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壹九老场坊是干嘛的:入定是什麼状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13:36

    一个人在实修禅定时会碰到什麼状况呢?所谓的入定是一切无
念吗?不知定相的人,可能在要入初禅时,产生了十六种特殊现象(见
初禅之「十六触」)之际还以为是「散心」升起而退堕,不明定学者,
常常把「善根发相」的见佛显像或宿慧空胜解视为解脱妙悟,其实还在
欲界呢!

    不论是修习「数息观」或「不净观」,或是念住一处, 或是以
佛号摄心,都能慢慢内心澄静, 相应禅定。当然专修禅定还是有很多前
行的,如忏悔业障、持戒清净、深入经论、培福利他等,都是有助於定
学的增上。但此处我们只言及禅定的层次。

三、明净  :清净美妙,皎明无比。
  四、喜悦  :於所得法,心生庆悦。
  五、乐   :觉触法娱心,恬愉美好。
  六、善心生 :生起惭愧、敬、信之心,惭念昔未得此妙法,
         以为惭愧;敬信一切贤圣,具深妙之法。
  七、知见明了:不复恼迷,心解明利。
  八、无累解脱:无复贪、瞋、痴、掉悔、疑等五盖,离欲界诸障,
         入清净大池。
  九、境界现前:心与动触诸功德相应不乱,初禅境界,次第现前。
  十、心调柔软:离弃欲界,心刚粗旷现象,心行调柔,能随意舒卷

    以上「十种善法眷属」与动具起,有无量胜妙功德,动触发后
,其余诸触,次第发起,皆为四大所生现象,如前所言「十六触」。色
介(注一)五阴,住欲界身中,由於粗细不同,故诸触次第生起,即色
介定法与欲界报身相触,故十六触次第生起,互为兼蓄。行者勿因法相
烦杂,心生厌烦,须知此皆自心所现,但以境界不同,因缘交感,故境
相万别。



五、二禅(无觉无观,默然定。无前五识,仅有意识,有喜、舍二受与
     意识相应)

    二禅,如得无漏正慧而入此定,名「圣默然定」。由初禅上修
二禅,心理需具备「六行观」,即在初禅之中:


  一、 厌离觉观:知觉、观二法动乱,通恼定心,观初禅为
    「下苦」。

  二、 初禅乃由觉观触动而生喜乐之定,故名为「粗」。

  三、 此觉观之法,名为「外垢」,能障「二禅内净」,名
    之为「障」

  四、 二禅「内净安稳」胜初禅「觉观动乱」之定,故当「
    攀上胜」。

  五、 二禅喜定「内净而发」,故为「微妙」。

  六、 若得二禅,则心能出离觉观障碍,名之为「出」。


    二禅喜乐发起,不从外来,乃於一心澄净,而生大喜美妙,清净
胜初禅;初禅从觉观中生喜乐,与身体相应,而二禅之喜乐乃从心生,与
意识相应,两者不同。



六、三禅(无觉无观,识受与二禅略同,但意识怡悦之相较为净妙)

    欲得三禅,须观二禅过失,诃责初禅之法。二禅虽由「内净」所
生,然「大喜」涌动,定境不牢固,此时不生恋者,一心专念三禅功德,
能舍「大喜」、「二禅默然心体」,如初禅时所用之法:

  一、 不受不著。
  二、 苛责。
  三、 观察分析而离二禅「大喜粗相」。

    三禅乃世间第一大乐!禅发之时,若心沉没,当用正念、精进、
慧观等法,警策使起。若心涌发,当以「三昧法」摄心,使之静定。若心
迷醉,当念其后之大乐胜境及一切胜妙法门,自为醒悟,使心不著。


七、四禅(无觉无观,前五识俱无,亦无喜受,
     仅有舍受,与意识相应)

    四禅亦名为「不动定」、「舍具禅」,欲修四禅,当深观三禅过
患:辛苦勤求,获得之后,必勤加守护,亦为之苦,一但定境退失,则再
受诸苦,所谓「三禅中乐,无常动故苦」,以乐念覆盖内心,使心念不净


    行者深见三禅大乐,后有大苦过患,应当一心厌离,求取四禅「
不动定」。应用「不著、诃责、观析」三法;使三禅境灭,至四禅方便定
,而后豁然,定心安稳,出入息断。

    四禅定发之时,与「舍」俱生,无苦无乐,空明寂静,善法眷属
功德现前,但此时,心如明镜不动,如净水无波,绝诸乱想,无喜乐动转
之患,正念坚固,犹如虚空,名「世间真实禅定」,无诸垢染,而色法转
妙,内成就「净色」之法,此时心中,无形无质,无诸色相,但以心中有
净色根,於空中对因缘时,能发种种妙色,可通「四无量心」、「八胜处
」(八种能引发胜知见以舍弃贪爱的禅定)等色,不可以其不见诸色,而说
是「无色定」,因虚空处定以上,一切色法都不现前,而现在一切色法,
皆能自在得现。四禅为诸大禅定乃至成佛根本!在此禅中,如欲转缘,学
一切事,随意成就;一切神通变化、演说胜法,莫不从此定出。


    就色介(注一)禅定总体而言,可以「十八支」来分辨诸禅之特
性:初禅五支、二禅四支、三禅五支、四禅四支;以此等之功德法支持诸
禅,故名为支。

    初禅五支:觉(寻)、观(伺)、喜、乐、一心(定)

    二禅四支:内净、喜、乐、一心

    三禅五支:慧(三禅乐极胜,为不染著故要正慧)、
         乐、舍(是行舍,非舍受)、念(三禅乐
         极胜,为不染著故要正念)、一心

    四禅四支:不苦不乐、舍(舍三禅之乐受)、
         念(念下地之过)、一心。

    依大般涅盘经所说,初禅天人,心中有粗细思想,所以外面有火
灾(内有觉观,外有火灾);二禅天人,於禅定生喜乐心,所以外有水灾
(内有欢喜,外有水灾);三禅天人,呼吸粗重,因此外有风灾(内有喘
息,外有风灾);唯独四禅,内外祸患,一切均无,为诸灾所不及(内外
过患,一切悉无)!四禅定力继续细深,可深入「四空定」。

    以上略举欲界,色介(注一)定相,盼能有助於学者由定的娴熟
出入,而圆满持戒,成就胜慧;因为定学为戒学与慧学的枢纽,无定之戒
相必多持犯,无定之智慧多沦为空洞的理解,无法於身心细腻处起真实的
反观、针砭之受用呀!

(参考资料:阿含文化「坐禅之道」,菩提书院印经会「菩萨的禅定」)

****************************************************************
注一
********
介,原作「界」,被系统遮蔽。




一、善根发相

    身心宁静,尚未入定,还在散心,但会影响过去所修善境而呈
现境相。此中又分报因与习因。报因是过去持戒、善行的善根浮现;习
因不是看到某些善境界,而是自然而然地性格改变,如心调柔软,慈悲
一切,或引发过去宿慧,忽然看懂过去不能理解的经典。

(法迄巴注:在此状况修定,会有粗心住、细心住二种状况出现,详见
 No. 1916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卷7) T46, p0509b)


二、欲界定

    三界中欲界有六天,色介(注一)十八天,无色介(注一)
四天(共二十八天)。在欲界定中,心理上会有轻松之感,生理上则因
定的过程中排除了很多身体上的障碍,所以身心同感轻利轻安;而欲界
六天的心理过程就是欲界定。欲界定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有法持身
」!这是身心放松、气机改善,身子自然挺直、久坐不累的状态。好的
「持身法」下座时身心如在云里,走起路来脚如踏在软垫上。在到达欲
界定前,若要细分,则仍可分粗住、细住二者,行者端坐摄心,气息调
和,内心澄净安稳,其心在缘而不驰散,是名粗住;住此心后,恬静更
胜前,名为细住,因无明显身心变化,故略而不述。


三、初禅未到地定

    这时感到身体突然消失,或是头消失、手不见-那不是真消失
,而是以心眼观察消失了!修「随息法」者,有时会忽见自身五脏六腑
;修「通明禅」者甚至能见皮肤每层结构肤腠,所以修持法门深度不同
,造成现象也不一!内在结构在「未到地定」会消失是因为从有男女之
别的欲界要进化到单性的色介(注一)天之过渡现象,此时不属欲界,
也不属色介(注一),所以不能长久安住,不进色介(注一)则退欲界!


四、初禅(有觉有观,不须段食,故无鼻、舌二识,唯有乐受,与眼耳
     身三受相应,喜受与意识相应)

    於未到地定,证得「十六触」(前八项为「八触」):一动、
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九掉、十猗、十一冷、
十二热、十三浮、十四沉、十五坚、十六软之成就, 是为「初禅发相」
!(法迄巴按:十六触不必然会全发,常发的只有暖、凉)

    行者於未到地定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内不见身,外不见
物,经一段时间,定心不坏,守护增长;在此定中,忽觉身心凝然,运
运而动, 乃因心渐微细,色介(注一)净色触及欲界身之故。若动触起
,或从头、背、腰、肋、足等处,渐渐遍身,身内觉动而外无动相!

    当动之时,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宛如风发,微微而动;或
从上发、下发、腰发,渐渐遍身。从头至足,由上而发者 多成退分;从
足而发者, 多成进分。初禅动触发时有无量功德,略说有「十种善法眷
属」与动俱起。

  一、定   :指的是一心安稳,无有散动。
  二、空   :动触发时,空心虚豁,无诸障碍之感。入定是什麼状况?
-------------------

  入定的感觉是什麼呢?


  例如,您在专心做某件事,忽然感觉有人拍您的肩膀说:「怎麼我叫您三次您都不回应?」这时候,您就在定中,称为凡夫定!


  定,就是专心一志的表现。心愈虚凝专注,就愈与外在世界隔离!


  您在定中,并不是没有知觉,只是因为太过专注,所以不能感受外在世界的存在。


  通常要能入正式的禅定,它的前提必须已通了中脉,至鼻孔呼吸停止时(内呼吸开始作用),才能进入初禅定!


  入定的状况,并不是没有知觉,只是意识活动更缓、更深入而已。所以,您会有在定中有似乎只有几分钟,外面世界时间已过了几个钟头的感受。


  所以,已能入定之后,除了要去『习惯那感受』之外,若已熟悉就要赶快出定的去思惟修行,去检讨有什麼地方要改进,否则人生大好时光就会浪费在定中,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完成,那就是断贪爱习气。若在定中不是在断贪爱习气,入定并没意义。


  吾人除了出定去观察习气之外,更应该时时在定中。阿罗汉人的定是有出入,而菩萨之定则是一念之间,乃至动念时也仍在定中,这叫「恒与定俱」,此时就至少已达到第七菩萨远行地。乃至达到「能所双泯」的第八菩萨不动地,而能转识成智,称为妙观察智!此地菩萨或此地以上菩萨境界甚至已可以不动心念(注一)就能做事,甚是希奇!


  为了达到上述的「恒与定俱」净习,已能入定的人,必须练习五种自在:

  一、入定自在:能在任何想入定的时间入定。

  二、住定自在:能随自己意愿住定多久。

  三、出定自在:能在想出定时就出定。

  四、转向自在:能自在的转向任何禅定。例如由非有想非无想定转至初禅

  五、观察自在:能辨识目前在何禅定中,及当下心行。


  要进阶了解禅定状况,请参考初禅至四禅简说(宣化上人)


  以上,普愿见闻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注一
*********
在佛法中所说的心念,它的意思是指「意识分别」。当分别时,就会产生心念。而人却不一定要分别才可以做事,例如武术家遇危险,根本不经大脑就能直接反应。这是因为已「养成习气」的缘故。

而不动地菩萨「恒与定俱」,它的净习就是不经过分别,就能直接反应各类事件。所以楞严经中说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出处见下文:


No. 945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4) T19, p0123c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 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辩知觉是同。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