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洪刚孔雀东南飞时间:职场升职必备的“谏言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7:48:47
职场借镜——「中国第一谏臣」魏征的唱反调学问
职场升职必备的“谏言术”
不想当老板跟前的哈巴狗,又不想当谏言烈士被放逐边疆?唐太宗首席谏臣魏征的三项建言技巧,可提供现代部属如何向上司进言时的参考。
现代人对于魏征的印象就是「谏臣」,却不知他是一个深懂老板心理的谏臣。 他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关系,有相当戏剧性的转折。
魏征本来是李世民之兄、太子李建成的属下,当两兄弟在争夺皇位继承人而闹到水火不容之际,魏征曾劝李建成先杀掉弟弟。不料李世民策画「玄武门事变」,先下手杀掉兄长。太子势力一垮,魏征也成了俘虏。
当时魏征被绑至李世民面前,李世民骂他:「你干嘛破坏我们兄弟感情?」常人这时多半会求饶,但魏征早知李世民是个枭雄,看得起人才而鄙视奴才,若向其求情,反而会被看不起而死路一条,不如抗言声辩来显示自己勇气,于是当场反驳说:「要是太子(李建成)当时肯听我的话,今天哪轮到你来杀他?」李世民果然敬佩魏征在刀口下还敢直言不讳的勇气,不但释放了他,还让他做官,日后成就一段留名青史的君臣关系。
明哲保身:避免功高震主 也要为对方留下台阶
一般人在跟老板建言时,通常只注意到要说的内容,却忽略表达的方式。魏征不同,从史书上,可以理出他的三大技巧:
一、适度奉承。属下若只是一昧向上司进谏以炫耀才智,久之必会让上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进而疏远那些老是打击自己自信的部属,这是人之常情。因此懂得适度奉承上司,这是让老板听得进你的话,很重要的沟通技巧。
唐太宗有次当面称赞魏征平日注重文教,广布恩惠,才能使天下安宁,魏征拜谢说:「这是陛下圣德齐天,平日励精图治,才有这种局面,我本人才识庸短,只是奉陛下之命行事,哪有什么功劳?」太宗听了之后大悦。魏征这种适度的自谦,把功劳归给太宗,让太宗觉得自己真的「有一套」。日后魏征在谏诤时,也不会让太宗觉得他是在轻视自己,会更容易接受谏言。
另一次,唐太宗回想起当初争夺太子位,有位大臣萧瑀曾在他父亲——唐高祖面前力保自己,因此把萧瑀找来大赞一番,送给他「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两句诗。但唐太宗也认为萧瑀「太过遵守正道,一介不取,有时可能会因不知变通而吃亏。」因此提醒他做人处世要圆融一点。
这时魏征在旁接过话头说:「古代圣明的君主对那些特立独行、不顾私人情谊的臣子,都能宽大为怀,若萧瑀碰到的不是陛下您,早活不到今天了!」这是变相称赞唐太宗和古代圣明君主一样,唐太宗因此十分高兴,这种奉承其实也是在加强太宗以圣君自许的心理,日后也更会接纳谏诤。
二、迂回建言。谏诤是在指责上司的过失,等于是打击上司的自尊心,若上司老羞成怒,反而会让进谏者遭到危险。因此,有时要懂得运用迂回方式,「借题发挥」,让上司自己顿悟。 唐太宗的元配夫人——文德皇后过世后,被安葬在昭陵。太宗对其念念不忘,几乎到废寝忘食而不理国事的地步,臣下们都想劝谏他,但一来见他十分伤心,二来又怕直言相劝反而让其老羞成怒,因此作罢。
后来太宗在宫中建了座高楼,可以遥望昭陵。有一次,他邀魏征一起登上此楼,太宗把昭陵指给魏征看。魏征看了半天说:「我老眼昏花,看不清楚!」太宗再详细指点,魏征才装作恍然大悟,缓缓地说:「原来陛下指给我看的是昭陵啊,我还以为你说的是献陵(太宗之父,唐高祖李渊的陵寝)哩!像昭陵,我老早就看到了!」
其实献陵和昭陵在不同地方,登上高楼也看不到,但魏征却故意讲成太宗看的是献陵。太宗一听,就知魏征是在含蓄提醒他,不可因夫妻之爱而荒废父亲留下的江山。由于这种劝谏不正面指责太宗溺爱其妻,而是借题发挥,不伤害太宗的自尊心。太宗听了果然有所感悟,就把这座高楼拆了。
三、帮老板留面子。魏征谏太宗,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当他对于太宗的发言不表同意时,当场会默不作声,事后再来陈述意见。有一次,唐太宗就问魏征:「你每次和我有不同意见,干么都事后才来说?」魏征答:「我认为有些事不妥,所以才事后去说。若当场就表示同意,我担心就成定案。」
太宗不以为然,责问他:「你先当场同意,事后再来说你的意见,难道不行吗?」但魏征仍不同意:「我若当场先假装同意,事后才说另一套,这种阳奉阴违难道是事君之道吗?」太宗大笑,对群臣说:「别人都说魏征举止粗疏,行为傲慢,我倒觉得他很讨人喜欢哩!」
魏征既不肯乡愿,又不会逞匹夫之勇,给老板难堪,进退之间,他非常有智慧的当一个沉默的部属。
谗言上身:不必急着反驳 从大局利益切入,藉机明志
也因为他深懂当部属之道,因此,能够从一个敌营之臣逐渐受到老板的信任。不过,后来也面临遭嫉危机,于是有人编派流言,密告魏征为官不公,专门任用私人亲戚,唐太宗命御史大夫(编按:类似今日的监察委员)温彦博调查。
温彦博仔细查了后却找不到什么证据,但他对魏征也有点不满,于是回报:「魏征不知道回避形迹,不懂避嫌,所以才被人批评。虽然没有私心,但也不是没有可以指责的地方。」李世民命温彦博把这些话转告魏征,并附带警告他「以后要懂得避嫌,顾一下人情分际。」
魏征吃了闷亏心有不甘,一般人被枉要找主子讨公道,可能会说自己有多委屈。但魏征算准了唐太宗的性格,若是向他说自己的冤屈,反而会被认为只是在争自己的利益,若是能从为整个国家着想的角度来陈述,说不定更能打动唐太宗的心。
于是有天上朝时,魏征抓住机会对唐太宗说:「君、臣应该同心协力,彼此以诚相待,办事时本来就是要秉公处理。如果大家不按公道做事,整天只注意如何避嫌、如何拿捏人情、如何不得罪人,不知这样怎么管好国家?」太宗恍然大悟,向魏征道歉:「我也后悔对你说那些话了。」
一代谏臣,辅佐一代君王,魏征与唐太宗建立一个双赢的君臣关系。无怪乎,魏征死后,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以一个一直唱反调的部属,死后还能让上司怀念,这也可说明魏征是如何深谙谏诤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