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十三郎粤语百度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4:04:07

一、初中生的情绪发展特点

①情绪活动具有外露性。

初中生的情绪活动相比之下还是外露的占多数。初中生敞开心扉接受大千世界带给他们的无穷无尽的信息,像海绵吸水那样吮吸着周围各种各样的知识,纯洁、天真、单一是他们情绪活动的基本方面。遇到高兴、欢乐的事,他们无遮无拦,开口大笑;遇到困难、伤心的事,他们双眉紧锁,哭丧着脸。

初中生情绪活动的外露特点,给教师提供了了解学生的方便途径.。初中生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变化,到了初中高年级以后,学生的外露性情绪特点也会随着他们内心秘密的增加而变得复杂起来。这时文饰的内隐的情绪活动增多,情绪活动的闭锁性将部分地替代外露性,出现转向青年阶段的情绪特点。

②情绪体验具有迅速性。

初中生情绪活动在反应时间上的特点是情绪体验迅速。他们的情绪反应来得快,平息得也快,维持的时间相对较短。尤其在初中低年级学生身上,教师还经常见到他们像儿童那样“破涕为笑”的现象,可见初中生的情绪活动仍然存在着喜怒无常的不稳定性。

情绪体验迅速,意味着初中生的情绪反应很快到达激烈的程度。越是意外的、突然出现的诱发因素,导致的情绪反应也越强烈,不管它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无一例外。

③情绪活动具有两极性。

首先,情绪体验具有两极性。

情绪的两极性,主要表现在初中生对同一事物,同时出现两种对立的内心体验。例如,初中生面临考试,他们感到既兴奋又不安,兴奋的是,带有跃跃欲试的心情,不安可能就是有一些担心。一旦考试完毕,学生感到一种轻松,而在轻松的同时,难免对成绩好坏产生担忧。这种快乐与悲哀,愉快与忧愁,肯定与否定的情绪体验,从性质上说应该是相互排斥、绝对对立的,然而在初中生的情绪活动中却同时表现,而且显示出协调与统一的一面。

其次,情绪效能具有两极性。例如,恐惧与焦虑的情绪,可能使初中生出现旺盛的斗志,增加他们的活动力量;也可能减弱初中生的活动力量,在情景面前手足无措而丧失斗志。情绪效能上的两极性,主要表现在增力与减力的不同作用,这是由初中生当时的心理准备状况来决定的。

最后,情绪性质具有两极性。区分为积极性情绪和消极性情绪。例如,轻松的情绪状态可能有利于初中生的身体健康,然而却不一定有利于工作任务的完成,按照心理要求,适当的紧张度是出色完成工作任务所不可缺少的。

 二、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身的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认识;二是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三是对自己思维、情感意识等心理活动的意识,包括自我观念、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尊心、自豪感、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是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健康个性的形成,同时标志着个性形成和发展的水平。1~3岁是自我意识的第一飞跃期,从知道“我“开始。青年期是自我意识的第二飞跃期,从青春期开始。

(2)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初中生时期是自我意识的主观化时期,是自我意识开始逐渐成熟期,进入心理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个性逐渐形成,能以他自己的倾向和价值观、世界观去对待社会,处理问题,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一般来说,到了青年期,自我评价能力已经接近成熟,能够比较全面地对自己和别人作出评价。

三、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包括同伴、父母、老师。

(1)同伴交往

步入青春期后,初中生产生了许多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他们需要有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并能保守秘密的朋友。因此,初中生逐渐克服了团伙的同伴交往方式,交友范围逐渐缩小,只选择一至两个同性同伴作为最要好的朋友。初中生的逐渐将感情的的中心从父母移向关系密切的朋友。初中生选择朋友的标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①有共同的知趣和追求。

②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

③性格相近。

④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

⑤随着身体的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现,初中生逐渐开始意识到同伴的性别问题,并对异性发生兴趣,或者在异性同伴面前表露出漠不关心,或者在言行中表现出对异性同伴的轻视,或者以一种不友好的方式攻击对方。到了初中后期,男女生之间逐渐开始融洽相处,并且在大多数男生与女生心中都会有一位自己喜爱的异性朋友。当然这种爱慕之情是很幼稚的。

(2)亲子交往

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独立意识和反抗心理的产生,初中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他们进一步减少了对父母的依赖,增加了反抗性情绪。这种变化具体表现在:①由于在情感上有了其他的依恋对象,初中生与父母的情感便不如以前亲密了。②初中生要求独立的愿望十分强烈,对于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表现出行为上的反抗。③初中生对任何事情都喜欢自己分析和判断,不愿意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因此,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以前一贯信奉的父母的许多观点。④随着初中生生活范围的扩大,会有其他成人的形象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他们的心目中,特别是一些近乎理想的形象,使父母相形之下黯然失色;同时,随着初中生思维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供,他们逐渐发现存在于父母身上的、过去从未觉察的某些缺点,这些都将削弱父母的榜样作用。

(3)师生交往

初中生从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师。他们对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评价,并且在心目中总有一两个较为钦佩的教师。初中生所喜爱的教师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知识渊博,授课水平高,热情和蔼,关心学生的成长,有朝气。在初中生心目中,他们所喜爱的教师几乎能达到十全十美的程度,并能在行动上作出积极的反映。对于所喜爱的教师负责的科目,他们会努力去学,对于其要求,认真执行,对其各种意见和看法,会毫不怀疑地接受和吸取。相反,对于他们不喜欢的教师的各种意见都持拒绝态度。

四、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青少年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由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尤其是性的成熟,第一、第二性征的相继出现,引起了一系列的不同于孩子又不同于成人的明显变化。其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有:

(1)过渡性

即从幼稚期向成熟期过渡。主要表现为:①身体发育方面,十七八岁的青少年,已经基本具备成人的特征,但实际上他们正处于发育期,还未达到完全成熟;②在思维水平发展方面,他们的逻辑思维水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有可能学习系统、全面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但又很不深刻,很不全面,思维逐渐从以形象化为主向抽象化为主转变;③在抑制品质方面,他们开始比较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控制情感、自我监督的能力还不高;④在独立性方面,对成人的依赖逐渐减弱,独立意识增强。

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思(L.S.Holling  worth,1928)用“心理性断乳”这一概念来描述青少年期的这一变化。正如“生理性断乳”一样,他们一方面显示出成长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存在不大适应新社会生活条件的现象。由于独立意识增强,产生了对成人的干涉和“压迫”的反抗,因此,容易发生教育上的种种困惑,青少年开始与成人发生“冲突”,所以,西方心理学常用“危机期”、“反抗期”来代表青少年期发展的这一显著特征,甚至直接将青少年期称为“第二反抗期”(第一反抗期在3岁左右)。

此时的青少年,开始以批评的眼光看待父母和教师,要求父母、教师给他们更大的自由,把他们当成大人,让他们独立地做事。他们开始讨厌别人的干涉、监督。他们与成人真的没差别了吗?真的可以完全独立了吗?不是的。首先,他们在认识、情感、行为上,还带有孩子气的特点,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其次,由于家庭不十分鼓励子女尽早独立,使青少年的依赖性还相当强,独立生活、独立工作能力还较差,形成了独立意识与独立能力之间的不同步现象。

(2)闭锁性

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

青少年的闭锁性首先表现在开始有了“内心的秘密”。愿意有自己的房间,自己的抽屉要上锁,反感别人随便翻动自己的房间,开始记日记,向自己倾诉内心的秘密。由于日记愿意倾听,又不会泄密,所以,青少年都愿意在日记中探求自我,反思自我,理解自我,追求自我。其次,青少年的闭锁性还表现在与人交往变得不那么坦率了。

青少年的心理闭锁性,使他们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交往中要求较高,选择条件较苛刻,因此,他们不仅与父母、教师之间不易沟通,在同龄人中也不易找到真正的知音,常常感到不被人理解。青少年希望被人理解,希望有朋友与其闭锁性之间的矛盾,往往导致心理的孤独感。

(3)社会性

青少年心理带有更多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在认知方面,青少年已经不拘泥于小学儿童那种只关心、观察、思考自己或者自己周围生活中那些具体的事物,而是开始以极大兴趣去观察、思考和判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他们希望从中找出现象的本质,形成自己的看法;在感情方面,社会性情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稳定;在个性倾向性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行为方式。

由于青少年对社会生活的关注,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他们已经不再像幼儿、小儿童那样更多地受家庭、学校的影响,而是随着交往领域的扩大,活动而是随着交往领域的扩大,活动范围的增加,更多地受同龄人团体及社会风气的影响。因此,对青少年的教育必须坚持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