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区怎么去南少林:党员干部要做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模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1:58:09

党员干部要做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模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的要求,在全党全社会兴起了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热潮。广大党员干部应当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充分发挥表率作用,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说服群众,影响群众,带动群众。

    党员干部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党员干部身处社会各个阶层,扎根于群众当中,他们的行为及其体现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自身形象,直接影响着一个地方、一个单位风气的形成,可谓是社会行为规范的“风向标”。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是察其言,更是观其行的。一个普通人没有正确的荣辱观,对社会虽有损害,但远不如一个荣耻颠倒的党员领导干部影响坏、危害大。这也是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反复强调党员干部必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原因。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员干部,不仅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戴,也会影响感召一方民风。如果台上讲一套,台下做一套,嘴上反腐败,行动搞腐败,这个地方的干部队伍风气不可能正起来,民风也必然受到污染。在一定意义上说,官德影响着党风,决定着政风,引导着民风。“八荣八耻”从思想上、行为规范上进一步划清了荣耻、善恶、美丑的界限。党员干部对是非的判断,在内化为个人道德修养后,不仅左右着个人行为,也决定着他们在履行社会职责时,在面对各种诱惑时,如何判断,如何进退,如何取舍。“八荣八耻”能否蔚然成风,能否在全社会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实践,关键取决于广大党员干部能否身体力行,作出榜样和表率。

   党员干部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履行职责的需要。“公生明,廉生威”,威信是软实力,缺少软实力而仅靠硬权力,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党员干部受党和人民委托,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只有努力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将高尚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与执政能力相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执政境界和施政效果。历史上,人们往往把官员道德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时代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对党员干部来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次品、废品、危险品”必然害党、祸国、殃民。建设现代化的国家,有赖于一支荣辱分明、德才兼备、廉洁勤政的党员干部队伍。党员干部不仅要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还担负着领导和带动本地区、本部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要大力倡导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好风气,对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的不良现象,要采取坚决措施,切实纠正,做到为官一任,影响一片,带动一方。
   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打牢思想道德基础。作为党员干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个永恒的课题,也是永葆先进性的要求。新形势下,党员干部面临的考验越来越多,要做到始终保持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在大风大浪面前不动摇,需要一个长期实践、不懈努力的过程。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打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永远不变的宗旨。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有的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有所淡化,精神状态不佳,事业心差,缺乏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的观念,工作不尽心,在位不尽职,没有把精力和心思放在抓工作、干事业上,没有把个人价值实现建立在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之上。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尊重个人利益,实现自我价值并不矛盾。从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念来看,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不仅在于他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是否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满足,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把自己的活动汇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洪流之中,看他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的事业尽了什么责任,做了什么贡献。党员干部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在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的艰苦拼搏中磨练成长,把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同谋求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在当前的改革大潮中,在当前各种利益格局调整,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个人地位待遇变化的时候,党员干部要着眼于大局和长远,以坚定的党性原则要求自己,继续发扬公而忘私,先人后己的精神,不计较个人利益,关注党和人民的利益,用人格的力量教育和团结广大群众,为促进改革发展和稳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其次,要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党和国家的事业是奉献的事业,对党员干部只有特殊要求,没有特殊利益。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看事业重于山,视名利淡如水,发扬革命前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以无私奉献、忘我工作、关心群众疾苦为乐。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这深刻揭示了艰苦奋斗对党和国家的事业以及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共产党人应该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自觉地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名利思想的影响,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磨练艰苦奋斗的意志。第三,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保持光明磊落、襟怀坦白的高尚风范。当今条件下如何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这样的问题应该不难回答。许多人可以讲出成套的大道理,什么先人后己、大公无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等。可当实际利益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之动心,对权力纷争、宦海沉浮殚精竭虑,甚至不择手段地去追逐。可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什么有的党员干部能不计较个人得失,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而有的人却总是在个人利益的小圈子里打转转,这不能不说是不同的利益观在发生作用。焦裕禄、孔繁森等无数模范人物之所以能够舍弃物质享受,以毕生的精力服务于人民并受到群众的爱戴,就是因为他们树立起了正确的利益观,摆正了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看看那些党员干部违法违纪的案例你就会发现,当事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把个人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如胡长清、成克杰、管志成等,他们贪图享乐、见利忘义,甚至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惜以身试法。到头来不仅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失,也毁了自己的前程。事实证明,不同的利益观产生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作风,左右着一个党员干部的人生之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同志在遗作中写道: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正充分体现了一种襟怀坦白、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所以,党员干部必须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同志,正确看待组织,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于山。辩证地看待得与失,始终保持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