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骂人:《那山那人那狗》影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2:33:03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

(2007-07-13 16:20:52)转载   《那山那人那狗》是充满意境美的一部影片。影片充分显示的东方情调与文化内涵。因此,我认为《那山那人那狗》应该是一部有代表性的东方电影。故事的背景发生在八十年代的湖南山乡。我出生于八十年代,在九十年代成长,八十年代对于我的记忆来说是一张张的泛黄的老照片,在我的想象中,那个年代是清新的,质朴的,善良的,进取的。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父子之间的故事。父亲作为一个即将退休的乡邮员,在茫茫的深山中送了一辈子的信,因为送信抄近路走水路而捞下了腿病,不得不由自己的儿子来接替送信的工作。由于儿子第一次送信,父亲因为不放心,于是,和儿子一起踏上了最后一次送信的道路。
    故事的开头是由美丽的早晨的大山的景色伴随着一段优美的音乐声和“我”的自诉中开始的。“我的乡邮员生活是从一个普通的早上开始的。那天我一睁眼就发现我爸爸我已经装好的邮件又掏了出来。别说他对我不放心,第一次走那么远的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干枯黝黑的一双大手,很娴熟的整理邮件。 紧接着,前景是父亲在为儿子收拾邮包以及前景是父亲在为儿子收邮包以及父子两人的对话,背景则是母亲在屋外做饭。一只狗从门外走过,这样一个景深镜头的运用,不仅在第一时间使得主要人物得以出现,而且清楚地交代了几个主要人物的关系。就这样,他们踏上了征程。
    影片的叙述过程中,通过“我”的回忆。我的童年对父亲的记忆,父亲很少回家,大约一个月才回家一次,导演运用切镜头的方式和几个特写镜头,让观众了解到父亲工作的辛苦,并且感受到父亲爱他的工作,但是父亲同样爱“我”。通过“我”的自述和父亲的回忆,了解到父亲和母亲的相知,相识,相恋。那是最真最纯最简单也是最真实但是最感人的爱情故事。父亲爱他的工作,同时也深爱着母亲。
   父子俩和名叫“老二”的狗行走在这条山路崎岖的山路上,导演运用全景和固定的镜头,人物的从远到近,慢慢的在画面中越来越大,又由近到远,慢慢的消失……可以看得出这条邮路的曲折漫长,乡邮员的艰辛。同时展现了湘西的自然美景,自然的色彩得到了很好的运用。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大片大片的绿。绿色的田野山川,给人一种宁静。质朴的感觉,营造出了一种唯美的得意境。除了绿色的广泛运用以外,傍晚金黄色的霞光的运用也充分的展现了自然的美景。镜头所到之处,都是画般美景。绵延的绿色,细密的绿色,辽阔的绿色。是包容感恩的颜色,是平和安静的颜色。雾蒙蒙的天光,整洁碧绿的麦田,缭乱的荧火虫……不同于国产电影独有的乡土气息,反而甚至有点诗的意境了。色调的变化出现在每一个用温情涂抹的情节中。黄昏的天光罩在他们身上,异常温暖的样子。由绿色到金黄色的转变,像父亲一直以来隐忍深沉的爱,终于等到了收割的季节。
    父子俩和“老二”还是在这条邮路上继续行走。在路上,由于隔阂,“我”和父亲很少说话。在路上,父亲向我交待一些工作上的问题,“我”对父亲的做法十分不理解。在路上,“我们”把信一封一封的信件送到了每一个收信人的手上。大山,是很闭塞的,山里人和外界的交流是通过“我们”传递的。在路上,我们看到了一张张纯普的山里人的笑脸。“我爸常说,山里人几天不见县长可以,可几天不见他可不行。我以为我们的到来会在村子里引起不小的轰动……”多么纯朴善良的山里人,他们自发的围上了“我们”没有过多言语,只是默默的微笑,那是感恩的微笑,而这微笑是世界上最动人的微笑。通过微笑让我感动仿佛明白了什么……导演巧妙的运用镜头语言和几个特写镜头,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这些镜头让人感动,让人震撼。
   在路上,父亲老去儿子成长,时光流逝的惆怅和希望,我们都可以从导演的镜头下体会到。
   在路上,有善意的谎言(盼孙子来信的盲奶奶)
   在路上,父亲难免有些生硬的关于责任的说教,方式还是很柔和的,缓缓入心,比如“父亲的心,其实比脚累。”这句话想当出彩。
   父子徒步走在壮阔的山林和田野间,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对彼此的认识和了解,儿子渐渐明白了父亲,也渐渐懂得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想头,也叫理想。越苦就越要有想头。人要是有想头啊……就什么都有了,要是没有想头啊……再好的日子都没有滋“味……”这是父亲说的话。很简单,但正是因为简单却道出了生活的真谛。
   在路上,漫漫征途也是人生的路。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和父亲参加少数民族婚礼的场景。一个全景,一个红色的灯笼从画面的右边运动到左边,这时,想起了少数民族的结婚的歌曲打破了夜的宁静,此时,画面颜色从一开始的冷色调完全变成了暖色调。这是一个跨越,婚礼进行了,这个场景无非是整个影片中最热闹的了,从而影片达到了高潮。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背景音乐运用的巧妙。背景一直都是有着浓郁的民族气息的配乐,而儿子的半导体里播出的流行音乐又不时打断这些旋律。尤其是儿子和少数民族姑娘的对手戏里,半导体中一直播放的是国外流行的歌曲。这是中西音乐的结合,给人很浪漫的气息。
   最有意思的是那条狗,老二游水过那段。另外还有足够的细节,老二起了连接的作用,特别是父子之间的每次交锋最终弄得个尴尬境地的时候。比如老二一叫,就是报信。每次儿子都以为是其他事,父亲就这样一点一点把这些经历传授给儿子。
也让儿子与老二达成些默契。最突出的就是在长廊上,老二奋力一跃咬住最后一封信的这场戏。平心而论,这场戏有点点不那么和谐,至于原因我也不说了,但不影响它成为电影的高潮.但感动我的更是那个情节,父亲说,这是老二的心意。一句话
,使得电影人与狗的感情达到前所未有的融合。
   而影片的结尾又一次让我感动。儿子要独自一个人背上那沉重的邮包走上永不停止的邮路,那狗不愿跟着儿子去,又回到了父亲的身边。父亲抚摸着那狗,眼望着儿子独去的身影,他毅然地将那狗推出去,推向那条永不停止的邮路。
   父亲把老二一推,完成那山那人那狗的真正的融合。
   电影在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在99年,获得最受观众喜爱奖。和其他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作品一样,在国内备受冷落,可辗转到日本,公映5个月,日本片商人以100:1的比例赚得800万美元,在东瀛创了个中国电影的奇迹。当国内电影人对此颇感意外,后悔不迭,咬牙切齿。但这就是现实,在国内的电影市场上只卖出1个拷贝。而《那山那人那狗》先后获得第23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公众最喜爱的影片”大奖和第31届印度国际电影节评委大奖。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实,令人痛惜。    看完这部作品已经有好长时间了,但是还是久久不能忘记那些感人的故事,艰辛,执著,固执的老乡邮递员,还有那些可爱的山里的人。他们有最美丽的微笑,最质朴最善良的心灵。山里人之所以生活在山里是因为——他们是神仙。这难道不是对山里人最好的诠释吗?
    一部好的影片,我个人的理解是影片可以和观众得到很好的交流从而产生共鸣。把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一切真实的美丽的动人的故事表达出来。不需要什么轰轰烈烈的故事情节,不一定要巨额的投资,也不一定要大牌的明星,更不需要什么特效技巧。而是让人看了以后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我觉得《那山那人那狗》做到了。
    那是简单,平淡,质朴,感人的故事。
    那是一座山,一对父子,一条狗。
    那是爱的传承和寄托。
    那是一种精神。
    那是希望。
    那是爱。
    那人,那山,那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