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皮肤癌患者: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鹅卵石折射地质信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9:19:09
日志原文:http://blog.sohu.com/people/!Y2FveGlhb2xpbjI1NUBzb2h1LmNvbQ==/185508374.html

        天柱山是两水夹一山的格局,这两水便是皖水和潜水,也称皖河和潜河。二十多年来,我在这两河觅获几百枚奇石。2011年9月17日天柱山荣膺世界地质公园称号,借此机会我将把一部分天柱山奇石陆续展示,并折射天柱山地质公园的一些相关信息,表达我对天柱山和两水的敬意。飞来峰之飞来石    花岗岩卵石   24X10cm    天柱西南诸峰中,以飞来为最高峻,峰之顶有大石,宛如人置其上,呼飞来石
      独特的花岗岩地貌景观是天柱山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之一。花岗岩(Granite)(俗称“麻石”)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火成岩,主要成分是长石和石英。花岗岩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石头之一,集中分布在中国东部的广大区域,成为中国大陆的磐石。天柱山几乎包罗了世界上所有花岗岩风景区的地貌景观:花岗岩奇峰、花岗岩怪石、花岗岩洞穴、花岗岩峡谷等胜景。我觅获的天柱山奇石,大多都是花岗岩的,这些花岗岩经风化、剥蚀等自然原因而形成鹅卵石。鹦鹉    石英石   16X17cm    此石为刚风化剥蚀之石,棱角锋利如刀山之圭     石英石    19X20cm    进一步风化剥蚀,状似柱状峰雪山     石英石    30X16cm     更进一步风化剥蚀,状似穹状峰
      天柱山石的风化、剥蚀是有个过程的。从无数次在皖、潜两河觅石知道,是最后风化剥蚀的,故河石棱角较分明,以大居多,越往下,棱角渐被磨损,也越小,到了下游便成了小鹅卵石及河沙,故而中游是最佳的觅石河段。而时间,几百年应当是小数。被风化剥蚀的石头滚入河中的大概只有大山的九牛一毛。据地质学家们考证,天柱山地质发展史长达二十亿年,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差异性升降,风化剥蚀作用使西侧的花岗岩显现出峰奇、石秀、洞幽、水秀的地貌。万山竞秀    卵石    15X9cm    外形状似脊状峰。这是通常意义上的卵石
      先说天柱山奇峰。天柱山海拔千米以上的花岗岩奇峰47座,组成气势磅礴的连绵峰峦。其中天柱峰海拔,主峰拨地而起,突兀众山之山,直插云宵,势如“中天一柱”。根据花岗岩奇峰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四类:柱状峰、脊状峰、穹状峰。锥状峰。天柱山峰的雄奇,我的小小的奇石是根本无法比拟的,这里只能意思意思,望能见谅。青龙背小写意    12X8cm    青龙背系脊状峰天蛙    13X8cm    天柱诸峰多以象形命名,天蛙峰即虾蟆峰,佛光寺前三峰之一雄狮     卵石  17X22cm    天柱山以“狮”命名的著名山峰至少有三:回狮峰、天狮峥、少狮峰
      万山天柱峰,一览快平生。天柱山又叫万山,天柱峰当地人称“万山头”,是很贴切生动的。我曾倾情尽情领略感受天柱山。当年,1967年,我怀着“服从分配,哪里需要哪里去”的革命信念从阜阳四清工作组分配到潜山。报到时,教育局宋同志说你先在县招待所住下等候分配。在等分配期间,我拜望了在县剧团工作的表姐(她是我毌亲娘家人)一家,并结识了几位桐城老乡,他们建议我去野人寨看看,那儿有个野寨中学。我去了,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分配时教育局把我分到源潭中学,说那儿离桐城近。我说要离桐城近就不来潜山了,我要求分到野寨中学。后来几经周折,并耍了些造反派的脾气,终于答应分到野寨中学。分到野寨中学也没课上,好派屁派之争很激烈,我们新分来的几个人虽也成立了一个“新兵战斗队”,但沾不上边,乐得逍遥。我迫不及待地要上天柱山。是年初秋,我终于迈过三步两道桥(天池峰一景,大名渡仙桥,又名试心桥),站在天池边仰望天柱峰!千峰滴翠     榴辉岩    38X35cm     已初步风化剥蚀,状似锥状峰顶天立地    11X20cm    天柱山多石刻,自东汉以来历代都有,天柱峰绝顶“孤立擎霄”四大字系清朝李云麟书,“顶天立地”系民国张义纯题刻,在天柱峰小天门旁。
      真正的摄魂夺魄!一路上,山风阵阵,松涛阵阵,泉水叮咚,鸟语花香,峰回路转,奇景叠出,就足以让人心旷神怡,更何况那令人心驰神往的天柱峰。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和攀登者的勇气和胆量,是不可能登上天柱峰峰巅的。我们只能站在它对面的天池峰的天池旁翘首仰视。应该是老天特别垂青于我,他把变幻万般的天柱峰展现在我面前。我真正领悟了李白“奇峰出奇云”的神来之笔。随着天柱峰天池峰两峰之间的峡谷的云起雾消,你眼前的天柱峰或突兀眼前让你惊得几要倒退,或全部隐去不见大山踪影而怅然若失,或若隐若现让你难辨峥嵘,或忽近忽远觉得一时触手可抚一时又遥不可及,有时云雾涌到身边你仿佛觉得与大山一起在升浮,你目眩了,你成仙了!天柱峰留踪    老照片    左右都是笔者,登山时期不同
      我说“十年九上天柱山”,这是夸张,这不是夸大而是夸小了。此后好多年,每年都多次上山,那时天柱山无人管理,随意进出,或与朋友上山探险野炊,或陪远地亲朋上山游览,或领学生采药观光。以后,听说乌以凤先生每次进山都喊“山,我来了”,再进山时我也学着喊了。一来二往,次数多了,过试心桥也坦然了,欲仙的感觉也少了,与天柱山比起来,个人实在是太渺小了。这样也好,反客为主了。所以后来我写到“试心桥上坦然过,不信此桥能渡仙”。现在,又把“新作”的总标题给改了,尽管不全是来自天柱山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