作性方面,林彪略高于刘伯承。彭德怀在朝鲜责问打了败仗的王近山:“你们(指二野的部队)不是很讲究战术吗?你的战术呢?!”但是彭德怀从来没有贬抑过林彪部队的战术。
       
就锤炼部队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而言,能和林彪比的,是徐向前。林彪对徐向前部队和麾下军事干部的好战精神及敢打恶仗善打硬仗的战斗作风也是十分欣赏的,他在东北的“五只虎”,其中三支“虎”军的首任军长是徐的旧部。但是,尽管徐向前有“点石成金”的本事,能在很短时间内将一支七拼八凑的地方部队调教成无坚不摧的野战劲旅(如18兵团),但他没有指挥大规模战略军团的作战经历,这不能怪徐,只能说历史没有给他机会,没有给他舞台,使他和林彪相比,在作战实践中落后了一定的距离。
      
 就战略战役指挥的规模和水平而言,粟裕和林彪可以相提并论。但粟裕能够专注于作战指挥,他的直接领导还有陈毅、饶漱石,他们可以为他“减负”,为他把关,而林彪则是集一个战略区的党政军大权于一身,他的责任和任务远大于、重于粟裕。比如平津战役,林彪既要筹划指挥作战,还要亲自参加与对方的和平谈判。因此,在战略指挥统驭方面,粟裕较林彪不是一个档次,和徐向前一样,这不是粟裕个人的原因,但这毕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以上的比较可能有偏颇之处,但是像林彪这样,机遇、才能、功勋都能完全具备完全表现完全正比,是很少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林彪,真的不愧是战争魔鬼!
       
林彪对我军建设的贡献无疑是十分巨大的。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军人,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林彪的军事实践和理论,对我们的启迪和影响无疑也是深刻的。譬如在《林彪日记》里,有一点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林彪对部队的指示,总是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讲政治,他不是简单说政治合格,他告诉你,四个第一,告诉你抓活思想的60个怎么办;讲军事,他不是笼统要求军事过硬,他告诉你,步兵要练五大技术,要突出近战夜战,要苦练200米内硬功夫;讲作风,他不是泛泛说作风优良,他告诉你,要发扬三八作风……他的指示总是很具体很简明,总是好理解好执行。他是真正懂军队的。
      
 在《林彪日记》里,我们读到了一个终生献身军旅事业,熟悉军队,热爱军队的真正军人。看吧,当东北野战军百万大军入关,前锋已抵近平津,后卫尚未拔寨启程,铁流浩荡千百里,战旗翻飞十万面,这是何等威壮!看吧,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时,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上却没有林彪的身影,此刻,他正在湘鄂地区指挥作战,权当炮火是焰火,笑闻战歌如笙歌,这是何等忠义!放眼不计功名得失,俯身只做中流砥柱,做男人,就做林彪这样的男人!做军人,就做林彪式的军人!
       
壮哉,“战争魔鬼”林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