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航空姐 丝袜微博:黄杨木雕世家王笃纯 羡君刀笔开生面 枯木变化作神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13:58
黄杨木雕世家王笃纯家中二三事
羡君刀笔开生面 枯木变化作神灵

2007-02-11    作品:乡音   年已古稀的王笃纯老人仍沉醉在黄杨木雕的制作快乐中。一笑/摄   全家福:1987年,王老先生在杭州小儿子王笃清家中,探讨研究黄杨木雕作品。左后:王笃清,左起分别为:王翠娥、王碎英、王京、王和英、王笃芳、王笃生、王凤祚、王笃纯   花园里王凤祚老人的黄杨雕像。一笑/摄   作品:水乡即景   作品:闹元宵   作品:回娘家   一截钝笨的黄杨木在王笃纯老人手中轻盈地翻跃了几回,木屑尽落时便出落成一个灵动喜人的形象。虽只是雏形,却是那般栩栩如生,生动可人。羡君刀笔开生面,枯木变化作神灵———心中油然而生的,便是南怀瑾先生对王家精湛木雕手艺的赞词。

  2006年底,乐清籍民间工艺艺术家———黄杨木雕大师王笃纯喜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由国家发改委组织评定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工艺美术创作者的国家级称号,自1979年以来评选了五届,我市获此殊荣的仅7人。

  面对如此的荣誉,75岁的老人很是淡定。是的,各种荣誉称号的获得对王笃纯或是王家人而言,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在王家,从事黄杨木雕的就有28人,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4人、高级工艺美术师6人、中级工艺美术师5人、助理工艺美术师3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人。

  以王笃纯的父亲王凤祚为代表的王氏家族,传承甚至影响了我国当代黄杨木雕事业的发展,从王老先生开始,整个家族便一代代学习、传承、发展着木雕手艺,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王家却始终弥漫着黄杨木的淡淡馨香。从王凤祚老先生开始,一个家族的命脉与木相连。黄杨木雕在他们手中不再只是门手艺,而是一种融进了血液的情感。

  第一代

  王凤祚首开王家木雕风

  站在王笃纯家的大门前,远远便可看到一尊其父王凤祚的黄杨木雕像立在花园正中,慈爱地“注视”着他的子弟们。在王笃纯的心里,父亲是座大山,他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都像是高耸入云的峰顶,不仅让他自觉只能望其项背,并且永远而深刻地改变了他的人生。谈及已过世的父亲,回忆遥远的岁月,老人脸上是一丝不为人所察的动容。

  王凤祚是乐清翁垟镇南街村人,在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因为时局的动乱、家境的贫苦,年方十三岁的他,过早地担负起养家的责任。在当时,学门手艺是最牢靠的谋生手段,少年王凤祚便随了温州人黄明钦学习木雕,雕刻花板、门窗及柜子上的装饰等。很多事其实都已注定。学习木雕也许只是当初一个偶然的决定,却让王家的后人从此走上同一条路。

  三年的学艺生涯,凭着天赋的聪慧和倔强坚忍的脾性,王凤祚学成出师了。他一边学以致用,做些木雕活用以养家;一边刻苦钻研,决意让手艺更见精湛。不久,他便以精巧细致的木雕工夫扬名乡里,并逐渐引起轰动,连当时浙南地区的雕刻名家王崇寿也闻声而来看他的作品。园雕、浮雕、彩塑、脱胎佛像造型,年轻的王凤祚凭着扎实的功底,皆可信手而就。

  1928年,一次机会他去了台湾基隆。在那里的两年间,王凤祚为一平阳人的雕刻店干活,也就在那时,他真正与黄杨木雕结下一生的缘分。回到家乡后,恰逢当时温州著名黄杨木雕艺术大师朱子常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奖,民间也掀起收藏黄杨木雕的热潮。与朱子常的来往间,王凤祚熟悉了他的创造手法,便开始模仿他的作品。初生牛犊气势凌人,他的作品纹理细腻、效果光亮、褶皱轻盈,几乎可以假乱真,因模仿而成名,王凤祚的作品也开始被工艺品商和收藏家收购并珍藏。

  之后的岁月沧海桑田,王凤祚无顾世事,只潜心于他钟爱的黄杨木雕事业中,技艺在时间的流逝中磨炼得炉火纯青,大家风范日渐显现。上世纪五十年代,王凤祚进入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开始从事黄杨木雕的系统创作。其间,作品《苏武牧羊》、《牛郎织女》等深受好评,获奖无数,晚年力作《柳权观音》、《释迦牟尼》更被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丰富了中国当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第二代 王笃纯与兄弟姐妹共传承

  北有泥人张,南有木雕王,这是父亲赢来的荣誉。如果说接触黄杨木雕是父亲王凤祚在偶然中走上的道路,那么到了王笃纯这一代,子承父业,把这门带给父亲很多快乐和荣耀的工艺继续传承下去,则已是一种必然。从小王笃纯便已在父亲飞扬的刀笔中熟知了黄杨木雕,一切似乎早已了然于心,拿起父亲手中的刀笔,也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事。

  王笃纯开始学习黄杨木雕,也是在13岁。作为黄杨木雕的一代宗师,虽然父亲没有硬性要求孩子跟其学艺,但长子在耳濡目染中爱上了这门工艺,并愿意师承父亲,王老先生心里自是欣喜。新时代的学艺之路,自然不比父亲当年的漂泊,加上王笃纯聪敏的天性,学艺生涯一路顺畅,很快,他便有独立的作品问世并获好评。

  与父亲当年将学木雕作为谋生手段不同,在新的年代,黄杨木雕带给王笃纯的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意义。1955年,在乐清翁垟镇政府的支持下,王笃纯组织起了乐清黄杨木雕小组,任组长。在小组发展的日子里,王笃纯克服了场地、金钱、销路等困难,小组业务蒸蒸日上,木雕作品被杭州、上海等多个大工艺品公司看中,销售一空。小组也一路发展,从生产合作社升格到乐清工艺美术厂,再到乐清黄杨木雕厂。在兴盛时期,厂子在各村、镇都有设点,同时吸引了近千人兴起学习黄杨木雕热潮。生活给了王笃纯诸多灵感,代表作《水乡即景》、《母子情》、《浙南之春》都取材于生动的农村景象,在国内、国际上获奖无数。

  王凤祚老先生育有四子三女,儿子王笃纯、王笃芳、王笃生、王笃清和女儿王翠娥、王碎英、王和英。在父亲的艺术熏陶下,王家的儿女们个个自小便与刀笔结缘,木雕已然成为王家人最亲密的感情牵引线。如今儿女们大多已到垂老之年,各自有了自己的大家庭,然而回忆起父亲,却仿佛仍生活在当年那个温暖的家中,抚刀雕刻,弄木成趣。

  第三代

  孙儿接棒木雕发扬光大

  跟王笃纯走上学习木雕的道路一样,孩子们对黄杨木雕流露出的浓厚兴趣,一如父亲当年。艺术天分有否代代相传无从考证,在儿女们成长的岁月中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却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子承父志的重要原因之一。王笃纯的女儿王京和儿子王勤、王艺,接过从爷爷和爸爸手中流传下来的黄杨木,继续埋首木雕,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

  他们走的是一条比父辈们更为系统、规范的学艺路。王京便是自幼就喜欢艺术,17岁时师从父亲学习雕塑艺术,然后在中国美院深造。她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刻意求新,清秀隽永,真趣流溢,形神兼备,更有着女性的细腻和柔美。代表作品《唐诗如意》、《十一面观音》、《岁月》、《抱子观音》等都是深受好评,现在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特艺系任教。

  孙子王勤、王艺也是王家黄杨木雕第三代传人。王勤在机关工作,王艺则走了和爸爸一样的路,创办乐清市华艺雕刻厂,主抓经营。然而正业之外,兄弟俩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给了黄杨木雕。与黄杨木的情意,似乎已经融进了王家的血脉,只有在手抚黄杨、紧握刀笔的时候,他们才能感受到那份由衷的快乐。三年前,央视三套《走进幕后》栏目采访了王家三代黄杨木雕的故事,在节目里,王艺作了精彩的雕刻技术表演。

  连王笃纯的老伴在此影响下都开始接触木雕了。两位老人成婚四十多年来,老伴就一直跟着王笃纯学技艺,在他的创作过程中,她始终是他的最得力的助手。王笃纯和老伴安家在乐成,生活中两位老人相依相伴,儿女们则散落在杭州、温州、柳市各地,平日时间与父母聚少离多。尽管如此,电话问候都是每日里少不了的。最开心的时候当然是全家人聚在一起时,儿女们共聚一堂,承欢膝下。此时,摆在王家作品席上的木雕人像也似乎有了灵性,笑得格外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