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你莫属 王鑫58后续: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6:03:30

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毛卫平   中央党校教授

 

前言

很高兴有机会在这学习和大家交流探讨问题,今天我们的题目叫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在中央党这是一个新的讲题,前年年底开始申请设立,从去年开始讲,为什么要设立这么一个讲题呢?说我的想法,大家知道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来,我的观察,还是得到高度的认同,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大家认同度还是比较高的,去年年底,这个有2家机构,一个调研、一个调查。2006年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是什么词?我看到2家得到的结论是一样,就是和谐社会。这个说明了对这个和谐社会,大家还挺喜欢的,认同度比较高,但是另一方面一些理论问题包括一些实际问题,应该来说要搞清楚也不容易,所以一旦深入有时候不同看法就来了,有些不同的看法可能还很尖锐,也不大容易说的清楚,所以我选择来探讨这个问题,尤其对哲学关系比较密切。最后申请这个题目也被批准了,大家也觉得应该来探讨这个问题,这个讲题确定后,首先是在我们那一年制中心班作为理论前沿问题来安排,已经2年都开过这样的课,看样子大家还是相当感兴趣的,讲了以后大家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去年年底,我到越南胡志明政治学院讲学,其中也有这样的题目,要说起来他们也是比较关注的,因为我们和他们有一个学术交流的关系,轮到我去了,后来我去就问对什么问题感兴趣、交流什么?后来使馆就来一个电报,我发现其中有一个问题很有意思,什么问题呢?如何理解马克斯主义的革命本质这么一个问题。思索了半天怎么提这样的问题呢?后来我想是不是说对我们这2年来提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亚洲,是不是他们有些什么想法?所以后来就根据这样的一个判断发过去。我说2个讲题吧:一个就是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还有一个就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后来对方对这个题目还是相当感兴趣,过去以后整整搞了一天,上午是讲课,讲完课以后呢,还提了10多个问题,然后又讨论了半天,所以整整搞了一天,应该说呢,他们对这个也是很感兴趣的,中间的交流也很热烈,也很有兴趣。今天呢,到现在为止我把这个基本看法来给大家报告一下,我想说的2个问题来跟大家探讨下。第一个叫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这个主要是理论问题,这方面理论问题一个方面的探讨。第二个问题叫和谐哲学与和谐社会建构,这个主要是我们所认同的哲学理念结合和谐社会的建构一些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

(一)讲师的结论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想提四个方面的问题谈谈我的看法,第一是结论

关于这个问题基本看法,我作为一个结论直截了当的首先就交代给大家。因为这是种理论探讨,应该观点明确,不管你赞成也好或者有其他想法也好,我们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这是一点,下面3点实际上是对问题的展开,分别的来说一说什么是斗争哲学、什么是和谐哲学,而且根据我们的理解,这2种哲学实际上是我们国家时代的一种反应,随着我们国家发展的进程,在观念上就有一个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的转变。有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所以就有这么4个方面来跟大家说一说,这就是我的一个基本结论。

(二)普遍存在的两个误解

1. 有矛盾就不和谐

在说基本结论之前,我想说两点,就是和这相关的我认为不合适的看法,在我的接触当中我发现有一种理解实际上影响是比较大的,哪一种理解呢?许多人认为有矛盾就不和谐,好像没有矛盾才和谐,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想法。这种想法实际上还是比较普遍的,有的虽然没有这样明确的表达出来,但是往往有这样的想法,应该说这个问题很显然是不合适的。从理论上说,我们学过一点哲学的都知道,矛盾的普遍性。什么叫矛盾的普遍性呢?叫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既然这样的话,你说我们怎么建构一个没有矛盾的世界呢?没有矛盾的社会怎么可能呢?所以说这种想法从理论上来看显然是说不通的。

从实践上来看往往造成什么东西?就是回避矛盾,觉得有矛盾就不行了,就不和谐了,有矛盾就回避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这个问题呢,我想这个应该说这个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里头已经明确提到,和谐社会不等于没有矛盾,关键是怎么对待矛盾,所以说这个问题应该是比较明确。

2. 讲斗争就是斗争哲学

还有一种看法我觉得也不太合适,而且说的人还比较多,什么看法呢?就觉得讲斗争就是斗争哲学,反过来说呢,搞和谐就不能讲斗争,也有人把他理解成什么呢,就是斗争哲学讲的就是矛盾斗争性,和谐哲学讲的就是矛盾统一性或者叫同一性,这种理解呢,从字面上看挺顺,但是应该说也是说不通,从理论上来说,大家知道任何矛盾都有这两个方面的属性,既有斗争性也有统一性,我们不能上下说这个矛盾光有斗争性,那个矛盾光有统一性,有这样的矛盾吗?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同时,这个问题在实践当中也会产生相应的消极后果,跟前面的问题有点类似,那就变成什么呢?就我们讲和谐就不能讲斗争了、就不能坚持原则了、就应该一团和气了、诸如此类。

这个我们在学习当中很多学员也提到这个问题,确实有这方面的误解,有的同志就觉得,我们要建立和谐社会,那就不能讲矛盾,就不能讲斗争,也少讲原则,就应该是一团和气了。应该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而且在实际工作当中他是有消极作用的。

(三)如何区分斗争哲学跟和谐哲学

1. 什么是斗争哲学

这样看起来这个斗争哲学跟和谐哲学到底怎么区分?我是综合了很多材料,经过反复思考的,我想能不能做这样的概括:所谓斗争哲学是个什么样的理论、是个什么样的哲学?他实际上是一个质变的哲学,什么意思呢?就是他所研究的、所关心的是事物在质变阶段他的规律,我们怎么来对待他,怎么来驾驭他,这样一些基本的方法论、基本的办法,是这一方面的哲学问题,方法论问题。

2. 什么是和谐哲学

和谐哲学相应的呢?他就是事物在亮点阶段,在相对稳定的时期他的规律,我们对待他的办法,驾驭他的办法,这样的一个区别落到社会历史领域相应的就变成斗争哲学实际上就是革命哲学,我们知道,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质变是什么?实际上就是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就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当中质变阶段。这个是比较明确,相应的和谐哲学,他就是社会发展过程当中这个平常时期建设时期他的规律,对他规律的一种把握。我们对待他、驾驭他的一种理念,一种方法。从主体方面来说呢?相应的是不是可以这样来区别:就斗争哲学啊,实际上是革命党的哲学,就是革命党要搞革命,必然要与斗争哲学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这后面我们进一步的展开大家就可以看出来,相应的和谐哲学应该就是执政党的哲学,你只要是执政党,你要成功的完成执政使命,就必须采用这个和谐哲学,这个问题是随着这个历史的进程,我们会看的越来越清楚的,这是我的一个基本的看法。

当然这个基本结论一开始大家还是不是很理解,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实际上我在提出这个以后呢,遇到过很多的疑问,我就在就几个问题说说情况吧,比如说刚开始的时候,这个结论提出来是在05年一次学术会议上,这个结论一出来,当时是学术会议,大家都可以随便的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我记得当时说完以后,就有一个老同志给我提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他说:老师,我给你提一个问题, “他说我们共产党还是不是革命党”?因为他看了我这个结论是不是今天这个共产党是不是不算革命党了?说法不一样了,他觉得有点想不通,说我们共产党还是不是革命党,怎么来看这个问题呢?我当时是讲了这么2个想法:第一,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今天资本主义依然存在,共产主义的目标也没有实现,应该来说共产党人革命的使命还没有完成,从这个角度来说,你说共产党是革命党,应该是有道理的,因为你还在革命啊,资产社会还在,资本主义制度还没有消灭,你革命的使命还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可以说你还是革命党。另一方面具体的说,中国共产党今天此时此地,到底是革命党还是执政党?这个问题恰恰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你不同的身份就有不同的思路,有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且呢,当时都在学习三个代表,大家都记得啊三个代表提出的三个客观背景,客观基础。当时,提到有一条呢:“对党的历史方位的正确把握” ;什么叫党对历史方位的把握呢?其中第一条就是:要认识到我们党已经从领导革命的革命党转向了长期执政的执政党,这个恰恰是准确把握我们党的历史方位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只有准确的把握了这个问题,才能更好的来解决我们今天的问题,完成执政使命,而过去呢,我们这个发生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恰恰是因为我们这个执政党历史方位把握的不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已经成为执政党了,但是还是按照革命党的思路来考虑问题、解决问题,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领,还是要继续革命,还要搞文化大革命,所以这个带来一系列的挫折,应该来说这一点这个问题,恰恰是这个党对历史方位不正确的定位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就说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才能进一步的可以明确定位的重要性,这个算一个问题。

3. 斗争哲学跟和谐矛盾相互包容

构建和谐社会不能没有矛盾,任何矛盾都有同一性、统一性两个方面,二者的区别何在呢?所谓斗争哲学,肯定要讲斗争,但是也讲统一,问题是这个统一怎么讲?虽然所谓斗争哲学虽然也讲统一,但斗争的目的就是要打破这个统一性,而所谓的和谐哲学呢?他肯定要讲同一性、统一性。但是也要讲斗争,不是不讲斗争的,问题是斗争怎么讲?和谐哲学虽然也讲斗争,但斗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持这个统一体的存在与发展,这两个是不同的。这个不同的主要体现在这个地方,二者在事物发展中所处阶段是不同的,出发点的目的也是不同的,这个是他们的根本区别。

我反复想来想去,应该来说区别在这个地方,我到觉得我守住这个底线,你提各种各样的问题,我都可以给你解决,反过来说我们前面提的那两种不行,你从承不承认矛盾,是不是讲斗争性、还是来讲同一性,这样来区分是区分不开的,会遇到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而这样的一种区分是能够区分开来的。

4. 两种哲学方法论上的区别

相应的从方法论上我们也可以给他一个区别,而且这个区别跟实际工作关系更密切一点,就说这两种哲学,在方法论上有什么不同呢?我想给他做是不是这样的概括:斗争哲学的方法论原则是什么?就按照斗争哲学处理问题,你怎么处理,方法论基本原则是什么?简单来说,我用这么两句话来表述,叫做你死我活;如果再加一句就叫做不共戴天,不能在同一个同业里头存在。按照我们老百姓的话就是不共戴天,你死我活,反正有我没有你,我还打了一句话就是一个吃掉一个,当年毛泽东在反对反驳赫尔利,毛泽东给他强调的东西,这个强调是关键性的问题,斗争哲学的原则是什么,就是一个吃掉一个,把你吃掉、把对手消灭、赢得胜利、那就行了。问题只能这样来解决,所以这个东西是很明显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大家熟悉的宣传的很多就是这样一个原则,你死我活、不共戴天、一个吃掉一个,立场坚定,旗帜鲜明,通过消灭对方来解决问题,这个是斗争哲学基本的一个方法论的原则。

和谐哲学应该说方法论和他完全不同。很鲜明的区别,和谐哲学的方法论是什么呢?简单的说有那么两句话,一个叫共存,一个叫共容。什么叫共存?共存就是和谐的底线,什么叫和谐呢?虽然程度上有很大的区别,但是最起码的条件是什么?就是叫共存,我们还能在一个共同体里共同生活、共同存在,不是说的非要你死我活的,互不相容,还能共存,这个是和谐的底线,最起码的和谐。

往上的话应该说,那这个就有很大差别,可以搞的很好,这个就说程度差别比较大,简单来说用共容这个词表示,其实我们有时候叫共营,或用其他的一些概念来表示,是通过这样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我们共同存在,我们互相有益,互相帮助,共同来解决问题。相应的,我们党的文件里也有这样的概念,我想意思是一样的。一个叫共建,一个叫共享。还有一个比较规范的表述叫做统筹兼顾。相关的方面都考虑到,都得到应有的安排,而不是说有一个吃掉一个,这个东西他的区别应该很明显。我们今天解决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和谐的理念、和谐的哲学、和谐的办法来解决怎么解决?就得统筹兼容,不能按照过去的办法一个吃掉一个,你死我活的这种办法来解决。这种区别是跟大家的、实际工作关系比较密切,这样有比较大的把握。

5. 哲学的全面性和主导性

这个是讲到基本区别了。再往下面我还想讲几个问题,我记得当时有个同志就这么说,我们共产党哲学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你来个和谐哲学那不是把事情搞乱了吗?我们有马克思哲学就行了嘛。当时给我提这么一个问题,其实和谐哲学合适不合适,会不会把事情搞乱,他有这么一个问题。当时我就说,我的感觉这两个东西不是对立的。我们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解决问题,同时这个和谐哲学就是马克思哲学的一部分,或者说他们两个实际上是一个东西。但是又有所区别,问题在于怎么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有他别的就不行了?我们即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那不是同时都可以讲吗。另外的毛泽东当年提过的斗争哲学,你不管他是对还是错,是战争还是不战争,起码他有这么一个提倡。那我想和谐哲学实际上应该说他基本是个层面上的问题。当时我就跟讨论的同志做了个这么个解释,后来我发现这实际上是个很大的问题,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就什么是这个理论体系,怎么样来把握这理论体系,就成了个这么问题。今天呢我们这个问题更加重要了。我们今天把党的这个中国化马克思理论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除了这样的一个概括,而且强调就是说我们这个高举旗帜,同时要学习把握这个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怎么来看,前面一讲呢我也跟大家探讨了这个问题,我在这儿再简单的说一说,这问题是个什么问题呢?就所谓的理论体系,他有什么特点,我们对他有什么基本的要求。他实际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用两个人来说的比较清楚,一个是黑格尔,一个是列宁。他们两个人的意思都差不多的,因为列宁就是研究了黑格尔的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点呢他们是有相近的地方。

我们可以一起看一段黑格尔的说法,黑格尔怎么说呢,他说每一原则在一定时间内都曾经是主导原则,当整个世界观与唯一原则来解释时这就叫做哲学系统。这话可能大家需要慢慢去琢磨,因为哲学这个东西比较抽象,一定要慢慢去琢磨。我在这儿就说他的两个要点,哪两个要点呢?一个就是作为这个理论体系来说,他应该是全面、系统、的逻辑、严谨的,就说整个世界都应该得到一个解释。

我想这个要求大家都能想到,都比较容易考虑到。你竟然这个理论解决就应该这样子,你说你只言片语,支离破碎都不算,这应该说是个公认的一个特点。还有一个特点我觉得过去我们很少考虑,起码我过去很少想到这点。但是黑格尔很强调这点,哪一点呢?就是开始说的,每一个理论体系都有一个特定的主导原则,这个问题呢我前前后后感觉到目的非常重要,主导原则不是一般的问题,非常重要。这个理论体系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特点,他的科学性、生命力往往集中在体现在主导原则。就说一个理论体系,他不但是全面的,而且呢他是有主导原则的,而这个全面是围绕这个主导原则展开的。那关于这个意思呢列宁也讲了类似的话。列宁比黑格尔更加高明的地方在什么地方呢,就说这个主导原则应该有,这个主导原则应该怎么确定?这个问题比较重要。黑格尔说的我们大概很难接受,黑格尔说这个主导原则就是逻辑演近的一种需要。按照唯物主义的看法应该是这样,列宁把这个问题说的比较清楚。当把注意力主要放在这一方面,或者另一方面,并不取决于主观愿望,而是取决于总的意思,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一个理论他的一个主导原则、主要注意力放在什么地方,这个是怎么确定的,列宁强调的说,不是取决与主观愿望,其实我们很容易往往看到的就取决与主观愿望。起码感觉到取决与理论家,比如说领袖人物他们的主观愿望。比如我们很容易理解的《三个代表》强调先进性,这个是谁讲的呢?你马上就想到江泽民,跟江泽民关系密切。我们一说黑社会,一说黑话揽关,我们马上就想到了胡锦涛。如果说他们不说那就没有,或者他们说别的,那可能就是别的了,这个是最容易直接看到的东西。但是列宁说呢,这个并不是问题的实质,什么是问题的实质呢?就这些东西该怎么来确定,该取决于总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所提出来的主要问题,至于说谁说了、他说的怎么样、怎么说的、应该说他是服从于这个。领袖人物或者说思想家理论家所以起到了主导的作用。这是他们作用和地位所决定的,但是应该说他说的对不对,归根到底其实还是看这个更加根本的东西。你抓的准不准,你这个主要注意力放的对不对,就是看你能不能正确的反映当时总的历史条件。所以这样的话我们保持注意两个东西,一个就是说他是全面的系统,另一个就是说他一个主导的原则。这两个特点刚才说的都比较抽象,其实具体的放到我们这个党的理论放心,中国化马克思理论具体,他看的非常清楚,就是这样。

作为我们党的基本理论,他的这个理论体系,或者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比较典型的几种基本形态,大家都承认的,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还有一个就是科学发展观。四个比较公认的理论体系,恰恰这两个特点表现的都非常鲜明,第一个特点是全面的系统,我想不用多解释,提一句我们平时讲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包括三个代表等等,我们经常喜欢用句什么话呢,叫“博大精深”毛泽东思想是博大精深,邓小平理论是博大精深,三个代表也是博大精深,就是说的他们全面性,方方面面都说到了。在这儿我们更多的要注意什么呢,就这个主导原则问题。确实这几个体系他主导原则都非常鲜明。为了从全局上了解这个情况,我这儿做了这个片子,做了个概括,就是每一个体系他的主导原则是什么,我取了他们自己说的一句话,或者他们自己说的或者我们党的文件说的最权威的话。毛泽东理论是博大精深,但是当时他接受马克思主义,形成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是什么,阶级斗争。当然后头还有一系列,我们先看看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自己讲过他当时就接受马克思主义,有本书呢叫做《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这文集里面主要就是调查报告,前面有个序言,在序言毛泽东讲到当年怎么介绍马克思主义。有这么一段话,记得我在1920年第一次看到布考斯基著的阶级斗争,程万到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写的社会主义史,看了三本书就接受马克思主义。三本书看了以后他得到什么东西了呢?毛主席说: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大家琢磨琢磨这两段话准确吗?这两句话应该说有点问题,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能这么说吗?应该说不准确,因为开始有段原始社会,但这个问题不应该说是毛主席的问题,因为当年共产党宣言意思是这么写的,后来研究深入了就历史上有这么一段。第二句话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应该说也是有问题的,今天我们还是把阶级斗争看成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但什么样的动力呢?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表述,这就是阶级社会里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原动力是什么?原动力应该是生产力。阶级斗争是为了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直接来解决问题的,我们把他叫直接动力,而且限定在阶级社会里。怎么来看待这两句话?当然作为一个学者你可以研究,当毛主席一开始说就有点偏差。是不是跟后来经济发展有关系。作为学者这么去研究是可以的。但在这儿我们就不这样去看,我们可以从宽,因为刚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不太准确也算可以理解。对于主要把握什么影响不大,所以说到底毛主席看了这几本书呢,就阶级斗争理论,非常感兴趣,觉得得到启发,得到新的东西。到底得到的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这么感兴趣呢?毛主席下面有段话,就是初步的得到了问题的方法论,也就是得到了解决中国的问题,首先是认识中国的问题,解决中国的问题的方法论,而这个方法论应该说是过去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所没有的。我们现在都在关心传统文化,知道和和其他一些理论比较充分,但阶级斗争的理论比较没有。

而当时这个中国的问题要解决,恰恰是需要这样一种方法论,需要阶级斗争来解决当时中国的问题。中国近代以来落后了,对解决方式也是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到处找出路找办法,比如说技术救国、有的说教育救国、实业救国诸如此类的都有。这些都是好办法,只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解决不了,主要是社会太腐败,需要有一场社会变革。

传统文化里面缺乏这样的理论,而马克思主义给了我们这样的方法,所以毛主席为什么感兴趣呢?实际上是从中国当时的需要来考虑的,但是毛主席又说了,当时在那些书里面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也就是没有讲中国的事,我们要解决中国的问题,没有讲中国的事有什么用呢?毛主席说有用。说我读那些书只取四个字:“阶级斗争”。

实际上这就是抓住了主要的问题,阶级斗争的理论对中国是有用的,可以解决当时的问题。我们大家可以看到,毛主席抓住这个以后,后来他的理论的建设和创造包括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是围绕这个来展开的。毛泽东选集的第一卷第一篇文章就是叫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就是有了这样的方法论,我们来实际的分析中国的问题,认识中国的阶级,考虑中国的革命问题。在实践当中,毛主席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然后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个在别的国家是没有的,总而言之是形成了以这个主导原则的理论,方方面面内容非常丰富,用来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毛主席这样的一个把握是非常准确的,确实准确的抓住了当时的主要问题,历史背景,所以后来成功的领导了革命斗争,使得中国革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实际上就是证明了毛泽东思想这样一个理论体系这样来把握主导原则是正确的,中国革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毛主席也成为了大家所崇敬的伟大领袖。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能不能就是这样一种办法,我们永远这样把握行不行?显然是不合适的。就是随着形势的变成,我们要有新的理解,理论要有发展。而这种发展突出的就表现在主导原则的变化上,形势变化了,理论又虽然变化,主导原则又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带来很大的消极后果。

我记得上一次也是涉及到这个问题,我记得当时给大家提了一个问题,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当时全国到处广播一段毛泽东语录: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我举这个例子是什么意思呢?你比较一下,这段话跟我打在这里的话应该说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一个说我看了三本书道理很多,但是我就取四个字,一个说马克思主义千头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说到底都是要靠阶级斗争来解决问题。说的道理是一样的,但是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前面这样来理解,指导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后来还这样理解怎么样呢?带来了一场浩劫。文化大革命现在说就是一场浩劫,对我国的发展、民族的进步,对大家生活的提高没有什么正面的帮助,成为了一种挫折,成为毛泽东的晚年错误。

所以一个理论到底能不能解决问题,到底科学不科学,应该说主导原则把握的准不准太重要的,显然这样的把握不合适了,中国的情况变化了,理论的变化比较集中的体现在主导原则要变,怎么变呢?主要是邓小平来解决新时期的问题。在理论问题上,小平同志怎么解决呢?所以他需要重新思考,经过前面的挫折,怎么来把握马克思主义,所以我想小平应该也是深思熟虑,文化大革命他也被打倒了,几起几落,然后经过反复思考,他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个结论是什么样的呢?小平84年说,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小平这个话应该说非常的准确。不能说是完全不清醒的,如果这样说的话,老百姓就问你了,共产党完全不清醒,把我们带到什么地方去了?我们怎么相信你?应该说不是这样的,不是说完全不清醒,而是不完全清醒,也就是说,有些问题是清醒的,而且是非常清醒,主要是怎么搞革命,怎么搞阶级斗争,很有创造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有些问题不清醒,主要是革命胜利以后,成为执政党以后,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该怎么搞?应该说不大清醒,犯了一系列的错误,经受了不少的挫折。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显然在这个问题上把握的不好,应该怎么把握呢?经过正反两方面教训的总结,小平提高了明确的结论,就是下面这句话: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实际上就是把大家的注意力从阶级斗争引向了发展生产力,如果说过去我们的侧重点,我们的兴奋点在阶级斗争上,我们今天的侧重点应该是在生产力上。

这样一种转变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新时期的成功跟这样的转变关系很大。而且这个转变应该说也是成功的,大家知道,小平的理论指导我们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可能有的同志会发出一个疑问了,马克思主义不是只有一个吗?说两个人都是伟人,怎么会有两种理解呢?我觉得不难理解,我们经常讲,叫做理论是武器,理论是工具,工具你怎么用呢?比如说你的工具箱,工具多了怎么用?关键是看你干什么,比如你今天劈柴,拿把斧头肯定效果好,反过来说,我今天变了,让你做一个书桌,做一个细致的木工活,还能用斧头来劈吗?所以这个时候工具要换一换。

理论工具其实也是一样,情况变了,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了,应该说你主要使用的工具应该是要改变的,这个道理不难理解。而且这种改变很显然是成功的。小平理论基本上是围绕生产力展开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基本路线诸如此类都是对生产力的侧重的考虑,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以阶级斗争为纲来解决问题。应该说这个思路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从这个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变化。后面也是这样,三个代表怎么样?也是有主导原则。三个代表的核心是什么?先进性,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后来还有党的先进性建设诸如此类非常强调先进性。应该说这个侧重点的确立和原来侧重点有所不同是符合当时的需要。

这个今天不用我多说,大家只要简单回顾一下,当时江泽民当总书记的时候,那个历史阶段突出问题是什么?我觉得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主要是苏联、东欧剧变带来的问题。就是共产党还能不能执政,共产党凭什么执政。因为当时苏联垮台以后,很多西方的敌对势力就判断,苏联垮掉了,中国肯定要垮。中国靠什么站住脚,中国共产党凭什么来执政?怎么来解决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千年之交的时候,我国加入世贸,更多的融入世界,而当时正赶上全球化的浪潮。我们已经说的很多了,全球化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最基本的是两次全球化,第一次是工业化带来的全球化,这次主要是信息化带来的全球化大的浪潮,应该说谁都无法回避。在这样的浪潮下面我们怎么站住脚,怎么取得主动权?

当时我们党反复思考的结果就是三个代表,怎么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怎么保持自己的执政地位,取得执政的成功,怎么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在全球化面前取得主动权。应该说主要靠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如果说有点区别,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在现在的形势面前,还搞阶级斗争为纲肯定不行。你就是算搞经济建设了,但是是低水平的,无法跟别人竞争,这样的水平你执政,人民能满意吗?在全球化的面前你能站的住吗?很显然,当时强调先进性,特别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针对性也是特别强,而且效果也很明显,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没有垮,应该说我们还更加强大,在国际上的地位更加巩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有他的针对性,有他的背景和特殊作用。

再一个就是提出科学发展观。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主持工作以来,应该说遇到的问题是非常明显的,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发展观就是总体性的回答。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也有一个很明确的概括,叫做第一要义是要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的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的方法是统筹兼顾。

我倒觉得,这个地方把这个阶段上他的特点,主导的东西说的很明白。从价值观来说是以人为本,解决人民比较现实的民生问题。从方法上来说,就是统筹兼顾,我们说和谐哲学、和谐理念,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跟和谐社会的建构是高度一致的,方法上都是统筹兼顾,这样来说,统筹兼顾是个什么样的道理?作为一种哲学应该是什么样的哲学?其实和谐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不是两个东西,只不过他是今天的马克思主义,是能够解决今天的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而且这种哲学现在议论也不少,各种各样的看法都有。我想强调的是,这应该是一种类型的哲学,这种形态也是比较全面的,不但涉及到主导原则,他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说我在这里简单列了列,和谐哲学刚才我们讲了主要是涉及到量变阶段问题的解决,要想把他说清楚,其实是涉及理论的方方面面,不是说哪一个理论观点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比如说我在这里列了列,就拿辩证法来说,我们涉及到质量互变主义,直接的好象是量变问题,量变如果没有质变也把握不了,另外像对立统一规律的另外两个规律,关系也很密切。比如说对立统一规律,你确定了和谐哲学是解决量变阶段问题的哲学,在进一步分析,你就需要分析在这个阶段上,矛盾有什么特点?我想这一方面,有关的文章都比较多,都讲到了这个阶段上矛盾一般说非对抗性的矛盾为主。另外还有一些特点,比如斗争性怎么讲,统一性怎么讲,对抗和非对抗,怎么样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主要问题,实际上就是从和谐的角度来运用对立统一规律。

二、斗争哲学

(一)斗争哲学理解上的片面性

再一个否定之否定,其实这个也是非常的有用,我就说一个问题,就是这个阶段上的国学好象比较热,怎么来看待这样一种现象?我发现有两种看法是很不一样的,哪两种呢?一种认为是不是这个事情有点反常,说孔夫子在五四运动就批了,现在怎么又赞扬他了呢?觉得很不好理解,觉得事情搞颠倒,觉得是非不清了。还有一些人觉得孔夫子从来都对,过去我们批评他是不是搞错了,就是他好象一贯正确,什么都对。

其实我觉得这两种理解都是有片面性的,这样一种现象放到社会发展的大的过程中去看,应该说他实际上就是体现出一种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趋势。学过辩证法的都知道,否定之否定就是强调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也不是转圆圈,重复老一套。他的特点就是好象回到原点,但是高出原点,实际上就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你拿到这个地方去琢磨,孔夫子为什么又回来了?实际上好象是回到原点,因为孔夫子的道理应该说是社会稳定时期的一个道理,过去是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今天我们是在不同制度下的,希望也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在这点上应该说,他是相似的,所以他好象回到原点,所以他有合理性,能够给我们一些帮助和启发,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就回来了。历史条件变了,确实有他回来的道理。另外一方面,也不是说完全重复过去,好象他什么都对,什么话都照办,这样也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了,有一些东西是对的,你说要稳定,要守秩序都对,但是这个秩序应该怎么守?比如我们今天的秩序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孔夫子就是君臣、父子,按照这个规矩来办事,上下级关系成了君臣关系?我们今天能不能拿这个关系来处理我们的人际关系呢?很显然的也不是简单的回到过去。所以像这样的现象,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恰恰是需要借助于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

比如说社会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观点社会基本矛盾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怎么办呢?通过革命解决问题,这个时候需要斗争哲学。反过来,在许多情况下,是基本适应的,基本适应的时候,还搞革命那就是不对了。如果说基本吻合,就应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这个时候应该是搞和谐,应该是和谐哲学。

我想这样的问题,在这里简单的列了一下,要想把他说清楚,实际上就是一个大的体系,方方面面的内容都涉及到,所以对这个问题应该是把握两个方面,一个是把握主导原则,不同时期主导原则是不一样的,前面我们刚才列了一下,可以看的很明显,另外在把握这个原则之后,又需要从方方面面全面系统的来解决特定时期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一个全面的体系问题。所以第一个问题,我就说到这里,就是两种东西总体上怎么来把握斗争哲学和和谐哲学,怎么来理解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和谐理念、和谐文化。

下面我们具体的来说几个问题。第一个是斗争哲学。为什么要说这个问题呢?我觉得是两个问题,第一个和谐哲学是跟斗争哲学相比较而存在的,是取代他而出现的。就需要在比较当中才能准确的把握他。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带这个问题上,应该还有许多思想混乱。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把斗争哲学作为正面的理论观点来用的。后来文化大革命用歪了,到了文化大革命给否定了,最近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些老同志觉得好象应该讲一点,他们说光和谐行吗?也应该来点斗争哲学。所以就有点乱了,所以我想这个问题,有必要把他的本来面貌搞清楚。

(二)什么是斗争哲学

第一个斗争哲学什么意思?第二个再说他到底是对还是错。斗争哲学说这个话的人很多,但是毕竟是毛泽东首先提出的,所以我们要准确把握他,我们首先来看毛主席怎么来看的。毛泽东说关于斗争哲学有关的话应该是不少,但是最直接的有代表性的话主要是两段。第一段是1945年4月24日,就是党的七大的时候在延安讲的,他说有人说我们党的哲学叫斗争哲学,谁讲的呢?就是榆林一个总司令邓保山讲的,他是当时国民党的爱国将领,当时蒋介石把他放在西北对付红军,后来因为抗日,国民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抗日的,也是爱国的,所以他是跟红军比较友好的一个爱国将领。他当时观察了红军,他说共产党无非就是斗争哲学,这个概括对不对呢?毛主席说你讲对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实际上是毛泽东对斗争哲学的一个解释,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说我们共产党的哲学是斗争哲学呢?毛主席说了,自从有了奴隶主、封建主、资本家他们就向被压迫的人民进行斗争,斗争哲学是他们先发明的。说被压迫人民的斗争哲学出来的比较晚,那是斗争了几千年才有了马克思主义,才有了斗争哲学。我在这里只想说一点,就是我们可以看的很清楚,这里讲的斗争哲学,斗争不是哲学上讲的矛盾斗争性的一般含义,大家知道矛盾的斗争性含义非常广泛。比如我们是好朋友,我们也会有矛盾,有矛盾也会有斗争性,但是我们是好朋友有斗争,那就是阶级斗争,那就是不对了。

他是一个特定的含义,这个地方的斗争就是特指的阶级斗争、革命斗争,而不是哲学上讲的一般的斗争性。我想这大概是最重要的,不能搞含糊的一个问题。这个是第一次讲的。讲完以后,也没有什么疑义。所以当时觉得很顺,觉得没有问题。

多年以后,毛泽东又讲了一段,这个是很有代表性的,后来的影响主要是跟这个联系在一起的。是59年的庐山会议上,当时正好是批了彭德怀,在庐山会议的后期,毛泽东有一篇短文叫做《机关枪和迫击炮的来历及其他》,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说庐山出现的这场斗争是一场阶级斗争,是过去十年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生死斗争的继续。在中国在我党,这类斗争看来还得斗下去,至少还要斗20年,可能要斗半个世纪,总之要到阶级完全灭亡,斗争才会止息。然后说,资产阶级的政治家说,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一点也不错。

这段话的影响非常大,后来大讲斗争哲学,包括四人帮讲带来的消极后果都是跟这个有关系的。这段话应该怎么看呢?我想首先应该明确,毛泽东在这里讲的斗争哲学是什么意思?还是讲的阶级斗争,而不是一般说的那种斗争性,还是特指的阶级斗争、革命斗争。这个含义虽然好多年过去了,毛主席没变。而且这种意识从这句话里面可以看的很清楚:要到阶级完全灭亡,斗争才会止息。大家可以考虑一下,阶级灭亡了,应该说矛盾还是存在的。矛盾还存在应该说斗争性也依然存在,因为所有的矛盾都有斗争性这一面,阶级斗争不存在了,斗争也会跟着消失的,应该是什么样的斗争呢?我想只能是阶级斗争。我想其他的矛盾和斗争还存在,不存在的只有阶级斗争。所以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含义还是那个含义,但是这段话带来的消极后果很大。不是说一点道理没有,不是的。我认为是把一个本来有一定道理的道理用到了不适当的地方。

本来你说阶级斗争、斗争哲学用在敌人头上,那你是对的,那你成功了。现在用到彭德怀头上了,用到党内斗争了,用到人民内部矛盾,这个问题就坏了。这个就是阶级斗争扩大化了,你用到敌人头上,那都是对的,但是用到彭德怀头上,就不对了。

所以我们经常讲,你只要向前多走一步,就可能变成反面,变成谬误。不是说你一点道理没有,只是说你不能这样用。

(三)如何看待斗争哲学

既然是这样的情况,我们怎么来看斗争哲学呢?我想说这样几个意思。

第一是理解,我强调的是斗争哲学有特定的含义,你千万别说讲斗争就是斗争哲学,你这样一说整个就乱了。

第二就是怎么评价。根据我们刚才说的那个情况,不能笼统的说是对了还是错了,他曾经对过,后来又错过,怎么就对了,怎么就错了?你得看他怎么用。所以这个评价应该做这样的区分。

第三就是怎么看待他的作用,我们也不能简单的说,斗争哲学和和谐哲学就是完全对立的,其实也是互相弥补、互相依赖的作用。现在我们讲和谐哲学,搞和谐社会建设,没有当年搞斗争哲学的胜利,今天有条件讲这些吗?当年你搞革命,搞斗争哲学取得成功了创造条件,今天才有资格来讲和谐社会。而且也不能笼统的说,斗争哲学是不是一点用都没有。我们说的今天不能用斗争哲学,是从大面上来讲,我们今天社会问题很多,民生问题等等。一个就是说我推翻这个社会,推翻共产党的领导,完全改变社会制度来解决问题,这个叫斗争哲学,关键今天能这样解决问题吗?显然不合适,我们要巩固人民的政权,要改善他,而不是把他摧毁,在这点上,不能用斗争哲学。反过来说,具体问题也可以用而且也只能够用斗争哲学的思路。我们就是要改变他根本的消灭他,不是说跟他共存。

比如说一个企业的破产,搞不下去了,只能破产。有的家庭确实不具备共存的条件,最后也离婚了,所以这个地方到底有没有用,也不能笼统的说。

另外也不能笼统的说毛泽东思想就是斗争哲学。我发现很多老同志对这个很反感,说毛主席怎么了,他的思想现在和谐社会不能用了?就是把和谐跟他对立起来了。其实毛主席作为革命家,讲斗争哲学讲的比较多,怎么样推翻旧社会,怎么样取得胜利,这个大家印象非常深刻。其实他要处理的问题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另外一个思路,比如说,我本身这个队伍怎么来解决,我革命的队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尤其像统一战线,怎么样存在、怎么样发展都是很大的问题。所以毛泽东也讲过和谐哲学,而且也高度评价,不是说什么东西都要反对他。我简单给大家说一点。就在延安,就在讲斗争哲学的那个地方,毛泽东同时也给和谐哲学以正面的评价。当时像陈伯达、张闻天讨论这个问题,就是怎么看待和略哲学,就是中庸之道。陈伯达当时给了一个正面的评价,毛泽东说,中庸这个思想确实如伯达同志所说,是孔子的一大发现,而且是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的解释一番。没有把他完全否定,问题在于就是说,这个东西什么时候用?用来解决什么问题?毛泽东还有一个判断,就是说中庸之道讲的什么道理呢?就是事物的安定性。很多时候我们不希望发生改变,希望保持稳定。像处理这类问题,就跟搞革命,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完全是两码事,处理的原则是完全不一样的。

还有这么一件事,在延安的时候,蒋介石搞祭孔,当时有一个党内的知识分子叫况亚明,解放后曾经当南京大学的校长,也是一个很有名的老革命,他对孔夫子很感兴趣。当时蒋介石搞祭孔,他就问毛主席说,我们怎么办?毛主席就说了,蒋介石搞祭孔有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维护他自己的统治,借助于孔夫子的思想强调稳定,反对革命。我们搞革命要靠马克思主义,这点上要跟他区别开来。但是毛主席又说,将来我们会全面的评价孔子,而且毛泽东著作里面我们会发现很多直接引用孔夫子的话,所以这个就是怎么样来看待斗争哲学,我就讲这么几点。

三、和谐哲学

(一)理解和文化

下面讲和的问题。怎么样来看待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和。第一古人说的这个和的哲学,和的文化到底怎么把握?第二我们怎么来看待他。我们今天讲和谐社会,怎么看待传统的和的哲学。第三点就是和的哲学跟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关系。这个在社会也是一个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和,和是什么意思?我查了一下,学术方面比较严谨的,和是什么意思呢?和这个字,主要看甲骨文,就是这个字是一个形声字,声主要指的是禾的音,形是下面的小嘴巴,当时是象形文字,这边是四竖一横,就是一种乐器笙。想说明一个什么意思?不同的音管搭配起来,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来,想说明一个什么意思呢?不同的东西搭配起来可以搞出一个好的东西来。所以他的文字大体是这么个意思。

具体和说到底什么意思呢?我在这里取了三条,第一句叫和而不同,有矛盾有不同照样可以和,正因为有不同,才需要和,所以和和矛盾不是互相排斥的。我记得有一次讨论我们有的同志提出的问题,还在老祖宗之下。第二句话,我拿他跟笙做一个比喻,叫和如根也。和讲的道理是什么道理呢?就是做饭做菜,特别是做菜最明显,你要想做一个好菜,光一个原料做得了吗?他必须是各种各样的原料,各种各样的佐料适当的搭配才可能做出好菜。你比如说乐器,不同的音管适当的搭配是一个道理的。我想这两个例子放在一起更好。这个意思到底是什么呢?下面一句话说的非常明确。和的道理叫做和食生物,和是一个生成事物的道理,是一个成事的道理。所以这个问题应该说把前面的意思基本上都概括出来。和的道理是什么道理?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这个道理怎么评价?怎么看待这个道理?我先说当年艾思奇当年的一个评价,这个人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他是哲学通俗化的一个开山鼻祖。他在30年代的时候,在上海写过《大众哲学》,这本书曾经引导一大批青年人走向革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还是我们中央党校的校长。当年他对和的哲学就有一个评价,他1934年写的《中庸观念的分析》讲的什么意思?他说第一不要以为和的哲学光中国人知道,其实全世界所有的民族都是知道的,都是不同程度的懂得这个道理。因为我们经常讲和的哲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别人谁都不知道,其实未必。在黑格尔那里就是质量变里面讲的,就是质变、量变、度的道理,强调怎么把握这个度。如果说有不同,不同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说中国人跟和密切呢?人们认为他就是中国人的一种理念,所谓的不同主要不同在中国人夸大了其中的一个方面道理,强调稳定,强调不要过分,老老实实保持稳定。这个道理讲的非常多,充分的肯定,甚至是夸大了他。而对另一方面的道理,革命的道理、质变的道理讲的非常少,如果说有区别,首要区别就是在这个地方。

怎么评价他呢?你说他都对,他也不对,他确实有不对的地方,他反对革命,反对变革。所以一旦搞革命,都反对他。尤其是艾思奇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当时正是革命时期,都是否定他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艾思奇也说了,也不是什么都不对,他有一定的道理,叫做有一面的真理性。不能说他什么都不对。

(二)如何理解传统和文化

一个是不同时期遭遇不同的命运我们有人认为孔夫子从来都是对的,从来都是应该受到欢迎的,其实不然。很明显,孔夫子的遭遇起伏很大,简单说,凡是革命的时候,都是不喜欢他的,凡是强调稳定、和平发展时期,特别是作为统治者都是喜欢他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他生前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大变革时期,当时是不喜欢他,所以当年孔夫子当初碰壁的。后来在西汉时期得意了,封建统治稳定了,这个社会本身需要稳定,孔夫子的道理很有用,按照我们今天说,就树立为指导思想,你们是不能批评的,后来长期的封建社会比较稳定的时候都是尊孔。到五四的时候,到封建社会末期他又倒霉了。有时候我问两种人,他们感觉不一样,你问老同志,说孔夫子怎么样,他说不怎么,中庸之道也不对,因为当时是批判他,包括文化大革命也是批的。所以简单说他的这个情况是不一样的,和平、稳定的时候喜欢他;革命、变革的时候不喜欢他。

第二条正因为是这个情况,所以叫适逢其时,符合今天的形势,今天为什么受欢迎,大家今天讲国学,大讲孔夫子,因为今天革命已经告一段落,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而且强调稳定,这个正好跟孔夫子的道理,跟和的道理是吻合的。

第三个更加说一步好话,孔夫子的道理有一定的哲学道理,他不光是那个事,有哲学的升华,应该说这些道理是有普遍性的,这样的话,不但当时有用,对于今天也有普遍的指导,这也是今天受到欢迎的原因。

然后还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的。另一方面他的普遍道理有用的,但是他的具体内容过时了。刚才我们说到了,你要稳定,要和谐需要有规矩是对的,但这个规矩是什么规矩?你不能说孔夫子封建时候的规矩还照搬是不对的,你要肯定他,不能肯定一切,具体内容不能照抄照搬。第二他还有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否定革命,反对变革,不能因为今天我们不搞革命了,觉得他好象也是对的,好象否定革命也是对的,那就坏了,这个毛病不能也肯定下来了。这个问题涉及到怎么看待历史,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实际上会造成很大的消极后果。当年苏联垮台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抹黑历史,革命的英雄好象也值得怀疑了,列宁、斯大林也错了,整个的就是否定革命、否定历史,应该说带来的消极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所以对待和谐哲学怎么看呢?有这么几点看法,不能简单的像过去那样简单的否定,我想那个就是极端了,另外也不应该说什么都对,什么都应该照抄照搬,应该有一个分析的态度。

(三)和谐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还有一个相关的问题,在这里说说我的看法,关于和谐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呢?前一段,我听到有这样一个反应,有些同志觉得马克思主义好象讲的就是革命的道理,所以叫做革命靠马克思,和谐靠孔夫子,有这么一个说法。我们有的时候参加一些会议,有的同志主张儒化中国,就是用儒家的思想来统一中国人的思想。像这样一些思想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一定的道理,用老祖宗的文化来统一我们的思想,也有道理。问题是实际情况到底怎么样,是不是马克思主义不灵了,是不是儒家思想就能完全解决问题。所以这里就涉及到怎么样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根据我的理解,我觉得有这么几个方面。

1. 和谐哲学包含在马克思主义当中

第一应该说要和谐哲学,是包含在马克思主义当中的,不能说马克思主义光有斗争的哲学。比如说刚才我们讲的辩证法,是讲到了革命的道理,实际上也讲到了平常发展时期的道理,他既讲到质变的道理,同时也讲到量变的道理。比如说唯物史观,既有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需要革命的道理,同时也需要也讲了相适应的那个状态下,不能随便的发动革命。这方面,过去可能我们注意的少,近几年来,相关的思想很多,应该说也是很明确了,对于解决我们今天的问题也是很有用的。

简单说,实际上是包含在其中,不能说光有革命的道理,没有和谐的道理。

2. 对待马克思注意重点需要转移

第二个我也说,确实重点需要转移,尽管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好象什么都讲了,可是毕竟当年是处于革命与战争的年代,强调比较多的是革命,是质变这方面的道理。今天我们是处于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处于执政党的地位,怎么解决今天的问题,应该说我们理论研究和宣传的重点是需要转移的。

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第三个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的文化是什么关系?我们有的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对中国文化的一个中断,甚至认为是对他的一个破坏。我觉得这种看法应该说是不客观的,一开始我们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了,马克思主义怎么进入中国?应该说他是弥补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不足。过去讲和谐我们讲的很多,但是革命的道理比较欠缺,要不马克思主义进不来。所以我认为马克思主义进中国应该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弥补,弥补了他薄弱的一方面。而且由于他已经中国化了,实际上已经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你想想我们现在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红色文化,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可以考虑一下,现在讲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是不是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讲民族传统,革命传统是不是我们的民族传统?我觉得应该算。很明显,我们现在传统的资源里面,应该说革命的传统,革命的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现在对我们还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什么红色旅游热呢,吸取了很大的东西。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今天指导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指导我们现代化建设,还在发挥他的重要作用。从实际情况来看,应该说对我们还是一个正面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资源。所以我想应该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4. 马克思主义需要进一步完善

最后还有一个方面也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我们说他博大精深,说他如何如何好,什么理论都有自己的弱点,马克思主义应该说也是有自己的弱点,最起码,过去毕竟对革命考虑的比较多,而对于和谐、执政以后怎么办,当时的条件没有那个条件,所以这个方面想的说的做的有一定的局限,而在这一方面中国的文化讲的比较多,积累的财富比较多,所以今天马克思主义如果说要发展的话,那中国的古代文化,和的文化应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也是重要的营养。所以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需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吸取营养,进一步丰富自己,加强自己过去考虑的比较少的方面。

四、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

我们前面已经把斗争哲学分析过了,明白了这个以后,自然会考虑到,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应该有一个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的转变,随着历史的进程,在思想观念上也应该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必然性,哲学家冯友兰曾经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法,他说任何革命都是要破坏两个对立面所处的那个统一体。实际上就是刚才讲的斗争哲学讲的问题了。那个统一体破坏了,两个对立面就同归于尽,这就是底,革命到这个程度就是到底了。就是革命不是一直要革下去的,要有一定的过程,到了一定的程度任务就完成了,革命家、革命党原来反抗当时的统治者,现在转化为统治者。统治者也不是全部都是反动统治者,今天我们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是执政党,也是统治者,这点应该承认。

(一)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的转变

作为新的统治者,他们的任务不是要破坏统一体,而是要维护这个统一体,使得其更加巩固,更加发展。所以中国共产党只是其中的一次,这是一个普遍规律,都会遇到这个问题,都需要有这个转变。随着历史过程的转变,要由相应的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的转变。这个是客观需要,但是真正要实现这个转变,实际上很不容易。大家知道思想观念都有一种惯性、惰性,就是该变了,实际上还是要延续一段时间,要改变要遇到很大的阻力。和谐哲学的这一方面的转变阻力也是非常大的,要变过来也是不容易的。

大家比较好理解的,我想举个例子,前一段时间李瑞环出了一本书叫做《学哲学用哲学》,我也买了一本,拿来看了一下,我发现李瑞环讲和谐哲学讲的是比较多的,这本书里面我数了数大概24篇都是讲这个内容。我想这跟他的工作有关系,他当年是政协主席。在这个过程中间,他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觉得难度很大。 他说令人遗撼的是这种否定和谐思想的斗争观念和习惯根深蒂固,很难被抛弃,不是想拐就能拐过来的。人们觉得讲和谐好像是歪门邪道,不是一个真的革命道理。这个斗争的观念和习惯很有影响,一下子不太容易转变过来,一段时间确实是这样的,一段时间里这种革命、斗争的思想应该说是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其实再往前看,革命斗争开始的时候,这个思想是不被接受的,所以当时的革命者宣传革命有理、造反有理,等到后来大家觉得慢慢接受了,觉得革命是应该的,需要通过革命来改造社会,特别是革命取得成功以后,就被大家接受了,革命不但是对的,而且是神圣的,特别是由于革命的巨大胜利让我们在一段时间里面产生了革命崇拜。

后来我回忆了一下,有一段时间,什么东西好,就加上革命。比如革命战士、革命理想、革命伴侣等等,比如说一切为革命,一心为革命,比如说革命先烈,我讲个小故事可见当时的影响之大,当时有一个中学生看到小孩落水了,就奋不顾身把他救上来,最后自己牺牲了。就说这个小孩好,就要表彰他,怎么表彰呢?追认他为革命烈士。我当时一听就觉得别扭,他革了谁的命呢?正好反过来,他是谁的命也没有革,他是救了人家一命。但是当时没有任何人这样去想,革命烈士光荣呀,就没有这样去想,你可以想当时大家对革命非常的崇拜,这个当然是好的,但是有点铺天盖地。

然后就是革命队伍,比如说参加革命,年龄大的都填过这种表,拿来一看,表上有一栏参加革命时间。我一看我就犹豫了,我参加革命了吗?我是50年生的,但是我也没有参加革命,要是参加革命,大概我就是参加了文化大革命,他的意思就是参加工作时间,但是为什么不写参加工作时间,就是觉得叫参加工作太平淡了,参加革命多光荣呀。总而言之就是说,革命就成为好,神圣等等这样一种代名词。在这种气氛下,你要讲和的观念肯定是不受欢迎的。越往前越是这样,这是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里我给大家简单的勾划一下,我分几段,有两段不被接受,特别难以转变的过程。第一个遇到这个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布哈林,十月革命成功以后,布哈林首先提出类似的观念,然后他的下场就是被枪毙,他提的是什么东西呢?当时讲的叫平衡理论,什么叫平衡理论呢?布哈林说,一个事物要是长期的不平衡,是不能存在的,这个道理是成立的。就像中医讲的,你这个身体如果阴阳不平衡,那就出问题了,短期内可能就是生病,一直调养不过来,可能就是死亡。他讲的道理就是事物他不能长期的不平衡,革命并不能直接的解决发展问题,只是为发展创造一个前提,革命胜利以后,就应该赶快建立一种新的平衡,这样国家才能发展起来。然后具体的讲了一些什么平衡呢?一个是城市和乡村的平衡,就是说你不能光是发展城市,牺牲乡村来发展城市这样不行,二者应该平衡。比如说工业和农业应该平衡,在工业里面他认为重工业应该跟轻工业也要平衡,不能牺牲轻工业去搞重工业。大家知道苏联的重工业搞的比较好,卫星上天了,但是日常用品很缺,实际上有针对性的。我们现在讲的几个统筹,实际上也包含了这个道理。还有两个平衡,就是经济关系上,一个平衡国有、公有和个体所有、私有的平衡。就是说光有国有、公有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当时他的情况跟我们类似,有一部分个体所有、私有的经济作为补充,这个里面也应该平衡。还有一种平衡就是计划经济跟自由经济要有一个平衡,因为当时还不讲市场经济,但是计划经济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他认为应该有一定的自由经济跟他配合。

从今天看起来,应该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当时就把他看成机会主义,最后他的下场是被枪毙了。其实老一辈人看布哈林就是机会主义者,因为过去我们就是这么宣传的。其实这个人当时也是十月革命的领导者,列宁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是党内最受欢迎的、大家最喜欢的人物。他提出了不一样的理念,因为他是最早提出的,所以他的下场最悲惨。

我国这方面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杨献珍,他当年是中央党校的校长,也是一个老革命,当年他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讲到和而一,讲到哲学的时候,讲到和而一,也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表达,是我们古代老祖宗的辩证法思想。因为他是64年讲的,正好是中苏对立,毛主席讲一分为二,强调分裂、分化、对抗反修反帝这个思想,杨献珍这么一讲,毛泽东觉得就是反对我的,所以对他也进行了很严厉的批判,批判的规模也是很大,全党、全国声势非常大,最后是被撤销职务,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抓起来,也是坐牢的,因为我写过他的传记,我知道他的基本情况,当年他搞革命的时候,国民党抓了他两次,关进监狱加起来是七年,后来文化大革命因为刚才说的问题,又把他抓起来,坐我们共产党的牢是八年。应该说他还算好,因为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给他平反了,后来他当上了中部委的委员、中央党校的顾问,还算是比较好的,应该说他付出的代价也不小,但是毕竟比布哈林好一点。

这两个国家的人相差了大概30多年,距离也很远,但是他们的罪名几乎是一样的。对布哈林怎么批的呢?认为他是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否认内部矛盾的斗争是发展的源泉,在理论上创造了一个可笑的阶级斗争新谬论,简单来说就是否定矛盾,把矛盾调和,在现实当中就认为他是阶级调和。杨献珍的问题也是这个问题,杨献珍在那个时候正好是反修的时候,大肆宣扬和而一论,这是要有意识的现代修正主义的需要,帮助现代修正主义宣传阶级调和和阶级合作,宣扬矛盾调和论。你看这两个人,尽管时间、空间相差的比较远,但是罪名是差不多的,因为他们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就是说思想进程是差不多的。

(二)从斗争观念转向和谐观念的三个阶段

往后慢慢的大家逐渐的接受了这样一个理论,就是从斗争观念转向和谐的观念,这方面的转变我大致的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国学的兴起,我把他看成是学界观念的变化。大家知道学界是最敏感的,当年搞革命也是他们先搞,革命家都是从他们这里出来,搞和谐也是他们先搞。应该说他们比较敏感,但是要真正成事也不行。所以后来逐渐被政界所接受,直至进入党的文件,特别是和谐社会的提出,和谐文化的提出,应该是一个重要标志。最后是于丹热,过去她在电视讲座里面影响也很大,为什么会热?我是把他看作整个社会观念转变的一个标志。比如说学界,刚才我们提到冯友兰的问题,他当年根据社会发展规律的了解,他认为应该有这样一个转变,当年他就有这样的讲话,说斗争哲学不能老搞,不能老是斗争,最终和谐哲学要发挥作用,按照他的说法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异彩。他在说这个话的时候,其实还没有特别被接受,是临死以前,他弟子去看他,他才讲的这个话,所以这个是哲学家一生当中关于哲学的最后言论。作为一个学者,作为学界的一个代表,考虑的比较早。

政界的接受就是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一个重要标志。2005年2月19日就是关于构建社会的专题研讨班总书记的讲话非常透彻。为什么要讲这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个什么问题呢?是巩固党的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作为执政党不能在观念上解决问题,确实执政任务很难完成。当年阶级斗争扩大化,搞文化大革命应该说跟观念上不适应,有很大的关系。

于丹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她适应了时代的潮流。我们可以设想,于丹讲的这个东西,如果是五四的时候去讲,会是什么反应?可能会被当成反动文人,你在这里还大讲孔夫子是宣传什么。当时肯定是不能被接受,但是今天确实需要,所以她就很受欢迎。至于她受欢迎,一个是她个人很有才华,更加重要的还是她顺应了潮流,这个才是她最根本的成功的原因。不久前,论语心得一周年有一个活动,我看报道里面,于丹对历史的这种机遇认识的非常清楚,她讲了一段话我觉得非常好,她说:当一个人被文化或者被时代选择为符号时,这个人就已经不属于她自己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是非、才华诸如此类的问题。更加重要的是是个时代问题。今天这个时代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是个革命的、战争的时代,今天是和平发展的时代,和谐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慢慢的整个社会接受了这样一个观念。过去说什么好,什么就是革命,今天说什么好,什么就是和谐。我们现在说和谐单位、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等,什么东西说他好,加个和谐好像都差不多了,最后还有一个和谐号列车。前一段国庆黄金周过去以后,说今年的国庆黄金周非常好,怎么好呢?叫做和谐黄金周,也是说明大家对和谐非常认同,什么东西好,什么就是和谐。所以这恰恰就表现了一种历史性的大的转变。历史变过来了,观念相应的也变过来了,所以我们了解这样一种大趋势,对于大家自觉的把握今天的时代会很有好处。

所以第一个问题我就讲到这里,就是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这样一种转变,应该说确实是时代的要求。

五、和谐哲学与和谐社会建构

下面根据这样一个思想,我跟大家简单的说一下,这种理念跟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想从大的方面,提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怎么做到和谐,我觉得有个前提,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第二就是我们怎么样具体的达到和谐,在今天来说,主要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来实现,最后我想来强调一下,就是管理的作用,管理在构建和谐社会当中的特殊作用。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认为今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前面我们提到了,和谐哲学、和谐理念讲的是一个什么问题?按照毛主席说法,就叫强调质的安定性,就是在事物需要稳定的阶段提出的问题。为了达到质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事物的正常发展,毛主席认为需要做两条战线的斗争。你让他稳定,既不能过分,也不能不急,应该是恰如其分,有这样一个性质。这个问题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方法论的原则,你要保证他稳定,要反对两个阶段,既不能过分,也不能不急,所以要做两条战线的斗争。我觉得这个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怎么才能和谐?经过我们这么多年的探讨,我们发现,只有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可能让这个社会达到和谐。反过来说,走向两个极端,都不可能达到和谐。在这一方面的思想表现还是有的,总的来说,主流我们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也有人觉得今天问题也不少,比如贫富悬殊、环境问题等等是不是搞错了,是不是要回到过去,甚至认为文化大革命也是对的。你回去能行吗?你琢磨一下,怎么才能回去?你要回去的话,要把一大批走资派首先要打倒,不仅如此,我们今天讲的所谓新阶层,比如个体户,私营业主是不是都要打倒,你不打倒怎么回去?反过来说,这些都打倒了,中国还能发展吗?中国能稳定吗?我想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对这点都是清楚的。

反过来说,有的人认为,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脆我们不要什么社会主义了,干脆就是共产党领导我们搞资本主义算了。能不能这样干呢?也不行。其实这个问题老一辈其实有很多的考虑,当年小平讲到这个问题,如果你要放弃四项基本原则,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放弃社会主义,应该是不可能有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矛盾会更加尖锐,甚至造成分裂。组织游击队都有可能,我让你放弃社会主义、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在我们今天来讲,很多人绝对是通不过的。社会发展到今天,中国走到今天这一步,你说你要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共产党领导,一心一意搞资本主义,应该说也是通不过的。在这个问题上,我感觉当年这个老一辈特别是小平在这上面考虑了很多。

小平说过,为什么不能左也不能右,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我们改革开放以后的这套办法,说到底就是因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两条路都是走不通的。具体来说,就是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所以我觉得小平同志在这个问题上非常敏感,也非常坚定。

还有两段话,我们今天回顾我觉得有另外一番滋味。小平89年曾经讲过:是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是要害,我们要顶住这股逆流,旗帜要鲜明。就是在这样的问题面前,绝对不能让步,如果让步,中国就不能安宁,甚至包括这样的问题。小平1992年讲过,两个人都失败了,而且不是在经济上出问题,都是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上栽跟头,这就不能让了。说这两个人是谁呢?是赵紫阳和胡耀邦,这两个人对改革开放都是很有贡献的,当年跟小平的合作都是很好的。但是这两个人有什么不能让的呢?很多问题都可以让,唯独两端,保持质的稳定性,原则问题绝对不能让。所以我们看政治家经常说这样的话:在重大的原则上,我是不能让步的。因为你一让以后,整个的性质就变了,是性质的根本改变,让了以后,问题就大了。

过去我们有些同志也有议论,小平在退出领导岗位的时候说,我主要是想完全退下来,但是动乱我要管。怎么回事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怎么理解,实际上就是范围以内的事我可以都不管,但是你要超出这个范围,要改变事物性质,在这样的问题面前,我就没有办法按照常规来处理了,甚至管的方式都不是常规的。所以解决的办法也会有所不同。至于小平为什么要这样来解决问题,把这个问题看的这么重,我也反复想过,最近有一个思想,可能对我们理解中国的国情有帮助,小平这么看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说跟中国的特色,跟中国遇到的问题有关系。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找到这样一条路不容易,必须坚持,不容易改变。

不容易在哪里呢?恩格斯当年讲过,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就是对于革命党来说,像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搞社会主义,应该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什么意思?他说对于一个执政党的领袖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呢?是在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夺取了政权。在这样的条件下,你要掌握政权是非常困难的。于是就会不可避免的陷入一种无法摆脱的进退维谷的境地。就是作为一个共产党、作为追求社会主义的政党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夺取政权会遇到什么状况,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就是进退维谷。他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同他今天为止全部的行动,同他的原则以及他那一派的利益是互相矛盾的,反过来说,他应该做的事情是无法办到的。

咱们能理解这一点吗?你想一想,你应该做的事情是解决全人类,要解决问题,但是有这个条件吗?你说条件不够,我就往后退,我做我能做到的事情,不勉强去做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公有化,大家生活都很好诸如此类,做不好,就往后退,一往后退往往就是和你过去所宣传的东西相矛盾,与你所代表的阶级,后面代表的群众跟他们的利益相矛盾,往往会遭到他们的反对。

我自己感觉到这个情况确实跟我们党目前的处境是非常吻合的。过去我们勉强去搞左的一套,公有化、平均主义,大家觉得这才像共产党,到最后搞不下去了,没有条件了,反过来说,我们退,让所有制也不全是公有了,分配也不完全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了,有所改变。这个时候有人认为,共产党怎么变了,还代不代表工农?其实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应该怎么解决问题,只能在二者之间找一个平衡点,是大家所希望的,又是我们还能做到的必须恰当的一个程度,才能往前走。这个东西太难了,所以过去总犯错误,毛泽东这么伟大的人物都犯错误,所以我觉得小平在找到这条路以后,特别珍惜。这个东西不光是他一个人的问题,实际上我们今天共同面临的问题。

十七大对这个问题也是非常的明确,十七大的主题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为什么要明确的这样讲?我觉得里面这两句话讲的非常明确,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继续的发展和进步,反过来,你要倒退能力发展进步呢?同时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只有这个东西是大家能够接受的,走向那两个极端,是不可能大家都能接受的,所以有人也讲过,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人民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尽管你觉得也不太如意,自己的想法没有完全得到实现,利益没有得到满足,不是十分理想,但是毕竟在今天对大家都有益,国家能发展,我们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也算是最好的实现了。

所以这个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问题,有这样一个平台,希望和谐,如果离开这个平台,我觉得和谐就谈不上。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

第二个问题,就是途径问题,怎么样实现和谐社会,因为这个理想根据我们大家搜罗的思想材料,应该说自古以来,古今中外,很多人都讲过,都希望社会和谐,达到这种境界,怎么才能达到呢?应该说能拿出好办法来的人不多,目标好说,但真正能够到达这个目标的现实的管用的办法不多。所以老是觉得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我觉得我国这么多年来的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应该说还是找到了一条路,逐渐的向这个目标靠拢,这条道路有这么几步:

首先就是革命,推翻旧的腐朽的制度,为达到和谐创造一个大的前提。要是没有革命成功的话,我们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谈什么和谐?根本就无从谈起了。这个是大的前提。

革命成功以后,可以好好和谐,可以好好发展了,但是你发现原来那个制度不大行,没有理顺,发展不起来,发展的速度比较慢,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得不到实现,所以必须再走一步,就是改革。通过改革理顺这个关系,符合中国的国情,能够让经济发展起来,让社会进步,这个应该说是和谐的第二个步骤。在这个过程当中,首先是经济,然后是社会的方方面面发展起来,这个才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有了这样一些条件,我们才有可能去说,解决民生问题,去实现人民的直接利益,达到社会的和谐。

作为科学发展观来说,他的基本内容和和谐是高度统一的,十七大报告也讲了,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这两个东西关系非常紧密。具体我们分析一下,和谐的理念确实是贯穿于其中的,每个方面都高度一致。十七大报告的科学发展观有一个基本的概括,前面我们也已经讲到了,下面我们分开看一看,比如我们前面讲的全面协调,全面协调是什么问题,我觉得讲的就是社会和谐问题,所谓的全面协调是指的什么协调呢?怎么讲全面呢?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几个建设都能够平衡的发展,实际上讲的就是整个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很显然,主要讲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大家知道现在环境问题特别突出,全世界都突出,最近联合国最新的文件讲,人类已经逼近环境恶化的引爆点,再不注意,将来人类的生存就有问题,像水、空气以及资源方面问题比较严重,我国在这方面又是名列前茅。问题比较突出所以提出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人和自然的和谐问题,实际上还是和谐的问题。

以人为本,讲的就是人和人的和谐问题,需要做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这恰恰是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才能和谐相处。十六大报告三句话是连着讲的,叫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然后是和谐相处。不同时期强调的不一样,十六大对第一句话讲的多一些,怎么谈到和谐呢?就是各尽其能,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引导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首先我们的能力都发挥出来了,这个首先就是和谐的重要条件,你说让你憋着,什么都干不了,这个本身就不和谐。同时这一方面的充分发挥,实际上为大家生活条件的改善,解决民生问题等等各得其所创造了条件,财富创造出来了,才能让大家都享受,如果说都没有,或者说很少,就谈不到下一步了。有了这一步了,各得其所就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了。最近我觉得好象这个东西强调的更多一些,过去讲的更多的是怎么样各尽所能,让知识分子怎么样给他一个应有的评价,新阶层给他一个应有的地位,让他放手去做更多的事情。当前比较突出的就是分配问题,民生问题,各得其所的问题。这一方面,我们党也是非常重视,很多说法也是不怎么听到的,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的落实到民生上。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转移到各得其所上面,让每个人都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那一块,当然有一定的准则,采取一定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这两个方面得到解决,和谐的问题才能真正的解决。

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各尽所能的问题,能不能实现,能不能做到。另一方面就是各得其所,利益能不能得到实现。这个就是人与人的和谐问题。

然后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叫统筹兼顾。早先我讲和谐哲学也是这样讲的,前面也讲了,和谐哲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他的方法论原则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统筹兼顾。今天我们讲到科学发展观十七大也很明确,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办法就是统筹兼顾。所以在这一点上,二者是高度统一。应该说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离开这个,社会和谐就成为空想了。怎么实现呢?需要通过科学发展观,在当前来说,是一个现实的途径。

(三)管理哲学

最后再说一点,关于管理的问题,因为我搞过管理哲学。在这个过程中间,我发现管理问题跟和谐关系比较密切。我把我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跟大家汇报一下。

想说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执政的两层职能,这个就是从理论上跟相关的理论有一点,不是很复杂,但是很重要。第二个就是从历史的经验教训来看一看,可能给我们一些启发,最近我思考这方面的问题,觉得很有意思的现象。最后对我们党在这一方面的认识做一点简单的介绍。

1. 管理对和谐的重要

第一个问题,这个理论是什么理论呢?管理为什么对和谐重要,相关的有这么一个理论,恩格斯在反对立论讲到这么个意思,他说,管理实际上是自从有人类以来从来都有的一个问题,没有国家,没有阶级的时候,就有管理,管理都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后来才有的,只要有人,只要有群体,就有公共事务需要有人去管,所以管理从来都是有的。国家是有了阶级以后才有的,而且将来阶级会消失,国家相应的也会消失,但是管理还会存在,所以管理的寿命比国家的存在要长的多。当前我们不是生活在过去,也不是生活在未来,我们是生活在今天,今天作为执政党你要干什么?这两个职能同时存在,哪两个职能呢?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只有在他执行了他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会维持下去。作为今天的统治者,要做两件事,一个就是政治统治,就是你这个政权什么性质,比如说我们今天说我们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我们是人民民主政权。只要有国家存在,这个职能、这个性质是存在的。但是另一方面,他不光是这个,还有一个共同的职能,简单来说,就是社会的公共管理职能,就是公共的事务,大家的事务,你只要是执政者,你就要完成。你要想作为执政者存在,必须保证这个社会的正常运转,正常的生产、生活,大家都能正常的运转下去。这个是一个基础,所以他认为,这种工作,应该说是政治统治的基础。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你再先进,再怎么好,你都站不住,你都不能够保持你的执政地位,这个问题应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 趋势问题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我们国家来说,应该还可以讲一点,就是趋势问题,今天我们这个国家这两个职能都还存在,但是是不是可以说一句?第一个职能越来越弱化了,第二个职能越来越强化了。今天我们说阶级统治这种性质我们还是要保持,但是阶级斗争显然已经大大的淡化了,今天发生的问题你说还有多少是反革命破坏,特务破坏还是有的,但是占的比例越来越少。今天我们一看,全部都是管理问题,比如说矿难,哪里又出现火灾了,这些问题一查以后归根到底就是管理问题。所以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作为统治者不能不考虑这个。而且要按照这个思路考虑历史的教训,我觉得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这两个问题,尤其是第二个问题能不能处理好,关系到你能不能执政。

一个新的制度产生以后,本来应该比较顺利的,应该得到大家的拥护,但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我举两个典型的例子。一个就是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这个在我们国家非常典型,你怎么说封建制度也比奴隶制度强嘛!奴隶制度下什么东西都搓在人家手里,生死都由他来把握,需要你死你都活不下去,我现在封建制度了,我交了租、服了劳役啦,那我就行了,其他的毕竟我还可以自己把握,本来应该是受欢迎的,他应该政权是巩固的,这才是比较正常的,但实际情况怎么样呢?恰恰相反!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的封建大一统的国家建立是秦汉时期建立起来的,那么秦朝呢是一个典型的打头的,他的情况怎么样呢?短命!执政一共才15年,二世就完了,他为什么会完呢?你琢磨琢磨,我的结论他不是基本制度不如过去,而是管理出了问题。

我们可以考虑两个现象,大家印象比较深的比如说陈胜吴广起义,这个大概是有典型性,他为什么起义呢?他是要反封建吗?我想不是!陈升吴广从来没有提过反封建,他自个还想当皇帝呢,他反对的其实是那种过分的、不合适的管理制度。当时是服劳役,当时应该从安徽那个地方带了一支队伍过来,要到北京守卫边疆,大概是这么一件事,服劳役,当时就是遇到雨,过来很困难,这么远的路,当时那个条件很困难,按照当时管理上的这种规矩就是延期到达,统统杀。大家一想,我肯定不能按期到达了,我到那去送死,还不如反。你想他反的是什么?我觉得他反的是过于不合情理的这种管理制度。再比如说孟姜女哭长城,这个也是说秦王暴政的一个事例,你说这个事情坏就坏到哪里,也是过分了,服劳役你去修长城,封建社会交租、服劳役应该是始终是他的一种基本方式,后来也没有说因此取消了,只不过当时太苛刻了,小两口刚结婚,你就让人家去修长城,而且还死在那里了,是不是太过分了?你如果安排的比较合理,我想实际上还是能接受的。那么后来秦朝灭亡了以后呢,这个改变他不是基本制度的改变,也没有说,我就搞这个奴隶制度,我又回去了,没有!他还是搞那个制度,只不过说呢在管理上狠下工夫,用种种的办法来怎么样改善管理,应该说这一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功。我们看看管理思想史就知道,这个管理学家们对中国古代中国的管理评价是非常高的,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大的领土上能够维持一个国家的存在,太不容易了。他是有一套办法,包括像我们现在干部制度,公务员制度都回溯到那儿去,说中国人的科举制度这套办法是最公平的、最有效地,还有很多的办法,这个实际上是通过管理来改善,然后使得封建制度长期的稳定下来,不再像秦始皇那样很快就灭亡了。这个是这一段。

那么再往后看,离我们很近了,是吧?再看看资本主义制度,是个什么情况。应该说呢资本主义取代封建制度他是个很大的进步。这一条啊过去特别是老一辈过去因为宣传方面向另一面宣传的比较多,其实呢资本主义早先的这种进步马克思主义给与了高度的评价。怎么高法呢?我就说一句,《共产党宣言》里头讲“资本主义在他的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超过过去所有世纪的总和”,你去体会体会,一种制度他对生产力的促进能够达到这种程度,你说他先进不先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怎么评价一种制度呢?最根本的是看他对于生产力的作用,是促进还是促退,促进进到什么程度?应该说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相对于封建制度来说是个巨大的进步,但对于将来要灭亡要另说,咱们不说那个,对于前面来讲显然是个巨大的进步,这一方面我就不多说了。但是呢奇怪的是,又遇到了跟前面一样的情况,他不是说一帆风顺,而是相反。资本主义早期叫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到了什么程度啊,甚至到了人们认为他快死了,马克思恩格斯判断,应该是丧钟敲响了,你该死了,你活不了,甚至达到这种程度。为什么?怎么办?其实我们看看历史就可以发现,当时面对这个情况有两条路,一条路就是革命,这个是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应该是搞革命,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也可以看到他没有发生革命,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到今天他也没有发生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这个革命也许将来会发生,起码在这一阶段,他不是这么一个条件,不是这样来解决问题的。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确实后来有了很大的进步,后来矛盾慢慢缓解了,怎么实现?应该说这段问题的解决,他的这种发展、这种进步不是通过革命,不是通过改变他的基本制度,而是通过管理,通过管理来实现。所以这个管理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太大了。在这一方面,有些很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西方的管理学家比较所推崇的德鲁克,他对这个问题有一些分析,我觉得不错。我给大家提高一些材料,大家去思考一下。他说过这样的话:“达尔文、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常常被称为现代世界的创造者,如果世界还存有公理正义就应该给泰勒占有一席之地”,这段话咱们琢磨琢磨,他说这三个人他们被称赞是应该的,那三个呢?达尔文、马克思、弗洛伊德,这几个人很不一样啊,共同之处是什么呢?他们都是革命家。达尔文是生物学领域的革命家,他的生物进化论是颠覆了过去的理论,马克思是社会革命家,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革命家。就这样革命家应该说他们的贡献很大,德鲁克没有否定他们,应该的,他们应该得到赞扬,应该得到肯定。他不满意的是什么呢?泰勒,他说有一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这个人是谁呢?是泰勒,没有占到应该占有的一席之地。泰勒是现代管理的奠基人、科学管理的奠基人,就是上个世纪初创立科学管理,他是被公认为科学管理的奠基人,那么实际上泰勒某种程度上就是管理的代言人,说泰勒就是说管理,说管理就是说泰勒,说这两个东西几乎就是马上能够联想起来的。没有给泰勒以应有的地位,就是等于说没有给管理应有的地位,他认为应该给管理应有的地位。为什么应该给他更高的应有的地位呢?他这样说,他说泰勒所进行研究的主要动机就是想要实现这样的社会,把知识运用到工作上,工人和企业主、资本家和无产阶级能够共享生产力的利益,建立和谐关系。简单说怎么说呢?管理是干什么的?管理是搞和谐的。这里直接就说到和谐了,管理不是搞革命的,管理是搞和谐的。这个也不难理解,怎么可以怎么去想,今天上课的大概很多多多少少都是管理者,不同单位的、不同层面的管理者,你说你们这个管理是干什么的,不是说要颠覆你那个单位,你的最基本的职能第一你在维持他的存在,维持正常运转,第二让他更加和谐、更加繁荣、更加兴旺。说到底你是搞和谐的,实际上就是管理就是搞和谐的,维持他的存在和发展,而不是要革命,不是要颠覆他。

3. 管理的作用

那么这样的一种管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在资本主义面临那一种的情况下,他起了什么作用?德鲁克讲了,到1930年,泰勒的科学管理风靡了发达国家,结果怎么样呢?马克思口中的无产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制造业者的蓝领工作者无产阶级成为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真正受益人,通过管理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状况。其中受益的蓝领或者无产阶级成了真正的受益者,起码也是受益者之一,不光是资本家受益了,老板受益了,那么工人也受益了。这就说明1918年以后,为什么连贫穷、饥荒和失业问题严重的中欧国家也没有出现无产阶级革命。当时马克思口中的无产阶级虽然还不富裕,却已经升格为中产阶级,而且生产力也更高。什么意思啊?就是经过后来的普及和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整个的状况得到了改善,无产阶级自身的状况也得到了改善。像贫穷、饥荒和失业问题严重的欧洲,现在欧洲的现象也不是那种现象了,现在欧洲还是挺漂亮的,整个自然地风貌,社会的状况应该说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状况怎么实现呢?就是通过管理。

包括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借助于管理也是很多,后发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头,他们为什么能够发展起来,像日本、德国还有其他一些国家,其实包括四小龙在内,他们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一个比较公认的说法就是两个轮子,靠两个轮子腾飞,那两个轮子,一个是技术,一个是管理。科学技术的作用大家都充分认识到了,我们讲他是第一生产力,其实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我们现在也是越来越重视的。这个是资本主义国家后来怎么解决问题呢?管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到底怎么样起作用的呢?

根据我看的一些材料,总体来说,后来资本主义国家在管理方面是做足了文章,下足了功夫。为什么这么个印象呢?几个层面人家都做的不错,第一就是社会层面,宏观的社会管理方面应该说呢很有成效,比较明显的就是后来我们现在大家都熟悉的就是公共管理理论,我们现在的行政管理学院学的好多不就是这些内容,这个为什么呢?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在这段时期里头发展起来的,在实践当中解决了问题,在理论上变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甚至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这个实际上是社会管理层面的一个结晶。第二个层面在什么地方下功夫呢?在中层,中间层面,就是组织管理搞的比较好,这个当中最突出的就是企业,组织比较广泛,企业、大学、医院、甚至包括政党,其实都是组织,在这方法也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其中尤其是企业下的功夫最大。这个领域非常活跃,留下来的理论成果也很多,过去我们大概很少注意这个,当年革命的时候不大注意这个,现在我们搞建设了,很注意吸取这些东西,我们到书店去转转,就可以发现很多的管理方面的理论,这方面的书籍翻译过来很多,尤其是企业管理,而且到今天为止,这个领域还非常的活跃。

就在两三年以前,西方管理学界忽然有一个东西非常兴盛,就是强调执行,执行、执行力,我们也很感兴趣。他们在不断的研究之中,发现一个问题,过去只重视决策、战略、创新诸如此类,觉得竞争主要靠这个,结果后来还发现,这些问题都解决之后,还有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执行。过去觉得这里面没有什么学问,后来发现其实不是这样,执行过程还大有讲究。到了我们国家以后,也引起了很大的共鸣。在中央党校讲课的时候,我也引了这些东西,我们很多干部感觉到,不光是企业,包括我们的党在思想作风方面这一方面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后来改革开放多年以后,慢慢理清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小康目标等等都比较清楚了,这个时候主要问题是什么呢?我发现很多干部看了这些东西有一个共鸣,觉得我们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执行问题。我们喜欢说的话倒不是这一句,我们喜欢说落实。就是落实方面的问题很大,理论说的很好,办法很多,方案很多,但是落实问题很多,比如弄虚作假等等。比如老百姓就说了,你说的不错,但是你做的怎么样?有时候结论就是做的不如说的好,就是说明落实,执行环节有问题。

我接触干部比较多,市长书记喜欢说的两句话给我印象特别深,一句话叫好事要办好,还有一句话叫实事要办实。我们说要做好事,办了半天没有感觉,最后甚至还带来麻烦了,有的时候说要办实事,最后办成了形象工程,大家反应很大,这一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所以胡锦涛总书记有一个要求比较突出,就是求真务实,这个是抓住了今天的问题。

资本主义在这一方面下了不少的功夫。还有一方面也比较有意思,就是个人管理。刚开始我是看的零零星星的,就是关于在西方叫成功学,我们翻译过来叫励志类书籍,就是个人应该有怎么样的精神状态,从哪些方面提升自己的本领、增强竞争力。后来我也是收集了一大批,结果发现这个东西也是一个系统,就在马克思研究社会应该怎么干的时候,有的人没有这么高的眼界,不研究那个,就研究个人怎么干,其实也是有一个系列,一直到卡耐基能力训练。这个时候说,总理固然重要,但是总理只有一个,老总也很重要,你把社会搞好。但是普通人应该怎么做?普通人把自己管好,别以为自己没事了,一有事就是政府的事,不是这样,各有各的问题,各有各的责任,你是总理你把社会管好,你是老总你把企业管好,你什么也不是,你把自己管好。

我想资本主义在这么多年的发展当中,从这三个方面都下足了功夫,有一套切实有效的办法,我的结论就是把早先的矛盾缓解了,有责任大家来担,不是光个别领导人的事,这样的话,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就缓解了,他的生机就焕发出来了。所以这个东西是一个制度建立以后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制度建立以后,都要摸索出怎么样去实现、具体去管理的办法。

这个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也是重视的。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是列宁,列宁这方面讲的特别多,他说我们今天革命已经成功了,已经夺回了俄国,紧跟着要做的就是怎么样管理,这个问题不解决,你很难说你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你应该是社会化的大生产为基础同整个的社会生活都是高度社会化的,你要是没有一个高明的管理的话,应该说这个东西就没有办法实现,所以列宁看来,管理不解决,很难称得上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

小平在这一方面也是讲的比较多的,我的这个材料是我的一个博士生论文里面的一个统计,据他统计,77年5月到78年12月,管理这个词在小平的书里面出现了很多次。说除了两篇文章,其他的都是大讲管理,始终关注管理。而且我补充一头一尾,小平在新时期之初的时候就讲过,干部要学新东西,什么东西是新东西?要学经济、科学技术,还有一个就是管理。到他离开岗位之后,92年南方谈话之后,又讲到吸取全人类文明成果,他最关心的是具体内容,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那种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所以我的印象小平同志自始至终对管理都很重视,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比较恰当了,但是没有具体的管理来配合的话,很难发挥他的作用。从历史上可以看出来,管理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觉得德鲁克提出的问题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我们党此后是越来越重视了,比较突出的一点是,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执政问题的一个决定,其中非常明确的讲到,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深入的研究社会管理的规律,把这个问题提的非常明确。后来六中全会的决定就把他具体化了,我看了一下,是从七个方面讲到管理。

大家可以看到,十七大的报告里面,讲管理讲的非常多。所以这个问题对于国家的发展,包括社会和谐,要达到这个目标,在这一方面需要做很多工作的。所以第三点,也作为一个方面提出来。

所以第二个问题就讲这么三个方面,一个是前提,没有前提不行,第二个是途径,第三个是管理,这个是着眼点,着手的地方,不通过这样具体的工作去实施,构建和谐社会我想也很难落实。

今天就讲这么两个大的问题,第一个是理论的问题,第二个是实际构建和谐社会当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