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霸王春丽图片:江苏教育学院精品课程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23:39
第六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游戏

第一节  幼儿园游戏概述

一、游戏的特点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对于学前儿童来说,除了吃饭、睡眠等生活活动外,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时间就是在游戏。甚至生活活动也是以游戏方式来进行的。他们搭积木、玩沙子,扮成妈妈的样子哄娃娃睡觉等。这些都是游戏。

学前儿童的游戏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游戏是自发的、自愿的

儿童每天都在自发地进行游戏。不需要队在旁边督促,儿童都会主动地进行游戏。如他们看到滑梯就会快乐地从滑梯滑下来。在泥土边控沟、筑城堡,在小树林里捉迷藏、拣落叶。他们还自愿地结成伙伴进行游戏。从中体验到无穷地快乐和满足。

(二)游戏是自由自在地

儿童在游戏的时候没有规定的模式。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择不同的游戏。在游戏中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地内心,尽情现露内在地潜力。

(三)游戏是愉快地

游戏不同于劳动,它没有劳动地物质目的,而以参加游戏活动地过程和取得游戏结果地愉快为目的。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一种享受。在游戏中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地思想,探索周围事物。

(四)游戏是充满幻想和创造的

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不同的玩法。如儿童在玩沙、玩泥的时候。他们会想出不同的玩法,并且玩得津津有昧。游戏就是玩,是“假装的,不是真的”。游戏的假想性是以模仿现实生活的某一个侧面为基础,但又不是照样模仿,而是加入了人的想象活动。如用一很棍子当马骑,用一根冰棍棍当注射器等。

二、游戏的种类

幼儿游戏多种多样,以不同的尺度为标准,可以分出不同的种类。

(一)从教育的作用上分

我国《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把幼儿园的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和娱乐游戏等。

1.角色游戏

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例如,健身热已成为申城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有的家长周末带孩子去健身房锻炼,星期一孩子来园时,就向老师提出要玩“健身房”的游戏:自己当“经理”,招聘1个“礼仪小姐”、2个“教练”;要求“礼仪小姐”站在门口,对过往的行人宣传“第一天开张,免费开放”;要求“教练”教“客人”如何使用健身器材。

2.结构游戏

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竹制材料、金属材料、泥巴、沙、水、雪等),通过手的创作活动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比如,教师带领幼儿到虹桥国际机场参观回来以后,几个幼儿一起在活动室的地板上,用大型积木搭建了一座更为雄伟壮观的现代化“机场”。

3.表演游戏

儿童按照故事、童话的内容,分配角色,安排情节,通过动作、表情、语言、姿势等来进行的游戏。例如。幼儿根据“老鼠娶亲”的民间故事,设定了“新郎”、“新娘”、“媒婆”、“轿夫”四个角色,进行表演的情节是:“媒婆”带着“新郎”、“轿夫”去接“新娘”;“新娘”坐着花轿来到了“新郎”家;“媒婆”要求“新郎”、“新娘”拜天地、拜父母和对拜。

4.体育游戏

以发展儿童基本动作,增强儿童体质,促进儿童身体健康为主的游戏。比如,教师让每个幼儿把草编花环戴在头上,隐蔽自己,学习“解放军”,匍匐前进,扔“手榴弹”去炸敌人的“碉堡”。

5,智力游戏

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使儿童在愉快的情绪中,丰富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的游戏。例如,教师和幼儿一起猜谜语,教师说出谜面(“小小姑娘真美丽,身穿一件花裙衣,不会唱歌会跳舞,天天飞在花丛里。”打一昆虫),让幼儿猜出谜底(蝴蝶)。

6.音乐游戏

儿童在音乐和歌曲伴唱下所进行的游戏。比如,教师让幼儿边唱歌曲“划船”(小船尖尖,飘在水面;我划小船,小船向前;推开波浪,划进蓝天;啦啦啦啦,划进蓝天),边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划船”比赛(每组由4位幼儿组成,1名幼儿在前方“举旗”,1名幼儿在后面“掌舵”,中间两位幼儿,1人在左,1人在右,他们要用一只手拉着同伴,另一只手“划船”),歌曲唱完后,划得最远的小组为冠年。

(二)从教师的指导上分

近二十年采,我国幼教界对游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认为幼儿园游戏的质量和教师对游戏的运用及指导有一定的关系,提出把游戏分为两类:(1)幼儿自发游戏。这种游戏是由儿童自己思考出来、组织发起的,游戏的目的在于游戏本身,充分反映了儿童的自主性,所以又称自主游戏。例如,在自由活动的时候,幼儿自己决定和谁一起玩,玩什么,在哪里玩,如何玩等。(2)规则游戏。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设计游戏。旨在促进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因而又称教学游戏。比如,为了培养幼儿眼手、手脚的协调能力,教师设计了一个“打保龄球”的体育游戏,要求幼儿手拿小皮球,站在离“保龄球瓶”(用lO个空饮料瓶装上少许沙子或水,排成一排)2—3米左右的地方,身体略向前倾,对准“保龄球瓶”,用力把皮球滚出去,击倒“保龄球瓶”最多者为冠军。

(三)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上分

在其他儿童出现的时候、小组中的儿童一起游戏时,社会性游戏也就产生了;它为儿童发展彼此之间的良好关系和友谊打下了基础。美国教育家M·帕顿发展了儿童社会性游戏的思想,把儿童的社会游戏分为六种:(1)非游戏行为。儿童在0—2岁时,没有同任何事物或任何人进行游戏,在房间里闲荡或跟随成人。(2)旁观游戏。儿童2岁以后开始观看其他儿童的游戏,他的兴趣集中在别人的游戏上,而没有参与到游戏中去。(3)独立游戏。2岁半以后儿童能自己玩玩具,进行游戏,不参与别人的游戏,似乎没有意识到其他儿童的存在。(4)平行游戏。2岁半至3岁半以后的儿童,在其他儿童的旁边游戏,也许选择一个和旁边儿童一样的玩具、材料和活动,虽然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游戏上,但其游戏的方式却类似于其他儿童。(5)联合游戏。3岁半至4岁半以上的儿童,在小组里与同伴交换材料,一起游戏,但事先没有确定游戏的目的。(6)合作游戏。4岁半以上的儿童,在小组中大家共同游戏,有预期的目的和目标,如要搭建一个城堡或比赛谁跑得更快。

(四)从儿童认知的发展上分

儿童的游戏与其知识经验、身心发展水平是直接相联的。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游戏是以认知的发展为基础的,他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出发,把游戏分为三类:(1)机能游戏。也称实践游戏、练习游戏。0—2岁的儿童在游戏中,以肌肉活动为主,主要特征是重复、操作和自我模仿。儿童喜欢得到感官刺激,儿童重复自己行为的目的是获得乐趣,表现自己的能力。(2)象征游戏。2—7岁的儿童处于皮亚杰所说的“让我们假装”游戏的阶段。儿童能以许多方式,自由地展示自己的创造力、体力、社交能力。例如,儿童把自己假装成另外一个人(如娃娃家的爸爸),把一个物体假想成另外一个物体(如把一块积木当作是一辆卡车)。(3)规则游戏o 7—11岁的儿童能够按照规则去行动,用规则来限制、调整自己的行为。

此外,还有其它的一些分类方法,如芬兰学者苏塔玛提倡按照游戏的内容来进行分类,把游戏分成五种:(1)功能游戏;(2)建构游戏;(3)角色游戏;(4)规则游戏;(5)教学游戏。日本教育家山下俊郎提出依据儿童的心理活动来进行划分,把游戏分为五类:(1)感觉游戏;(2)运动游戏;(3)想象游戏;(4)接受游戏;(5)结构游戏。

三、幼儿游戏的价值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游戏对幼儿的身体、智力、创造力、情感、社会性、美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促进幼儿体力的发展

幼儿的许多游戏都含有生理活动,这能够锻炼幼儿的身体,促进幼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增强幼儿的体质。

首先,游戏有利于幼儿大肌肉的发展。当幼儿在进行行走、奔跑、跳跃、平衡、投掷、钻爬、攀登、挖掘等方面的游戏时,他们身体的许多部位就得到了锻炼,动作就得到了发展。例如,幼儿在玩“切西瓜”游戏时,幼儿手拉手,围成一圈,一个小朋友站在圈外,准备切西瓜。大家一边念“切,切,切西瓜;农民伯伯种西瓜,大大的西瓜香又甜;我把西瓜一切二,一——切——二;切开了”,一边切。被“切开了”的两个小朋友相向进行奔跑,先跑到原位的小朋友获胜),腿部肌肉得到了训练。再如,幼儿在玩“钻桶”、“爬桶”游戏时,从桶里爬进爬出,从桶外爬上爬下,四肢肌肉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就会有所提高。

其次,游戏有利于幼儿小肌肉的发展。当幼儿玩玩具、扭扭转转、剪剪贴贴、拼拼画画、做做玩玩时,他的手部肌肉就得到了训练,手指活动变得越来越精确。比如,幼儿在给每个小瓶子找到合适的盖子并拧紧的过程中,手指动作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再次,游戏有利于幼儿躯干肌肉的发展。游戏不仅能使幼儿的手脚经受锻炼,而且还能使幼儿的月区干得到运动。例如,在玩“乘电梯”游戏的时候,幼儿把自己想象成是一部电梯,一会儿上升(直起腰),一会儿下降(弯腰)。

最后,游戏有助于幼儿感觉运动技能的提高。通过游戏,幼儿的各种技能都得到了锻炼,并日益完善起来。例如,让幼儿在不同的地面上(如水泥地、土地、沙地、塑料板地、木板地、草地)行走,能培养幼儿脚部肌肉的触觉能力。

此外,游戏有助于幼儿对身体机能的认识。在游戏中,幼儿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能做什么事情,自己喜欢做什么事情等。比如,幼儿通过玩“洗衣机”的游戏(当听到“洗衣机开了”的指令时,幼儿先向左转一圈,后向右转一圈,依次循环;当听到“洗衣机关了”的指令时,幼儿原地不动;当听到“用衣架晒衣服了”的指令时,幼儿往上跳、下蹲、站直、伸胳膊、踢踢腿),就能知道自己的身体能够作出各种不同的姿势和动作。

(二)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动力,对幼儿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游戏,幼儿开始认识世界,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知识、技能、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首先,游戏丰富了幼儿的知识。游戏是幼儿学习知识最有效的途径,幼儿在游戏中通过使用材料和器械,从中习得了许多关于周围世界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概念。例如,经过玩积木,幼儿就学会了“相等”的概念,知道两块小的积木放在一起等于一块大的积木;经过开汽车,在公路上开,在桥下开,在隧道中开,幼儿就了解了“上”、“下”、“穿过”等概念。

其次,游戏提高了幼儿的感知能力。幼儿通过游戏,能更好地。认识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性。比如,经过玩水,幼儿就了解了水的无色无味、透明、流动、有重量等特性。

再次,游戏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幼儿在游戏中要进行想象,把一个物体想象成另外一个物体,把一个人想象成另外一个人,在此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就得到了发展。例如,在“医院”游戏中,幼儿用“冰激凌”棍来代替“注射器”,给“病人”打针;在“幼儿园”游戏中,幼儿扮演“教师”,给“小朋友”讲故事,这种以物代物、以人代人的活动,是幼儿想象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最后,游戏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在游戏中,幼儿要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和谁一起玩,用什么样游戏的材料和玩具来玩,使幼儿有机会去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和总结,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银行”游戏中,“行长”要思考设几个“营业”窗口,安排几个“职员”上班,用什么材料作“刷卡机”、“取款卡”、“钱币”、“一米线”等。在游戏中,幼儿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他们动脑筋去解决,在此过程中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到了提高。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妈妈”(一女幼扮演)要给“宝宝”(一玩具娃娃)包好小包被,带“宝宝”出去看国庆灯展;“妈妈”怎么包也包不好这个小包被,因为横着包,长度不够,而竖着包,宽度又不够;“妈妈”多次尝试,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对角线,斜着包。

此外,游戏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幼儿在游戏中,产生了交往的需要,语言就发展起来了。通过游戏,幼儿扩大了词汇量,加深了对词义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也随之得到了发展。例如,在“找相反,说相反”、“拿相反,说相反”。、“画相反,说相反”、“做相反,说相反”的游戏中,幼儿学会了“大与小”、“长与短”、“黑与白”、“胖与瘦”等多个相反的词。

(三)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幼儿对游戏充满了兴趣,在游戏中,幼儿能够无拘无束地玩耍,产生许多新颖的想法和独特的行为,激发了创造性的萌生和发展。

首先,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心理氛围。喜欢游戏的幼儿大都具有创造性,因为游戏与创造既有相似的过程,又有相同的心理氛围。幼儿的创造性只有在自由、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才能产生,而游戏则为幼儿提供了这种心理氛围。在游戏中,幼儿的神思遐想、奇异行为,不但不会受到教师批评、指责,反而还能得到接纳、赞赏,而这又会成为一种信息反馈,强化幼儿的创造思想和行为。国外研究者把幼儿分成两组:一组为游戏组,幼儿可以自由使用所提供的游戏材料,另一组为对照组,幼儿要按照规定的方法来使用与游戏组相同的材料;后来两组幼儿都参加了创造力测验,结果显示,游戏组幼儿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幼儿。可见,游戏为幼儿创造的这种自由气氛是有助于其创造性的发展的。

其次,游戏催发了幼儿的探究行为。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幼儿创造性的“火花”,游戏则能“点燃”它,并使之“熊熊燃烧”起来。英国学者亨特曾用自己为幼儿设计的一个新玩具(金属红箱子,在箱子的上方有4个计数器和l根杠杆,杠杆的顶部有一个蓝木球;杠杆的运动方向由计数器控制;当杠杆呈水平状态时,会发出铃声,呈垂直状态时,蜂音器就会发出声音。如后图),来考察幼儿的触摸欲望和创造行为。结果发现幼儿对玩具的反应有三种类型:(1)不摆弄玩具。幼儿只看玩具,而不动手去触模玩具。(2)探索玩具。幼儿(主要是女孩)只对玩具进行摆弄(如尝试如何使铃声再次响起来),但不玩玩具。(3)探索使用玩具。幼儿(主要是男孩)不但摆弄玩具,而且还能利用多种办法去玩玩具,进行游戏。4年以后,又对这些幼儿进行创造力测验。发现,第三类幼儿得分最高;第二类幼儿其次,第一类幼儿最低。由此可知,幼儿的探索行为有利于其创造力的发展。

再次,游戏激发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幼儿创造性的重要表现,在游戏中,幼儿能变换各种方式来对待物体,通过对同一游戏材料作出不同的设想和行为,或对不同的物体作出同一种思考和动作,就能扩大幼儿与游戏材料相互作用的范围,增加相互作用的频率,使求异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例如,在积木游戏中,幼儿用长方形积木来当“娃娃家’’的‘床”、“加油站”的“加油筒”、“医院”的“袋装药”、”决餐店”的“托盘”等;在玩沙游戏中,当面临“没有卡车运沙’’这一问题时,幼儿能用“豆腐盒”、“花篮”、“石块”、“饮料瓶”等多种物体来代替。

最后,游戏提高了幼儿的创造性水平。象征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典型游戏,也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游戏,幼儿进行这种游戏,对其创造力水平的提高有直接的影响,这已被一些研究(如邓斯克等人的研究)所证明。第一阶段,研究者对4岁幼儿在自由游戏中的表现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如果一个幼儿用了约25%的时间进行象征游戏,那么这个幼儿就被认为是喜欢游戏的;如果一个幼儿只用了5%的时间进行象征游戏,那么这个幼儿就被认为是不喜欢游戏的。第二阶段,研究者把幼儿随机分成三组,每组都有爱游戏者和不爱游戏者:一是自由游戏组,幼儿自由使用游戏材料;二是模仿组,幼儿模仿实验者的方式来使用材料;三是解决问题组,幼儿用游戏材料拼图。第三阶段,对三组幼儿进行创造性测验,发现:自由游戏组中喜欢游戏的幼儿的得分最高,不仅高于同组的不爱游戏的幼儿,而且还高于其它两组中的喜欢游戏的幼儿。可见,游戏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在创造性测验中的成绩。

(四)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游戏在幼儿的情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它不仅能满足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而且还能使幼儿的良好情感得到发扬光大,不良情感得到控制和矫正。

首先,游戏使幼儿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情感。幼儿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都能在游戏中完全、妥当地表现出来。例如,在表演游戏中,幼儿戴上一个“咧嘴大笑”的面具,来表现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喜悦心情;戴上一个“横眉冷对”的面具,来表现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愤怒心情。

其次,游戏能使幼儿充分体验到快乐之情。幼儿喜欢游戏,游戏是由快乐原则所支配的,游戏能给幼儿带来极大的欢愉。据笔者对180名幼儿园小、中、大班幼儿的调查,发现在回答“使你感到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的问题时,有l/4以上的幼儿(46位幼儿,占25.6%)都答道是“做游戏”,其中小班有11名,占18.3%;中班有22名,占36.7%;大班有13名,占21.7%。

再次,游戏能帮助幼儿克服恐惧情绪。令幼儿感到恐惧的事情很多,根据我们对180名幼儿的调查发现:有52.8%的幼儿怕“野生动物”、13.3%的幼儿怕“睡觉”、10.6%的幼儿怕“惩罚”、10%的幼儿怕“黑暗”、3.9%的幼儿怕“妖魔鬼怪”o游戏能起到缓解幼儿的紧张心理、降低幼儿的惧怕情绪的作用,从而减少幼儿的心理压力,使幼儿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比如,在玩“动物园”的游戏中,幼儿通过给“大灰狼”、“老虎”、“金钱豹”等野兽搭建“小房子”,对这些野兽进行“驯养”,不但能削弱幼儿对野生动物的恐惧之情,而且还会萌发幼儿对他们的爱护之心。

最后,游戏能使幼儿进行情感宣泄o“游戏治疗”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表明,游戏是幼儿发泄自己不良情感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游戏,使幼儿的情绪变得平静、缓和,有利于抑制、降低消极情绪的负面作用。例如,在体育游戏中,幼儿凭借拳打脚踢“沙袋”、用力拉“响力器”、使劲投掷“豆包”等,来释放气愤之情。

(五)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并为幼儿提供了大量交往的机会,使幼儿逐步学会了认识自己和同伴,并能正确地处理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关系,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加快了幼儿的社会化进程。

首先,游戏有助于克服幼儿的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幼儿的一种非社会行为,有效地控制这种行为是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的基础,游戏对于幼儿学习克制这种行为有明显的效果。例如,在插塑游戏中,王维小朋友想把“电视机”的“天线”再加长一些,可是他的积塑已经用完了,于是,他就从身边李红小朋友“斜拉桥”的“钢索”上拨下一个积塑;李红见状,也从王维“电视机”的“架子”上拔下一个积塑…在此过程中,幼儿学会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行动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同伴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什么样的反应、从而迫使幼儿站在同伴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自我中心中解放出来,否则,游戏就无法进行下去。

其次,游戏培养了幼儿的合群行为。有些幼儿比较孤僻,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爱与别人交往,喜欢独自一个人进行活动,显得不合群,游戏能为幼儿提供与同别人相互作用的机会,使幼儿感受到“大家一起玩”真开心,用集体的欢乐来温暖孤独的心,使之变得合群起来,为将来成功的走向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开学已近两个月了,丁兵小朋友还是不愿意和同伴坐在一起,也不想参与班级活动;但在教师组织幼儿玩“开火车”的游戏前,进行“火车头”、“火车身”、“火车尾”、“火车轮”的角色分配时,他却向教师提出想当“火车尾”的请求;教师和小朋友们都热烈鼓掌欢迎他加入游戏,来当“火车尾”;丁兵第一次参加游戏,玩得很开心;游戏结束时,他依依不舍地对教师说:“下次我还想当‘火车尾’,好吗?”教师说:“好的,可是‘火车尾’要和‘火车头’、‘火车身’、‘火车轮’连在一起才能开的,如果你还想当‘火车尾’,就把小椅子搬过来和小朋友们坐在一起,好吗?”他很高兴地把自己的小椅子和小朋友的小椅子摆在了一起,愉快地坐了下来。至此以后,这个幼儿逐渐变得合群了。可见,游戏是幼儿从不合群走向合群的桥梁。

再次,游戏提高了幼儿的交往技能。游戏扩大了幼儿的社交范围,增加了幼儿的社交频率,使幼儿掌握了与人交往的技能和艺术,社交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例如,在体育游戏中,张恒小朋友在兴高采烈地荡秋千,张加小朋友也想荡;张加等了很长一段时间,显得很着急,可是张恒还未从秋千上下来;于是张加就对张恒说“你要是再不下来,我以后就不和你一起玩‘警察捉小偷’的游戏了”;张恒听后,仍坐在秋千上不肯下来,说道:“你不想和我玩,我也不想和你玩”;过了一会儿,张加又说:“张恒,我们俩不是好朋友吗,好朋友应该互相谦让的,对不对?我等着荡秋千呢,你看,我都等这么长时间了,我等得急死了,我实在等不下去了,请你让我荡一会儿,就一会儿,好吗?”这几句话打动了张恒的心,他愉快地从秋千上跳下来,让张力口去荡。可见,游戏能为幼儿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同伴的需要之间、在学会分享和轮流、给予和索取之间找到平衡。

最后,游戏发展了幼儿遵守规则的能力。在游戏中,幼儿作为集体的一员,要受到集体规则的制约,按照集体的意志去行动,否则,他就会被这个游戏集体所淘汰。例如,在幼儿开展角色游戏之前,需要对角色进行分配,有的角色很有吸引力,人人都想扮演,而有的角色却没什么吸引力,没人想去扮演,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分配这些角色呢?当大家都同意用一个公正的办法——“剪锤刀”——来决定胜负,胜者先挑选角色,败者后挑选角色,如果哪个幼儿失败了,即使剩下的角色不喜欢,他也得去扮演,如果不想扮演,同伴就不会让他参加游戏。为了能与别人一起游戏,幼儿不得不遵守集体的规则,委曲求全,克制自己。

此外,游戏锻炼了幼儿顽强的意志。在游戏中,幼儿能够克服困难,坚持把事情做到底,毅力,耐心、坚持性得到了发展。许多游戏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例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等人把3至5岁的幼儿分成三组:第一组是游戏组,研究者告诉幼儿夹钳可夹在棒上后,幼儿自由玩夹钳和棒子。第二组是观察原理组,研究者告诉幼儿夹钳可夹在捧上后,再夹给幼儿看如何把两根棒子连接起来c第三组是控制组,研究者只讲夹钳可夹在棒上,不演示,也不i L幼儿玩耍。然后要求幼儿完成以下任务:坐在一把椅子上,从放仔远处的一只塑料盒里,取出一支粉笔;盒子的“门”是用一个“厂彤钩子钩住的;可利用的工具就是3根长短不一的蓝棒子和2只“(形夹钳(如后图)。幼儿要拿到粉笔,就必须用一只夹子把两根较长的棒子连接起来组成一个长棒,拨开门钩,把粉笔拔到面前来。结果发现,第一组幼儿任务完成得最好,第二组次之,第三组最差:第一组的幼儿最具有耐心,面对困难,毫不灰心丧气9不断尝试各种办法,最终使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第二组的幼儿急于求成,一旦失误,就会变得焦急起来,自卑泄气,不愿再尝试。可见,游戏能降低幼儿对成功的过高期望和对失败的过多担忧,使幼儿能不怕挫折,迎接挑战。

(六)发展幼儿的美感

游戏是幼儿产生美感的重要源泉,在游戏中,幼儿能自由自在地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首先,游戏的设施有利于幼儿领略美。漂亮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及游戏器械、装饰一新的游戏环境,都能给幼儿一种美的享受,使幼儿爱不释手、流连忘返。

其次,游戏的内容有益于幼儿欣赏美。比如,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扮作“妈妈”,带领玩具“宝宝”到种植园地去看花草,欣赏自然的美;到“美术馆”去看“画展”,欣赏艺术的美。

再次,游戏的成果有助于幼儿再现美。例如,在积塑游戏中,幼儿喜欢把自己制作的“花环”、“项链”、“手镯”、“戒指’’戴在自己的头上、脖子上、手腕上、手指上,以此来打扮自己,使自己变得更美丽。

最后,游戏的过程有利于幼儿大胆创造美。比如,在游戏活动开始的时候,夏平小朋友来到了美工区,他先在纸上画了这样一幅画:一艘大帆船,船上的渔民正在捕鱼,鱼网中已有各种各样的大海鱼;蓝天上有红彤彤的太阳,展翅飞翔的小鸟;然后,他又对画面进行了一番改造,使之与先前大不相同,上面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线条,因为“暴风雨来了,海盗又乘机打劫,渔民奋力与海盗搏斗,最终取得了胜利”。由此可知,幼儿绘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个游戏的过程,他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把美的世界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二节  幼儿游戏条件的创设

时间、空间和材料是幼儿进行游戏的前提条件,为了提高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教师应为幼儿的游戏活动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一、设定游戏时间

时间是开展游戏活动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安排出游戏的时间,“专项专用”,以保证游戏得以顺利进行而不致于被其它活动所侵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幼儿园在一个星期中没有开展过角色游戏,有的幼儿园在一个月中没有开展过体育游戏,另外还有的幼儿园在一学期中从未进行过玩沙玩水的结构游戏;幼儿游戏的时间被“兴趣活动”、“特色教育”所取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中明确规定:“要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户外活动和游戏时间。全日制幼儿园每日不得少于2小时,寄宿制幼儿园每日不得少于3小时,其中包括每日l小时的户外体育活动。”为此,教师应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巧妙利用各种时间进行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可用于游戏的时间很多,教师要善于捕捉。例如,早晨幼儿陆续来园时,可以安排一些小型多样、便于收拾与整理的桌面游戏、结构游戏;教育活动前后的时间,可以进行智力游戏、音乐游戏;午睡起床以后的整段时间,可让幼儿从事角色游戏、体育游戏。

其次,力争每次有较长的时间进行游戏。幼儿每次游戏的时间不能太短,应保持在30—50分钟左右,这样,幼儿就有时间去寻找伙伴,准备环境,安排过程,使游戏既有好的开端,又能发展下去,进入高潮,还能进行集体评议和收拾整理玩具。如果游戏时间过短,幼儿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获得充分的体验,匆匆开始,草草收场,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进行创造性游戏的兴趣。

再次,使室内游戏时间与室外游戏时间基本均等。室内游戏与室外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室内游戏有利于幼儿社会情感的陶冶,而室外游戏则有助于幼儿运动技能的培养。为了保证幼儿身心的全面成长,教师既要为幼儿规定室内游戏的时间,也要为幼儿安排室外游戏的时间,并注意使这两种游戏的时间处于平衡状态,而不偏向任何一方。

最后,合理安排集体游戏、小组游戏和个人游戏的时间。集体游戏是由教师组织的,全班幼儿按照统一的教育要求与规则开展游戏,如体育游戏;小组游戏和个人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进行的游戏。幼儿是生活在一个集体之中的,同时,幼儿又存在着个别差异,所以,作为班集体的一员,幼儿既有义务参加集体游戏,也有权利自由结伴形成小组游戏,或独自进行游戏。实践证明,集体游戏和小组游戏、个人游戏,对幼儿的发展各有所长。教师只有科学地划分时间,使这二种游戏相万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能使幼儿生动活泼地成长。

二、布置游戏空间

空间是开展游戏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空[司的密度及空间的安排都制约着幼儿游戏的水平和质量。美国学者史密斯和科罗利早在1980年就对15平方.英尺、25平方英尺、50平方英尺、75平方英尺这几种不同的空间密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当空间密度依次变小时,幼儿大肌肉游戏逐渐减少;当空间密度降到25平方英尺时,幼儿游戏中的社会行为及合作行为减少,侵略行为增多;当空间密度降到15平方英尺时,这种情况更加严重。他们的研究还证明:当把一个大的开阔的游戏空间分剖成几个小的空间时,幼儿意外事故减少,合作行为增多,认知能力增强等。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建设部于1988年在《城市幼儿园建筑面积定额(试行)》中明文规定:室内人均占地面积为2.5—3.4平方米。十年后的今天,随着经济发展、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幼儿园办园条件有所改善,但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有的幼儿园人均占地面积很大,而有的幼儿园却仍然很小;在对游戏空间的安排上也喜忧参半。而有的幼儿园布局较为科学合理,而有的幼儿园则不然。教师在安排游戏空间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维持适当的空间密度。空间密度是指幼儿在游戏场地中人均所占的面积,空间密度越大,表明越宽敞,反之,空间密度越小、则表明越拥挤。空间密度可用下面的公式加以换算:

教室面积-不可用面积

空间密度=

                    幼儿人数

教师应创造条件,使空间密度保持在一个适中的位置上,让幼儿有机会参加各种游戏活动。例如,当空间密度过小时,教师可重新安排设备、器械的陈设;同时开展室内外游戏活动,使幼儿得到分流;在会议室、家长接待室、娱乐厅、展览厅、绘画室等公用场所中设置玩具,对全园幼儿开放;严格控制班级规模,限定班级人数。

第二,开辟各种游戏区域。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人数和特点,来划分游戏区。一般而言,教师在室内,要设立4—6个游戏区,可运用暂时性游戏区和永久性游戏区相结合的方式(如把智力游戏列入暂时性游戏区中,把角色游戏放在永久性游戏区里),来防止游戏区过多,游戏空间过窄的现象发生;在各个游戏区之间,教师可用玩具柜、书架等作为隔离物,将其分开,并留下通道,以避免相互干扰,促进幼儿的交往与合作;教师还要把安静的游戏区与喧闹的游戏区严格分开,使静态游戏与静态游戏、动态游戏与动态游戏彼此相邻,使各种游戏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教师还要为各个游戏区找出最佳位置,如把角色游戏中的“城隆庙小吃部”放在靠近水源的地方,便于幼儿洗涤;教师还要定期更换游戏区,并鼓励幼儿参与设计、布置游戏区,以提高幼儿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游戏场地要有吸引力。游戏的场地应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游戏场地应多种多样,既有开阔的空场地,也有设立了设备的场地;既有不太陡的坡地,也有较为平坦的土地、草地或塑胶板地、木板地。此外,教师每天在布置场地的时候,还要做到新颖独特,避免单调重复,使游戏能够对幼儿保持持久的吸引力。

第四,保证游戏场地的安全。游戏场地应没有任何危及幼儿人生安全的隐患,以保证幼儿能安然无恙地进行游戏。教师要保证游戏场地的清洁卫生,器械置放牢固、井然有序,做到地面上无铁钉、碎玻璃、破砖瓦,以免幼儿的身体受到损伤。

三、提供游戏材料

材料与设备是游戏的物质支柱。教师应为幼儿准备丰富多彩的游戏材料和设备,允许幼儿自由使用玩具,使玩具成为幼儿生活的伴侣,认识世界的阶梯。

首先,广泛收集废旧物品。自然物和无毒无害的废旧物品是一种未定型的游戏材料,能够一物多用,它与定型的玩具相比,不仅经济实惠、“价廉物美”,而且还更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纸箱、牛奶盒、豆腐盒、快餐碗、配菜盘、饮料罐、磁卡、邮票、树叶、果实、贝壳、鹅卵石等,并分类置放,便于幼儿选用。

其次,变换游戏材料的陈列。为了吸引幼儿参加游戏,教师要为各个游戏区提供具有新异刺激的材料,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变游戏区的原有陈设来进行,例如,把室内的小椅子排成三排,使幼儿有可能去玩“乘公交车”的游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减游戏区的材料来进行,比如,给角色游戏区增加几顶消防帽、几节水管、几部对讲机;此外还可以通过把一个游戏区的材料转移到另一个游戏区来进行,如把结构游戏区的积木移进体育游戏区等,以打破游戏区材料一陈不变的呆板气氛。

再次,形成超级组合游戏材料单元。国外研究表明,超级组合游戏材料(即3种以上游戏材料合为一体,有多种使用方法)对幼儿发展的积极影响是简单组合游戏材料(即只有一种游戏材料,一种使用方法)的8倍;复杂组合游戏材料(即2种游戏材料合在7J起使用,有2种以上操作方法)对幼儿发展的积极影响是简单组合游戏材料的4倍。可见,教师要多为幼儿建立超级组合游戏材料单元,使各种游戏材料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例如,把钻桶与平衡木、攀登架、滑梯等器材融为一体,这样,几个幼儿能同时进行游戏,互相学习,相互竞赛,既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又促进了创造力的发展。

最后,鼓励幼儿自由使用游戏材料。游戏材料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隐蔽的作用,并不自然显示,只有当幼儿使用材料时,才能发挥出其价值。游戏材料是各种符号的综合,也是一种信息,它能被发出,也能被接受。幼儿接受材料不是被动的,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通过游戏来理解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教师不仅要建立玩具储藏室,开设玩具架,鼓励幼儿去使用,而且还要给幼儿配备一些常用的游戏材料加工工具,引导幼儿根据游戏的需要,自己动手制作玩具,使幼儿通过活动来学习。

四、丰富知识经验

幼儿的知识经验是开展游戏的源泉。幼儿的游戏是建立在实际经验的基础上的,这个基础是没有任何其它东西可以替代的。幼儿所积累的经验愈坚实宽厚,幼儿的游戏就会愈多姿多彩,幼儿掌握的知识经验往往与其游戏的水平成正比。因此,教师要竭尽全力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首先,要发挥园内教育资源的作用。教师可通过讲故事、看图片、看电视、观木偶戏、开展科学小实验、进行教学活动等形式,拓宽幼儿的生活面。例如,在体育活动中,教师教幼儿习武;在自由活动时,几个幼儿就自发开展了“武术馆”的角色游戏,由“武艺”高强的幼儿充当“教练”,;带领“徒弟”操练。

其次,要利用园外教育资源的优势。教师可定期组织幼儿外出参观、郊游、野餐,邀请社区有关人士来园介绍不问职业的工作特点,加深幼儿对附近环境的认识和对周围生活的印象。比如,当教师带领幼儿参观野生动物园以后,幼儿回到班级里就会萌生要用积木搭建“野生动物园”开展游戏的念头。

再次,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教师可鼓励家长,利用空余时间,经常带领孩子外出活动,走一走,看一看,使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生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对幼儿游戏活动进行观察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曾发现某幼儿园大班的一位男幼特别爱玩“理发店”的游戏,每次他当“理发师”的时候,都“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当“顾客”进门时,他总是对“顾客”说:“你好,欢迎光临。请坐下!”一边给“顾客”围上白围裙,一边开始询问:“你想干洗。还是湿洗?”……“你想用哪——种洗发膏?是飘柔,还是首乌”?……“你对今天的发型满意吗?”边问边拿出一面小镜子让“顾客”对着镜子照一照,……当“顾客”付了“5元钱”以后,他又对“顾客”说:“欢迎你下次再来!”这位男孩之所以能在“理发店”游戏中把“理发师”扮演得活灵活现,是与其母亲的教育分不开的。原来,这个小朋友的妈妈每次去理发店理发时,都把儿子带上,孩子从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创造性地把“理发师”这一角色的社会工作反映出来,令人赞不绝口。

第三节  游戏的指导和评价

一、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观

不少教师和家长对游戏都有不正确的态度,他们认为游戏并不重要,只有学习、上课才是重要的。其实,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是学前期的基本活动。

(一)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

婴幼儿在生理上发育还很不成熟,他们以游戏为生命,游戏是他们生活的方式、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幼儿就是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的。因而,有游戏生活的儿童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儿童,也只有在游戏生活中成长的儿童才会是身心健康的儿童。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儿童有权享受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应尊重儿童参加活动的权利,并应鼓励提供从事文化、艺术、娱乐和休闲活动的适当和均等的机会。我国政府也在《儿童权利公约》上庄严签字,表明我国社会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儿童的游戏权。因此,不让儿童玩游戏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二)爱玩、会玩是评价婴幼儿发展的标准之一

    当前在婴幼儿教育中,游戏行为往往不被鼓励,爱玩常被看作是淘气、调皮捣蛋、不用功、没出息。喜欢不喜欢玩,会不会玩,对大人也许不那么重要,可对婴幼儿却是件大事,它是衡量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由于婴幼儿游戏水平反映着他们的身心水平。因此,会玩的儿童总是聪明能干的、身体健壮的、善于交往合作的。教师在评价儿童的时候应该把游戏能力也当作一项重要的指标。

(三)游戏是婴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

    正如在第一节中所分析的那样,游戏是早期教育的最佳方式。婴幼儿天性是活泼好动的。游戏恰好能够激发儿童的兴趣促使儿童情绪兴奋,充分发挥幼儿积极主动性在早期教育中的作用。通过游戏能够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开拓智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等社会性行为,增强体质。人们在过去把玩和游戏看作是对立的。其实,游戏的对立面不是学习而是不游戏。在游戏中学是婴幼儿学习的特点,游戏的过程就是婴幼儿学习的过程。于游戏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具有丰富刺激的、能鼓励自己学习的良好环境,使他们获得安全感、自尊和自信,获得对学习的持久热情,从而终身受益。而一些家长和老师力图让幼儿提早进入读、写、算的学科学习,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游戏是促进婴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

二、各类游戏的指导和评价

    儿童的游戏是多种多样的,分类的方法也各不一致。有的把游戏分为安静性的游戏和活动性的游戏,有的分为使用器械和不使用器械的游戏,有的分为集体的和个人的游戏等。我国一般把游戏分为创造性的游戏和有规则的游戏。创造性游戏是学前儿童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学前儿童特有的游戏,它包含有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等,有规则的游戏是成人为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而编写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如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等。这里仅对具有典型意义的角色游戏和结构游戏加以分析和介绍。

(一)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3岁前的儿童以模仿动作为满足,3岁以后的儿童已不满足于简单地模仿动作了。而对扮演角色感兴趣,并逐渐进入角色,对现实生活中各种角色的认识和情感体验逐渐加深,角色游戏也就随之出现了。

    1.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

    (1)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角色游戏是儿童在扮演各种角色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扮演角色的认识,儿童可以体会到这些角色的行为特点,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比如在“娃娃家”的游戏中,儿童通过扮演妈妈体会到母亲的行为以及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在角色游戏中需要儿童相互协商分配角色,开展游戏,这都是儿童学习社会交往技巧的良好时机。

    (2)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价值。在角色游戏中儿童重现那些愉快和温暖的经历。对于儿童来说,那些愉快的经历是十分难忘的。如儿童会时时怀念在过生日的时候吃的生日蛋糕,和爸爸妈妈一起吹蜡烛的情形。在角色游戏当中他就会重现过生日的角色游戏活动。

    在角色游戏中儿童也能宣泄一些消极情感。如有的时候,儿童可能在角色游戏当中扮演他们所害怕的角色,如“医生打针”的游戏就是在幼儿当中十分普遍的一种游戏主题。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儿童在扮演医生给娃娃打针的过程中,一边重温一边把害怕的旧经验重新加以整理,慢慢减少恐惧感。又如儿童常常借着角色游戏做些平时被大人禁止的活动。如一个爱打架的孩子在角色游戏中,模仿汀仗,拿着玩具手枪或竖起手指,四处乱射他的敌人。以次来宣泄他内心受压抑的情绪。通过角色游戏儿童可以满足其控制环境的欲望。在成人世界中,儿童是十分渺小,无力的。但是他们又十分渴望能够加入到成人的活动当中去。这种需求在角色游戏中得到实现。如儿童在角色游戏中扮演司机,自由地驾驶汽车,而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达到的。

    (3)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是从动手操作开始的。通过儿童不断地扮演体验各种角色,他们对社会和周围环境事物的认识也大大加强了。当儿童假装用一块积木代替手枪来游戏时,就说明了他的思维的进步和发展。

    2.教师在组织指导儿童开展角色游戏时的注意事项

    (1)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开阔眼界是发展角色游戏的基础。儿童的生活内容越丰富,知识越多,游戏的主题和内容也就越新颖充实。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途径来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如散步、郊游、参观、看电视、电影、儿童的家庭生活等。生活丰富了自然会引起儿童做游戏的兴趣。

    (2)尊重儿童的意愿。角色游戏的主题一般反映了儿童对周围生活的认识,主题应该由儿童自己提出,不要让教师硬性规定。由于不同年龄的儿童有着不同的发展水平,教师要适时地给予引导。3岁多的儿童有着模仿成人的愿望,但是还不会明确提出玩什么游戏,只停留在动作的模仿上。教师要更多地利用玩具以及富有情感的语言启发儿童,帮助他们确定游戏主题。如教师看到一个孩子正在起劲地切菜,便可启发说:“你这么忙着切菜,给谁吃呀?”“你会切菜,还会烧饭吗?”孩子回答说:  “我给幼儿园切菜。”老师接下去说:“你是幼儿园的厨师了,你做得真认真呀,你是一个人玩幼儿园的游戏,还是和谁一起玩幼儿园的游戏呀?”在选择角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儿童扮演各种角色,允许儿童根据他们的经验自由表现。

    (3)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儿童的表现,进行个别教育。儿童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无论在体力、知识、能力、行为表现、性格等方面都有差异。角色游戏是按儿童的意愿进行活动,他们在其中可以充分地、真实地表现自己,教师只要善于观察儿童的活动,便可以了解每个儿童的特点和表现,通过游戏教育他。如一个总爱充当主要角色的儿童,他的主意多,也会支配别人做事情,有组织活动能力,但是对人态度不够和气,教师了解此情况后,一方面继续发扬他的长处,另一方面帮助他克服缺点,教师以游戏的口吻提醒他:“这个商店的经理真能干,要是说话再和气一点,来你们商店的顾客就更多了。”扮演经理的儿童意识到了自己的毛病,为了使自己更像“经理”,他说话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又如一个儿童胆小、孤僻,游戏很少参加,只是自己拿个小玩具,时而摆弄玩具,时而看着别人玩,教师观察这些表现以后,便带领他去参加其他儿童的游戏活动,开始和他一起当顾客到“商店”买东西,当客人到“娃娃家”里去做客,渐渐地他能和其他儿童接近了,老师励他,并提醒他说话声音再大一点,以后又建议他到娃娃家当妹妹、当妈妈、做理发员等。通过参加集体游戏,充当角色,这个儿童的胆子变大‘厂。情绪积极了,也爱积极发言了。

    (4)根据儿童游戏的情况,参与到游戏中,促进儿童游戏情节的发展。当儿童的游戏出现困难或不顺利的情况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参加到游戏中去。如当儿童在玩食堂的游戏时,出现了混乱的局面。教师可以充当食堂卫生检查员,来到食堂检查卫生,指出了食堂的杂乱现象,食堂里的“服务员”接受了意见,暂停做饭,摘起了卫生,使食堂工作变得很有秩序了。

    至于教师如何参与和何时参与都要根据当时的情况而定。当你发现儿童角色游戏活动的内容单调乏味,以致不能投入和顺利地开展时,教师可以试着直接加入他们的行列。这样老师就可以起到带头的作用。

(二)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积木、积塑、金属材料、竹制材料和黏土、纸浆等都是儿童结构游戏的绝佳材料。

    1.教师在指导儿童结构游戏时的注意事项

    (1)逐步投放多样化的、可塑性强的结构游戏材料,包括一些废旧材料的应用,营造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氛围。

(2)引导儿童逐步掌握结构游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儿童只有掌握一定的建造知识和技能,才能独立地进行结构游戏。幼儿园各年龄班应学会的结构知识和技能有:

小班——认识建造材料,能叫出其名称,如积木、积塑片等,并认识建造材料的形体、大小、颜色;学习铺平、延长、围合、盖顶、加宽、加高等技能:识别上下、中间、旁边等方向;会用材料建造成简单的物体,能将物体的主要特征表现出来。如会使用积木铺一条路,建一道墙,搭一个小门,会按图形收装好小盒积木,会搭桌子、椅子、床、汽车等。

中班——认识高低、宽窄、厚薄、轻重、长短、前后等空间方位,会选择和利用建造材料。能较正确地建造物体,能和同伴合作共建一组主题游戏,如在桌面上或沙箱中共建一座公园。

大班——会区别左右,在建造技能上,要求他们建造的物体比中、小班幼儿更加精确、整齐、匀称。物体的结构更加复杂和富有别造性。会使用辅助材料装饰建造物体。会合作建造物体。

    (3)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在结构游戏中起到导航的作用,教师要学会观察、诱导、鼓励、评议、示范等指导策略。另—方面,教师也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做到:

    ①不强迫,让幼儿有真正的自主选择权。

    ②鼓励儿童进行尝试,激励儿童不怕失败,在儿童集体中总是有一些儿童害怕尝试新活动或在活动区内不知如何是好。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到这些儿童的行为表现,并且积极引导他们参加活动,并示范一些基本玩法如堆高、铺平等,并且对他们的作品表示赞赏和鼓励,使儿童获得成功的经验。

    ②不限制,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

    (4)重视结构游戏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游戏的成品或结果。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尊重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建构、探索,允许幼儿出错,给予幼儿充分发展的机会。教师在评价幼儿结构游戏时也应结合幼儿的活动过程进行。

    (5)培养儿童正确对待游戏材料,教给儿童收放材料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在儿童进行结构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孩子把东西弄乱,但是要教育儿童爱惜玩具材料以及他人建造的成果。积木、积塑等活动材料整齐地摆放在活动区内就能够引起儿童的兴趣。也能使儿童在进行活动时充满信心,同时也养成了儿童爱护环境、爱护玩具材料的良好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