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峰长青pe:四圣心源》讲记(一)---河洛微蕴 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6:11:29
黄元御先师学贯诸子百家,洞悉人天奥旨,著《四圣心源》以传岐黄秦张四圣之绝学。而河洛的精神又为黄师《四圣心源》所述之道的源泉。
    为什么要强调河洛的问题呢?因为文化是要讲传承的,咱们祖国的传统文化,传统中医,源远流长,发展到现在的百家百类,各种学派都有。有民间的有官方的;有大家知道的还有很多不知道的;有有传承的还有很多失传的,但总归是有源头的。我们中国的文化源头是什么?可以说是河图、洛书,是易经,这是中国文化的起源。解悟河图、洛书我们可以看到中医文化最早的开端和源头。
    中医发展到现在,就官方教科书和中医学者来说,中医是怎么缘起的?怎么样流传下来的?实质是什么?大家可以说是没有一个确定的认识。为什么呢?大家知道中医是《内经》传下来的,所谓内、难、伤寒,所谓的岐伯、黄帝、越人、仲景,主要以这几个人流传下来的书本为基础,但是书本归书本,他们流传下来的真正的文化内涵是什么,这里边的关键在什么地方,大家可以说都是一带而过,就一部《黄帝内经》,好像基础理论体系就概括了。
    我们今天讲中医,就是要讲炎黄医道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象我以前说的:所谓,薪火相传,薪尽火传。就象点火一样,薪就是柴,木烧尽以后化成火,火燃烧化成热与光,然后传播开去,吸收转化后再次绽放,这种生长化收藏之道就是所谓的一脉相传。实质没变,东西没变,只不过外在形式发生变化,就是传。所谓,就是古今一脉的道统。你不论怎么传怎么变化都有其道,咱们中国这个一脉相传的道,其表现形式是有规范的,这个规范形式就是道统。为什么《大学》里讲率性之谓道,就是我们自己的个性、真性,至诚至性的流露。但又讲修道之谓教,道要修,修正,要与天地万物之道不相悖,就像江河之水可以尽情地流淌,但必由其道。所以它就有一定的发展方向和表现形式,要合乎这个道,要不断地去修证。内外相互感应,与外物打成一片,成就大我。这样自己的境界才会不断的扩大,名曰大人。摆脱物欲的困惑与束缚,摆脱低级趣味。
    我们人生下来以后接触外物,开始非常局限,然后慢慢体会外界的人和物,周围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然后融入其中,心境越来越大,从开始一个小人,境界越来越大,然后内外如一,完全融合在一起,没有任何隔阂的时候,变成大人。与天地相应,叫大人。这是一个修养的过程,也是学问进步的过程。不是说做学问好像书本归书本,自己为人做事心理活动另外一回事。这个不叫做学问了,只能叫书呆子,没有将理事合为一体。如果以这种隔岸观火,不能置身其中的态度来学习中医,就如佛经所云:欲煮沙成饭,虽经百千亿劫,终不可得。既然讲到这里,我们学习中医呢,就要抱着博及医源的态度,一定要求个根,一定要掌握最本源最根本的东西,这样的话,即使我们学至半途学不进去,或者没有最终成就,但是我们说出一句话,我们一举一动的味道、方向性,也会有大家的风范,别人来感受也知道这是医学的正脉。要不然一个个獐头鼠目,贼兮兮的,就想学一个好方子,什么东西真传,偷心不死,以这种偷心来学习的话,自己内心上处于一个隐曲隔阂的心态,想要感应人天自然之大道,去感应调整患者的状态,那是不可能的,即使偶尔学到一些小方小术,可以解决问题,可以待价而沽,终对自己的人生无补,且为知者所耻。何况这个疾病的过程,大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就知道,对慢性疾病的认识和真正的治疗,不是你有什么神方就可以,它不断在变化,小方小术只能逞一时之快,就像赵括纸上谈兵一样,再好的兵法战术不能彻本穷源灵活运用,遇到真正的疑难杂症那也是无能为力。四圣心源》讲记(一)---河洛微蕴 2