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7屏幕色温:大卫鲍森讲道-马可福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25:13

马可福音

各位好!在开始看马可福音之前,我们先来复习我在马太福音中的提过的几个重点。可能有人没有看过那一集,所以,我们来简单地复习一下。福音书属于特殊文学体裁,它不是传记,也不是历史,事实上它算是新闻公告。有些人把整本圣经整理成新闻报道,这是理所当然的。圣经本身就是一篇大新闻,它的内容可以说都是新闻。是划时代的新闻,是改变世界的新闻。福音书其实就是新闻报道,所以应当把它朗读出来,就像播报新闻一样。

至于福音书的发展阶段,大家知道福音书总共有四种。为什么要有四种呢?原因之一是,当名人去世的时候,世人对他的兴趣会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名人过世以后,几乎会有人马上辑写他的生平事迹。在这个名人过世的讣闻中会提到他的生前的作为。等到时间久一点,大家就会觉得光是知道他的作为还不够,还会想知道他生前说过哪些话,于是就开始集结他的言论和书信;再过久一点,就会有一些有关于这个人不同的传记出炉。来探索他的内在世界。他的行事为人、他的个性、他的性格、还有他的行为动机。人们开始想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巧的是,四福音书正好符合这样的模式。

最早完成的福音书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马可福音。他的主旨是在告诉世人耶稣做过那些事。在马可福音中,耶稣是个行动派,等一下我会告诉你们原因。接着是路加福音和约马太音,他们对耶稣的言论比较感兴趣。马太比较在乎的是耶稣的讲道,路加的记载比较则偏重于耶稣的比喻,但是,两本福音书都集结大量的耶稣言谈。在最后出炉的是约翰福音,约翰探讨的是耶稣这个人,他探讨耶稣是谁?就某方面来说,约翰看到的是耶稣的内在,马太、马可、路加看到的则是耶稣外显的行为言论。因为当时大家看到的、听到的是耶稣的行为言论,约翰则深入探索耶稣的内在。因此要真正认识耶稣,从约翰福音着手会清楚的多。人们对于已故名人的兴趣,大体来说就是这样的发展趋势。

接着,我们深入探讨从四个方面来看耶稣,他们从四个角度来写作,所以,从四个福音书的作者笔下,我们看到了耶稣的四种面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我们可以说,马太称耶稣为犹太的王,马可说他为人的儿子,路加说他为世界的救主,约翰说他为神的儿子。以上这四种耶稣的面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写照。集合这四种面貌,才算认识了这位了不起的人物。你或许不知道,耶稣有二百五十个名字和头衔,他是有史以来名字和头衔最多的人。偶尔把这些名字和头衔全写下来,是有益而且敬虔的操练。多数的人能记到三十到四十个,但他总共有二百五十个,有史以来没有什么人有这么多的名衔。耶稣这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但是,我们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四部福音书。

刚才我们都是从作者的角度来看,现在我们从读者的角度开看。福音书的写作对象为何会大大地影响书中的内容?不仅是写作见解不同的作者,会影响福音书书的内容,作者所预设的读者群,也会影响到它的内容。四本福音书预设的读者不太一样。其中两本是写给基督徒,要建造基督徒的信心,使他们对基督信仰打下更稳固的根基。另外两本则是为非信徒而写。目标读者不一样,所写出来的福音书内容,也迥然不同。因为圣经中的每个句子,都跟它的前后文有关,所以,圣经中不管哪一个段落章节,都要回归到它的出处来看。马太和约翰福音都是针对信徒写的,但是,程度上还是有所不同。马太福音是针对初信者而写的,这部福音书适合刚信主的基督徒阅读。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刚跨入的国度。马太福音的五篇训词的内容是这样的:第一篇传讲天国的生活,第二篇传讲天国的使命,第三篇传讲天国的成长,第四篇传讲天国的社会,第五篇则是传讲天国的未来。对于初信徒而言,这五篇都是值得研读的题目。而约翰福音的对象,他自己说了,是信主较久的信徒。约翰福音是要帮助信徒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并且相信自己得以承受永生。目的是要帮助老信徒能够持守信仰,信心得以坚定,不致动摇。马可和路加福音显然是为非信徒而写。各位如果要送一本福音书给人的话,要先看对方有没有信主,这是做决定的最好依据。约翰福音最不适合未信者阅读。但是,他却最常被用来传道,这不是很奇怪吗?我想那最纯粹是因为希望地方能读到约翰福音三章十六节“神爱世人……”的那段经文。我们现在所要读的是两本为非信徒写的福音书,他们不是为信徒写的。所以这两本福音书,适合推荐的对象是对耶稣有兴趣的慕道友,帮助他们更多地认识耶稣。认识他是谁,说了哪些话,做过哪些事。

我们现在来看马可福音,这是今天要谈的主题。四部福音书的作者,都没有提到自己的名字,只在书中留下线索,暗示作者是谁。可是都没有明说自己就是作者。他们的用意应该是希望读者把焦点集中在耶稣身上,而不是作者身上。他们要读者看的是耶稣,而不是自己。所以马可并没有说是他写的,但是我们知道他是。他没有把注意力引到这件事上,那我们对他了解多少呢?首先令人惊讶的是他有三个名字,其中一个我想你绝对没有听过。你们听过马可,那是一个拉丁名字马可士。这意味着他虽然是个犹太人,但跟罗马政府的关系相当良好。我们知道他家在耶路撒冷,有一间大房子;他的家世显赫,至少有一个婢女;另外还有,他应该和罗马或拉丁有所关联。所以他的家人才给他取个拉丁名字马可士。此外,他是犹太人,所以有个希伯来名字叫约翰拿。简称约翰、约翰马可、约翰拿,意思是耶和华彰显恩典。神的确已经彰显恩典在他身上,说不定他还是礼拜二出生的。因为礼拜二出生的孩子充满恩典,不过当时还没有这首诗歌就是了,所以我们知道他叫约翰马可。第三个名字你绝对猜不到,这个希腊名字很难念,是柯罗波达托洛司。约翰、马可、柯罗波达托洛司,一定有人猜他是什么意思?他的意思是手指。这个字意思就是“肥短的手指”。可见,马可生来手指肥短。但就是这肥短的手指,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福音书,神乐意使用肥短的手指。以上就是他的三个名字。一个是昵称,希腊名字,一个是拉丁名字,一个是希伯来名字。耶稣死的时候,十字架上就刻着这三种文字。希腊文、拉丁文、希伯来文。马可三种语言的名字都有,是他记下耶稣死时十字架上的三种语言。他的母亲是玛利亚,希伯来名字就是玛利安。至于马可的父亲,一般认为可能就是那个头顶水壶的人。是主在安排最后晚餐的时候,吩咐门徒进耶路撒冷城去,看到有人拿着水瓶迎面而来的时候,就跟着他,他必指给你们摆设整齐的一间大楼。最后晚餐几乎可以确定是在马可家中举行的。一般来说,我们就是从这里推断出这本福音书的作者是谁。        

另外,在客西马尼园也有一条线索,在这里……(看图)。耶稣在受死前的最后一夜,就是在客西马尼园这里痛苦的祷告。但是,马可福音中记载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小插曲:但门徒都睡着,耶稣彻夜祷告的时候,有很多士兵前来逮捕耶稣。马可福音说:当时他们抓到一个少年人,赤身披着一块床单,他把床单往士兵手里一丢就逃离了现场。赤身逃入黑夜中。那个人是谁呢?他一定是有肥短手指的约翰马可,他一定跟着耶稣他们,随手抓一块床单披着,跟着他们来到客西马尼园,躲在树的后面,看见了整件事情。所以,他们才知道耶稣的祷告内容。耶稣不太可能会告诉别人,他当时的祷告。可是,马可听到了:“阿爸父啊,求你将这杯撤去。”全都记载在马可福音中。这段小插曲所透露的是,马可就在现场。马可他赤身逃回家中,却把床单留在了士兵手里。这个少年人就是马可。显然,马可年轻的时候见过耶稣。但是,马可在新约中从来不是主角,神国非常需要许许多多的配角来服事主角,各位明白我意思吗?

神国需要很多能够忠心事奉别人的人,约翰马可就是这样的人。他其实是初代教会中四大基督徒领袖的助手,这四大基督徒领袖的第一位斯塔德表哥巴拿巴。巴拿巴把马可带在身边训练他,交代工作给他做,巴拿巴把马可训练成不亚于保罗的助手。过了几年以后,马可在罗马认识路加,所以,马可和路加这两本福音的关系显得非常密切,我们等一下会看到。最后,马可成为彼得的私人助手。彼得在保罗之后到达罗马,年轻的马可担任他的翻译。马可会说拉丁文,彼得不会。加利利的渔夫多半没有受过教育,所以,彼得当时在罗马确实需要翻译人员,我也经常需要。口译员专门搅局,这些人淘气的很,会占用你一半的时间。但是,你又少不了他们,马可当时就是彼得的口译员。马可在罗马把彼得的讲道翻译成拉丁文。第一部福音书就是这样写成的。我们推测是这样的:一天,罗马教会的人来找年轻的马可,请马可帮个忙,马可问他们说:你需要我帮什么忙啊?他们说,彼得的讲道,教会希望能够把它保存下来。请把彼得传讲耶稣的内容写成文字的形式。因为彼得这样传福音,迟早会被政府抓去杀头的。当时的罗马皇帝是君尼禄。所以,教会要求马可记下彼得的讲道。因为彼得是耶稣的门徒,所以要写下他的讲道。马可去征询彼得的意思,可是,彼得却兴致缺缺。据说他对这事未置可否,不制止,也不鼓励,而要马可自己做决定,彼得没有意见。我对这种事情也心有戚戚焉。因为,多年以前,有间教会的人来找我,问我介不介意录下我的讲道内容,但是我的回应跟彼得一样,我说悉听尊便,我没有什么意见。可是,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样会演变成什么结果。

马可或是彼得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本书竟然会因此而流传两千年,至今仍为世人所研读。神国的事总是令人诧异,事发当时任谁也不明白,但是,一切都在神的计划中,而且影响至深至远。教会的人请马可记下彼得谈论耶稣的事,他们希望保留下来,彼得说,悉听尊便,我没有意见。于是,手指肥短的马可,就开始写作,成果就在各位手中。

这本福音书不时会被人称为彼得福音,因为他其实是彼得的讲道内容。请记住:新约的内容几乎都是先讲,然后才把他们写下来,所以内容才会如此的生动。其中,有一些内容文法不太对劲,那是因为它是演说记录,而不是文学作品。所以把它们朗读出来会比较适合。我想,如果能够把它大声朗读出来,那一定是很振奋人心的。

我记得多年以前,我夫妻俩到伦敦的一家剧院,我想是彩虹剧院,就在泰晤士河的下游河畔。我们去欣赏一场个人表演,演出者是艾立克麦克隆,在座有些人应该知道他。在两个半小时的表演之中,舞台上只有他跟一张椅子和一张桌子。两个半小时之久,观众听他一个人朗诵马可福音,听的如痴如醉。当时坎特伯里大主教就坐在我们前两排聆听。而几个月以来那家剧院天天爆满。后来,还得换到西区一间比较大的剧院,而他,就是单纯朗诵马可福音。这样,就有成千上万的观众愿意花钱去看这场表演。艾立克麦克隆说,他的祖父是个敬虔的人。他小时候祖父叫他跪在地毯上,按手在他身上说:有一天你会为千万人朗诵福音。多年以后,他做到了。我甚至不知道他是不是基督徒,但是,他朗诵的马可福音使观众听的如醉如痴。可见,彼得传扬耶稣的时候,他的讲道是多么感动人心。

亲爱的老彼得,我称他为行动派。他的个性莽撞,跟我很像,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每一次一开口就会讲错话,可是却一而再,再而三。他的性情行动,只有他想走在水面上,别人都没有这么做。只有他想走在水面。当约翰说:是耶稣在岸上,只有彼得跳下水。耶稣复活以后,彼得也没有耐心等候耶稣,他急的去捕鱼。彼得是坐不住的,在马可福音中,处处可见这种紧凑的步调。其中,有一个字出现了四十一次之多,“随即”、“立刻”,在比较旧的版本里,提到他即刻上船,船即刻驶到另一边,好像横渡八里宽的加利利海峡只需两秒钟。每件事都立刻发生,读者的情绪也随着兴奋起来,那就是彼得他讲道的风格。马可忠实地把它记录下来。所以,马可福音是四部福音书中最生动最逼真,朗诵起来最振奋人心的。我猜彼得这种急性子的人,不喜欢长篇的讲道。整本马可福音里面只有一篇长篇讲道,想必彼得对这篇讲道印象深刻,所以才记得记录下来。所以马可福音的重点不在于耶稣讲道,没有登山宝训,只有一连串的行动,一件接着一件。兴奋、热情,这就是彼得。他可以让我们看到新约时代初代教会基督徒不同的性情。马可福音着重彼得的弱点,而不是他的长处。这不是很有意思吗?

马可福音中可以找到“撒旦,退到我后面去吧”,却找不到“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所以,彼得不怕别人知道他的弱点,他偶尔会让主失望,但是却从不自夸。很有趣,不是吗?在别的福音书中可以找得到彼得的优点,但是在这里,看到的是他的弱点。马可福音记载彼得三次不认主,但没有记载他重拾信心。约翰福音里才看得到耶稣三次问他说:“你爱我吗?”“你爱我吗?”“你爱我吗?”马可只记载彼得不认主,这证明马可福音是彼得所传讲,约翰马可所撰写的。彼得对耶稣所行的神迹也很感兴趣,马可福音所记载的神迹,比马太、路加、约翰福音都还多,以神迹的数量为例,马可福音中有十八件神迹,至于比喻,在马可福音中只有四则。马太福音有十八则,路加福音有十九则,由此可见,彼得对神迹很感兴趣,对比喻则兴致缺缺。他关心耶稣的作为,而不是他的言论。

此外,我们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彼得的无知还有知识。彼得对耶稣的出生,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无论是在使徒行传的讲道或是在他的书信中,都看不出彼得对耶稣的出生有任何的了解。彼得对耶稣的认识是从约旦河开始。当时,彼得和安德烈在约旦河受洗,耶稣也在那里。施洗约翰介绍他们认识耶稣,彼得的知识从此开启,到主复活才结束。所以,我们在马可福音中找不到圣诞的故事,也找不到耶稣童年的记事。马可福音从彼得认识耶稣开始。彼得不能传讲圣诞故事,因为他根本不晓得,所以一次也没有提过。我想证据相当明确,马可福音是出于彼得。

接着,我们再来看到马可这本福音书实在编写的非常巧妙。他收集了许多的素材,然后,把他们放进一个架构里。马太和路加也沿用这个架构。现在,我让各位看一个东西,这里有一张图表,乍看之下,好像很复杂,不过,我会把它解释的很清楚。这张图表可真大,连打开都有点困难。我们来看看。这三块分别代表马太、马可、路加福音,在这里马可福音的资料是粉红色的,穿插了一点绿色,各位看得见吗?粉红色的代表四部福音书的共同之处,绿色是只有马可记载的部分。所以,第一眼你会看到马太完全采用马可的架构,路加也是一样,但是,他们的做法不同。马太把马可福音切成一小块一小块,中间加进自己的资料。路加是把马可福音切成大块,整块采用。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争议,到底是马太和路加参考马可福音加以扩充,还是马可福音从马太和路加福音浓缩而成?比较可能的情况是马太和路加参考马可福音,然后,在把它加以扩充。另一个有趣的色铬是蓝色,它代表马太福音特有的内容,没有沿用别人的。黄色代表路加福音自己的部分。注意路加福音里耶稣诞生的故事,以及马太福音的前面部分。抱歉,蓝色不是马太,白色才是马太自己的部分。蓝色是马太和路加都有,但马可没有的篇章。所以真的很复杂。但是,看得出来,马可福音的内容,在马太、路加福音里都有,就是粉红色的部分。马可提到耶稣故事的基本大纲,马太和路加都加以采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我想。我们稍后会谈到。

现在,先来看看马可福音的架构。我会尽量用象征性的方法来解说。其实它也不会太抽象,先来看这个。马可福音涵盖三年时间,就是耶稣传道服事的那三年;马可福音呈现一个清楚的曲线,前两年半是初期,推向高潮,最后的六个月,情况急转直下,这个时间点就像是分水岭,故事从约旦河开始,约旦河是地表最低点,这里是约旦河,这里是加利利海,故事从约旦河发展到加利利海。然后,一路向上攀升,最后到达应许之地的最高点,也就是黑门山。在黑门山山脚下有一个小城叫该撒利亚腓力比。前两年半的故事,都是在为这个关头做铺陈。花了两年半的时间,这个时侯才达到这个故事的高潮。一到了哪一点,耶稣马上动身到耶路撒冷。接着,故事开始走下坡,就是从那个高点往下走到犹大,穿越约旦河东一个小地方派利亚。所以,他们从北方的黑门山沿约旦河东走到派利亚,一直到犹大,耶稣就在那里死在十字架上,然后,三天后复活。各位知道那一点有什么重要呢?耶稣在等什么呢?一切似乎都在为那个关头铺陈。然后,突然间出现一百八十度大逆转。所以,最后六个月和前两年半相比,有天壤之别。事实上,最后一周才是关键所在。在这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马可福音中的加利利部分。这个部分涵括了两年半的时间,路线则是约旦河上至黑门山,这里的服事,则是分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正是马可福音的主旨。地阶段,耶稣广受民众的爱戴,数千人得到医治,他周游各地讲道,所以,在第一到第三章,耶稣到处受到欢迎。耶稣的声望高涨,万民拥戴,分成成功。

接着,到进入第二阶段,情势开始逆转。第一个冲突发生在安息日。冲突随即升高。不久以后,耶稣的敌人就比朋友还要多。在第七到第九章,进入第三阶段。耶稣把重心放在十二个门徒,十二个男人。从服事几千人到现在专心带领十二门徒。前九章涵盖了两年半时间,第十章涵盖最后六个月,十一到十六章涵盖最后一周。

现在我们要问的是,这里到底发生什么事?竟然完全改变了耶稣服事的方向呢?我们回来看刚才的图片。左边的图片是在黑门山脚拍摄的,一个成为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地方。这个地方很有名,是约旦河的发源地。约旦河宽三十到四十尺,从峭壁直奔而下,在黑门山脚下,名副其实就像从磐石流出来的水。约旦河没有确切的起点和终点,这是最叫人叹为观止的景象。它是黑门山顶积雪融化沿着山边裂隙流下来,再从河面地底的洞冒出来。所以,它只是看起来像河和这一样宽或是更宽。从这座峭壁直奔而下。你可以想想看,这样一个奇特的自然现象,一定会引发迷信,以及邪教崇拜。几千年来,这里确实成为异教崇拜中心。从峭壁流出的水上方,不知道你看的清楚不清楚,这里有一个洞穴,峭壁面这里有一些凹洞,只有几个小凹洞,我想已经有人已经看到了。他们通常把神像放在凹洞里。我要特别提出两个特别的神像,其中一个是希腊的潘神,直到如今,这地仍被称为潘内亚斯或是班尼雅斯。另外一个是凯撒的雕像,这是希律王的四个儿子之一腓立所立的神像。希律王死后,腓立继承这块封地,就用自己的名字为这地命名。罗马皇帝称之为该撒利亚腓立比,也就是“凯撒”加上“腓立”。我们现在来想一想,一个是希腊的潘神,他说希腊的神祗,可是却以凡人的样貌出现。另外一个则是凯撒,他是人类,可是他却被称为神。

有一天,耶稣带着十二门徒来到这个地方,他问门徒:“人说我是谁?”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是在这里了吗?身后的一个雕像是化身为人的神,一个是被奉为神的人。这个时候耶稣问:那么我是谁?我的位置在那里?门徒回答:有人说你是先知转世,因为你才三十出头,你的才智过人,你前世一定是个伟人。耶稣说:有意思,那我前世是哪一个人呢?有人说是耶利米,也有人说你是施洗约翰,那你们说我是谁?耶稣他等着问这个问题等了两年半,答案是从彼得口里说出来:你从前活着,但不再这世上,你是活在天上,你是基督,你是永生神的儿子。彼得是第一个这么说的男人,我希望你知道谁是第一个这么说的女人。就在几个礼拜以后,是马大说的。她不只厨艺好,更是第一个这么说的女人。彼得是第一个这么说的男人,于是,耶稣就对彼得说:如今他终于可以去完成两件事,他提起两件他从未提过的事情,他说现在他要建立他的教会。在这之前,他从未提过教会。他讲道、医治、喂饱众人、平息暴风雨,但是从来没有提过要建立教会。如今,他说要建立教会。因为在人还没有认识耶稣之前,他不能建立教会。教会是要建立在认识耶稣的人身上,这样教会才能建立。而彼得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磐石”。他原本的名字是西门,指的是风中摇晃的芦苇。耶稣说:西门,你是芦苇,但我要是你成为磐石。很感人吧?当彼得一说出耶稣是谁,主就说,他现在可以建立教会,且死在十字架上。门徒跟随耶稣两年半的时间,他未曾对自己的死泄露只字片语,只字未提,现在,他说自己可以上十字架了。但,这个时候彼得却又说错话。他才刚刚称耶稣为王,说他是基督,现在又说:我不让你上十架,谁才是王?你是五,但是,我不让你死。别怕,你可以把教会建立在我的身上,但是,我是不会让你上十字架的。当下,耶稣就严厉诉责他:黑门山脚下就是分水岭,当时,耶稣带着彼得、雅各、约翰上山,爬到雪线之上,黑门山终年积雪不退。就在那里,彼得说:他的衣服洁白,比洗衣粉洗出来的还要白,彼得其实是用“洗洁剂”这个字眼,当时的洗洁剂就等于现在的洗衣粉,那是因为他们看见有光从衣服里透出来,他们看到主的荣耀。从那以后,主就朝着十字架直走。一路往南直到赴死。这就是马可福音的架构。马太和路加都用这个架构作为基础来写作。

现在,我们来对马可福音做一个总结。马可福音有什么重要性呢?第一,他让我们对基督的位格有清楚的认识。我不知道各位读马可福音的时候,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我挑几个经文从来读。我不会告诉你经文出自那里,我在各章挑出一行。“他不许鬼说话,因为鬼认识他。”“耶稣责备他说:不要做声。”“耶稣打发他走,并严严地嘱咐他说:你要谨慎,什么话都不可告诉人。”“耶稣再三嘱咐他们,不要把他显露出来。”“耶稣切切地嘱咐他们,不要叫人知道这事。”“耶稣不愿意人知道。”“耶稣嘱咐他们,不要告诉人。”“耶稣打发他回家,说:连这村子你也不要进去。”“耶稣禁戒他们,不要告诉人。耶稣嘱咐他们说: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马太、路加、或约翰福音中,完全没有提到这些。在前两年半,耶稣禁止任何人谈论他是谁。两年半过后,他才问门徒“我是谁”、“你们认为我是谁”?看得出,主是如何预备门徒的吗?他要门徒自己得到结论,他是为他们好,不要他们听从邪灵或道听途说。他要门徒从天父那里认识他是谁。圣经学者所谓的“弥赛亚的奥秘”,是马可福音中的一大特色。马可说:主在守密,禁止他们告诉任何人。借此约束他们的思想,直到主认为门徒已经知道而且也学得够多。一般称黑门山下这个时刻为“大认信”。这件事扭转了整个剧情。所以,马可福音的第二个主题就是基督的工作。马可福音最著名的特色就是强调基督的死。有人说:马可福音就像快车先减速然后慢慢地进站。他用几页篇幅匆匆地带过前两年半,然后放慢适度,用接下来几页涵盖几个月。速度再减慢,用几页描写一周。接着再用几页描写一天,然后再细述几小时。然后,快车停靠在各各他。一开始是全速前进,然后一路减速到终点。最后,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完成了他的工作。

马可强调耶稣的受死的人性层面和神性层面。人性层面是这样的,耶稣是因亵渎神的罪名而受审,现代的鲁西迪同样也被控这项罪名而且判决有罪。在会叫律法和摩西律法中,亵渎神都是死罪。所以,耶稣被控亵渎只是因为他说自己是神,在犹太律法中那是死罪。而且,只有死路一条。他们试图寻找见证来控告耶稣,只是证词各不相合。于是,祭司做了一件违法的事,他对耶稣说:我奉永生神之名命令你:你说你是谁?奉永生神之名命令一下,身为犹太人的耶稣自然必须开口。祭司问他:你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基督不是?主说:我是!大祭司就撕裂衣服说:你们都听见了?你们的意见如何?七十个人都说治死他。问题是他们不能光明正大地处死他,因为犹太人受罗马政府的管辖。所以要获得罗马政府许可,才能将它处死。但在罗马法律中,亵渎神不是一项罪名。这么一来,该怎么做呢?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更改罪名。他们把耶稣送交彼拉多,控告他犯了叛国罪,而非亵渎神,马可清楚地记下了这件事。叛国罪不是耶稣自称为神,而是自称为王,犹太人的王。这就是耶稣之死的人性层面,从头到尾都是不公不义的。耶稣既没有亵渎神,也没有叛国,全是被人陷害的。

马可福音中也有神性的层面。耶稣一开始就知道,他来是要为人受死。牺牲自己,来救赎世人。这事必要发生,他一定会遭到背叛,神定义如此。而彼得也势必会试探耶稣,劝他逃离十架。在这个地方生动地描绘出基督人性的层面。耶稣如何为世人死在十字架上。所以,马可福音非常适合未信者来读。

马可福音还有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重点,他通篇都谈到了两个关键字:惧怕和信心,惧怕和信心贯穿全书。仿佛要人面对抉择,你对这件事的反应是什么呢?惧怕?或是信心?记得耶稣平静风浪的故事吗?耶稣站在船上,我们丧命你不顾吗?耶稣说:为什么胆怯?你们还没有信心吗?这一切只为带出一个重点:不要怕,只要信。不要怕,只要信。即使到最后,耶稣复活的时候,马可还是坦诚门徒看到耶稣了,可是,还是不信。他要责备门徒的不信,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你们为什么惧怕?不要怕!!只要信!!!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基督的位格,基督的工作。在面对超自然现象的时候,不要怕,只要信。就是因为这样,我总是推荐未信者读马可福音。对不认识耶稣的人,马可福音提供了最基本的认识。基督的位格、基督的工作、以及可以怎样回应。

在结束马可福音之前,有一件事我必须要说清楚。因为,没有说清楚,以后会友很多的问题。那就是马可福音的结局很特别。事实上,它最后一句话没有说完。早期发现的马可福音手稿,到第十六章八节的中间就结束了。它最后的一个句子很怪,他说:因为他们怕……然后句子到此就结束了。英文翻译通常会稍润饰为“因为他们惧怕”或是“他们害怕”,但是,句子确实突然断掉,而且结束在惧怕这个重点。马可福音的主题是围绕着惧怕和信心,着引发了一个问题:故事后来发展如何?马可为什么不好好地写完呢?为什么在马可福音中没有耶稣复活以后显现的记载呢?只写到空坟墓,有人发现坟墓是空的,可是,却没有提到耶稣向门徒显现的事。这在福音书中是很不寻常的。我想,至少有三种可能。第一,是马可故弄玄虚,留下未知的结局,让人可以揣测。不过,我想不太可能。这种结局很怪,他只写到妇女什么也不告诉人,因为他们害怕……。各位会不会觉得,这样的福音书结尾未免也太奇怪了。马可福音没有写完的第二种可能,是马可写到一半的时候被打断了,可能是突然被捕会突然被带走,以致手稿没有写完成。第三种可能是,结局因为某种原因而失传,可能是被撕掉或者是手稿被毁,或者有可能是被彼得撕掉了。

因为这本福音书其实是彼得的福音,记载彼得传讲耶稣的事迹。耶稣复活显现的主要对象包括彼得在内。虽然我们不知道时间、地点,但是,最早看见耶稣显现的男人就是彼得,这里没有这段记载。我想或许彼得认为这太宝贵、太亲密、太私人,所以不愿意公诸于世。没有人知道,只有上天堂的时候一定会问清楚。虽然信徒不见得关心,但是,别人一定会问怎么回事。虽然我们不知道,但是后来有人加入其他结局。不同版本的圣经,结局不尽相同。有的短,有的长,但是,只是长短不同的差别而已。总之,有人完成了马可福音,故事才得以完整的呈现。圣经大多采用长的结局,就是第九到二十节。这个结局兼顾了惧怕和信心。它的确看到门徒不信他们所看到的,也提到一些耶稣的言论,重要却不讨喜的言论,因而使得这个结局受到质疑。比如说耶稣在这里谈到了方言,这是耶稣说门徒说方言的唯一记载。

另外,还有赶鬼、医病、蛇、不受害,这些保罗在马尔他也都遇到了,这是大家不爱听的。另外,耶稣在这里也提到得救必须要受洗。他说: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这也是大家不爱听的,所以后来争议不断。虽然这个结局不一定是马可所写,但是,至少是初代教会里的人写的,反应了初代教会对耶稣最后托付的认知,也涵盖了其他福音书的内容。这里提到以马忤斯路上的事,也提到马太福音中的大使命,看来是有人把其他的福音书拼凑起来,然后,完成了马可福音的结局。我想,等我们以后上了天堂,就能够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和原委搞清楚了。但是,我相信这个比较长的结局的确出于神,它真实反应出初代信徒的共识。即使那不是马可所写的,也不是彼得所说的。马可福音就研读到这里了。(根据录像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