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之旅组合 天路:台湾总集|资料-其它类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9:44:55


台湾总集

“台湾”名称的由来 "<i SZ  

LC0d/hM  
RB?V7uX  
Yif*"oO  
  我国台湾在古代有许多不同名称,直到明末清初才出现“台湾”之名。“台湾”一名由来自土著族名称(现称高山族)。 gLsU:aeCT  
  荷兰传教士罗·米奈斯1636年的报告书有称为Taiouwang的部落,应是“台窝湾”人的直接记载。 0L^u2HZYL  
  明万历壬寅(1602)陈第写《东番记》,称台湾为东番,说当时平埔人“起魍港,历大员、尧港、打狗屿、小淡水……”,其中“大员”即后来文献中的“大湾”、“台员”“大圆”,原指“台窝湾”人所居地,后来以一地之名称台湾岛。跟随郑成功的杨英所写《从征实录》就说郑成功曰:“前年何廷斌所进台湾一图。” q:8_]Qt  
  “台湾”一名也有人认为是由台湾西南部的内港“大湾”转化而来的;“大湾”在荷兰文献中也称“台窝湾港”。 nNmsr=y5  
  综上所述,大员、大湾、台员、台湾系用闽南话同音的别字,系来自台湾西南部平埔人一支“台窝湾”的简称,由族名成为当地地名,后来又成全岛的名称  ^ZTGJ(j7~  
MEiRj]t  

xxxt2007-05-03 16:58台湾旅游 相关资料  8%RI7Mg  
+'oX  
    VK3it3FI>3  
x6'^4y])  
  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海哉,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两岸与福建相望,南靠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接壤,北向东海。全岛总面积为35989.76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岛屿,其中包括台湾本岛,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火烧岛和其他附属岛屿共88个,为中国的“多岛之省”。台湾本岛呈纺锤形,台湾海峡长约300公里,宽不足200公里,最狭处位于福建省平潭岛与台湾新竹市之间,为130公里。台湾海峡为中国南北方之间的海上交通要道,是著名的远东海上走廊。她与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海南岛,构成一条海上“长城”,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素有“东南锁钥”,“七省藩篱”之称,战备位置十分重要。 )$x_!=@1  
8X?>=tl  
  在中国古代文献里,台湾被称为“蓬莱”、“贷舆”、“员峤”、“瀛洲”、“岛夷”、“夷州”、“琉求”等。从三国时代开始,便逐渐开拓、经营台湾。元代元世祖,在澎湖首次设立了官府“澎湖巡检司”,负责台湾澎湖的事务,隶属泉州同安县。1624年,荷兰殖民者登陆入侵,在台湾实行了38年的殖民统治,几乎与此同时,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的鸡笼镇(今基隆市),在淡水镇建筑碉堡,即今日的淡水红毛城。1642年,荷兰殖民者北上,击败西班牙,独霸台湾。1661年,伟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的军队,于1662年2月1日,迫使荷兰人投降,收复台湾。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奉诏率军跨海,攻克澎湖。台湾重新纳入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之下。次年,台湾设府,隶属于福建台湾厦门道。1885年,台湾正式由府升格为省,刘铭传任台湾省首任巡抚。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清庭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割让给了日本。在长达51年的日据时代,日本军国主义对台湾人民实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并以“皇民化”的教育来瓦解、消灭台湾的汉民族文化。但是,台湾人民的反抗斗争则从来没有间断过,中国文化仍然坚不可摧地扎根在台湾人民的心中。1945年810月25日,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然而,令人遗憾的是,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被中国人民革命推翻的国民党政府逃到台湾。他们依仗着美国等外国势力的扶持和台湾海峡的天险,对抗新中国,使海峡两岸迟迟不能完成统一大业。 _U)%kY8  
MQcr^Y_  
  目前,台湾岛上的居民约有2100万人,大致上为汉族和高山族,其中,汉族占97%以上,高山族约占2%。台湾汉族则大多数是福建、广东两省的移民。福建移民占据绝大多数,而且祖籍以福建泉州、漳州两地居多;广东省籍则以梅县、潮州人居多。由于漳、泉两地移民占据优势(约有八成左右),因此闽南语为台湾民间的主要文言,被称为“台语”。广东移民称为“客家人”,所说的方言则为“客家话”。但台湾通用的语言仍是以北京话(普通话)为主,台湾人把它叫做“国语”。高山族是台湾岛上最早的居民,属于我国大陆同方古越族的一些苗裔。根据不同语言和风俗,高山族可分为不同的9个族群分别为泰雅、赛夏、布农、排湾、阿美、曹、卑南、鲁凯和雅美。 xU9@$am  
} PeZO!K  
  台湾人民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历经数次殖民统治而没有改变。作为一个移民社会,祖先崇拜、叶落归根观念是台湾人所具有的,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主要方面。在台湾。家家户户都供奉着祖先的灵堂牌位,凡有重大事件或节日,都必须先祭祖问安。而续祖谱和传统的祭祖方式等,仍在台湾民间一丝不苟地传继着。
xxxt2007-05-03 16:58台湾地名与闽台渊源 #-cTc&$O;  
7]2 2"mc  
g.Hio.fVd  
`Xo 4q3  
-------------------------------------------------------------------------------- O%1/ r*  
keqcV23k  
eXy"^x p^  
^abD !8  
8V5a%2eV  
  自古以来,海峡两岸人民就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早在130我年前,就有中国大陆先民入台生息繁衍。而在这些大陆的先民中,以闽南人为数最多。 S_8r\B[>P  
zX5G;,_  
  台湾原是个茺岛,本岛上住的台湾原住民,俗称为“山地人”,即现在的高山族同胞。从大陆迁移台湾的闽南等地先民,迁徙台湾后,与当地的高山族同胞一道以勤劳的双手开荒拓地,开发矿藏和其它资源,逐步建立村庄和城镇,使台湾变成一座美丽富庶的宝岛。仅从台湾的地名,就可以看出台湾与大陆尤其是闽台两岸间的渊源关系,是何等的密切。 %cW;}Y[?P  
   68 x}w Ae  
  大陆人迁徙台湾后,为缅怀自己的家乡,以冠友好往来 地名或冠籍地名作为自己发祥地名来纪念。闽南人对于宗亲血缘关系和同乡地缘关系,一向是比较重视的。它同所有的精美文化内涵一样,随着大陆移民的拓殖台湾步伐,能极为醒目地表现自己亲缘、地缘关系的无过于用“冠姓地名”和“冠藉地名”。因为冠姓地名,是大陆移民血缘结合的象征,而冠籍地名,是大陆移民以地缘结合的具体表现形式。 }e=e",eAT  
7U:=~7GH  
  据台湾出版的《唐山过台湾》一书记载:台湾共有百余个姓氏,有40多个地方用姓氏命名,分布于台北、彰化、台中、台南、高雄、基隆、屏东等22个县、市,共一百多个地方。闽南有“陈林半天下”之说,仅台北市叫陈厝、林厝的地名就有九处之多。其它姓氏也不少,如卢厝、何厝、洪厝、粘厝、刘厝等。这些人以姓氏为冠姓地名的大陆移民,其中大多数是闽南人,因为从大陆移民台湾,来到人地生疏的地方,需要有同宗同族的人能够互相帮助,真诚相待。一旦邂逅相遇,只要得知彼此姓氏相同,都会无比亲情地呼为“本家”、“阿同”,或说“同咱厝人”、“同咱兜(家乡)人”。这种传统的亲情观念,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个宗族群体,并取大家共同的姓氏命名村落,以便代代相传。 zLek& s&-  
vg^Myn   
  闽南人有较浓厚的乡土观念。他们有仅用祖地的地名来给新开发的地方命名,而且还保留了家乡的民情和风俗习惯。 %2yAvGa1  
cgyo_ k  
  《唐山过台湾》一书还记载:台湾用台胞祖籍地命名的地方有一百多处。福建的地名有51处,其中多数是闽南的地名,如泉州厝、漳州厝、漳州寮、安溪寮庄、同安厝庄、南靖里、长泰里、长泰三村、诏安里、去霄厝、平和里等。彰化县以闽南地名命名的就有泉州寮、同安寮、同安宅、诏安厝、福兴村等二十多处。台湾有许多地名与闽南的地名叫法也都一样。如台中县的大甲镇有个“德化里”,是闽南德化县人初到台湾的立足之地,故以“德化县”命名。台湾连姓祖籍地长泰县枋洋镇江都村,自宋代初至明清两代,就有不少连姓族人生产方式台南定居,他们把祖籍地的石仓、溪洲、双溪等村名作为他们移居台湾后的村名,就连台湾连氏祖祠堂“瞻依堂”也与江都连姓祖祠堂一样,保持了家乡的建筑风格。毫无疑问:现今,台湾居民中有一大部分人的祖籍地在闽南,他们仍然讲闽南话,生活中保留着闽南的风俗习惯。由此可见,闽台关系历史悠久,渊源深远。
xxxt2007-05-03 16:591920年更改的台湾地名 ?~)Ak`=  
R$xY8+}V  
 ? ICDIn  
+k rFB?>`  
pF='jj51  
  行政区划的调整往往伴随着地名的更改。1920年日本人在台湾进行影响最深远的一次调整,此次调整所确立的行政区划架构大体沿袭至今,而大量的乡镇等级以上地名也在同时更改。今日台湾的重要地名大多是在这一年订定的,兹列举1920年更改的地名如下: =>YvA>izE  
r~[B _f!  
一、简化 ;o >WXw  
A\C'dZ   1.八里坌→八里 #PH#2/[  
  2.万里加投→万里 )G4rJ~#@  
  3.杠仔寮(寮有草字头)→贡寮 F '#^`G9  
  4.顶双溪→双溪 hfh.eL  
  5.冬瓜山→冬山 X X&K=<,Ja  
  6.坪林尾→坪林 \-G5l+!  
  7.莺歌石→莺歌 ;/aB)JZ5=  
  8.五股坑→五股 tGqQJT#mr7  
  9.树林口→林口 P#F_>GB  
  10.红毛港→红毛(1956年改为新丰) zf7rF}  
  11.大湖口→湖口 i^/Di Wdyf  
  12.安平镇→平镇 wXcMt>3  
  13.杨梅坜→杨梅 )BB%4=u@~.  
  14.石观音→观音 4)E|&)-fu8  
  15.芦竹厝→芦竹 @92gb$xT  
  16.大坵园→大园(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osono而不读daiwen) #Wq#beBb  
  17.八块厝→八块(1946年改为八德) Q~h6J*  
  18.龙潭陴→龙潭 -g  19.九芎林→芎林 V-:`+&S{^  
  20.头份→头分(1946年又改回头份) u IF$u  
  21.后垄→后龙 &EGY+p|2Y  
  22.崁头屋→头屋 5(KG=EHj_  
  23.铜锣湾→铜锣 2!{N[*)  
  24.三叉河→三叉(1953年改为三义) (}6wAfGo  
  25.西大墩→西屯 V!H(;Tuuo  
  26.大里杙→大里(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osato而不读dairi) o\:$V   
  27.太平→大平(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otaira而不读daihe。战后又改回太平) nx D'r  
  28.神岗→神冈(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kamioka而不读shinko) R&#[6 r(h  
  29.潭仔墘→潭子 TJE% U0Ln  
  30.东势角→东势 _qEWu Do  
  31.石岗仔→石冈(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isioka而不读sekiko) 9armirfV'P  
  32.梧栖港→梧栖 Ko@zk<~"[  
  33.沙辘→沙鹿 p|b+I"M  
  34.龙目井→龙井(改名为龙井的是茄投,龙目井则在茄投隔壁。这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tatsui而不读ryusei) KU*`f{|  
  35.大竹围→大竹(位于彰化市,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otake而不读daichiku) r+SEw ;  
  36.和美线→和美 Jk%'mEGE  
  37.田中央→田中(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tanaka而不读denchyu) >7"$}5d  
  38.二八水→二水 id3)6}  
  39.大城厝→大城(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osiro而不读daizyo) o?;F.W_  
  40.内芦竹塘→竹塘 ?rky6  
  41.草鞋墩→草屯 7s0)3HR}  
  42.埔里社→埔里 |)m*EME  
  43.内国姓→国姓 ?e"Wu+q~L  
  44.关帝庙→关庙 ,LoMt ]H  
  45.安顺寮(寮有草字头)→安顺(今台南市安南区) >6*(}L9  
  46.麻荳(麻有草字头)→麻豆 s*aH`M7^0  
  47.官佃→官田 X!HDj<  
  48.西港仔→西港 F_ ,L 2J  
  49.七股寮(寮有草字头)→七股 /#:Rd^  
  50.北门屿→北门 a v'd%LZP  
  51.盐水港→盐水 hO5K\QnRL  
  52.后壁寮(寮有草字头)→后壁 x{=[w`  
  53.双溪口→溪口 muL>g_H  
  54.大莆林→大林 =Jsg{vI  
  55.竹头崎→竹崎(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takesaki而不读chikuki) 3'?h;`v\Lo  
  56.番仔路→番路 5%2ef{T[  
  57.后大埔→大埔 'LJ %.DJ  
  58.庵古坑→古坑 "z^BKb5  
  59.大埤头→大埤 k7:GS,7  
  60.莿桐巷→莿桐 VQ1?Db(_2  
  61.二仑仔→二仑 uAW*5 `[  
  62.海口厝→海口(今台西乡、东势乡) *,O :>Z5I  
  63.水灿林→水林 tqff84  
  64.朴仔脚→朴子 C ffTv  
  65.六脚佃→六脚   66.布袋嘴→布袋 K[iY{  
  67.鹿仔草→鹿草 {B'Gm]4  
  68.义竹围→义竹 r~S!<9f  
  69.楠梓坑→楠梓 hN>('S-cq  
  70.阿连(连有口字旁)→阿莲 #Pb7EL#c  
  71.半路竹→路竹 n4ds;N3Hd  
  72.弥陀港→弥陀 J]n7| L  
  73.大树脚→大树 0Zc*YdH  
  74.鸟松脚→鸟松(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torimatsu而不读chyoshyo) "Cb.cO$i;  
  75.山杉林→杉林 zxk??0] /  
  76.高树下→高树(表面上是简化,实则为日式新名,读takagi而不读kozyu) ?`vM#)  
  77.六龟里→六龟 MFc=B`/X  
  78.阿里港→里港 ,wry u|7"$  
  79.九块厝→九块(1946年改为九如) sx;V,"Y  
  80.新埤头→新埤 +P> A P&  
  81.林仔边→林边 HKEop  
  82.茄苳脚→佳冬 Y\z^\k  
W(u6J#2  
二、两个地名合并 '-nuH;r  
4'}_qAT  
  1.中坑、漳和→中和 *0Wi^f  
  2.宝斗仁、草山→宝山 Ru  vG1"  
  3.龙船、崎顶→龙崎 dCoi>PO  
t[f9Z  
三、取自堡里名 >'2w\Uk~:  
S2At$47v  
  1.芝兰三堡→三芝(原名小基隆) &G7)s%q  
  2.民壮围堡→壮围 3G%XG{dg  
  3.竹南一堡→竹南(原名三角店) UuOLv;v  
  4.线西堡→线西(原名下见口) vs'L1$L'c  
  5.永宁里→永宁 RIVL 0Ig  
  6.仁德里→仁德(原名涂库) %_j?<h&  
  7.归仁里→归仁 y3@x*_K8  
  8.永康里→永康(原名埔姜头) .Kh(F 6 s  
  9.新化里→新化(原名大目降) WDH[kJ  
  10.安定里→安定(原名直加弄) RBK>Lws6  
  11.善化里→善化(原名湾里) }TX'Z?Lq  
  12.楠梓仙溪西里→楠西(原名茄投) Gwrx) Mq  
  13.内新化南里→南化(原名南庄) iu6WGm R  
  14.佳里兴堡→佳里(原名萧垄) LO$#DHPt  
  15.罗汉内门里→内门 wzQdKlV  
  16.西屿澳→西屿 2=/g~rp*  
"13 :VTs[5  
四、取同义雅字 >;'1k'  
N5w]2xz!  
  1.水返脚→汐止 /nMqEHCyg  
  2.枋桥→板桥(移植自东京市板桥区) K3r>nGLBo  
  3.南门口→南郭(位于彰化市) 1:;&wf  
  4.大庄→大村 4}_w4@(  
  5.山仔顶→山上 8#Z\}gGz  
  6.白水溪→白河(改名为白河的是店仔口,白水溪则在店仔口附近。这表面上是取同义,实则移植自福岛县白河市) p3A-WK|NX  
  7.水堀头→水上 gH{\y5%rO  
五、取日本汉字谐音 C@?e`=9(  
LN6JH!  
  1.三角涌(sankakuyo)→三峡(sankyo) M4hN#0("4  
  2.芦洲(rosyu)→鹭洲(rosyu)(今芦洲、三重) f $@".  
  3.咸菜硼(kansaiho)→关西(kansai) r+#V{oE_  
  4.大嵙崁(daikakan)→大溪(taike) 8JFkeU%yO  
  5.月眉(台语gua-bi)→峨眉(gabi) {8bY7NH|  
  6.罩兰(takuran)→卓兰(takuran) gmAKW4(  
  7.茄苳脚(台语ka-tan-kha)→花坛(kadan) )RCqsFjK  
  8.湳仔(台语nam-a)→名间(nama) ?L#SnnE  
  9.焦吧年(台语ta-pa-ni)→玉井(tamai) VX>t!JP p  
  10.打猫(dabyo)→民雄(tamio) BK\~I  
  11.新港(shinko)→新巷(shinko)(1946年又改回新港) K~ /V  
  12.打狗(takao)→高雄(takao)(移植自京都市高雄町) gMK3o8B/  
  13.援巢中(ensochyu)→燕巢(enso) p*&LEjaVM4  
  14.弥浓(bino)→美浓(mino)(移植自美浓国) e"H+sM26-  
  15.蚊蟀(台语ban-su)→满州(mansyu) B)cb}.N:  
  16.妈宫(makyu)→马公(mako)  iIEIGQx  
  17.网埯(moan)(堡里名)→望安(moan) ? A#z~;X@  
8}0y)aJ  
六、保留一字之创新 7Pk]9.e1_  
  1.金包里→金山 1:s~ ]F@  
  2.六张犁→六家(今竹北) !skWe~/  
  3.龟仑→龟山 +~{nU'  
  4.阿罩雾→雾峰 v;qL? _:=c  
  5.埧雅→大雅 4_:e+ ql  
  6.大埔心→坡心(1947年改回埔心) Q)X\VQcgj  
  7.内庄→大内 5.HztNL  
  8.梅仔坑→小梅(1946年改为梅山) VzM@DM]=~  
  9.港仔墘→小港 uOUw8  
  10.林仔边→林园 J; Xz'0  
A_ z:^9  
七、与旧地名无关之创新 ?gP/XjToMg  
JJOs L!@  
  1.松山(原名锡口,松山乃移植自爱媛县松山市) 2qR@: ^  
  2.三星(原名吧哩沙) XxQ2g&USk  
  3.竹东(原名树杞林,竹东乃取其位于新竹之东)  cJ{P,K  
  4.北屯(原名三十张犁,北屯乃取其位于东大墩之北) ]@]"bF!Dn  
  5.南屯(原名犁头店,南屯乃取其位于西大墩之南) iv`-)UsE  
  6.丰原(原名葫芦墩,丰原乃取自天壤无穷?神敕:丰苇原千五百秋之瑞穗国) ]V\ g$@  
  7.内埔(今后里乡) ~2 ;y4%K  
  8.清水(原名牛骂头,清水乃移植自静冈县清水市) >%A=b}VS  
  9.外埔 udr'~,R  
  10.沙山(原名番挖,1946年改为番挖谐音芳苑) uty]-k   
  11.竹山(原名林杞埔) \05C'z3]  
  12.鹿谷(原名羌仔寮,寮有草字头) ~t$VzL1  
  13.斗南(原名他里雾,斗南乃取其位于斗六之南) IiU|@f~k  
  14.虎尾(原名五间厝,虎尾取自虎尾溪) SK2pOZN  
  15.屏东(原名阿猴) ]sIFK  
  16.冈山(原名阿公店,冈山乃移植自冈山县) 9$t@Gmn  
  17.旗山(原名蕃薯寮,寮有草字头) '7%9Sqx  
  18.竹田(原名顿物,竹田乃移植自大分县竹田市) DvKMb-*S  
  19.大武(原名巴塱卫) EH%j$=@X  
  20.新港(原名麻荖漏,1946年改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