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强戒坐牢很可怜: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二单元学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8:19:31
http://www.25dx.com    爱我大兴
点击进入大兴第一网络社区!与大兴网友一起交流!bbs.25dx.com
第二单元 把握要旨,关注人生
1.理想
2.短文两篇
3.人生寓言
4.我的信念
5.《论语》十则
兴趣情境导引
语文老师推荐两首诗:《山泉戒》(刘国正)、《小溪流的歌》(流沙河)。
师:这两首诗,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1:前者是写一道山泉发誓要奔入大海,但是中途贪图享乐和安逸,很快就腐烂干涸;后一首诗写一条小溪流不为安逸和享乐所动,终于汇入大海,成就了光辉人生。
师:概括得很好。只要把这两首诗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明白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请大家想一想、议一议。
生2: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
生3:不能被安逸享乐的生活绊住前进的脚步。
生4:要有坚定的信念。
生5:人生理想的实现要有坚定的信念辅助。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和理想、信念有关的,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学习这几篇文章,可以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个高尚的人,是怀有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执著地奋斗不息的。阅读这个单元,就是与一颗颗高尚的心灵对话,熏陶感染之下,对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很有益处的。从阅读方法来讲,要重视搜集处理信息,要善于从若干材料中迅速把握要旨,以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难点互动探索
生:老师,预习的时候我们发现,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仍然是和人生这一话题有关的。
师:对啊,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不过,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从选材和立意上看与上单元几篇文章不同,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
生:我觉得两个单元的选文立足点有很大不同,前一单元更多的是引导我们去感悟人生和生命,本单元则更多地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觉得本单元要难一些。
师:就选文来看,本单元的文章确实要比上一个单元更理性化一些,更侧重于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上一单元侧重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不幸,该怎么办;这一单元,侧重谈理想与信念,递进了一层。理想与信念,实质上是人生的选择,要有所为,就要有所不为,正像《理想》中所说的,“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从选材上来看,第一单元多从生活中的小事、现象入手,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这是偏重于形象思维;第二单元正好相反,多从人生的意义这一大命题入手,引导我们去联系现实,感悟生命,更偏重于抽象思维。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思考,反复咀嚼,把握文章要旨。
生:老师,我明白了:第一单元是由具体到抽象;第二单元是先抽象,然后让我们去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
师:关键还是先从整体把握。虽然文章是由许多部分组成,各部分又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我们不能把它感知为许多个别的独立的部分,而应感知成统一的整体,这是感知的整体性特征所决定的。因为任何个别都离不开整体,个别是整体的一部分,失去了整体,个别便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对部分的分析只是作为对文章整体认识的一种手段。初读感知时,不要急着分层分段,肢解课文。叶圣陶说得好,学习课文第一步应该“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当然这时对课文的把握仅仅是浑沌的、朦胧的,处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在弄清写作对象,了解基本倾向,划出疑点、重点的情况下,接下来讨论分析疑点、重点,初级阶段鸟瞰式的把握,对局部疑点、重点的分析,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才能对局部分析得更准确、透彻。一旦局部的疑点弄清楚了,文章重点部分的意义及其在全文的作用明确了,再回到整体,综合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实现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对文章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它是阅读实践的核心活动。对文章有了比较全面透彻的了解之后,再过渡到鉴赏评价,对文章的思想观点、语言文字、风格特点等进行鉴别、赏析和评价,要注意和同类文章比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观点,赏析和评价文章的好坏、是非、美丑,吸收正确的、美的,批判扬弃错误的、丑恶的。
相关知识链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方法
思想内容 1、紧扣题目。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有许多文章,看题目就知道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2.串联各段大意。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贯穿于各段之中。抓住各段的主要意思,这是归纳中心思想的基础。3.抓中心句。课文的中心句常常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但其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文章的总起句--“首句标其目”;有的是总收句--“卒章显其志”。抓住这些中心句,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其含义,便可揭示出中心思想
行文思路 ①按时间顺序。②按地点(空间)变换③按事情的发展顺序。④按问题或事物的不同性质。⑤按人物活动的线索。⑥按文章的总分关系的结构。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无论是哪一种文体,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增强表达效果。但是不同文体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如记叙类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也要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来增强表达效果、深化思想内涵。
范例1  你怎样理解《理想》这首诗的主旨?
分析:
诗歌运用的是形象性语言,但如果我们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象性上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结合人生的体验去解读,从而上升到理性高度,再用以指导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著名诗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赞美诗,主要借助比喻手法,阐述理想,赞美理想。诗中多用“是字句”、“使字句”从不同角度赞美理想,例如,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说的是理想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诗中又说,“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说的是理想给人的精神力量。“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说的是理想能净化灵魂。“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给罪人新生”“唤浪子回头”等等,又是从理想对不同人的意义这个角度去赞美的。这首诗当然是富有形象的,但是诗人是用形象来概括历史事实和现实生活,比如诗歌第一段“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容易懂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们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
不能忽视的是,理想也有时代性、有层次性。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就不断提高。社会是逐步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反过来说,理想逐步提高,也就促进了社会不断进步。诗歌第二段的内容体现了这一点:饥寒--温饱--文明;离乱--安定--繁荣。理想阶梯式地提高,也是社会阶梯式进步的体现。
当然,初一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回答就不必要求过于理论化,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认知水平把握。
解答:
这首诗从多角度赞美了理想,希望人们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青少年时期应该努力学习,将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解题方法链接:
对于高度概括的哲理,人生体验不同的人,感受、体验、理解是不同的。对于初一学生首先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一方面也要联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领语诗句的含义,比如诗中有句富含哲理的话“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学生就可以这样联系实际思考:为理想而勤奋学习,做功课的时间就不能看电视,可以说牺牲了看电视的愉快。这样深奥的哲理就变得浅显易懂了。
范例2 如何理解《行道树》中“行道树”的价值和意义?
分析:
“行道树”静立在路旁,“一身抖不落的烟尘”,“春天勤生绿叶”、“夏日献出浓阴”,早起的孩子路过,贪婪地呼吸着她们制造的新鲜空气。这是行道树的客观作用,但理解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的话,《行道树》就和一般托物言志的文章没有区别了,这是对这篇含义隽永、意味深长的优秀散文的浪费,显得肤浅。
要想进一步理解这篇文章更深层的内涵,要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切忌寻章摘句,片面理解。首先,文中的“行道树”,已经不是自然意义上的一般树木,而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无私奉献者,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成一篇行道树的自白;再则,这无私奉献者,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奉献者,而是有着神圣的“忧愁”的奉献者。“行道树”--“无私奉献者”--“忧愁的奉献者”,构成了对文章中“行道树”这一形象理解的三个层面。
她们放弃了可以“吸露”、“玩凉凉的云”的悠闲自在的生活,“牙龈咬得酸痛”地立在扑面的尘土中、立在无边的黑暗孤寂中,无怨无悔地制造清新,但这一切并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她们不为自己的处境忧愁,而是为人们的麻木忧愁,这种不以己悲、心忧天下的胸怀,才是作者真正要歌颂、赞美的无私奉献精神。
解答:
“行道树”价值和意义在于告诉人们,一切神圣的事业都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她们是神圣的,她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解题方法链接:
《行道树》这类文章篇幅不长,寓哲理于形象,基本上还是遵循了托物言志的一般思路,不同的是,作者采用了行道树自白的表达方式来将形象拟人化。所以,把握文章要旨的时候,首先从这个形象入手,把握其显性含义,进而抓住关键语句深入理解,如:“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范例3  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分析:
抓住这两句话理解就能把握全文主旨。人生的第一次很多,作者在文中就说出了许多个“第一次”:详写第一次看见果实累累的柚子树,详写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进而总结出“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奇妙在哪里?“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标题就命作“第一次真好”。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
作者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这就是说,要不断开拓新的生活领域。有的第一次,像见到柚子树,见到刚孵出的小鸟,要留心寻找机会,有的第一次,如露营、做饭,则要大胆尝试。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才有越来越多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当然,作者所说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次。有的第一次,是坏事,绝对不能尝试,如吸毒,有了第一次,就可能毁了自己一生。所以作者劝勉人们要“珍重”第一次。
解答:
第一次的经验有的愉快有的不愉快,因为有的叫人难受,有的做起来很困难,有的甚至受惊吓,如此等等。但是,无论愉快不愉快,感觉都是新鲜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所以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经历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解题方法链接:
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第一次”的经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解读课文会收到意想不到效果。但是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比较强调感性,一般思路是:课文的具体--生活的具体,其中往往缺乏抽象提高的过程。所以,这道题是抓住课文中的抽象的议论句命题,引导学生直接感知形象后,把握文中理性关键句,再反馈到生活,展开更为丰富广泛的联想,拓展了课文的影响范围,从而收到更深远的教育效果。
范例4  《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这两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分析:
《白兔和月亮》这篇寓言旨在说明,对于事物的审美态度和功利态度是不同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我们要能够发现和欣赏对象的美,就不可抱一种占有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遇事总是计算利益,贪图占有,生活在焦虑之中,有些人则比较超脱,心胸宽阔,能够真正享受生命的乐趣。所以,审美和功利不仅是看事物的两种不同的眼光,而且也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那么,这篇寓言就不只是要解释美感的性质了,它的更深的含义是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落难的王子》是有感而写的,。在写作时,我自己正遭受着一个灾难。当时,我有了一个女儿,出生不久便被诊断患有绝症,注定夭折。我确实听到了旁人的叹息,说如果这样的灾难落在他们头上,他们可受不了。我回想起以前看到别人遭受灾难时,我自己也会有类似的心理感受。于是,产生了这篇寓言的构思。
在寓言中,别人对我的灾难的叹息是一个事实,完全是来自生活的。我虚构了一个王子,通过王子对别人的灾难的叹息,我对王子的灾难的叹息,衔接上别人对我的灾难的叹息,揭示了这样的叹息的普遍性及其没有道理。
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每天都在发生着灾难。可是,通常的情况是,当灾难没有落到我们自己头上时,作为旁观者,我们往往不敢设想这灾难落在自己头上怎么办。然而,事实上,一旦这种情形发生--他完全可能发生--你就必须承受,往往也就能够承受。王子说的话是一个真理:“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到了。”为什么呢?因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倒。
所以,这篇寓言讲的事应该如何对待苦难的道理。这道理有二:第一,苦难是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切不可怀侥幸的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在别人头上,而应该对自己遭遇苦难有足够的精神准备;第二,一旦遭遇苦难,我们就要勇敢地面对,以有尊严的态度来承受。
我曾经写过以下这段话,可作理解这篇寓言的参考:“定理一: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难的。由此推导出定理二:所以,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苦难。”(周国平解)
作为哲学家,周国平本人的理解肯定是超出常人的。学生只能根据自身的经历加以理解,无法达到这样的哲学高度。但无论深浅,基本道理是一样的:小白兔承诸神之王慷慨赐予,得到月亮,但是她实在不配拥有,因此不能泰然处之。这就是说: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当然作者并不是提倡一无所有、赤贫如洗,如果小白兔得到的赏赐是一个萝卜、一棵大白菜什么的,她就会安心享用,不会如此焦虑不安。
再说落难的王子,这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娇生惯养的王子一落而成乞丐,反差之大,令人无法接受,但王子却变得坚强起来,这就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厄运使人坚强。但不等于说,只有厄运才能战胜脆弱。要培养坚韧的意志,必须自觉地寻找艰苦,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的磨练。
解答:
《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拥有与自己能力不相称的巨大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落难的王子》的寓意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解题方法链接:
寓言的解读,首先要把握其文体特点,寓深刻的哲理于轻松、幽默、智慧的故事中。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当成一个小故事看,要由故事中的小动物或非生物等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
范例5 《我的信念》涉及到了人生的几个方面?重点是什么?
分析:
居里夫人《我的信念》,谈到许多方面,工作、生活、事业与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科学趣味等等,都说到了,从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明白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哪里来的。课文“提示”说:“要用心来读,用你的心去贴近这一颗伟大的水晶般的心”,就是要与居里夫人对话,进行心灵的交流,以此接受熏陶感染。学习这类文章,人们通常总是激动一时,过后则我行我素,依然故我。究其原因,是没有学到根本。所以要注意抓根本,要注意把握精神实质,经过梳理,达到融会贯通。课文中“献身科学”四个字就是一个根本,其他一切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这篇文章诸多内容也像一棵树一样,有根本,有枝叶,弄清了彼此关系,抓住了根本,就能真正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解答:
居里夫人的这篇随笔,可以分析归纳为三个方面:科学工作者的宗旨(探讨真理、不谋私利)、环境(自由、宁静)和工作的献身精神(目标坚定、充满信心、坚忍不拔、勤奋努力),而 “献身精神”又是全文的核心,是居里夫人信念的根本。
解题方法链接:
这篇随笔中心明确,话题较丰富。要花一番梳理功夫,才能井然有序、便于掌握。梳理要从不同层面进行,要分析归纳第一层面有几个方面,第二层面有几点,还要考虑怎样排列才有条理。学会梳理,就学会了处理信息的一种重要方法。阅读本文首先要注意标题。标题有两个内容,一是“信念”,一是“我的”。信念是什么?而“我的信念”又是什么?要带着这样的意识去阅读全文。在明白了这两个内容点后再要看看本文记叙了哪些事,这些事情的记叙是不是围绕“信念”这一中心来写的,是从那个角度来写“信念”的。本文不是从信念的内涵角度来写,而是通过几件事来表现信念的巨大的力量这一主题。本文选取材料很独特,它不是记叙科学研究中,靠着“对真理的探求”这一信念而克服了在这一过程中难以想像的困难以展现信念的魅力,而是选择她的理想、兴趣、爱好和情操的几件事来表现了她作为一位科学家在“对真理探求”这一信念的支配下而形成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就像一位天真的少女在海滩寻几颗美丽的贝壳来赞叹大海的神力。反复阅读,反复品味韵味无穷。
范例5 从《<论语>十则》中我们应该学到些什么?
分析:
《<论语>十则》译文
第一则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第二则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第三则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则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害。”
第五则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第六则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第七则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第八则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以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有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第九则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第十则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今天读《论语》,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古为今用,在弄懂原话意思的基础上,进而理解儒家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十句话虽然各有角度,但无外乎学习、思想品德修养及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几方面。
解答:
第一方面,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包括第1、2、3、4、5则;第二方面,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包括第1、4、5、6、7、8、9、10则;第三方面,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包括8、10两则。当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做人,做人就得不断学习,学习和做人两方面不可能截然分开。
解题方法链接:
学习这类文言文有“三要”:一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二要牢牢记住原话,为以后“反刍”提供材料;三要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难点问题2  咀嚼关键词句
生: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仅限于整体把握就够了吗?
师:不一定,这要看阅读的目的。当今社会,信息如潮。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文章都细细研读,有些只要作一般了解的,整体把握也就可以了。但作为一位学生,要想养成良好的语感、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这还远远不够。
生:那怎么办呢?
师:这就要求我们对重要的文本除了进行面上把握以外,还要有点上的深化,深入到细节,抓住意味深长的语句加深理解,从而达到整体把握与个别理解相统一,借此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
生:那您说的点上的深化是不是就是前面说的“中心句”?
师:不尽然,中心句只是我们整体把握一篇文章、一段文字的一把钥匙。如果仅限于此的话,那我们不必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写一句话就可以了,文学的魅力岂不是丧失殆尽?再说,我们都有这样的阅读体验:读完一篇文章,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并不一定是中心句,有可能是那些含义隽永、情真意切、发人深省的句子。这就要求我们去深入理解,联系自身生活经历,细细体会,这才能引发“共鸣”--你与作者之间心灵相通,发生了共同的感受,这种阅读体验是非常珍贵的。当然,书中的观点、作者的想法不一定都是对的,或者说,不一定都能得到你的认同,有时候我们更要学会对文章的部分语句加以怀疑,古人云“学则须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再则,我们对知识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理解、应用”的层面上。
相关知识链接:筛选信息的能力
基本要求 准确、迅速,并要在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抓住关键语句的基础上进行。
具体方法 1、关键词的理解:①表现文章主旨的中心词语。②揭示课文内容或句子意义的关键词语。③用得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关键句的理解:①描写生动或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②表现文章中心或主题的句子;③含义深刻的句子;④地位特殊的句子。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确定理解哪些句子后,同样要教给学生理解句子的方法。理解句子的主要方法有:①抓关键词语理解。如对含义深刻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的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如对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的理解。③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如对课文中心句的理解。④变式比较理解。如对描写生动和含蓄句的理解。
范例1 《理想》中有这样一句话:“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
分析:
孤立地看,“获得”与“牺牲”词义相对,是矛盾的。前者是指有所收获,是得到,后者是指舍弃自身的利益,是失去。作者把这组词义相对的词用在一个前提之下,形成反差,造成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启发读者去思考。这前提就是“理想”,所以,要把这组词放在本诗的大环境中去理解。作者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解答:
不矛盾,因为牺牲个人利益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多数人的利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一种崇高的幸福。
解题方法链接:
课文中任何一句话、一个词都是文章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孤立地理解,抓住意味深长的语句加深理解,对全文的理解又有深化,从而达到整体把握与个别理解相统一,借此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
范例2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行道树》中的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分析: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充满哲理。理解了这句话,就可以理解全文内涵。而这句话的理解由可以抓住三个词“神圣”、“痛苦”、“深沉”,进而引出三个问题: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行道树忍受了那些痛苦?“深沉”的含义是什么?抓住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提挈全文,只要让学生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地方说的是神圣,哪些地方说的是痛苦,哪些地方说的是深沉,就能深入理解全文。
解答: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阳光,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情就是神圣的事业,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中,为社会、为人们奉献,这就是神圣;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这就是痛苦;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他们因此而骄傲自豪,这就是深沉。
解题方法链接:
从整体观念出发,分三个步骤(初读--细读--品读)来完成学习任务。抓住关键句、关键词,进而理解全文,是整体把握、加深理解的有效途径。因为这三个步骤的每一步都体现了:“整体--部分 --整体”的基本程序,并能使这次学习的整体效应达到“它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而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的境界。
范例3 《白兔和月亮》的语言很精美,试举一例,加以揣摩。
分析:
习得语言永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要学会,还要学好。文质兼美的文章永远是学习的好范本,仔细地品味语文,更能增加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获得美的体验、丰富情感。本文语言精美,生动凝炼的词语比比皆是,细细体会,余味无穷。
解答:
试举一例,“可是,说也奇怪,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加点的“绷”字,尤其传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白兔意外获得巨大财富后脑海中如同时时刻刻紧绷着一根弦的紧张不安心情。
解题方法链接:
像这一类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的词语,如何品读?不妨用用前面介绍的“换词比较法”,如:“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 、“脑海中只是一个念头等等” ,加点的“有”、“是”平淡无味,认识到这一点,对学生写作中的遣词造句很有帮助。
难点问题3  情感朗读课文
师:在整体理解课文和反复咀嚼关键句的过程中,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体验。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呢?
生:老师,你所说的朗读是不是就是大声地读出来?
师:你只说对了一部分。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生:您所说的各种语言手段具体指的是什么?
师:说起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大家不妨先来听老师朗读一段:“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形,可望不可及,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师:请大家对老师的朗读作一番点评。
生:老师的朗读声情并茂,很有感染力。
师:老师是怎样做到的?
生:老师读得有轻有重、有快有慢。
师:对了,轻重缓急,这就是朗读很重要的技巧。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四个字,那就是:抑扬顿错。熟练的掌握这八字诀窍,是不是就可以朗读好课文?
生:这八个字总结的只是朗读技巧,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要理解原文,把准感情基调。
师:对了,如同摄影和绘画一样。摄影可以原封不动地再现人或景,绘画技巧再高明,也不可能达到再现的程度。即便能达到,这画家也只能是二三流的,因为绘画更需要你把握人或景的精神,关键是要传神。朗读也是这样,不能表现出作品的精神,读得在熟练也是枉然。所以,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所以,概括地说,朗读需要把握的是:
1、对文章多一分理解、情感多一分把握,朗读就多一分生动。
2、语音--轻重;语速--缓急;语调--抑扬;节奏--顿错。
3:动情处可适当配以颤音,但一切要随情感自然流露,切忌做作。
4、也可适当辅之以体态语言。
相关知识链接:怎样朗读课文
原文内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2.深刻、细致的感受 3.丰富、逼真的想像
停顿 1.生理停顿、 2.语法停顿、 3.强调停顿
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语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3.平调。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范例1
以《理想》这首诗为朗读材料,从中任选你感悟最深的一段尝试朗读。
分析:现以诗歌第五段为例:“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首句强调理想能使人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所以朗读的时候语气应该轻柔、语速相对较慢,内心要怀着一种热切的向往之情;第二句写理想能使人充满斗志,激励人们敢于向命运抗争,所以朗读时要有力度感,宜重、宜急,“倔强” 一词尤其要重读强调。后两句,写理想让老人充满活力,读起来要带着点轻松。
解题方法链接:
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绝非一日之功。从长远看,要不断学习,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才能准确地把握朗读材料的内涵,准确地传达出来。从技巧看,多练习、多模仿,也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综合开放课堂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4)
玷    污      雏    形      禀    告      奢    望
2.依据下列词语中的拼音写出汉字(4)
洗zhuó       zǐ    妹    金jiào          蹂lìn
3、按所给多音字的读音组词有误的是(3)( )
A.称(chèn)称心  据(jǖ)拮据     B.煞(shà)煞白  难(nàn)劫难
C.曲(qǔ)曲折    间(jiàn)间隔   C冠(guān)衣冠  挑(tiǎo)挑拨
4、为下面词语中加黑字选择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3)( )。(0.5分)
①准备着 ②着火了 ③没着了 ④着落
A、①zhe②zháo③zhāo④zhuó  B、①zháo②zhāo ③zhè ④zhuó
C、①zhāo②zhuó③zháo④zhe  D、①zhuó ②zhāo ③zháo ④zhè
5、解释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6):
①具体而微:
②获益匪浅:
③堕落:
6、下列词语感情色彩完全一致的一组是(3)( )。(0.5分)
A、鼓动 煽动 鼓励 鼓舞  B、欢乐 欢畅 欢快 欢欣
C、揭穿 揭发 揭示 揭露  D、表扬 表彰 赞扬 表白
7、没有语病的句子是(3)( )
A.家用净水器的迅速普及正说明了人们对饮用水的质量。
B.进行技术革新以后,这个厂的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C.他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D\从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破坏环境,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