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最简单的吹法:儒侠是流氓的祖师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44:07
儒侠是流氓的祖师爷这几天写了几篇关于户籍制度、人口的文章,顺便想说说流氓。

    现在“流氓”的含义是指那些扰乱社会治安,经常从事不良行为的人。这类性质的人很早就存在,因此,对于这个特殊人群的称呼也很早就有,但是,用“流氓”这个词专门称呼这类人,则出现的比较晚,大约是在清朝末期。

    因此,第一个要说明的问题是,流氓最早的含义并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含义。鲁迅曾经说过,孔门弟子的儒士和墨家门徒的侠客是流氓的祖师爷。要正确理解鲁迅的这句话,首先就应该理解,鲁迅所指的,是最早出现的“流氓”这个词,而非现在“流氓”的含义。

    “流”就是游,就是到处移动,居无定所的意思。“氓”就是流失、流亡、逃亡的“民”。在先秦时代,“氓”有时也指行政权力管辖之外的“野民”,例如落英缤纷的桃花源里,不知魏晋的那些人们。因此,“流氓”最早的含义就是游民、流民。与它对应的就是有固定居所、固定职业的农、工、商分子。

    在孔子的年代,儒士还是一个新鲜事物,不太被社会普遍接受,因此,孔子也有带着弟子周游列国的经历,所以在那个年代,儒士确实属于“流氓”的一种。到了汉朝以后,儒士的社会地位得到确立,不用再到处东奔西走,甚至在“士农工商”中名列首位,从此,儒士不再跻身于“流氓”之中。相反,墨家的侠客始终没有摆脱“流氓”的身份。

    所以,再强调一下,“流氓”这个词在很长时期内都不是贬义词,也都不是今天“流氓”的含义,而是一个中性词,它的意思就是指居无定所的游民。

    那么,我们今天称之为“流氓”的人,在古代叫什么呢?可以说五花八门,各个朝代有不同的称呼,这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少有的现象。中国历来讲究“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在漫长的岁月中,绝大多数社会事物和不同人群都有固定的称呼,偏偏“流氓”这个特殊人群历朝历代都在变。这也是因为这个特殊人群没有社会合法地位的原因。

    先秦时期,与现代“流氓”含义相近的称呼有“惰民”、“闲民”、“蟊贼”、“赖子”、“恶少”等。之所以说它们与现代“流氓”的含义相近,是因为有些词含义比较多,某些含义超出了“流氓”的概念。例如“蟊贼”当时也用来比喻贪官污吏。

    秦汉时期,流氓这一社会角色一般称之为各类“恶少年”,如闾里少年、城中少年、淫恶少年、轻薄少年、轻侠少年等,此外还有恶子、大侠、豪侠等,都是指现代意义上的流氓。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类“恶少年”的称呼依然存在,但又多了一些称呼,例如好事少年、勇敢少年、乡党少年等。在这一时期,对于侠客的称呼也有了变化,大侠、豪侠类慢慢减少了贬义,增加了褒义,似乎退出了“流氓”的行列,而专指现代流氓含义的,演变出凶侠、奸侠、游侠等称呼。

    隋唐时期,对于流氓采用少年类的称呼依然不少,有时甚至就简单称为少年。此外还有凶豪、无赖贼、闲子、妙客等。

    大致总结一下,在隋唐以前,对于流氓的称呼有几个系列,如“民”系列,“少年”系列,“侠”系列。这些系列后来大多不再被采用,而以各种新的流氓系列称呼代替。

    宋代一般将流氓称为捣子,这可能与捣乱这个词有关。在隋唐“闲子”的基础上,宋代对流氓的称呼还发展出闲人、闲汉等称呼,对于流氓的这个“闲”系列的称呼,至今在很多地方还存在。此外,宋代称呼流氓还有玩法之徒、玩劣之徒、刁玩之徒等“玩徒”系列。到现在,“玩”的贬义大多被“顽”替代,“玩”本身渐渐中性化,甚至还带一点点褒义。宋代对流氓的称呼比较多,可能与市民社会的发达有关,例如,无赖、破落户、白日鬼等,都被用来称呼现在的流氓。

    元代对于流氓的称呼有,无徒、无图、泼皮、绰皮、赖皮、无赖、白赖、地头鬼、哨子、哨厮等等。上述很多称呼或直接、或间接地保留到现在,在各地的方言中,还经常能见到。元代对于流氓的称呼大致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的系列,一是“赖”系列,二是“皮”系列,三是“哨”系列。前两个流氓系列称呼对后世的影响至今依然存在。而“哨”系列后来一般专指土匪。

    明代对于流氓的专用称呼是破落户,这个破落户并非是指家道破败,而是指不务正业。此外还有莠民、喇唬、光棍等。其中的光棍到今天演变成单身或未婚男子的意思,但是在明代,光棍是指今天流氓的意思。

    光棍这个词在清代也是指流氓,由此还发展出称呼流氓的“棍”系列,例如喇棍、土棍、地棍等。从此以后,“棍”系列的词组基本上都是坏人的意思,例如痞棍、流棍、山棍、学棍、讼棍、党棍等等。

    此外,清代称流氓的还有“混混”,这个词到今天还在用;还有“卖打的”,这个词很少用了,但它让我想起冯骥才的小说中对天津流氓的描述;今天北京人经常用的“碰瓷”,在清代也是流氓的意思,但是,当时叫“碰词”。清代各地对于流氓的称呼还有很多,例如上海的“白相人”;天津的“混混”、“混星子”;两湖的“痞子”(应该属于元代“皮”系列的发展);江南的“泼皮”、“赖皮”;江西的“老表”在清代也被用来称呼流氓;广东的“滥仔(烂仔)”、“泥腿”;等等。之所以清代有如此多对于“流氓”的不同称呼,可能是因为年代比较近,文字记载丰富,语言流变痕迹还有较多保留的缘故。

    清代末期,“流氓”这个词正式具有了现代含义。这个现代含义的流氓出现于上海的租界。由于当时的上海具有全国最发达的报纸等现代传媒,因此,这个词汇很快被广泛传播,成为现在最具权威的统称,其它对于流氓的用词渐渐都成为地方性的称呼,大多只保存于各种方言中。

    流氓这个近现代含义的称呼,之所以在上海出现并后来居上,除了现代媒体的大力传播之外,也许同上海的方言也有关系。了解上海方言的人会发现,历朝历代对于流氓的各种称呼,如果用上海话念,都不太顺口,非常不适合上海方言的口语习惯,唯独“流氓”用上海方言念出来比较自然。加上普通话念这个词也比较合适,从此,“流氓”的地位获得正式确立,连中国的法律文件也采用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