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神州租车:琴师妙手弹尽喜与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55:26

琴师妙手弹尽喜与悲

廖政军

《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14日   22 版)

  自古以来,印度次大陆一直是宗教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不断为人类奉献出宝贵的精神财富。印度的音乐更是如此。在这中间,发源于11世纪波斯的西塔琴尽显印度音乐之神髓。

  智者云,一把西塔琴可以弹尽世间悲苦。但孰知,这是一种非常古老且构造相当复杂的乐器,能弹奏好的人寥寥。不过,早在半个多世纪前,一位印度音乐家不仅成功驾驭了这种乐器,更将其佳音远播世界,令东西方音乐产生绝妙的融合与混响——他便是拉维·香卡。

  拉维·香卡头上有光环无数:伟大的“印度音乐使者”、“世界音乐的教父”……然而,他之所以成为世界级音乐家的关键在于,他将其一生奉献于钟爱的印度传统音乐,始终不遗余力地向世界推广印度音乐。他勇于尝试与创新,开发出能够吸引不同听众的有别于印度古老传统风格的演奏技巧。如今,旅居美国圣地亚哥的拉维·香卡已年逾九旬,但仍然坚持创作与表演,继续着自己的音乐之路。

  1920年4月7日,拉维·香卡出生在印度北部城市瓦伦纳西一个富裕的婆罗门家庭,或许是受到家庭熏陶,幼年时期的拉维·香卡就表现出极高的艺术天赋。8岁时,就已经会弹奏多种乐器,同时还展露出不俗的歌唱才华。不过,拉维·香卡真正的艺术生涯却是由舞蹈开始的。幼年时,父兄移民到欧洲。10岁那年,他来到法国巴黎,加入了长兄乌岱·香卡创办的舞蹈团,研修舞蹈和印度传统乐器。

  3年后,拉维·香卡开始随舞蹈团频繁巡演于欧洲、美国与印度,其间他开始接触西方古典音乐、爵士乐及电影。在一次演出中,拉维·香卡遇到了他艺术生涯的引路人阿罗丁·汗。

  1938年,拉维·香卡返回印度中央邦的古城麦哈,师从西塔琴大师阿罗丁·汗学习印度古典音乐及演奏技巧。然而,这一段学徒生涯对于年少且一向生活条件优越的拉维·香卡,不亚于一次苦修之旅。因难以忍受体罚的痛苦,拉维·香卡曾试图从老师家中出走,老师得知此事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给了拉维·香卡一个紧紧的拥抱。此后,拉维·香卡再也没有出走,阿罗丁·汗无私地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弟子。

  1944年,拉维·香卡结束学徒生涯,辗转孟买。他先后为芭蕾舞团、电影和广播电台等谱写乐曲,也曾创作过一些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其中一首用乌尔都语诗改编而成的歌曲至今仍被传唱。自1949年2月起,他担任了近7年全印广播电台音乐总监,其间还创办了印度国家交响乐团。正是从这时起,拉维·香卡开始尝试创作适合西方乐器和印度传统乐器合奏的印度古典音乐中的“拉格”。

  “拉格”是印度古典音乐中特有的一种旋律框架,每种拉格都有它自己的音阶和旋律片断,并且表达某一种特定的情绪,但它又不是固定的、千篇一律的程式,可见印度古典音乐自由发挥与即兴创作的空间之大。

  用西塔琴演奏“拉格”别有一番韵味,既能奏出悠扬的抒情旋律,也能弹出快速动感的节奏,各种装饰音、滑音,在西塔琴上的运用,更犹如余音缭绕,不绝于耳。

  善于创新的拉维·香卡总是梦想有一天能够将东西方音乐元素进行完美结合。首先他在继承传统技巧的基础上,对西塔琴的演奏技巧进行大胆创新。不但增强了乐器低音区的表现力,并提高了右手的演奏速度和技术,令同行望尘莫及。

  1963年,在英国爱丁堡音乐节上,拉维·香卡携手小提琴演奏大师梅纽因进行了一次被称为“东方与西方相遇”的西塔琴与小提琴的二重奏表演,而演奏的乐曲正是由拉维·香卡根据印度古典音乐中的“拉格”所创作的,这在东西方音乐交流史上算是破天荒第一次。此后,拉维·香卡又分别与法国长笛大师兰帕尔、竖琴家吉利奥特,以及英国伦敦交响乐团等合演了他创作的西塔琴协奏曲。1983年,拉维·香卡在首次访华期间,对中国的古筝、琵琶等乐器表现出浓厚兴趣,也曾表示希望能用西塔琴与古筝、琵琶合奏。

  真正让拉维·香卡声名远播的当是他与乔治·哈里森的相识。1966年,哈里森千里迢迢来到印度,拜师拉维·香卡门下。此前,哈里森曾在甲壳虫乐队《挪威的森林》的表演中运用过一段西塔琴的旋律。在6周时间里,拉维·香卡与哈里森成为了音乐挚友。随着不断参加各种国际音乐节,以及与甲壳虫乐队的合作,拉维·香卡也一跃成为当时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印度音乐家。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说:“年轻的拉维·香卡正在做一件好事,他作为‘文化大使’通过音乐向西方展现印度。”时至今日,年迈的音乐家仍然活跃在世界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