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曲1990中国新歌声:仰慕林徽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42:36


               林徽因,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说熟悉是因她与著名诗人徐志摩曾有过一段恋情;说陌生是对她的了解仅此而已。一日在朋友家看到了张清平著的《林徽因》。因想更多地了解徐志摩,便借了来看,又因太多畅销书的诱惑,让《林徽因》在书柜里等了半年。

一个周末的晚上,我终于翻开了《林徽因》,本想随便翻翻尽早归还朋友。没曾想这一看,便让我如痴如醉不忍放下,看了一个通宵又整个上午。我惊讶于世上真有林徽因这般集美丽聪慧、高贵典雅、宽容善良、真诚坚忍于一身的完美女人;她不仅是诗人、作家,教授,还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并亲自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国徽的设计。我被她和她周围的人那健全的精神素质和独特的群体气候所感动。林徽因们的精神风采令我仰慕不已,感慨万千。

林徽因诞生于20世纪初,父亲林长民是声名赫赫的政界名流、儒雅旷达的文人名士,父亲为了让她开阔眼界,在她16岁时便带着她游历欧洲,曾就读于伦敦圣玛利女校。在美国期间,因受邻居女建筑师的影响,清秀、文雅的林徽因选修了宾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的建筑专业。她称赞欧洲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诗”。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儿子、后来成为林徽因丈夫的梁思成,也因受林徽因的影响,毅然选择了宾法尼亚州立大学建筑系,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结合可谓是门当户对,共同的出身教养和文化构成使他们的交流十分默契。建筑学不仅是他们情感沟通的基础,更是他们为之奋斗终身的共同事业。

为了保留下我国古代建筑的原貌,林徽因随着丈夫历尽艰辛,走遍了全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考察了2000多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珍贵资料、绘制了详细的建筑图纸。1940年,为了躲避战乱,营造学社搬迁到穷乡僻壤的四川省南溪县李庄,由于经费不足,生活、工作条件极其艰苦,身患肺结核的林徽因在贫病交加、凄清痛苦的晦暗日子里,继续从事自己钟爱的古代建筑艺术,她躺在病床上,与丈夫一起馔写了《中国建筑史》。那时的她便以一个建筑师的眼光看到抗战胜利后,房屋将成为人民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能让老百姓拥有自己生活的居住空间,比建一百座大厦更有意义。她翻译整理了四万多字的论文《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她和丈夫倾尽半生心血、默默地无怨无悔地从事着建筑史的学术研究,以此来寄托他们报效祖国的拳拳赤子之情。许多古建筑都是由于他们的实地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被从此加以保护。

他们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为民族及国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当战争结束后,在重庆上学的儿子曾问妈妈“如果当时日本人打进了四川你们怎么办?”林徽因冷静地说“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儿子急了“那你们就不管我了?”徽因拍拍儿子的小手道歉地说“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顾不上你了!”。表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气节。

北京解放前夕,负责攻城的解放军曾专程找到梁思成夫妇,请他们在地图上对文物建筑的位置进行标示,以避免遭到炮火轰击。梁思成和林徽因激动万分,能为保护古迹做些事情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愿望。他们太熟悉这些建筑了,就像熟悉自己的孩子,几乎不用多加思索,便迅速准确地的标示了文物古迹的详细位置。这些文物古迹和建筑群早已被他们视为了生命的一部分。

然而以后发生的事情却是他们始料不及的。解放后,为了扩建天安门广场,为了解决交通拥挤的问题,中央决定拆除三座城门。林徽因和梁思成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坚持认为这些古建筑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生活风貌,其历史文化价值远远超出了现实的功利考虑。天安门建筑群,给人以精神上的威严、神圣、崇高感。这样的建筑艺术,显示了古代帝王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威。三座门的拆除会破坏紫禁城统一的封闭格局。一位北京市领导气愤地说:“谁要是再反对拆城墙,是党员的就开除他的党籍。”会议最后还是通过了拆除三座门的决议。林徽因绝望地问道:“为什么经历了几百年的战乱和沧桑,在解放前夕还能从炮口下抢救出来的古城,反而在新中国的和平建设中要被毁弃呢?为什么我们在博物馆的玻璃橱窗里精心保存几块残砖碎瓦,同时却把保存完好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建筑拆得片瓦不留呢?”当时林徽因虽然是人民代表,但是在一片“建设新北京”的浪潮中,他们夫妇的呼声显得太微弱了,他们的奔走和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每拆一块墙砖就像在割他们的肉,他们的心在滴血。他们沉痛地预言“五十年后,你们会后悔的!”

五十年过去了,如今北京市发展的现状,已经证明了当年的争论。一位建筑学家曾概括这些年的拆与建:“好的拆了,滥的更滥,古城损毁,新城凌乱”。在大拆大建、推土机的隆隆声中,在人们急功近利的竞争中,人们不禁怀念梁思成、林徽因。

林徽因不仅在建筑学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在文学方面也著述很多,创作有话剧、短片小说、散文、译文、《你是人间四月天》等诗篇几十首。林徽因的诗“极富艺术个性,诗句流畅、意象丰盈、节奏轻快,充满浪漫的情思和优雅的情趣,她的眼光越过琐碎、庸俗的生活投向远方”。中西文化造就了一个“文化林徽因”,她的美貌与气质,丰富而含蓄的情感世界、多方面的才华,使她既具有现代社会的独立人格与个性,又不失传统美德的温婉贤淑,曾以才貌双全闻名于北京上层文化圈,被胡适誉为一代才女。但让我们感到遗憾的是她的文学创作多散漫,没有独树一帜的东西,因此知名度不如张爱玲。而在建筑界又被丈夫梁思成的光芒所掩盖,所以林徽因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女人便没有被得到应有的关注,甚至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在林徽因的情感世界里有三个重要的男人,一个是建筑学家、丈夫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另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林徽因16岁随父游历欧洲时,在英国期间结识了正在英国游学的著名诗人徐志摩,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徐志摩不仅喜欢徽因美丽的外貌,更欣赏她活泼跳跃的思维、明澈清新的见识,以及她对文艺作品超出年龄的理解和悟性,两位才华横溢的青年常常围坐在壁炉旁,谈文学艺术,谈人生理想,他们热烈的相恋了。可这时的徐志摩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林徽因经过痛苦的抉择,理智地离开了徐志摩,接受了父亲为她定的婚事,嫁给了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

后来一些文字在谈及林徽因的感情生活时常有微词。而林徽因对此从来不置一辞,无论外界如何猜测议论,面对流言蜚语,她始终保持着高贵的沉默,在她内心深处却有着一份珍藏,她与徐志摩之间始终保持着最纯洁的友情。当得知徐志摩飞机失事的噩耗后,林徽因含悲忍痛写下了《悼志摩》的文章在报上发表,毫不掩饰地对徐志摩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志摩最动人的特点,是他那不可信的纯洁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诚,对艺术欣赏的认真,体会感情的切实。比我们近情、近理,比我们热诚,比我们天真,比我们对万物都更有信仰。我们失掉的不仅是一个诗人、一个朋友,我们失掉的是个极难得可爱的人格。”

金岳霖,是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毕业于清华大学,曾留学英美,一生钟爱着林徽因,始终是梁家的座上常客。1931年的一天,梁思成刚刚外出考察回来,林徽因像小妹妹请大哥哥拿主意般向丈夫诉说自己爱上了金岳霖,非常痛苦不知如何是好。梁思成顿时惊讶的仿佛血液已经凝固,他从来没有想过妻子会移情别恋,他痛苦极了。但是他没有像常人那样暴跳如雷的指责妻子背叛自己,而是非常理智的感谢徽因对自己的信任和坦白。他让妻子给他一个晚上的时间考虑后再做决定。他没有去想自己的荣辱得失,而是考虑怎样能使林徽因幸福。反复权衡后他认为金岳霖许多方面比自己优秀,林徽因若同他结合会更幸福。他将这些想法告诉了林徽因,并说她是自由的,祝愿他们永远幸福。

金岳霖被梁思成的做法深深地感动了,他对林徽因说“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他,我应该退出。”金岳霖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因爱林徽因而爱她的家庭,爱她所爱的人,最后也成了梁家的一员,无论是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金乐霖长期与梁家毗邻而居。梁家的人都爱他信任他。金岳霖也终身未娶。按照常理,这种钟情于别人妻子的感情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是让任何一个正常男人都无法容忍的,但是发生在这些优秀男人的身上,这种感情却传达出了超越一般道德规范的美好。我们不得不钦佩梁思成是一个真正的男人、真正的绅士。这场对作为丈夫的他来说至为尴尬的感情波澜,被他的真诚和博爱所化解,他对林徽因的尊重和珍爱、对朋友的笃诚和信任,赢得了朋友们永远的敬重。他宽广的胸襟使他的夫妻之爱和朋友之爱都达到了一种理想境界。而林徽因这样优秀的女人,也因自己生活中优秀的男人而更加优秀。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被折磨她十几年的肺结核病夺去了生命,年仅51岁。她离开了爱她的亲人和朋友,离开了她倾注一生心血的中国建筑。她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完,她对这个世界还有太多的眷恋。但是这也许正是上天对她的眷顾和厚爱,否则,以她细腻敏感的心灵,怎么能承受“反右”的狂风暴雨?以她高傲纯正的天性,又怎能忍受“文化大革命”的污泥浊水?我们怀念林徽因,她用自己柔弱的臂膀负起了传承古代建筑的重任,她用纤细的手描绘了“人间四月天”;阅读林徽因,让我们滋生出一份感佩和仰慕,她是中国女性的佼佼者,是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她没有离开我们,那灿灿的国徽上还印有她的指纹,刚劲的浮雕上仍存有她的体温,蜿蜒的乡间小路上,还留有她寻找古迹的脚印,她用生命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