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谱软件下载:四宝之首——端砚知识100问答【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34:28

12问:为什么老坑、麻子坑等名坑的端砚身价日升?
端砚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更是不少人心头之结。端砚不但古来已十分名贵,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近年来很多名坑都已“封坑”,特别是老坑已封坑多年,无石可采,所有名坑如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宋坑等产的端砚身价日升,因为这些原料已经越来越珍稀难觅。
13问:封坑是否意味着好的端砚将会绝迹?
端砚之所以封坑,是因坑道闭塞、塌方和政府保护而封坑停采。不可否认,好端砚资源将越来越少,现在销售的都是以前开采的砚石,卖一块就少一块了,故端砚之收藏价值越来越高,升值潜力越来越大,此乃原因之一;再者端砚坊间做工很多品味不高,甚至俗不可耐,即使有方难得的好石,被庸工俗手一雕,令人痛恨不己,既爱其石,又实难接受收藏使用。因此,不少人孜孜以求,却难有佳遇,是为心结。
14问:目前肇庆市有多少端砚大师,制砚工人有多少?
2009年8月,肇庆10位端砚制作大师荣获”首届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荣誉嘉奖。至此,肇庆市端砚行业目前拥有职称和称号人数比  2004年翻了5倍,促进了肇庆市端砚行业的发展,人才辈出 ,日后为中华民族工艺美术事业创造更多辉煌。
近年来,肇庆市政府和端砚艺术家大手笔擦亮“中国砚都”金字品牌,不断培养高端人才,并重点在端砚设计、雕刻、理论研究、端砚及书画文化传播等方面在全市开展艺术沙龙和各种竞赛活动,吸引了一大批端砚爱好者参与。
目前,肇庆端砚从业人员中拥有职称和称号的有205人,其中有一人获得广东唯一的”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称号,另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10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19人。
为了培养更多人才,肇庆市第二技校将开办端砚工艺班,肇庆学院也正筹办高学历专业班。同时政府鼓励端砚老艺人不但要自己雕刻出精美的作品,还要收徒授艺,把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端砚技艺和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  端砚先祖
15问:古时端砚的形状一般是什么样的?历朝历代有什么不同?
从古至今,砚形从简单的箕形、方形到如今品类繁多、式样新颖的各种形状,如斧样、瓜样、卵样、兔样、琴样等等,一直在不断变化。 唐代端砚大多以实用为主,供研墨之用,砚形较为单调,以箕形为多,也有八棱形、长方形、方形等形制。
宋代端砚构图简练、刻工浑重、古朴、雅致、玲珑浮凸。
北南宋间叶樾《端溪砚谱》明确记载端砚式样已达49种。
清乾隆间手工精绘的《宋砚谱》,收有宋砚49方,亦有详实的记述。
明代,由于社会鉴赏砚台和收藏砚台之风甚盛,端砚在设计、造型、雕刻方面均有所突破,主要是讲究“天然去雕饰”,往往利用天然的石形、丰富的石色、珍贵的石品花纹等稍作人工点缀就创作出天人合一的艺术珍品。
16问:端砚是怎样从文房用具演化成既实用又具欣赏价值工艺品的?
中唐之后,端砚开始从纯文房用具演变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实用工艺品。到了宋代,由于文化的发展,端砚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并重,文人墨客除用于研墨,还喜爱端砚的鉴赏、馈赠、收藏和研究,如欧阳修的《砚谱》、唐询的《砚录》,米芾的《砚史》、苏轼的《东坡志林》等关于端砚的著述和赞美的砚铭、诗文。
在端砚上镌刻砚铭,成为当时风气,一方艺术价值高的端砚,往往是雕刻、绘画、诗词、书法、篆刻等艺术的综合品。
到了清初,端砚也和其他工艺美术品一样,达到空前的繁荣,特别是制砚工艺十分雅致,刻工纤巧,加上附以名人题识,砚铭等作为装饰,使端砚身价更高。端砚已从实用价值演变为文玩之物,成为欣赏品和珍藏品。
17问:历史上,文化名人赋予端砚什么样的文化内涵?
这有很多,我国历代文人雅士都把端砚视为珍宝。
端砚自问世以来,不少人专门从事端砚研究。历代帝王(唐武则天、宋徽宗、宋高宗、清乾隆帝等),名人(柳公权、李贺、褚遂良、刘禹锡,李白、杜甫、米芾、欧阳修、苏轼、岳飞、文天祥、赵孟頫、唐寅、祝允明、纪昀、吴兰修、张之洞等等)写下了不朽的著作和赞美端砚的诗词歌赋,砚铭与题跋。
文人学士对端砚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石质石品、制作、使用与收藏均有详尽的记述和评论。
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得到唐太宗赐给端溪石渠砚,引以为耀;
名相狄仁杰把武则天赐的“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端砚视为稀世之宝,并在砚台上镌刻铭文寄托忠君爱国和坚贞的精神;
宋代名臣包拯在端州任职三年,铁面无私,公正廉明,离任时”不持一砚归”成为端州人民至今传颂的佳话;
抗金名将岳飞,在端砚亲笔铭文:“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个行草大字,以此表明抗金卫国,还我河山的意志和绝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决心。
18问:要了解端砚,肇庆哪些地方最有代表性?
据肇庆市有关部门介绍,要觅得端砚真谛,肇庆有两个地方不能不到,一个端砚陈列馆,再一个就是有“中国端砚第一村”之称的端州区白石村,这里是有千年历史的制砚作坊聚集地。
19问:白石村是个怎样的村庄,有什么关于制砚的历史古迹吗?
白石村位于端州区黄岗镇,面向西江,背靠肇庆北岭山,面积约1.2平方公里,现在白石村288户,1100多人。白石村民世代以砚为生,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清朝末期至解放初期,白石村制砚至为高峰,一大批名砚和名师应运而生,从而奠定了白石村作为“端砚第一村”、端砚的发源地的地位。
顺着环村大道随意行去,到处可以见到,屋门前、瓜棚下、村道旁、厅堂里都有砚工埋头刻砚的场面,活脱脱一幅幅“白石制砚图”。
据悉,从选石、磨石、划线、雕刻到成形,一块端砚的制成少则七八天,多则半年,可见端砚的名贵除了其品质还在于它的手工。
遗憾的是,这个古老的村落仅在村尾还保留着大片古屋,窄窄小巷里除了制砚工人劳碌背影外,就只有来回遛达的大狗。在村首则是清一色的小楼房了,只遗下少量几处古迹。
白石村最有名的现存文物是一块端砚生产的碑文。该碑文坐落在堂明端砚厂,穿过两道铁门,“张之洞为开采砚石以贡品事碑”赫然出现眼前。
此碑刻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碑高130厘米,宽83厘米,端砚石质,楷书,竖行阴雕,共1172字。石碑的字迹斑驳,碑前有两棵枝繁叶茂的松柏。
据悉,文革时期,石碑几被毁掉,村民们想尽一切办法,冒着生命危险把它藏起来才逃过一劫。这是目前仅存的有关端砚生产的碑记,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已被列为肇庆市重点保护文物。
20问:白石村有多少家庭制作端砚?
目前全村有九成以上家庭从事制砚,较大的制砚作坊超过50家。村子里全是家庭作坊式的端砚制作坊和门前堆如小山般的各类砚石,程八砚坊、郭氏砚堂、程良砚室……林林总总的作坊让人目不暇接,有许多在端砚界赫赫有名的民间工艺师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里。
全村每年产砚约8万件,总产值近亿元,人均年收入达1.2万元。据介绍,当地政府正全新包装白石村为中国端砚文化村,其目标是,打造成以端砚文化为依托集端砚制作、研发、展览、旅游为一体的中国砚文化旅游基地、文房四宝的集散地。
■  端砚保护
21问:端砚制作技艺是哪年入选“国家非遗”的?肇庆市还有其它入选的“国家非遗”吗?
2006年5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了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其中“端砚制作技艺”入选传统手工技艺,这是肇庆继获得中国砚都、端砚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也是肇庆市唯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22问:为什么入选“国家非遗”的不是端砚本身,而是端砚的制作技术?
这是因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更为关注的并非是端砚的物质层面,而是隐含在物质层面之后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的端砚早在唐代就已确立盛名,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端砚制作技艺而不是端砚本身。但端砚制作技艺不可能单独的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存在,它需要通过端砚这一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因此,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端砚制作技艺”并不单单是指端砚从采石到成品的整个制作过程的技艺,它是端砚艺人在长期与大自然相处中产生的,包括了与端砚制作相关的各个方面,如行业传统、民风民俗等,是与之相关的历史传承、价值认同、文化观念、口传身授的民间知识等无形文化的整体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