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戒的剧情介绍:记叙文类阅读知识点详细系统分解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56:55
记叙文类阅读知识点详细系统分解4 考点十六:分析中心
所谓整体感知能力,通俗地说就是对阅读材料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对阅读材料语言
  的感受、领悟能力。它主要包括:感知文章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意思。
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1)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事,(怎么干,结果如何)。
(2)物怎么样,(特点是什么)。
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4、把握“线索”
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
散文线索是多种多样的:以“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以“感情”为线索,如《春》中对春的赞美之情;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散文线索是不拘一格的。
(一)方法与技法:
[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记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指主体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局,以及主人公及重要人物的活动、行为,还包括人物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
一是“准确”。这是要点概括的重点,也是难点。常犯的错误即是不准确。不准确通常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偏概全,概括要点时有遗漏:二是以罗列代替概括,把罗列文章小的具体材料当作要点概括。
    二是“简洁”。
    这是从答题的文字上而言的。有许多题目就明确要求在多少个字以内,所以,答题的文字一定要精练,不能啰嗦。
[概括要点的方法]
    1.摘引文中原句,即用文中现成的语句进行概括要点,作为答案。
    2.选取文中的重要词语、语句(指文章标题、主旨句、段落中心句、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等,它们往往与文章中心内容要点密切相关),组合成符合要求的答案。
    3.根据要求自行组织语言,自行概括。
    4.概括要点可先划出相关内容的层次,一般有几个层次便有几个要点。
(二)分析角度:
⑴从分析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有的可从中窥出文章的中心。
 ⑵从分析材料入手。材料是表现文章中心的基础,可以通过材料蕴含的意义总结中心。如《一面》,作者三次细致地描写鲁迅瘦得叫人担心却精神抖擞的外貌,表现出鲁迅的坚强意志和忘我精神,写鲁迅对作者的关怀和帮助,表达作者对 鲁迅 先生的崇敬之情。
   ⑶从分析段首入手。文章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开篇写了作者的感受,点明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颂扬他们的精神品质,概括起来就是本文的中心。
 ⑷从分析篇末入手。许多记叙文都是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意思的,分析结尾的含义常常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如《春》
   ⑸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入手。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来“看”文章的中心意思。如《荔枝蜜》中的抒情句。
    ⑹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意思。如《榆钱饭》
(三)概括中心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如《背影》的中心意思是:通过车站送别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理解和怀念之情。
  《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中心意思是:通过写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拼着性命拉车的情景,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
(四)实例分析举例:
1、把握文章大意
  荆州卷第l题:标题“不知有花”是从反面落笔的,请从文中摘取关键语句正面解说它的主旨。
  太原卷第l题:读完全文,你认为玛菲尔为什么要保守秘密?
  这两道试题都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把握。从答题思路上看,荆州卷从标题入手要求摘取关键语句进行解说,太原卷的答案则必须考生自己理解文章后归纳作答。从考查内容上看,把握文章大意首先是要明确文章所叙述的事件或内容,明确其核心情节;其次是要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传递的情感,上面所列举的两道试题中,太原卷考查的是前者。荆州卷则考查的是后者。从试题排列的顺序上看,这两道试题都是语段的第一个小题,这既体现出把握大意是阅读的第一步,也体现出命题人对这一能力点的重视。
2、把握文意是精读的基础。
解答这一类试题的关键是一定要明确文章的中心,也就是明确作者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一类试题最容易犯的错误不是把答案写错,而是答案表述不准确,不全面。
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文章要点
  重庆卷第l题: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
  重庆卷第3题:选文第⑦段中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请你用一小段话来描写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太原卷第2题:小说往往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请结合第⑧段中的一个细节描写,说说玛菲尔有怎样的性格。
  记叙文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文章要点包括概括语段的大意,分解、提取要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等具体的考点。要答好这一类试题,首先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明确文章中心的前提下进行分析,如重庆卷的第3题,虽然要求的是考生拟写,但答好这道题一定是以理解文章内容为前提的;其次是要注重表述的完整和严密;第三是要准确理解题目的要求,上面的例子中,重庆卷要求归纳出配得到老人资助的孩子的特点,太原卷要求借助于一个细节分析人物的一种性格。两道试题一个要求概括全面,一个要求细致准确,对考生答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五)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1.从抓记叙的要素入手
    一篇记叙文,无论写人、记事、状物、绘景,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场所,必定有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就有了“记叙文六要素”的说法。这六要素便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阅读时弄清了六要素,就能够准确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小说的阅读也可从抓故事情节要素人手,把握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故事大意也就理解了。
  [典型例题] (带*号的题目是本考点的问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一桩奇特的诉讼案    刘燕敏
  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是薇拉小姐教的。”
这位母亲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
  因为她认为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劳拉三世幼儿园教她识读了26个字母,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该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
  诉状递上之后,在内华达州立刻掀起轩然大波。劳拉三世幼儿园认为这位母亲疯了,一些家长也认为她有点小题大做,她的律师也不赞同她的做法,认为这场官司是浪费精力。然而,这位母亲坚持要把这场官司打下去,哪怕倾家荡产。
   三个月后,此案在内华达州立法院开庭。最后的结果出人意料:劳拉三世幼儿园败诉,因为陪审团的23名成员被这位母亲在辩护时讲的一个故事感动了。
   她说:我曾到东方某个国家旅行,在一个公园里见过两只天鹅,一只被剪去了左边的翅膀,一只完好无损。剪去翅膀的被放养在一片较大的水塘里,完好的一只被放养在一片较小的水塘里,当时我非常不解,就请教那里的管理人员,他们说,这样能防止它们逃跑。我问为什么?他们解释,剪去一边翅膀的无法保持身体平衡,飞起后就会掉下来;在小水塘里的,虽然没被剪去翅膀,但起飞时会因没有必要的滑翔路程,只好老实地呆在水里。当时我非常震惊,震惊于东方人的聪明。可是我也感到非常悲哀,为两只天鹅感到悲哀。今天,我为我女儿的事来打这场官司,是因为我感到伊迪丝变成了劳拉三世幼儿园的一只天鹅。他们剪掉了伊迪丝的一只翅膀,一只想像的翅膀,人们早早地就把她投进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
 这段辩护词后来成了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的依据。现在美国《公民权法》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玩的权利。这项权利的列入是否·起因于那位母亲的官司,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美国人非常清楚,这一规定,使美国在科技方面始终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也使美国出现了比其他国家多得多的年轻的百万富翁。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分析六要素的方法,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
    2.这桩诉讼案起诉原因“奇特”在哪里?(答案不得超过20字。)
    3.用精练而明确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答案不得超过30字。)
 [参考答案解析]
    1.从抓记叙的要素人手:时间是1968年;地点美国内华达州;主要人物伊迪丝妈妈;起因是幼儿园教伊迪丝识字,而伊迪丝妈妈却认为女儿想像力受损;事情经过是伊迪丝妈妈状告劳拉三世幼儿园,并在辩护时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结果胜诉后,伊迪丝妈妈的辩词成了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的依据。主要内容了解了,回答这道题用简洁的语言,抓住事情最主要的部分概括即可。参考答案:伊迪丝妈妈状告幼儿园教识字遏制了女儿想像力,胜诉后,伊迪丝妈妈的辩词成了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的依据。
《一桩奇特的诉讼案》
2.①奇特在于为女儿的想像力受损而起诉。  ②奇特在幼儿园教学生识读字母反被起诉。  3.①在玩中培养幼儿的想像力比传授其知识更重要。  ②幼儿在玩中发展想像力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③不要过早地给孩子传授知识,这样会制约其想像力的发展。
[能力提升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八月的阳光
     一进入八月,小夏和小秋天天去村前的土路边盼信。土路上的尘土很厚,八月的阳光煮熟了那层泡沫,赤脚踏上去会燎起几个水泡。
    终于有一天,盼来了信,两封。小夏一封,小秋一封。两人急着看了信的封面后,又互看了对方的,小夏说:“京城的,比我的好。”小秋道:“上海的,也不差。”兄弟俩将半个月来的焦躁一起用欢笑发泄出来。
    小夏拆信,小秋也拆信,忘了头顶上的烈日。小夏一惊,小秋也一愣。
    后来兄弟俩半喜半忧地回家,将通知书念给父母听。父亲说,“上大学要这么多的钱?”
母亲只叹了口气。
    八月,棉花还没到上市的季节。
    父子仨兵分三路,到晚回家,所筹借的钱还不够费用的十分之一,兄弟俩上学掏空了家
底,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母亲只好把一头正在长膘的猪卖了。    ·
    八月的日子越来越少,小夏和小秋的上学费用仍差一大截。那天,他们去了学校。校长
和班主任都非常同情,但也无能为力,只好以学校的名义写了封信给乡政府,请他们想办法。
    在烈日下奔波了三天后,父亲捧着由乡政府出面借的2000元贷款回到家里,一下子倒
在地上,昏了过去。十天来的劳碌和心焦,使这个在太阳地里劳作了半个世纪的硬汉子也趴
下了。
    上学的费用还不够一个人用的,八月的日子所剩无几。
    没想到这天邮递员竟送来了一张汇款单,1000元,学校来的。附言栏里只有几个小宇:
“祝贺!全体教师捐赠。”父亲从床上爬起,母亲赶紧将汇款单递过去,父亲的嘴唇嚅动着,发不出声音。
    费用还只够一个人的,日子不会停留,小屋里的人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峻。三个人的目
光一起盯着床上的父亲。父亲忽地一骨碌坐起来,说:“现在只有一条路,你们也都懂事了,
自己决定吧。要不,抓阄也行。”
    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
    像是经历了一个世纪,小夏抬起头来说:“小秋,你去吧,你的学校好。”小秋也抬起头:
“不,我比你年轻一岁,哥,你去吧。”
    这时谁也没注意小夏一个微小的动作。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出那张录取通知书,撕了个
粉碎。小秋醒悟过来后,一下子抱住小夏:“哥!”泪水夺眶而出。
    八月的最后一天,小夏带着200元路费出了门,他去南方打工。父母欠下了许多债,小
秋在学校还要许多开支。
    八月的阳光下,小秋站在树头上的土路旁,出神地看着泡沫似的尘土上那一行深深的脚
印……
    *1.阅读全文,从抓故事情节人手,在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从而了解故事大意。
  (每处4字以内)
                、筹借学费、              、 外出打工。
2.说说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主要有哪些作用?
    3.“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                                                             
4.从全篇看,标题“八月的阳光”,除了指八月的烈日以外,还有什么深刻含义?
    5.“小秋站在村头上的土路旁,出神地看着泡沫似的尘土上那一行深深的脚印……”请
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描写小秋“出神”时的心理活动。(50字以内)
《八月的阳光》
  *1.路边盼信  撕通知书  2.突出天气酷热;衬托小夏、小秋盼信的急切心情或答点题、与结尾相呼应或暗示小夏、小秋求学的艰难等  3.比喻;形象地描绘出小夏、小秋震惊的神态  4.可从两方面理解:“八月的阳光既暗示生活的艰难(炙烤人),又象征亲情的温暖、社会的关爱(温暖人)。  5.(略)
2.从概括段意入手
    概括段意首先要“划分段落”,就是分别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自然段,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分段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以及事物各个方面的顺序进行划分。分段以后,能够用一两句话说出它的大致意思,这叫做“概括段意”。可以用中心句概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记叙类的文段中含有中心句的情况比较少见,一般要循着“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这样的思路,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段意。将各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典型例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燕  子                          席慕蓉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爱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
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
    “长亭外,古道边……”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
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
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
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
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燕
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
  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一个部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一个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解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惟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1.请用概括段意的方法,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2.在作者看来,可以保有的“美丽的错误”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
   3.文中画线语段中有一句与另外三句语气不连贯,请改写。(不改变原意)
   4.文中画线的“那个时候”是指     的时候,“那一刹那”是指        时候。
   5.在现实生活中,与“美丽的错误”相类似的还有“善意的谎言”,你认为这种“谎言”可以保有吗?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解析]
1.本题可循着“什么时间、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思路,将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出段意:父亲误把“长亭外”听成了“长城外”;我误把“乌秋”当燕子。再将两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燕子》
2.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人非常深沉的安慰。  3.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  4.我知道那鸟不是燕子而是乌秋  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走出去  5.答“可以”或“不可以”,理由只要能自圆其说均可。
[能力提升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捅马蜂窝
    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阴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  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家里人轮番用了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把儿,也没能使我那肿疱迅速消下去。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复愈。这一下好不轻呢!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召唤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
    “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
    仔细瞧,噢,原来是死的。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
    爷爷说:
    “这就是蜇你那只马蜂。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那它干嘛还要蜇我呢,它不就完了吗?”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说。
    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这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式;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
    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去年的
旧窝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1.本文主要写了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四件事。
2.阅读全文,说说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捅马蜂窝”这个词语,我们在日常中也常常用到,它的意思是              
    4,读文章第一段,有似曾相识之感,它与课文《                      》中描写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十分相似。
    5.文中加横线的“那多有趣”的“那”指的是                        
    6.捅马蜂窝一段描写得紧张而惊险,这从“我”           、妹妹              和马蜂                  等描写可以形象地感觉到。
    7.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结合文意理解其运用的妙处。
8.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
9.作者从动手捅马蜂窝到盼望再见到马蜂窝,他前后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什么?
10.文末“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作者的感悟,此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其中“旁人”指的是谁?
《捅马蜂窝》
 *1.①写爷爷后院有马蜂窝;②写我捅了马蜂窝;③写我后悔捅马蜂窝;④写后院又有了马蜂窝。  2.人应该与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和睦相处,不要做伤害它们的事情。(如答“在伤害他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受到伤害”也可。)  3.比喻惹祸或触动不好惹的人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头上蒙块布,拿竹竿捅马蜂窝(照搬奶奶的话,没有“马蜂窝”的字样不给分。)  6.捅马蜂窝的动作、紧张的心理、匆忙的逃跑  怕蜂进屋、关门逃跑  拼死复仇的气势  7.形象地写出了马蜂家园被毁,受到伤害后拼死复仇的气势。  8.因为这只马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蜇了“我”,它的死又与“我”有关。  9.说明了“我”从捅马蜂窝这件事中,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0.点明中心,收束全文,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旁人”指作者以外的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仅答“马蜂”或“动物”或“人类”的不给分。)
3、从质疑提问入手
从阅读中学会质疑,边读边想,提出提纲挈领性的问题,也便于把握主要内容。如可提出“写了怎样的事、怎么样、为什么、先……接着……”等问题,并作针对性分析便可找到答案。
[典型例题解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  
    生命中有许多不能承受的痛,那是人生不想直接面对的现实。  当那一刻来临的时候,我们会哭泣,我们会伤心,我们会逃避。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去面对。
    父母在,我们就永远是小孩。在外面受到了种种的困难和挫折,我们会下意识地到父母
那里去寻求安慰,寻找关爱,然后再带着从父母那里吸取到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外面的一
切,父母那里好像永远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直到有一天爸爸突发心肌梗塞病
倒了,我们这才发觉白发和皱纹已经爬上了父母的额头,岁月斑驳的阴影已经剥蚀了他们红
润的面颊,那一刻,心头漾起的,就是那不能承受的痛。
    爸爸是文革前最后一批完成学业的大学生,爱好运动的他在学校就通过了运动健将的标准,毕业后至今一直从事体育工作,篮球、体操、举重等多种项目均有不小的建树。他的身
体特棒,好多人至今还记得他年轻时在寒冬腊月脱光了衣服用冰雪摩擦身体的情景,不要说
这种独特的“洗澡”方式在我们南方他们从没见到,单是那身在冰雪下闪着光亮的一块块隆
起的肌肉,就足以使他们惊异得瞪大了眼睛,而他那一身过硬的“打架”功夫更使人们对他又惊又慕,小青年们更是对他顶礼膜拜,“力大为王”一向是民间不成文的法则,更何况他还是一位琴棋书画样样都精通的有文化有知识的“大王”。
    然而,那天这位“大王”就那样躺倒在医院的急救室里,任医生护士在他身上插着各种各样的管子和针头。他的脸越来越黄,他的手脚也越来越凉,生命的热力似乎正从他的身上慢慢扩散和消遁。那一刻,我痛,我的心近乎绝望般的痛。
    我用自己的双手,一遍又一遍地摩擦着爸爸冰冷的双脚,我要把我的信念,把我的激情,我的原本就是从他那里得来的生命活力通过手心贯穿到他的脚心,再通过他的脚心传达到他整个的身心,我要他坚强,我要他勇敢,我要他回来——像以前一样回到我的身边来。
    爸爸他真的回来了!生命之花重新在他身上绽放,心脏中一下子装上了四个支架的他,
也被医生视为了医术界的奇迹。
    不错,他的起死回生,缘于当今发达的医学水平和科学先进的仪器设备,缘于他自己一
向良好的体质和坚韧不拔的男子汉的气质,然而在潜意识里,我认为这一奇迹的出现,还缘
于爸爸在身处临界的那一刻,读懂了女儿通过手掌传达给他的语言。
    那是用血缘凝结而成的语言,那是用亲情浇灌而成的语言,从手心向他传达过去的那生
生不息的气息里,爸爸读懂了我向他表达的情感,感受到我们对他的需要和依恋,感受到我
们对他深深的爱,他用顽强的毅力挣脱了病魔,回到了我们身边。
    慢慢从惊恐中恢复过来的我们,逐渐变得又只记得从父母那里去吸取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了。而父母,则更慷慨地给我们提供着源源不尽的食物、关怀和照顾。
只是,我们也多少发觉了一些变化,每次到家,总见爸爸在忙着,忙着种花,忙着写稿,忙着练字,忙着裱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作品,说是要给自己的同学每人一张以作纪念,还指给我们看哪些是给哥哥的,哪些是给弟弟的,哪些又是给我的……
爸爸永远也不会知道,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已经多么强烈地刺痛了我的心,那个表面对他满含微笑,竭力与他聊着轻松话题的我,心里是那么的伤心。不,我不喜欢,我一点也不喜欢他的这种像交待后事一般的话语,我拒绝承认某种现实,我拒绝正视某些现象,我甚至自私地认为我们还是一群没有长大的小孩,他们应该一如既往地保持年轻和健康,一如既往地养育我们,宠爱我们……
从上次发病到现在,才短短的一年不到的时间,近来感到身体明显不适的爸爸只得重新到南京医院复查,医生得出的结果是模棱两可的“不容乐观”,说是要作进一步的检查,而最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再次进行心脏搭桥手术。
只是当这些现象突然出现在自己最为至爱的亲人身上时,我们就会下意识地作出自欺
欺人的反应。拒绝承认这样的现实,要想逃避这样的现实,不敢碰、不能揭、不愿看……
这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苦痛,它真的是我们不想面对的现实啊。
可是,我们又实在无法回避这样的现实,不得不去面对和承受这样的现实,在来不及细细咀嚼那份心痛和难过前,我们就得让自己清醒过来,以最快的速度去着手解决和改变这样的现实。面对了,承受了,我们才会心安,才会有勇气面对人生之路上或许会有的更大的伤痛,也才会真正成为我们自己。
*1.请试用质疑的方法提出问题,概括全文内容。
2.第二段写爸爸强壮的身体,对下文的描写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方面的作用
是                           ;第二方面的作用是                          
3.爸爸“读懂了女儿通过手掌传递给他的语言”,女儿“语言”的具体含义是
4.爸爸给自己的同学和家人准备纪念晶,为什么“多么强烈地刺痛了我的心”?
5.比较下面两段文字,按要求作答。
(1)这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苦痛,它真的是我们不想面对的现实啊。……(但是)面对了,承受了,我们才会心安,才会有勇气面对人生之路上或许会有的更大的伤痛,也才会真正成为我们自己。
(2)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
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紫藤萝瀑布》)
这两段文字在对待自己亲人的不幸方面,抒发的感情相同的是               ;在对人生或生活的感悟方面不同的是                                            
[参考答案解析]
*1.本题可从文中主要写了什么事人手,提这样的问题:“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再稍作分析就可以得出答案:本文具体记叙了爸爸两次突发心脏病,生命垂危,我难以面对的事。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
 2.突出“我”对爸爸患心脏病感到的意外(或受到的打击)  为爸爸战胜疾病作铺垫  3.我要他坚强,我要他勇敢,我要他回来——像以前一样回到我的身边来。  4.因为爸爸的举动仿佛是在安排后事(爸爸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世),而“我”害怕爸爸死去。  5.都抒发了因亲人遭遇不幸而带来的悲痛之情  本文感悟到了儿女经历亲人遭遇不幸之后会成熟和独立;《紫藤萝瀑布》感悟到的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应该从个人的悲痛中解脱出来。
 [能力提升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我的四季
 生命如四季。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朵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寻找泉水。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于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或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只是隔着窗子,看飘落的雪花、落漠的田野,或是数点那光秃的树枝上的寒鸦?不,我还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心安得多!
但我还是有事情好做,我将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人们无聊的时候,不妨读来解闷;怀恨的人,也可以幸灾乐祸地骂声:活该!聪明的人也许会说这是多余;刻薄的人也许会敷衍出一把利剑,将我一条条地切割。但我相信,多数人将会理解,他们将会公正地判断我曾做过的一次。   
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1、请试用质疑的方法提出问题,概括全文内容。(质疑提示:用四季分别比喻人生的哪个时期?每个时期“我”做了什么?)
2.在生命的春天里,作者面对自己的“不毛之地”是怎样做的?
3.如何理解“我”收获的欢乐是“又酸又苦”的? 
4.为什么“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5.作者把生命比作四季,想一想,还可以把生命比作什么,请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
《我的四季》
*1.文章以“生命如四季”领起全文,层次分明,寓意深刻,可用先……再……接着……最后……写什么的问题质疑,再想想作者把生命比作四季蕴涵了什么,便可找到答案:春,少年时期,耕种人生;夏,青年时期,浇灌人生;秋,中年时期,收获人生;冬,晚年时期,品味人生  2.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  3.经过春夏的艰辛和磨难,收获的却很微少  4.晚年回想一生,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现在仍在努力做事  5.比喻新颖贴切,表述清楚  有比喻,表述比较清楚  有比喻,表述不清楚  (可分三类讲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