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晓东老婆近照:什么才是学习-----李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9:35:09
        从幼儿园到大学,乃至研究生,我们有一个长达二十年的学习期,我们习惯将这种在学校有组织、有目标、有定期检验的,以课堂为主、由老师和学生参加的活动称为学习。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要以学习为主;老师常常告诫学生的是:你们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很明显,这些告诫中的学习就是指在学校的以听课、做作业、复习,有的也会包括实习的那种方式。但是,这样的认识会使我们产生错觉,还在学校的学子们可能会以为有朝一日离开学校后就不用学习了,至少不用以学习为主了。可是当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的时候,遇到的却是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人才、终身学习等等。于是困惑就产生了,到底我们用15到20年的时间在学校里所付出的辛苦算不算是学习,或者算不算是学习的全部。从直觉上讲,学校的部分不能算是学习的全部,学习还应该包括毕业后在工作中经验的积累和归纳。

        学习这个词不知在何时出现的,《辞源》里找不到它的出处,应该是近代产生的。它将“学而时习之”中的“时”去掉,这剩“学”和“习”组成为词,按道理应该具有《论语》中“学”和“习”两重意思。但是,现代汉语里又有另一个词“实践”可以用来解释“习”,因此,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学习应该只具备《老子》和《论语》里“学”的内容。为了避免混淆,需要在此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学习”就是《老子》和《论语》里“学”。因此,讨论什么是学习就是讨论什么是学,这个问题是如此的重要,因为它是前面所提到的孔子对人进行分类的主要线索。

        如此看来,学习可能包括两个方式,一种是在学校以传授知识、听课、复习、实习为主的方式;而另外一种则是在生活、工作中对所遇到的现象、问题的进行认识、归纳、梳理的方式。经验会告诉我们后面的一种方式常常更加有用。虽然,我们可以将这两种方式合起来称为学习,但这样做会混淆这两种方式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毕竟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及所带来的回报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学习只是后面的这种方式,而在学校以上课、复习、考试的那种方式根本算不上学习。《第五项修炼》的作者美国的彼得·圣吉博士在这本书的中文版序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西方世界,我们的社会组织已被分割得四分五裂。我们把生理的健康与心理的和精神的健康分割开来探讨,以致于人们虽然活得久些,但整体身心健康状况却每况愈下,所支付的社会成本也愈来愈高。学校的教育成为片断知识的传授,和枯燥的学术性演练,最后竟发展到愈来愈和个人成长与真正的学习脱节,成效也愈来愈差。

 

        虽然这段话针对的是西方的教育体制,但是,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教育体制就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这段话所指出的问题也正是我们如今所面临的问题。“学校的教育成为片断知识的传授,和枯燥的学术性演练”,彼得·圣吉将在学校进行的这种方式称为演练,因为它“愈来愈和个人成长与真正的学习脱节”。原来,那些与个人成长有关的知识吸取、归纳、梳理才能算是真正的学习,更直白一些地讲,学了能用上才算是学习。否则,可以按照彼得·圣吉的说法,称之为“演练”。可不是吗?像物理系学生所陶醉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又有多少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用上,而且是一辈子都用不上,少数能用上的人还有一部分留在了学校与下一代学生继续演练。更有甚者,如今几乎每个大学生都要学的微积分更是成为了这些学过的人心中遥远的回忆了。所有这些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学完后又毫无用处的过程的的确确只能算是一种演练。也许有的朋友会说,我学的那些可能没用,但是通过上这样的课,我学会了逻辑思维能力。说得不错,逻辑思维能力是有用的,可遗憾的是,它不是学校里有意传授的。一个学生如果能够通过大学数学这样的课程,总结出逻辑思维能力,并能够在日后的生活中使用,说明这个学生有学习能力,通过对学校教育中的那些“片断知识的传授”的提炼,进而总结出一些对自身发展有用的东西,实际上,日后在工作、生活中的学习也是这样的。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学校所提供的“片断知识的传授,和枯燥的学术性演练”可以被称为学习。理科学生在经过大学的演练后的确具有一定程度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将这种能力运用到生活中,很多人在他所学的课程领域有逻辑思维能力,而离开了这个领域就完全没有逻辑能力了。这不能不说是演练的恶果。

       《论语》第一章里就有这样一段话: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如果一个人,能够真心地向效仿贤才,对父母交办的事能尽力,对领导交办的事能尽心,与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这样的人,虽然说他没有学,但我以为这就是学了”。这里的第一个学就是演练,而第二个学才是与个人成长有关的学习。子夏首先提到的“贤贤易色(真心地向效仿贤才)”属于孝;“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对父母交办的事能尽力,对领交办导的事能尽心)”属于忠;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属于信。孝是传道,忠信是绝对光速宇宙观中的绝对标准,这些都是与道密切相关的,能做到这些,虽然没有经过演练,但就是学习了。

        因此,真正的学习一定是对自身的发展有用,换句话说,一定是对认识道有所帮助的。学校里的演练可能会获得很好的考试成绩,学士、硕士、博士只能说明一个人所参加演练的程度,并不能说明一个真实的学习成果。真正的学习并不颁发毕业证书,认识道的过程,回归道的旅途会带给人更多的回报,这种回报比写在纸上的演练成绩更令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