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飞机图片大全图:在郭庄听“焦桐”的声音(走基层·一线见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5:32:07

在郭庄听“焦桐”的声音(走基层·一线见闻)

本报记者 谢国明 罗 盘 汪晓东 曲昌荣

《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08日   01 版)

  “郭庄到了!”烟雨中,兰考县郭庄村村民吴德允手指前方。作为我们的向导,一路上他可没少唠叨郭庄的事情。

  初冬的郭庄仿佛早春,绿油油的麦田里,焦桐一行行,喜鹊叫喳喳,红尾野鸡欢叫着掠空而过。上世纪60年代,与兰考其他地方一样,郭庄风沙、盐碱、内涝“三害”肆虐,焦裕禄号召农民在地上“扎针”种桐树,两次到郭庄作示范指导,郭庄一跃成为全县泡桐种植先进村。树多了,林大了,风小了,沙停了,人民感念好书记,把桐树称为“焦桐”。52岁的吴德允告诉我们:“打记事起,郭庄人就把焦桐当宝贝种,现在还加工成木器、乐器。当年俺是种树先进村,如今俺是林木加工富裕村。”

  来到村北的麦田,远远近近的焦桐,或高或低,或粗或细。吴德允的父亲今年86岁,老人双手环抱一棵焦桐,让大伙猜树龄。一阵争论后,老人笑道:“这棵树其实是焦桐二代,树龄20年。焦书记40多年前指导俺种的1000多棵‘焦桐一代’早已‘光荣退休’,变成了俺村致富的摇钱树。”

  吴德允接过父亲的话茬:“‘焦桐二代’是我们成年后栽种的,那些小树是‘焦桐三代’。温饱问题解决了,我们种树也讲科学发展。”他介绍这里的“农桐间作”模式:种麦栽树两不误,焦桐密度减小了,粮食产量提高了,小麦亩产已经从50公斤提高到了500公斤。全村1000多亩地里种植了4000多棵树,平均每户有30棵树,每棵成材后能卖将近3000元,相当于每家都有一座“绿色银行”。

  说话间,附近传来一阵电锯声。绕过院落,穿过树林,我们走进了村西的鑫福木业加工厂。仓库里,印着英文的纸箱子摞起3米多高,焦桐制成的装饰板材正在装箱,老板周玉峰介绍,这些货物马上要拉到青岛港,出口澳大利亚,厂子的年产值达200多万美元。加工车间里,20多名工人正忙着锯木、装箱。女工周美香是附近大李庄村的村民,她开心地说:“家门口打工,一天能挣50元,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和孩子。”

  穿过喧嚣的林木加工厂区,古筝的声音从庭院深处传来。屋内,穿着红色上衣的女子正给两台古筝调音。她叫孔俊香,是老板娘,8年前跟随丈夫吴扎根到上海一家乐器厂打工,学了一身本事,前两年返乡创办“悦音”乐器厂。

  33岁的老板吴扎根说,由于兰考土质独特,长出的桐木不易变形,透气、透音性能好,被称为“会呼吸的木材”,是制作乐器音板的最佳材料。这些年,兰考县民族乐器厂已发展到30多家,产品远销日本、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超亿元。记者用手指叩击桐木音板,声音悠扬悦耳,独有韵味。

  听说我们到村里采访,闻讯赶来的阎庄乡党委书记王祥忠边走边说:“焦裕禄不仅给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而且留下了物质财富。焦桐浑身是宝贝!树干做家具和乐器,树枝做密度板,树叶还能做肥料。”郭庄村所在的阎庄乡3万亩地有2万亩套种了焦桐,林木收益占农民纯收入的30%到40%,焦桐产业链已然成型,全乡100多家木材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达3亿元。

  走出院落,琴声再次扬起,仿佛焦桐在欢唱。

  再见郭庄,祝福郭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